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研会上瘾 | 二战三跨考上人大的师姐是这么说的

2017-07-10 挠挠师姐 传播学考研必读



录取通知书到家时,我还在青藏高原。


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通知书,拿到手里的那一刻突然觉得很圆满。



7月,对于一些人是暑假开始。是考研复习的黄金时期。


还有这样一群考研er,离开了校园。


7月初,拿完毕业证,拍完毕业照的你们刚刚收拾好宿舍的东西邮寄回家,或者刚刚结束毕业旅行回到家。你们中有的人已经下定决心二战,进入学习状态,有的人还在工作和考研的岔路口徘徊,我知道你们内心的惶恐与纠结,因为我也从那个时候走过,甚至走的路比大家更长。


我本科在川大,学的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大概就是如何学习建造化工厂的这么一个专业,可以说和新闻传播八竿子打不着。复试时看到名单,发现我是跨度最大的一个。


虽然从高中起一直是理工科,但我始终有颗文科心,新闻传播学一直是我想学习的专业,不过那时仅仅是雾里看花,直到大四常泡图书馆写论文闲暇看了一些新闻专业相关书籍,才真正走近这个专业,决定考传播学。所以,我的第一次考研就是毕业之后,也就是一般二战的时间,成绩349,奈何分数线涨了,连A区调剂都不行。2016年过完年我决定工作,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工作,但考研这件事让人上瘾。349,再努努力就能考上,那种不甘心让人心里长草。这时候内心的纠结是很难表达的,几十种想法和可能性充斥在脑海,终于,下定决心二战,8月末我辞去工作,开始脱产复习。


直到今年4月份,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拟录取名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感觉这其中的一切纠结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非常愿意和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1. 少一些幻想,多一些脚踏实地


考研是上瘾的。


如果我把中新史民国部分再好好背背,也许就能再提高十分。如果我再做两套真题,我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如果好好背一下肖四,也许就能一切不一样……有了这些看起来很有希望的“也许”,二战的路看起来似乎更加光明。


但二战和一战的关系不是1+1,而是0.5+X(甚至没有0.5),这完全取决于接下来半年的表现。离开了学校意味着没有学习氛围浓厚的自习室,没有了同学的督促和陪伴,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同学可以说是一个灾难。所以抛弃那些“如果”和“也许”,多一些脚踏实地,无论是通过参加考研班、还是去当地图书馆,还是掐断家中网线,一定要让自己就算离开了学校,依然能保持学习的状态。列好自己的计划,并且按部就班地执行。


我不建议刚毕业的同学边工作边考研。


原因有二:


一、首次走入社会,有新环境需要适应,新同事需要认识,新的圈子需要维护,它会占用你太多时间


二、若二战成功,那这份工作最多只有半年,相信我,半年边工作边考研,很难做出一番大事业的。


好,现在说一下准备工作,仔细回想一下去年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复习方法有漏洞?自己太懈怠?热点关注太少?没有答题框架?公共课太差?


时间宝贵,生命中过去的每一秒都不会重来。一定不要在过去摔过的坑中再次摔倒。


如果二战准备换学校,那一定要注意参考书和真题侧重点的差别大不大,多搜集一些目标院校的信息。


然后,忘记自己是二战,从零开始,打好基础。



2. 基础知识为本,拓展知识为辅


7、8月份天气很热,逛街都没有力气,正好适合学习。


曾经一直学理工科的我适应了数字和公式的游戏,对这些满是文字又杂乱的知识感觉非常陌生。有趣的是看书的过程,但真正让我用书中的概念去答题、去解释事件时我的脑海中一片空白。


书看到二三遍时,我开始发现这些这些知识点虽然杂乱,但也是可以用时间线或者小标题串联起来的。瓦叔曾经说过,如果回忆知识点最多只能想起一个章节的内容,就是还没真正理解知识点。我深以为然。有时感觉懂了,其实也只是皮毛。


大部分理论,尤其是传播学的理论的提出都是有时代背景的,难以记住的人名和学派名称都有历史的影子,对我等很多年没学过历史的人,只能死记硬背。所以每次听瓦叔讲背景和传播学史的时候都特别钦佩他,听后也觉得自己涨了许多学问。


让基础知识形成框架非常重要。再随着知识的增多让框架越发丰满,我认为这是学习每个新学科的必经之路。


框架具化的途径就是做笔记,在这里和大家强烈安利思维导图,最开始会无从下手,在这里可以借助辅助资料,比如圣才就有单本教材的笔记。可以很好安排知识点的层次,也方便记忆。无论一战还是二战,都应该把书通读两遍以上再更深层次的阅读。有些学校书比较多(比如人大),就需要加快速度,并知道哪本是重点,不需要买好所有经验贴中的参考书目,时间要花在刀刃上呐。


11月份之前都是基础知识的熟悉、记忆和巩固。


拓展知识就是公众号、热点、微博以及更厉害的书。


相信公众号大家都有喜欢和常看的,像针对考研的传播学考研必读等,还有热点的全媒派、刺猬公社、三声,新闻评论的沸腾、今日话题等。


不过一定要警惕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尤其是热点。超链接让我们见识互联网的无限性,于是看完这篇看那篇,几个小时过去了…大概看看就行,最后到快考试之前,为考研事业付出的公众号们都会整理出来的,那时候我们有了知识的框架再看这些热点,又是一片新天地。每次瓦叔在课程中给大家剖析热点的时候,都会感慨啊呀,原来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想,原来还能这样,直到后来自己也能在分析事件时洋洋洒洒写好多,成就感满满。



3. 公共课不偏科是最大的幸运


不偏科是最大的幸运。


学姐的经验都是血淋淋的,肖四一定要背,甭管别人说什么肖老头不行啦之类的。


英语就是真题,阅读和写作多做,而且写完作文后不要放在一边了,让别人修改,然后思考如何能写的更好,改进表达。语言很重要,尤其是学习新闻传播这么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英语学好那还不是必须的么。



4. 少说一些复试


老师不是洪水猛兽,都超好超和蔼。

不要轻视复试,笔试和面试都很重要。

虽然听起来像是废话,但都是实在话。


考研这一路有艰难险阻,有彷徨失意,当然也有温暖鼓励,有关怀帮助。

非常感谢这一路上帮助过我的人,亲爱的爸爸妈妈,并肩作战共同进步同学。


尤其要感谢瓦叔和刚柔并济的茜茜,瓦叔渊博的知识和奇怪的幽默点总是让课程妙趣横生,而且真正对传播学的发展和很多比较难的概念都有了更深的认识。真正让我觉得特别值的是,瓦叔不止在告诉我们如何考研,而是真正在讲这些知识,和如何用传播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我甚至觉得,这些课程在研究生期间同样受用良多。好想在研究生期间继续听瓦叔讲课~


至于暖心茜,那就更不用说,无论多晚的问题都有茜茜好听的声音回复,一下子安慰了怕提问没能被回答的忐忑的自己,也是茜茜的严格把关才有群里的积极向上、秩序井然,


这些人我们称之为贵人。所以,给这些贵人鞠一躬,感谢所有的遇见。


微博上流传这样一碗毒鸡汤:“看过了许多鸡汤,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考研经验贴也是一样,经验是个人,只有行动产生的归之于头脑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所以,看完这个帖子后,就去学习吧。无论你是一战还是二战,三跨还是一跨,现在的各位都是一样的,最后区分每个人的是初试的成绩和未来生活中的每一段努力和奋斗。学生生涯真的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当然,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欢迎来小密圈找我。非常愿意能用我的微薄之力为大家考研和学习路上提供帮助~



PS:以下来自茜茜


小密圈又是什么呢?


小密圈是瓦叔和我最近决定要做的新尝试,我们集结了22名随时可以为你解答疑惑的师哥师姐,在小密圈一起陪你到复试。


他/她们是


清华 花花师姐

北大 栩博师姐、熙明师哥

人大 Wisky师姐、挠挠师姐

中传 豆子师姐、吉吉师姐、锦鲤师姐、显青师姐、何满师哥

北师大 颖儿师姐

北邮 蒋酱师姐

上海交大 心印师姐

上大 黎子不加冰师姐

浙大 聪聪师姐、可可师姐、Demon师姐

武大 sherry师姐

川大 费费师姐、李大毛师哥

暨南大学 阿菜师姐

厦门大学 小动物师姐

港中文 周周师姐


这里面有人北大深财初试复试双第一,有人一战英语一85+,有三跨上清北,有人二本逆袭985,有人考上浙大仅录取3人的新闻学专业,有人政治80+,如果说,可以把她们每个人身上最显性的优点内化成自己的习惯,你离成功也不会太遥远了。


在走进成功之前,先走进成功者的氛围,养成成功者的习惯,这一定是正确的路径。


当然瓦叔也会在,我也会在,你们有任何问题,包括专业课问题、公共课复习策略,以及情绪管理的问题,都会在这里得到不一定百分百及时,但是一定百分百走心,以及极力保证准确的回答。


通过小密圈你可以定向师哥师姐提问


同时我们也会主动为大家分享有价值的论文、带大家讨论热点、并且在学习的流程上督促大家~


总之,从现在开始,到你拿到通知书,到你开学之前这个团体都和你在一起。






等你来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