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所有的做不好论述题大概都是因为踩到了这七个坑

2016-11-19 瓦洛佳 传播学考研必读

距离2017考研还有  35  




昨天的推送发出之后

后台最起码收到1000条说自己做不好论述题的抱怨

所以特地让瓦叔为大家梳理了你们做论述题过程中常见的七个问题




一是不注意审题。



目前来看,不注意审题是最大最大的问题。很奇怪,我以前一直以为只有政治会出这样的问题,如今看来,它已经成为传播学考研相当一部分同学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



“理论先行”对不对?应该说也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理论确实是答题的核心,传播学考研是为了检验理论,说不对,是因为理论是工具,是用来解决问题。不仔细审题,没有全面的对题目有一个认识,这样做题难免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举两个例子:



有个同学给我看文化依附理论那道题,应该说,这个问题的提出,表现,影响包括对策分析的都很好,唯独少了一个点,没有谈文中的背景“结合日近趋冷的经济形势”。注意,这个背景不像是媒介事件那道题的“小众传播”一样是单纯的背景,可以略写,这个地方“结合”两个字是有明确的动词的,这就意味着你必须完成这个动作。



题目逻辑其实很清楚,文化依附理论其实是整个依附理论中的一种体现,无论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的文化侵略,还是垄断媒介集团传递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都是为近一步的经济扩张而服务。例如美国大片,其实带动的是一系列“美式生活方式”的物品的消费观念,而发展中国家接受这些消费观念的同时,也使得消费者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的依赖整个发达国家主宰的经济体系,最终,当美国等发达国家因为次贷危机经济出现问题(不要忘记这个题目出题的时间),就会造成全球经济整体出现寒冬。



当然,这个部分你可以有别的一些观点,但是最基本一点,就是这个动作必须要完成。题目说有这么一个动作,你纵然是舌灿莲花,也是绕不开的,绕开了就出问题。



还有一个典型的题目是阶层占有传播资源的情况,很多人看到这个地方兴奋用受众分化或者社会认同,或者批判理论等等等等,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唯独就是没有看到“用传播效果理论分析”。



我理解很多同学的心态,咋一看传播效果理论,比较偏经验,它用来分析阶层等命题确实不顺手。所以就“假装没看见”,希望能够通过别的理论多答一些来补足。这是一种要不得的“鸵鸟心态”。



就说这道题,用传播效果能不能答?毫无疑问会有些困难,因为要有个思路的调整,“阶层占有媒介资源”这个概念是很宏观很宏大,但是,拆开来呢?上层阶层占有媒介资源和下层阶层占有媒介资源(其实按照严谨的分类至少应该三分,但是中产阶级会让这题目变得很复杂,所以我觉得一般两分即可)。试问,掌握媒介资源是如何体现的呢?媒介效果,只不过一个是媒介效果的发出者,一个是媒介效果的承担者(当然这两个词不够确切)



那么,谁在议程设置?谁的议程一般被设置?一般情况下,谁是意见领袖?谁在创新扩散中处于创新者的位置,谁在创新扩散中处于落后者的位置?在知识沟现象中,谁比较吃亏?这么一分析,我想这个题目就很好解答了。




二是答题呈现失误



这是第二个大问题,有思路,有理论,答题拙计。



举个例子,有一位姑娘,所有,我给她理了可以理五六个知识点出来,然后她的标题写了一个“Web2.0议程设置权力下放”,让人觉得这个下面就是写的议程设置,顶多是一个阐述,但是下面段出奇的长。我点上灯,细细的看,才看到下面她答了匿名化,互动性等等等等好几个知识点。可是在外一看,这就是一个议程设置与权力下放这个知识点的阐述。



这样的问题很多人都有,答题不分段,或者分很少的段。试图在文中通过“自然”的方式让老师看出你其实埋了很多知识点,这是一种非常冒风险的写法(如果你的字写得再拙计一点,再加几个涂改符号,那更是效果拔群)。你不知道老师给你改卷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境,也许他已经非常疲劳,没有精力再看点,那么这个时候他很有可能只是看到你的议程设置这个大点,对其他就看不到了。



这个地方,议程设置权力下放,肯定是可以的。但是其它的点如果要用,应该是在段落内部再划分明晰的层次。先简述议程设置权力下放这个现象,再分析原因,例如网络的互动性、匿名化、无界性。或者再谈影响:例如议程设置下放与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这样分三个小层次,老师就有助于找到你的知识点。



另外一种错误的做法是,把理论点埋得出奇的深,先长谈一段不相干的东西,然后可能段中了才说理论点,这种做法遇上一种类似。都是把自己的命运在赌在老师的慈悲心上。



还有一个问题是,分段之后到底用不用标号?我的观点是,如果能够完全通过段意结合,自然划分层次,那当然最好。但是考场上,这是很有难度的。你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那就宁拙勿巧。毕竟幼稚一点,也比明明写出来的点却拿不到分好。




三是答题点没有深度



答题点没有深度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一句话一个知识点,我称之为“串葫芦写法”。



“串葫芦写法”的最大问题是,它没有体现出你对这个知识点掌握的深度。而深度和广度同样是新闻传播学考题评价的重要标准。因为,使用一个理论,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你至少除了这个知识点本身观点以外(你用一个知识点至少也应该用一句话说明这个知识点是个什么东西),应该用一句话说明它跟这个题目背景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阐释。一段之间如果有五个理论点,但每个理论都没说清楚似的一带而过,这样的话试问如何评断你对知识掌握的深度?



另外,很多人仍然认为理论堆砌的越多越好(即使跟题目中的问题无关),甚至觉得“理论越多就越有干货”,或者说觉得堆得越多,老师看也不看理论是否得当,阐述是否充分就会给高分。这是一种蔑视老师智商的行为,在街头变魔术或许能够获得喝彩,但是当着刘谦又如何?



这个微博上有很多新闻传播学老师,你可以私信问问他们的观点,是不是这个样子?



串葫芦还会造成另外一个致命的问题,是模版化。这个我们会第五点讲。




四是应用理论不当



应用理论时应当注意理论的背景。这个点其实之前我短微博说的很多,例如麦克卢汉的理论问题,文化工业的应用问题,还有霍尔理论的背景。一句话,理论应用之前应该注意理论提出的背景,尽量避免片面的引用理论,引喻失义。



如果做不到怎么办?至少,熟悉的,靠谱的理论放在前面,生涩的理论放在后面。




五是模版化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考研答案也跟英语答案一样逐渐出现模版化的现象。就我现在看到的题目而言(其实因为工作原因,我看的题目并不算多),已经出现很多思路雷同(数个理论连环应用),甚至用语也很相似的答案。(甚至连做的比喻,引用的名人名言都有不少类似。)



我深深的为这种现象感到忧虑。如果我看的答案不多但已经出现这种状况,那么整体答卷状况估计也很类似。无论是再好的材料或者答案,如果成了这种僵化的状况,那么第一篇第二篇没见过可能会获得高分,但是如果之后的话,给老师造成的好感必然陡降甚至恶心,其分数也可想而知。



其实识别模版很容易,实际上,传播现象千变万化,用一套理论去套,很难不会出现突兀的情况,这个地方没必要用这个理论,却用了,这本身应该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这种突兀的现象一再发生,造成的结果很难不让人怀疑。



是的,传播学有高频理论,但是不可能模版化。区别就在于个人有没有阐释,有没有结合题目背景实际去运用和分析。如果参考了某种模版,又没有加上自己的思路和阐释的串葫芦写法,其雷同几乎是必然的。




六是缺乏立体、深度思维



缺乏立体的、深度思维是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抱怨思路欠缺的最大问题。



一个传播现象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它造成的影响范围有宏观微观,影响评价有正面负面,它的重要参与者传播者、受众,它所处的外在控制有政治、商业、受众等等,有诸多不同的因素必须通盘考虑,有一种立体的意识,而不是直线的意识。



立体的意味着,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考量一个现象,尤其是传播现象这样的复杂现象。而深刻是,传播现象一定根源是社会的,是系统的,如果要深度分析一个传播现象,应该深入的剖析它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技术根源。



例如媒介伦理,如果没有深度,仅仅是表面批判丧失媒介伦理,这是一种非常无力的批判,那么更加深入的应该去思考,媒介伦理丧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例如媒介体制的转型,社会消费主义的发展,把关缺失,媒介内部的用人机制,这样的一些更为深度的原因。媒介事件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这是一个“媒介事件”,所以它天生就有特权,而是说,政府、商业、媒体包括受众本身需要媒介事件为他们满足什么?




七是时间分配不当,没有大局观。



这个点其实是最后的问题,很多同学会抱怨说,我为什么写作时间非常的长,比别人长得多?



我认为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考题时间分配不合理。很多同学写得出来就写,一个点洋洋洒洒写半小时(也是觉得时间多,实际上考场上越到后面时间过得越快),然后发现再做别的点甚至再做别的题目的时候,时间没有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易纠结,某个点是用还是不用?应该如何阐释?这个部分很多人感到尤其头疼,往往是在这个思考,卡壳的时候,时间流逝了。你发现你坐在那里思考着人生未来的时候,你的未来已经在不断的纠结中失去了。



做大题,题目少,对大局观,大局意识的要求反而更高。什么叫做大局观?就是明白自己在考虑的是一个整体,而不纠结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因为某个点做得很爽就拼命做,也不能够因为某个点卡壳就呆在那里不动最后全盘崩溃。



怎么办?除了现在开始训练大题外,我想提出两种简单的方法:首先,计算每分钟你应该的得分是多少。这是可以计算的,如果说某张卷子150分、180分钟,简单算算,6分钟你应该有5分的知识点,如果你在这道题做不出来,可以换到另外一个题目去,但至少4分你应该写下来,如果你要是6分钟什么也没干,你的状况可能就是-5分,但是如果你提前做了,那么你可能就会为后面争取更多的时间。一开始会让人很紧张,但是时间久了会养成通盘考虑的好习惯。



第二,在做题之前不用打草稿,但是应该有个大致的通盘考虑或者草图、提纲,什么地方应该用什么知识点,记得在每一个地方留些余裕,因而你可能后面突然想起来了一些新的知识点,那么这些地方就可以用得上。




瓦叔2017新传考研冲刺班正在进行中

干货满满 惊喜不断

If You  Are Ready to Join Us

后台回复“报名”即可找到我

戳下图即可见课表详情以及课程Q&A




per aspera ad astra 尽吾之力 以达天际

我们致力于让你在新传考研路上 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瓦叔2017新传考研冲刺班暨热点班说明(同样适用于MJC)



陈力丹大大说他喜欢这样的答案!



传播学的知识点还串不起来?不要怕!因为瓦叔的传播学框架图迭代啦~! |   以及内含进群福利



关注

就代表你离考上又近了一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