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建修复营之中国传统徽派建筑之旅

望山学院 望山研学 2022-12-08


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从远古至今,只要有人类的生活,就离不开居住。而地处东方的中华大地,经过历代人民智慧的沉淀,独立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木”的房屋营造技法,并创造出了大时间跨度,大地域跨度,但又具有统一文化脉络的建筑艺术风格,独立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技法遍布中国全境,并随着历史上中国文化的传播,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的建筑风格,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中国古代建筑是什么 

土与木——中国古代建筑起源与南北差异

在中国传统语言中“土木”一词指的是建筑,但实际上与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有关:北方的黄河流域气候严寒,古人以“土”为原材料,从“穴居”、到“半穴居”逐渐“长出”到地面,延续了厚重粗犷的建造风格;南方的长江流域炎热潮湿,古人以“木”为依托,从树上的“巢居”、到“干栏式建筑”逐渐“落回”到地面,传承了轻巧精致的建造特点。而在世界建筑史中,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以其独特的取材、巧妙的结构和别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营造法与建筑学——中西方古代建筑的本质区别

虽然中国古建作为东方建筑文明的代表,但在古代似乎从来不是一个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学科存在,相较于西方对于建筑Architecture的描述,中国古建更像Building——只是功能性的盖房子,然而其强烈的政治性带给它更丰富的内涵。作为“官书”存在的《营造法式》严格控制了建筑的等级式样、用材规格、施工过程等相关技术规则,真实反映了中国古代现实理性型的社会形态,作为文明产物和文化遗产有更深、更多元的研究价值和维度。



物质与精神——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建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与一个时代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密切相关,但它并不是政治本身。相反,它更多体现的是人类文化的创造,不仅涉及科学技术、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等物质文化方面,还涉及社会政治、哲学思想、宗教意识、审美观念、民俗民风等精神文化的内容,这种文化创造是跨时代、跨民族、跨国界的,是属于全人类的。


 为什么要学习古建 

如果没有系统的学科支撑就没有学习与研究价值么?

古建是一本史书,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全部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而且比文字历史中所见更直观、更真实。正因为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今天的世界才有如此多姿多彩的文化和艺术,世界的文化应该是多元的,不能只有一种建筑、一种歌曲、一种舞蹈和一种服饰。这就是各国各民族都在尽力保护自己文化的根本原因。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的意识到,传统中的破坏性基因依然被我们继承着。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建设中,摧毁、破坏了许多文物古建,而这样的事情至今仍在不断发生。古建的保护工作应该不仅与古建工作者有关,更需要更广大公民的共同参与,成为一种公众意识和公知基础,懂的自己的文化,并对它充满自信,懂得古建的价值,才能真正保护它。


保存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不只是为了展示给后人,更重要的目的是对文化史的研究。建筑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信息是最真实、最直观、最丰富、最准确的,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真实的历史,准确的了解和表达,在赞颂和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辩证的看待其中的缺陷,做到真正科学的历史观。

 古建修复的核心 


如何保护古建?保护传承我们的文化?从了解古建、了解古建修复技术开始。

木材具有较好的弹性、抗压和抗震性能,且取材方便、轻便运输,因此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长期统治我国古建建造。但同时也有易糟朽、易变形、易燃、易受虫蛀、抗剪强度低的材性缺陷,即使遭到轻微的破坏,也容易发展到严重破坏,由局部失稳发展到整体倒塌,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说法。因此,古建定期的修缮从其延年益寿的角度来说尤为重要。


古建作为文物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这种“旧”,不仅表现为保持文物本体的原真性,而且包括维修技艺的传统性。通过对古建筑修缮,重新让她焕发出历史的魅力,彰显出它的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既修缮了古建的“形”,又修缮了古建的“魂”。


古建筑营造技法以木为核心,不但包含大木作(房屋架构)、小木作(内外装饰),还与瓦、石、漆、油、画、土等技艺有机结合,古建作为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集合了工程建造、文化艺术、材料认知、手工技艺等多领域知识。要想体现古建筑修缮的“魂”,就应该了解古建筑的历史沿革,掌握其初建年代的工艺特征,采取以传统工艺为主的维修保护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建筑材料进行修缮施工,达到材料、工艺、造型三方面的原真性。


本项目以传承匠作体系,赓续文化生态为目标,带领学生在真实项目中了解古建修复这一古老又精钻的建筑学细分领域,通过课程讲座、实地考察学习、真实项目勘察与测绘、修复方案诊断与制定、模型制作与呈现、施工建造制作与安装等课程让学生对古建修复的理论知识、思维逻辑、实施流程、核心技法、传承精髓、文化内涵、遗产保护与活化等方面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古今思维碰撞、文化底蕴积淀,在今后的其他的学习应用中创造更多的继承与创新实践。


 为什么选择西溪南 

1952年12月19日,中央文化部文物局要求抽调一批建筑专家、学者,前去皖南歙县,考察当地上报“发现古建筑三处”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作为“中国建筑四杰”之一、与梁思成共同开创中国现代建筑史学研究先河的刘敦桢承担起带队考察的工作,与南京博物院、华东文化部的文物保护工作同志一起从南京启程,辗转多地抵达西溪南,第一次向世人揭开了徽派建筑的面纱,让徽州建筑第一次进入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视野。


当时考察建筑清单

1、住宅:(12处)

郑村:苏雪痕宅;西溪南村:老屋角(吴息之宅)、老屋祠、吴之高宅、黄卓甫宅;潜口村:罗子玉宅;坤沙村:徐庆柏宅、方文泰宅、杨斗枢宅;西溪村:汪幹明宅、立本堂;郑村:郑浩然宅。


2、祠堂:(16处)

潜口村:汪氏保宁社、汪氏节孝支祠、汪氏司幹第(大夫祠)、汪氏军府厅、曹门厅、善乐堂、叙伦堂、程氏宗祠、汪氏上祠堂、汪氏下祠堂(金紫祠);西溪南村:吴氏仲昇公祠(恩睦堂);坤沙村:方氏上祠堂(笃伦堂)、方氏下祠堂;郑村:郑氏宗祠;西溪村:汪氏家庙;潭渡村:黄氏宗祠。


3、其他:(2处)

县城:许国坊;西溪南村:绿绕亭


老屋阁

国家重要文物保护单位老屋阁建于明代中叶,主人吴息之,五间三天井,坐东北朝西南。长20米左右的高墙甚为壮观,屋顶呈3个相连接的人字形高低错落,倒影于渔翁塘。老屋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徽派建筑的许多重要元素均源于此,被视为徽派建筑的鼻祖。


绿绕亭与渔翁塘

绿绕亭坐落在老屋阁旁的渔翁塘边,始建于元天顺元年(1328年),为西溪南名士吴斯能、吴斯和俩兄弟捐资建造,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平面方形的亭结构与雕饰风格类似老屋阁,唯月梁上绘有典雅工丽的包袱锦彩绘图案,临池一侧置飞来椅供人休息。祝枝山曾作《东畴绿绕》一诗赞咏绿绕亭的迤逦风光。


果园

园名源自汉班固的《西都赋》,园主系西溪南七世盐商吴天行,相传为唐伯虎、祝枝山赴西溪南作客时设计。园内有曲池、假山、亭台、书斋等,占地4000平方米,遍栽珍花异卉。园内有六景:仙人洞、观花台、石塔岩、牡丹台、仙人桥、芭蕉台。如今果园避影敛迹,园内植物在自然做功下生机勃勃,野花烂漫、水井清幽、假山迷离,更显古朴而又神秘。


丰乐河与雷堨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源自黄山南麓的丰乐河,是新安江上游的主要支流,水流清澈,两岸沃土花香,养育一方百姓;不仅如此,更是通往江南“天堂”的黄金水道,徽商依水而兴,使西溪南成为古徽州最富庶的地方。

自宋朝起便兴建起多项水利设施,被誉为“江南都江堰”。现存水利遗产丰富,包括河道上的低堰、村中和田野上的水塘、水甽等,以及由桥、大树、牌坊或亭台等构成的重要的村落水口景观。雷堨、陇堨、条堨、吕堨和昌堨5条人工石堰形成相应的水甽系统,至今仍服务于灌溉和村民的生活。


潜口民宅与祠堂

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传统民居的徽派建筑群。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从建筑类型划分有洞社、宅第、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清初名流黄宗羲、施闰章、梅庚、靳治荆等均涉足此地,并有题记于此,目前为一座古建筑专题博物馆。


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课程组织

考察课——多种类型的古建之“最”

徽派建筑鼻祖、江南小都江堰、徽州宗族文化体现的核心——潜口民宅与祠堂、世界唯一的棠樾牌坊群……


实践课——以古建修复的思维与方法修缮徽州民宅

依托于真实项目,以修缮方案为核心的全流程体验,包含勘察、测绘、修缮方案设计、建造技法、节点施工图设计、模型制作与木作体验等。


高研课——业界大咖助力思维培养

徽文化大咖、古建修复领域专家、当地古建建造修缮匠人、徽州“三雕”非遗传承人作为学科启蒙,助力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交流课——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古今街坊对比

新技术在古建修复领域的应用——3D打印技术的应用

古建修复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汇报与分享



课程概述







课程设计导师


靳影

工程师,41岁,1999年毕业于北京市房地产职工大学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参加主持过北京颐和园谐趣园、德和园、四大部洲的修缮工程,社稷坛中山堂修缮工程,北海公园濠濮间修缮工程,宣武艺园修缮,前门大栅栏沿街立面改造,北京前门地区部分四合院修缮改造工程,西黄寺修缮及其东夹道改造工程,以及西藏拉萨哲蚌寺、色拉寺修缮工程等多项修缮改造项目。


张潇

先后参与教育部科研立项1项 、校外科技部课题1项,主持校级重点项目1项,发表论文若干篇,其中EI检索一篇。参编《全国工匠技艺调查报告》、《徽州传统建筑技术导则》、《徽州水口保护与利用技术导则》等。曾指导学生安徽省BIM建筑模型信息大赛,并获一等奖。担任安徽省建筑遗产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课程亮点

  • 导师:专业课程名师全程辅导,大咖讲座画龙点睛

  • 内容:古建修复+徽文化的碰撞,从知识到实践绝对壁垒性课程

  • 建造:走进真实的施工现场,解决真实的问题,从勘察到施工,全流程体验

  • 场地:符合教学条件的真实项目一地难求,常年维修的徽派建筑鼻祖重新开放,徽州第一私家园林独家探访

  • 成果:电子作品、模型作品、手工作品,从整体方案到细节呈现一应俱全,做到高品质、强输出

  • 增值:论坛思维碰撞、精彩影像记录、非遗记忆体验、周边参观考察

  • 初心:文化复兴的使命感,匠心传承与民族自信


课程收获

  • 整套古建修复诊断设计方案图纸

  • 局部修复比例模型作品

  • 真实可用的施工建造零件与安装(以照片的形式呈现)

  • 俞孔坚教授签名、土人学社专业背书的结课证书

  • 一份营期完整影像记录集

  • 一件徽州特色非遗体验作品留恋


营地介绍——望山学院西溪南生态学校


相较于城市,乡村最为突出的特征在于其生产生活布局与自然生态的相互适应,这一关系在这个保持着传统村庄肌理和徽州当地民俗的村庄里得以集中体现。望山学院西溪南生态学校通过“保育本底、植入激活”,充分利用这里的生态遗产景观,打造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


在西溪南营地内,设有生态实验室、建筑实验室、艺术工坊、展厅、图书馆等,整个基地可容纳数百人,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此外,恒温效果的地暖和空调系统保证学生一年四季都能拥有舒适的室内学习环境。


望山研学作为哈佛、北大校友企业,导师团队来自清华、北大等国内高等学府,具备丰富的营地管理经验。产品主题涵盖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村落文化等方向,全面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参营需求的青少年。产品运用跨学科教育、项目式学习等前沿理念,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给予学生未来发展评估。


西溪南营地内有建筑师倾力打造的农作基地、天然生长的无污染食材,在专属菜园和宽敞的厨房,孩子们可以体验从采摘到食物制作的全部过程。



无污染的环境、专业设计的营地、有机生产的食物,保证绿色健康、安全无害。走进田埂,亲近泥土的呼吸,亲手采摘,收获大自然的馈赠。


独立营团入住望山公社,标准双人营房住宿,生活导师日夜全程陪伴,每日实行360度无死角清洁及最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用心守卫每个孩子的人身安全。

报名详情咨询请扫码添加老师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