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传播学每日一题:选择性心理

2016-08-20 瓦洛佳 传播学考研必读


选择性心理



基本理论:


1.选择性心理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部分。


2.选择性注意。受众一般选择自己习以为常和喜爱的媒介,以及能支持其信念和价值观的信息。接受同自己已有观念或立场一致的内容,对自己和所属群体有利的信息,排斥不一致的内容,回避有害或不利的内容。


3.大众媒介出现之后,媒介已经无孔不入,要完全不接受某一种媒介几乎不可能。但新媒体的出现又给了人们更多的自主权利,每个人可以自由的选择传播内容,但这又会造成另外一种“回音壁现象”(即人们接受只和自己观点一致的媒介内容,减少了他们获取信息的多样性)


4.选择性理解。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受众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内容。(受众对信息的理解过程,也是一个对信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受众往往会在解码过程中加入主观因素而造成理解的差异。)


5.关于选择性理解,传播者应当尽量在传播活动进行之前进行前馈,即对受众进行调查,明了受众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群体规范,从而尽量减少传播内容可能产生的歧义,确保传播效果。


6.选择性记忆。指受众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意见或兴趣的内容。


7.传播者可以运用反复重复传播内容的方式,来突破受众的选择性记忆。


8.受众选择信息的三个程序就像保护受众的三个防卫圈,由选择性注意依次向里,对那些可能包含反面信息的刊物或节目,人们会避开;如果不能避开,则在解释信息时进行选择性理解;如果也做不到,就进行选择性记忆,简单地忘掉反面信息。这种选择过程也是受众应对信息超载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9.总的来说传播者要控制和引导传播内容,尽量消除和减少造成受众理解偏差的可能,信息编码清晰准确,并尽量减少有人曲解信息后再作二次传播的可能。


10.在新媒体时代,受众除了选择性的注意、理解、记忆,还有可能进行选择性的二次传播(例如微博转发),并且在二次传播中内容也会进行主动加工。对于希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的传播者来说,应当积极利用这一种行为,来增大自己的传播内容覆盖范围,进而提高传播效果。






瓦叔点评:



这三个概念你可能已经感到有些腻烦了,可能你背的滚瓜烂熟。甚至有点不屑一顾。

但是我们仍然要说“会背这三个理论”和“会用这三个理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事。

单说选择性注意

为什么会选择性注意?其实我们会发现,选择性注意还可以细分,受众选择性的使用某种媒介,和受众选择性的注意其中的某些内容。

受众选择性的使用某种媒介,我们可以联想到使用与满足理论,选择或然率公式中间的“报偿的保证”和“费力的程度”。

也就是说:对于运用媒介来说,我们要思考,如何最好的运用媒介,运用媒介的特征,发挥媒介的优势,能够提升受众在上面所付出的时间和注意力。

而选择性注意其中的某些内容,我们则需要使用议程设置来进行控制,改变受众的议程。

那么第二个,选择性理解,受众的选择性理解可能基于多种因素

宏观层面,社会文化的文化折扣

中观层面,受众所属群体的群体规范(或者阶级地位)

微观层面,受众个人的教育、经济、文化状况。

言到如此,你明白了这个理论的重要之处了吗?

那就是:不是要告诉你有选择性心理这种东西,更重要的是在题目中把它当作一个框架,分析哪些可能影响受众选择性理解或者注意的因素(无论是媒体的、社会的、个人的),加以识别,并且将它运用在传播活动中,改进或增大传播学效果。这在某些”我们要向受众传播某些观点“,例如健康传播、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时,尤其有用。





▼▼▼


per aspera ad astra 尽吾之力 以达天际

我们致力于让你在新传考研路上 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瓦叔传播学暑期班(同样适用于MJC)



不要丢下我一个人:究竟什么是传播学,它又是为了什么?




怕你们读不好《传播学教程》所以写了这篇导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