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犀利哥真题反馈】哇 原来你的竞争对手已经走了这么远了 | 聪明的头脑最性感呀

2016-10-06 You 传播学考研必读


最近的写真题活动

选的题目是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MJC案例分析题

334的压轴题

总分45分

题设如下



2010年一开年,一个人称“犀利哥”的乞丐迅速走红网络,从2月23号“犀利哥”登上天涯论坛,到3月7号“犀利哥”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短短12天,百度上关于“犀利哥”的新闻与帖子已经多达6640篇之多。某卫视节目介绍“这位被大家称为潮人乞丐的犀利哥,因为他的穿着打扮极具时代感,明星味十足,用北京话来说那就是‘太有范儿’了,所以人家现在在网络上的人气那真的是不得了啊,有人专门为他写了一首歌,盘点他的‘星’路历程,咱们一块来听听......”,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一个昔日默默无闻的乞丐成了热议的话题人物。请用新闻传播学的相关观点对“犀利哥”走红现象进行评价。



大概收到了100多份答案

现在把写得最好的几份答案展示出来

明天会推瓦叔对这个题目的的解析








我收到的第一份答案:



2010年犀利哥走红于网络,赢得了媒体和大众的眼球。纵观整个事件不难发现,大众传播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传播在此次事件中发挥了其提供信息和提供娱乐功能。同时,媒介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博眼球经济,过分消费犀利哥。导致了泛娱乐化,同时报道过程中忽略了弱势群体的声音,没有发挥到媒介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



大众传播在此次事件中发挥的功能



首先,大众媒介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此次事件中,犀利哥的照片首先由网友拍摄并发到网络上,引起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关注。传统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影响意见领袖,传到了受众。受众基于获得娱乐的动机,积极关注这件事。犀利哥事件由于是非强制性、具体的议题,媒介更容易建构受众的议程。同时,媒体还进行了属性议程设置,在犀利哥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没有去关注犀利哥作为弱势群体可怜的一面,而是竞相报道犀利哥“犀利”的一面。通过属性议程设置,引导了舆论。麻痹了受众的精神,掩盖了社会矛盾,使受众产生社会顺从,变成了马尔库塞笔下的单向度的人。



其次,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大众媒介得隐性功能指出大众媒介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犀利哥从一个无名的乞丐变成大众眼中的“红人”。大众媒介在此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后,犀利哥事件作为一个“娱乐”事件,经过媒体的建构和报道,迎合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受众具有获得娱乐和游戏的需要,因此在这个事件中媒介发挥了自己的提供娱乐的功能。



大众传播在此次事件中的失职表现



首先,我国的大众传播是人民的喉舌,有为人民说话的职责。但是由于我国媒介实行的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模式。在市场化经济的浪潮中,部分媒体基于经济动因,赚取眼球经济。违背我国媒介应当承担的责任。达拉斯斯麦兹的受众商品论指出,媒介生产信息获取受众只是其中间需求。媒介的最终目的是将受众以“收视率、收听率”的形式打包卖给广告商,从而获取巨额的广告费用。



其次,在这次犀利哥事件中,媒介为了吸引眼球,迎合目标受众的需要,大肆渲染犀利哥“犀利”的一面,而忽略了犀利哥背后的弱势群体,媒介本应当承担为弱势群体发声的职能。但犀利哥事件中,我们看不到媒介为犀利哥及其所代表的弱势群体发声,充斥眼球的全是“一个身着波西米亚风格大衣的帅乞丐”。泛娱乐化现象严重。



最后,大众媒介在报道犀利哥过程中还有侵犯犀利哥隐私权之疑。网友的人肉搜索也给犀利哥及其家人带来了困扰。犀利哥作为底层人物,面对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没有属于自己的发声渠道,媒体把持着话语权。作为犀利哥本人,并不一定想让媒介赋予其社会地位,犀利哥及其背后弱势群体最关心的是媒体如何帮助他们们改善生活,而不是消费他们。



总之,大众传媒在此次事件中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自己的功能。但是由于媒介背后的经济动因等原因,导致媒介在报道方式上有失偏颇。没有充分为弱势群体发声,没有更好地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而是过分追逐眼球经济。这些都是媒介报道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by beyond



请用新闻传播学的相关观点对“犀利哥”走红现象进行分析。

 


在网络传播时代,大量的个人媒介就像“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公众在网络中聚集在一起,结成群体相互探讨交流,形成舆论。犀利哥走红现象正是基于此背景形成。

 


一、“犀利哥”走红原因分析


从犀利哥走红现象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得知其背后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的巨大推动力。首先,从政治、经济角度来说,市场经济下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媒体事业单位、企业运作的体制,决定了它愈加追逐经济利益,报道热点、爆点事件,如犀利哥的乞丐形象,来吸引受众注意力,将其打包卖给广告商实现“二次售卖”。


其次,从技术角度来说,数字多媒体的普遍应用、移动互联网的互动便携、终端设备的多样化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有关犀利哥的内容。


就社会方面而言,我国正处于风险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亟待解决。人们需要娱乐来放松自己,暂时脱离这种紧张焦虑的社会氛围。此外,受众的猎奇、追求趣味心理也是犀利哥走红的一大助力。

 


二、“网红犀利哥”的成名历程分析


从2月23日名为“犀利哥”的人登上天涯论坛,因其奇异的乞丐服装形成的迥然画风而迅速被论坛用户、吧主扩散开来,从而进入微博、人人等自媒体平台。后微博大V等意见领袖,如新浪娱乐、搞笑排行榜纷纷评论转发,经过两级传播,开始在微博上形成舆论雏形。受众议程形成。


后受众议程转变为专业媒体议程。某卫视节目、报刊对犀利哥进行议程属性设置,将带有“时尚感”、“星味”、“有范”等态度的话语符号的议题发布出来。由于议题娱乐性强,更是在各媒体间形成扳机效应,进一步经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形成多级传播,扩大了影响范围。而根据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原理,犀利哥事件的显著性以及强大的舆论态势可以满足受众的媒介期待,也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于是受众接受此态度,纷纷转发,再次形成受众议程,最后大范围舆论强势形成。

 


三、“犀利哥走红”带来的社会影响


从积极的一面来说,该事件带有“减压阀”效果,为受众提供了娱乐。根据威廉·史蒂文森的“游戏理论”,大众媒介能给人们带来满足感和快感,它与工作不一样,工作是为了谋生,而接触媒介的娱乐信息可以带来“自我满足”。其次,基于群体动力的新闻扩散行为,不仅可以强化人际关系,获得群体认同,还可以通过自我表现获得社会认同。


但偏好娱乐的新闻的广泛传播也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首先,它占据了我们过多的闲暇时间,成为“时间窃贼”。媒介作为人的延伸,扩大了我们的认知能力,增加了我们对信息的获取能力,但大量的娱乐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我们的文化鉴赏能力,甚至造成“麻醉效果”,是我们逐渐丧失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与批判能力,产生“社会顺从”。这种不以传播知识、文化为目的的娱乐性信息的肆意传播实际上也是媒介信息产品的一种堕落。


 

四、对该现象的反思


基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娱乐旋风的席卷并不是偶然,但它同时也并不是不可避免。首先,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都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做好信息节点的控制引导工作,担当好把关人角色。其次,受众应加强媒介素养,提高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对某些倾向性明显的新闻要进行选择性接触和理解。最后,不论是媒体还是大众,在公民新闻时代,都应当树立起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履行好社会监督职责。媒体贯彻其喉舌职能,受众即时反馈信息,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共同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这是一条重要的分割线

下面的所有答案都出自瓦叔暑期班的同学



by Stalin



犀利哥走红现象分析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提出大众传播的隐性功能——地位赋予。由于媒体对某一对象的大量曝光而赋予其“社会地位”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既有网友的发掘也有个人的作秀,亦不乏一些媒体对话题的制造。



下面就以“犀利哥”为例分析该类现象。



自2010年犀利哥登上天涯论坛开始,短短12天,百度上关于他的新闻和帖子就有6640篇之多。随着网友的深入挖掘和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犀利哥“一夜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当红人物。那么这样一个本身默默无闻的乞丐为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蹿红各大媒体呢?从表面上来看是他极具时代感的打扮明星味十足,吸引了挖掘他的网友,然而之后其迅速走红的历程却耐人寻味。



一.网络媒介的兴起使得公众的话语权得到大幅提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会化媒体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网络上得到普及。它在解构传统媒体的影响力的同时也重构了公众的话语权。由于网络渠道的多元化和网状的传播方式,个人的话语和影响力在某些情况下往往会被成百上千倍地扩大,例如以夸张言行和审丑蹿红的凤姐、周老虎造假事件等等,网络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社会舆情的发源地,其中各大论坛、贴吧、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发挥了巨大作用。正如《圣经》中所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犀利哥走红的开始亦同此类。



二.传统媒体为追逐商业利益消费网红



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在此事中传统媒体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由于我国媒体“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独特制度,传统媒体在兼顾公共性的同时也许自负盈亏,这就导致了它们追逐商业利益的内在动力。犀利哥发源于网络,得到了网民的关注,传统媒体发现其潜在价值,为吸引受众,对犀利哥进行了深入挖掘。由于传统媒体在专业性和权威性上远胜网络媒体,当其介入时,利用自身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使得犀利哥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而不再仅限于网民群体。这样一来,传统媒体在满足大众好奇心的同时也更多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根据斯密塞的“受众商品论”,媒体将受众“打包”卖给广告商,获得经济效益。



三.过度消费网红带来媒介伦理问题值得反思



在媒体泛娱乐化的今天,大众对于像犀利哥之类猎奇、娱乐新闻变得更感兴趣,而对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缺乏关注。另外,媒体为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一味地进行深度曝光,通过新闻评论来调侃,甚至部分媒体邀请犀利哥做电视节目的嘉宾,全然不顾他因为被暴露在大众目光下变得局促不安、语无伦次,反而以此为笑料。这钟媒介逼视的行为对报道对象造成了心理伤害,并严重侵犯了他的个人隐私,很有可能使他以后更难融入社会。

另一方面,犀利哥本来是一名乞丐,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媒体笑料式的解读,使得公众完全忘记了他原本值得人同情的身份,更没有关注背后的社会不公问题。大众媒介强大娱乐功能不断地给大众炮制娱乐内容,久而久之使大众失去了批判性,被塑造成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再次,媒体对犀利哥一次次地报道,在无形中起到了强调、质询的作用,形成了阿尔都塞虽说的“召唤主体性”,对他改变自身形象造成阻碍,固化了其“阶级性”。这在某种意义上制造了一种社会不公。



因此,媒体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同时更要兼顾好公共性和公益性,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不能弱化大众的批判性。此外,大众也应该提高媒介素养,对媒介提供的信息要有辨识能力和批判能力,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免在娱乐产品的海洋中“娱乐至死”。









by Fiona



“犀利哥”走红案例分析


网络媒体与网络技术为社会传播系统提供了新的传播机制,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终端工具与使用条件的便捷化,网民迅速增多并在网络上形成虚拟社会与快速、高效、便易的传播系统。该系统得出现使传递在网络中的信息得以更广泛的传播,促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热点与现象。“犀利哥”的走红也是该系功效统的充分体现。可以说,虽然“犀利哥”与拍照者的相遇,和拍照者对“犀利哥”拍照并上传至网络是一种偶然性的事件,但他在网络上乃至现实中的走红也是网络传播系统中的一种必然现象。



1 网民心理需求的满足是推动“犀利哥”走红的动力


(1)讯息组成与网民猎奇心理需求的满足


由于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很少有人会将“时尚”、“帅气”等词汇与“乞丐”一词联系起来。故当二者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其反差效应与特殊性引起了网民的高度好奇,这种猎奇心理推动了网民注意并接受“犀利哥”的有关消息,为他的走红带来注意力和推动力。


(2)“犀利哥”消息写作的内容成满足了网络信息的草根性与娱乐性


从案例文字中可以看出,“犀利哥”消息的传播与其介绍性的文案也有一定的联系。文案在强调“乞丐”身份的同时,也突出了关于“时尚”“气质”等方面的描述。由于时尚界通常被媒体赋予“高大上”的光环,故当二者构成文案内容时,产生了戏谑、娱乐的效果,对于时尚的戏谑也引起了广泛普通网民(草根性)的共识,达成了同理心,引起了网民对消息的广泛认可。



2 网络技术为“犀利哥”的走红提供了技术条件


(1)网络传播中“再次分享”机制与网民的表达心理满足


网络技术使得网民人人有传播权,表达权,对于信息的再次传播机制,使得网民有了更便利、快捷的传播渠道。受众在接受到引起自身关注并满足需求的消息时,其自身的表达欲望与分享欲会促使其将消息进行再次传播。故当“犀利哥”的消息引起网民关注和认可后,网络技术使受众能够方便快捷的讲信息进行二次传播,从而产生扩散效应。


(2)网络传播中图文并茂的展示技术使得网民对信息印象更深刻和具体


在“犀利哥”走红的过程中,对他的文字介绍与照片展示总是结合在一起的,网络技术对于信息的展示使消息更加丰满具体,故受众对于该讯息的接收也更加快速和深刻。


(3)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使信息能够快速、广泛传播


网络传播机制的即时性、广泛性是“犀利哥”的消息在段时间内迅速在大范围内引起关注和讨论,且由于网络平台具有储存信息,搜索信息的功能,也使受众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内容。



3 传播系统本身的社会效果促进了“犀利哥”现象进一步发酵


(1)传播系统对“犀利哥”的地位赋予


根据传播的社会效果理论,传播系统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网络传播作为社会传播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自然也具有该效果,通过大量信息的传播,“犀利哥”的名称和形象已成为一种人物符号,自然也为“犀利哥”的走红提供了社会形象


(2)议程设置使“犀利哥”引起更多关注


网络传播过程使得“犀利哥”成为热点话题,并对该话题形成了议程,引起了更多网民和其他媒体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话题的发酵。



4 “犀利哥”走红案例背后的思索 


犀利哥走红是网络传播系统引起社会现象的具体体现,它使我们意识到网络传播在传播系统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网络传播逐渐大众化的今天,如何利用网络传播进行正向的舆论引导与社会形象塑造,如何通过网络现象找出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现实与受众需求等议题也值得更多的重视。









by 蒋酱



2010年一开年,一个人称“犀利哥”的乞丐迅速走红网络,从2月23号“犀利哥”登上天涯论坛,到3月7号“犀利哥”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短短12天,百度上关于“犀利哥”的新闻与帖子已经多达6640篇之多。某卫视节目介绍“这位被大家称为潮人乞丐的犀利哥,因为他的穿着打扮极具时代感,明星味十足,用北京话来说那就是‘太有范儿’了,所以人家现在在网络上的人气那真的是不得了啊,有人专门为他写了一首歌,盘点他的‘星’路历程,咱们一块来听听......”,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一个昔日默默无闻的乞丐成了热议的话题人物。请用新闻传播学的相关观点对“犀利哥”走红现象进行评价。

 

答:



这个现象是什么?


“犀利哥”迅速走红网络现象的实质是:一个普通个体行为通过网络传播机制被解构、放大、重构,在与传统媒体和网下舆论的互动过程中变成“网红”,形成公众议题,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的一种网络舆论现象。


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提到“场”是“结构的和充满了不同力量的对抗的动态空间”,在网络传播场域中进行“犀利哥”走红现象分析,我们可以从传播媒介特性、参与舆论传播的主体、舆论内容分析三个方面力量探讨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



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1.媒介技术影响传播现象:


一个时代最有价值的信息便为该时代的媒介。互联网的本质传播特征体现在其互动性和开放性,并在此基础上拓展的不同特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播现象:


(1)多种传播形态交织,信息传播网络复杂化

网络信息交流呈现双向化甚至多向化,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传播形态整合于网络平台,双重舆论场的相互对立与相互融合造成社会思潮激荡,主流媒体及意识形态的“把关”机制日渐式微,形成“去中心化”。“Anyone Anywhere AnytimeAnything”的“大众麦克风”时代的到来,传播话语权逐渐下放。


(2)以大众市场为导向,信息传播内容娱乐化

网络时代媒体面对的用户是最广泛的一般大众,包含了社会各种特质的网民,因此在利益驱动原则下,为符合广大受众需要,新闻媒介呈现娱乐化倾向。

在上述特性的影响下,网络受众所关注“犀利哥”等信息能够进入主流舆论场,在网络中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传播,呈现出波纹扩散的性质,议题的影响不断扩大,同时传媒控制减弱带来网络狂欢野蛮生长,使娱乐化新闻迅速成为公众议题。



2.传播多元主体影响网络舆论场:


(1)网络时代传统受众变为传播主体   

任何舆论的生成都需要以群体为动力,“犀利哥”现象中网络受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意义上受众在网络环境下的华丽转身实现媒介接近权,把控网络舆论场的力量一极。


①网民从精英转向大众,群体草根化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用户特征发生了草根性转变,其内容生产可能带来质量下降、低俗庸俗等问题。在网络民意的表达方面,有“乌合之众”的倾向,一点就燃,易形成大规模舆论事件。


②网民潜在心理需求外化,动机复杂化

受众使用网络诉求多样化,但显在诉求已趋于饱和,受众媒介更注重受众潜在需求。“心绪转换”需求诉诸于网络“泄压阀”、“去抑制”功能,网民更愿意接触轻松娱乐的信息来改变心情。


③网民的社会性突出,行为群体化

网民看似独立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强大的社会环境因素,其社会性特点相比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更为突出。个体行为聚集起来直接作用于信息生产,网络的互动氛围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态度、行为并形成群体效应。


④新意见领袖阶层的崛起,传播再中心化

网络具有意见领袖和普通网民相对的二元特征。新意见领袖在网络传播舆论场中有着“叱咤风云”的作用,他们为网民设置议题,提供解释,进而设置公众议程,把控话语权。


(2)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的互动


互联网成为舆论发端的地方,但传统媒体依然重要。网络上的公共事务想要在社会上获得更大程度上的认知,往往需要通过传统媒体,经过其审核、放大,一个事件能够成为真正的社会事件。在“犀利哥”事件中,我们也看到了传统媒体的推动,加深议程设置。


网络使原本处于弱势的草根话语、普通大众的分散意见表达形成规模效应,也就是这种力量推动着“犀利哥”原本不起眼的小人物在受众的娱乐心理、部分意见领袖的话语解读后,经过网民即时传播和情感发酵迅速聚合群体,在短时间内掀起舆论风暴,经由传统媒体成为媒介事件。


3.网络舆论内容分析


(1)导火索性质的对象成为舆论“引爆点”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迁和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易于引发舆论波动。社会转型期的主要社会矛盾、经济改革背景下的民生问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无厘头”事件等都极易成为社会舆论爆点。


“犀利哥”等“网红”背后所体现的社会阶层差异、反主流的文化诉求引起的网络狂欢,看似无聊荒诞,但我们除了将其归结为网络特性之外还应该看到背后所折射的复杂的文化背景、舆论镜像。网民用这种狂欢、无厘头的方式行驶着自己的表达权,对主流文化进行着嘲讽与对抗,他们在释放着生活中各种压力的同时,也在释放着他们的创造力。


(2)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娱乐化


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是传播场域各传播主体以信息文本为中介进行互动的过程。在海量信息中争夺受众注意力就需要有夺人眼球的信息特征,像“犀利哥”符号化和娱乐化解读便成了一种标签效应,便于受众解码和形成认同,在二次传播过程中预设框架,一定程度上造成舆论表达极化,使群体语言表述风格趋同。


在符号化的过程中,网民倾向于用反讽、调侃等娱乐化的网络话语来表达他们的谐谑、悲情、反讽、调侃的情感底色,在嬉笑怒骂中引起特定网络社群共振,构成一种符号学意义上的情感表达。



启示,怎么做


网络时代的舆论力量强大到可以裹挟一切滚滚向前,“日光底下无新事”,一个又一个的“网红”在一场接一场的网络狂欢落幕后消失无踪,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也似乎印证了网络舆论的易逝性。但我们应该看到网络舆论作为社会现状的一种表征,其下所反应的是更深层的社会、文化本质,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反思。


1.大众文化下的行为趋同


网络舆论虽不完全等于现实民意,但其作为一种折射反映出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媒介对于“犀利哥”的娱乐化、时尚化解读,正是大众文化的体现。大众文化特指处于消费时代,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和引导大众,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文化消费形态。因其草根、原生的特性,一方面它代表着一种自由的力量,是网络时代的新型“技术赋权”;另一方面,大众成为流行文化的创造者,也造成一定的文化质量下降、庸俗化问题。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对于人的个性有否定作用,媒介时尚化使人们失去了个性,片面追逐媒介所提供的时尚,失去了对社会的批判能力,不再追问生而为人的本质。就像我们在网络娱乐狂欢中,我们也不会追问,我们到底在追捧的人是谁,他经历了什么,他未来去向何处。我们跟随“马太效应”关注热点话题,顺应“沉默的螺旋”走向意见趋同,将实际传播话语权交给意见领袖。网络上的无厘头事件顺应了大众文化的娱乐化走向,同时又在某个方面推动了这种走向。


2. 网络媒介的负功能


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写道: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互联网时代正在建构这样一种娱乐化的大众媒介,它生产出的过剩信息对于受众而言只是充当了谈资,却无法促成任何有益的行动,改变了信息传播在促成某种行动的本来含义,成为娱乐和打发无聊时间的工具。


我们生活在媒介构建的象征环境中,消费着媒介设定的象征符,行使着媒介赋予的象征性权利。一切文化内容都无声无息甚至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我们在众多的舆论热点事件中表达自己的意见,行驶着参与传播的权力,但表面的一片虚假繁荣背后是我们没有付诸任何实际行动,久而久之大众媒介的“麻醉功能”也造成了我们的消极旁观,对任何事情都停留在了“围观”层面。


3.正确对待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有推动舆论监督、社会减压阀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着网络暴力、舆论跟风、虚假舆论等消极影响,对于其功能的有益探讨就在于如何将积极作用最大化,消极作用最小化。


(1)增强受众媒介素养

    对网络基本应用素养,对内容的生产与消费能力,对海量信息的理解与批判能力,对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传播与应对能力,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与参与能力等。


(2)专业媒体发挥引导主流文化功能

     转变传统宣传方式,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转变话语方式,用“生动”代替“说教”;传播网络的正能量


(3)国家行政和法律的规范

出台的一系列针对互联网乱象、规范网络文化的规章制度

 







by 盖儿



请用新闻传播学的相关观点对“犀利哥”走红现象进行评价。

 

答:


1、犀利哥的走红发起于天涯论坛,仅仅用了12天的时间,突出体现了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连通性,开放性,多级性,网状化的特点。

 

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网络结构,促使了信息在网络中的自由流动与相互渗透,信息之间的联系呈网状多元的特点,传播格局和过程的开放性,使得有关犀利哥的信息处于全天候的信息发布状态,而信息发布之后的多级传播过程,通常是大众传播渠道、群体传播渠道与人际传播渠道三者的结合,是犀利哥迅速走红的关键原因,同时传播路径的网状化,使得关系网络成为网络平台传播的底层结构,信息借此由点扩散到面,天涯论坛是一个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网络社区,自创立以来受到了全球华人网民的推崇,这一群体的力量也进一步扩大了犀利哥的传播及影响范围,也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

 

2、“犀利哥”最初出现于天涯论坛,最终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乞丐变成一个热议话题人物,体现了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传播者构成的多元性,随着新技术的普及,网民成为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重要角色。同时,新媒体下自媒体与专业媒体的一体化互动也值得关注。


web2.0时代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给个人,充分发掘了个人的积极性,网民日益成为网络内容的重要生产力量(UGC),在一定程度上对专业媒体生产的内容产生了冲击。Web2.0技术的发展,使得网民可以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新闻的原创和整合,同时网民评论也是最具活力的网络新闻意义解读的原创内容之一,评论热点通过互动而产生,其影响在互动中不断扩大,随着网民大规模的转发、互动与讨论,在丰富了网络新闻传播的视角的同时,更提升了新闻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效果。

 

 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还是信息的生产者,公民新闻现象的出现,使得专业的传统媒体越来越多注重对公民新闻的利用,首先就表现为对网民在各个环节生产的新闻资源的重视和吸纳上。公民新闻所涉及的事件、话题和新闻素材等,延伸了专业媒体的触角,由于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受众的需求与兴趣,越来越成为专业媒体发现新闻线索,拓展新闻报道和扩大报道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媒体作为新闻传播的主导者,新闻专业水准的标杆,社会环境的主要监测者,其在个别网民的行为被聚合成群体效应的过程中的“催化”作用不容小觑,正是由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得犀利哥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成为热议话题人物。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专业媒体和网民的新闻生产之间相互融合的深层嵌入式的互动过程。

 

3、犀利哥作为一个乞丐,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于,其明星范十足的极具时代感的潮人打扮。这一点满足了网络受众心绪转换的内在需求。互联网的“去抑制”功能,使得网络被看成是一个减压阀,是社会转型期社会情绪释放的一个通道,人们可以更多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接触和使用信息,通过接触轻松娱乐化的信息改变自己的心情,因此在平常看来无聊、庸俗和非理性的内容会在网络上受到普遍关注。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新媒介赋权,使得过去长期处于主流文化抑制之下的人们获得了更多表达的机会,于是对主流文化发起挑战。现阶段中国网民的价值取向的特点之一在于文化上的叛逆性,通过文化的突破口来反传统,风险和成本都比较低,而传播效果则较好,这使得网民在文化事件与问题方面上表现出强烈的反主流倾向。

 

犀利哥的走红与恶搞是分不开的,恶搞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亚文化现象,其在中国的网络环境下的基本特征是反主流的,它以对主流文化的嘲讽、颠覆、解构为基本任务。除了图文,甚至有网民为犀利哥写歌,盘点他的星路历程,犀利哥走红的过程也是网民的一次狂欢(巴赫金),其中不拘形式的狂欢语言是制造狂欢气氛和狂欢感受的关键,包括加冕,易位、换装,改变身份角色,顺口溜等,充满着对官方世界的反叛。

 

4、当然,犀利哥的走红并非他本人的意愿,这也带来了对犀利哥本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和肖像权等权利的侵害,这一点也是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法国思想家哲学家福柯受法国的圆形监狱启发提出的“全景敞视监狱”认为,西方社会不仅靠国家机器,还靠权力机器的隐形网络来保障,由此形成无所不在的话语和监控体系决定了我们怎么想,怎么做,人们由此将互相规训互相审查作为常态,在看到媒体曝光某人隐私和八卦时不仅不会觉得不对,反而会热衷于去消费它们,这也应是人们在网络传播中常常侵犯人的隐私肖像权,却丝毫无感的一个原因。

 

 






by 锅盖

 


犀利哥走红网络并通过传统媒体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这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传播媒介变迁取向、信息环境取向、媒介环境学取向、政治经济学取向四个方面,对该事件的扩散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该事件引出的社会泛娱乐化问题作出反思并提出建议。

 

一、原因


1、互联网平台为犀利哥事件的扩散奠定了良好的传播土壤。传播媒介的变迁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沟通体验,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使受众长期处于失语状态,互联网在中国,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流行使受众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话语权。在这一过程中,信源不再局限于一端,受众从被动接受符合社会价值期待的新闻演变为主动生产个性新闻,其新闻选材和叙事框架更加趋于平民化,严肃的社会议题往往以日常生活化呈现。具备草根性质的犀利哥事件在网络传播平台上借助其速度快、把关弱等优势瞬间引爆网络,并且不断生产出与之相关的新闻内容,大大维持了该事件的活力。

 

2、议程设置的两个主体为该事件从线上到线下的扩散提供了硬件支撑。网络平台的出现使公民新闻成为可能,传统的议程设置过程在网络空间内发生了议程逆转,公众(尤其是互联网公众)议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权威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犀利哥事件在网络平台的引爆使传统媒体组织窥见其中的新闻价值,于是将其纳入自身的新闻生产范围,两个设置主体相互影响,进而使该事件出现在新旧两种媒介平台上,大众媒体的地位赋予功能在犀利哥事件的传播中作用凸显,事件影响范围突破了互联网受众,进而让更多传统媒体的受众了解到该事件的始终。

 

3、网络文化氛围的娱乐性特征是事件内涵扭曲的深层原因。在网民眼中,犀利哥事件的新闻价值并非其传播的首要考量因素。将事件背景的严肃性质纳入狂欢范围,原因在于自电子媒介时代起,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逐渐趋于娱乐化。尼尔波兹曼认为,电视媒介本身作为一种隐喻和社会生产机制,使得整个社会的文化生产氛围发生了改变。中国自上世纪末起,电视媒介逐渐普及,网民在以往生活中同样受到娱乐内容对逻辑思维的腐蚀,互联网媒介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影响。此外,网民将现实中的压力转变为虚拟中的欲望,使社会议题的讨论流于表面,进而丧失了其严肃的向度。

 

4、犀利哥走红网络可能缘起于偶然,但其迅速在新旧媒体的扩散过程符合全球商业资本的必然逻辑。泛娱乐化是资本控制下信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一方面资本的趋利性要求媒体最大限度地占有受众。另一方面,娱乐性作为最能与大众建立利益相关性的传播特质,其直接影响到大众的信息获取动机。犀利哥爆红初期网民作为创造者享受着符号抵抗的快感,但随着与犀利哥相关的周边新闻不断呈现,受众逐渐被纳入商业资本轨道,协助生产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内容,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沦为网络上的群体无意识。

 

二、反思与建议


犀利哥招牌式照片只是拍摄者抓拍的瞬间图像,是新闻生产过程中“洗牌作弊”的结果,人们只看到了犀利哥潇洒的一面,而其悲惨境遇所影射的社会问题却被搁置一旁,这些真正的社会议题被媒介组织有选择地过滤了。作为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问题之一,流浪汉现象是国内贫富差距严重、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政府行政能力低效的多重结果。作为社会公众的一份子,网民应防止在娱乐中丧失人文关怀,犀利哥事件的网络狂欢并非言论和思想自由的体现,它只是虚拟社区中网民缔造的一个符号,网络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公众缺乏理性的交流能力以及对公众议题的关怀不足。


为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媒介组织对舆论的正面引导职责仍需强调,这有利于公众从猎奇事件和道德争议中解脱出来,使其将注意力放在更有意义的领域并理性运用自身话语权。此外媒介组织的公共性要求其更应以人文关怀而非利益作为经营取向。


其次,网民应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我们虽然看到有关犀利哥事件中对统治阶层的符号抵抗,但也应防止这种抵抗丧失批判的锋芒,沦为得势阶层谋取利润的工具,理性思考、把握娱乐尺度仍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重要指标。


最后,政府应当在犀利哥事件中反思自身的政策建构和行政低效等问题,在狂欢与喧哗中保持作为领导阶级应有的清醒,针对流浪汉议题建立相应的弱势群体保障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并深究行政低效贪腐等问题。

 



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对标的参考

明天将会推送瓦叔对这题的解析

那么

明天见




▼▼▼


per aspera ad astra 尽吾之力 以达天际

我们致力于让你在新传考研路上 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瓦叔传播学暑期班(同样适用于MJC)



【论述题神器】社交媒体的特性



怕你们读不好《传播学教程》所以写了这篇导读





关注

就代表你离考上又近了一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