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津这十年 • 生态环境 | 监测篇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谋划我市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切实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水平,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

(一)深化体制改革落地见效

推进环保机构监测垂直管理改革落地,形成“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16个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格局,进一步明确了市区两级的监测职责分工,各级监测机构结合自身职责和辖区特点,有的放矢提升自身监测能力,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效能实质提升,在环境质量考核、环境信访、环境执法和应急事故监测中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顺应省以下环保监测机构垂直管理改革要求,梳理环境监测事权,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管理,执法监测、污染源监测下沉各区。实现了“谁考核,谁监测”的目标,管理体制更加顺畅,环境质量监测独立性、权威性、有效性显著提升。

(二)优化顺畅业务运行机制

建立部门间环境监测协作机制,生态环境部门统一发布环境质量和其他重大环境信息。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与公安机关联动查处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案件。探索跨区域联合监测机制,积极开展京津冀监测会商,服务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实施情况监督检查机制,监督企业自行监测主体责任落实情况。

预测预报会商

(三)推进监测服务社会化

以问题为导向,以精准帮扶为突破口,通过开展业务培训、法律法规宣传、诚信教育等,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激发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活力,引导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进入环境监测的主战场。同时,以专项监督检查为抓手,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营造公平、公正、健康、蓬勃的营商环境,促进环境监测行业健康发展。我市社会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从无到有、茁壮成长,目前已达到131家,从业人员超3000人,生态环境系统监测机构、社会监测机构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实现了环境监测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

(一)环境空气立体观测网络基本建成

完成覆盖市-区-街镇,涵盖评价、监控、区域、背景全类型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构建起由20个城市评价点、269个街镇监测点、1个清洁对照点、1个背景监测点、4个区域监测点、47个园区监测点、8个交通站监测点和1个超级观测站组成的综合观测网络,形成监测布局覆盖全面、科学合理、精准高效,监测能力因地制宜、匹配合理、及时准确的综合立体观测网络体系。

(二)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逐步完善

地表水市级监测范围从海河干流、引滦等少数河流扩展到对全市55条主要河流、6座湖库,市级监测断面数量增至117个,实现了天津市主要河流及全市16个行政区全覆盖;饮用水水源地监测范围从5个扩展至10个,覆盖我市全部地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近岸海域监测点位从17个增加至35个,覆盖了天津市功能区海域的全部2146平方公里。水环境监测网络自动化和现代化水平大幅跃升,监测数据智能化捕集跨越式推进,水质自动站从5座大幅增加至81座,在重点水域、海域投放9座浮标式水质自动站,实现零的突破,逐步形成地表水“自动为主、手工为辅”、地级以上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全覆盖、近岸海域“人工+浮标站”的监测格局。

杨庄截潜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

(三)水土风险协同监测网络初步建成

优化土壤环境监测,完成包括116个国控点、108个市控点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涵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填补了我市以往建设用地无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的空白,实现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行政区全覆盖。布局地下水环境监测,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点位由16个增加至37个,实现了我市生态环境监测专用井 “从无到有的突破”,填补了我市地下水“双源”点位空白,实现了三级水文地质单元全覆盖、主要地级行政区基本覆盖。

(四)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完成优化调整

基本建成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形成涵盖90个声环境功能区、962个区域环境噪声与492个道路交通噪声的监测网络,基本实现全市各行政区建成区声环境监测全覆盖。推进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已完成83个点位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基本实现我市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

(五)大气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网络扩展建设

按照生态环境部京津冀地区大气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规划要求,在原有南开区、静海区、宝坻区、滨海新区大港4个大气辐射自动监测站基础上,新建滨海新区塘沽、宁河区、津南区、北辰区、蓟州区、武清区6个辐射自动监测站,覆盖了60%的城区,大气辐射环境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水平有效提升。

(六)排污单位自动监测网络强化建设

持续推动排污单位自动监控系统建设,扩展用电联网,强化生产状况、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和污染排放联合监控网络建设。完成在线监测设备安装的企业由2012年的50家跃升至1110家(605家废气企业、382家废水企业、123家污水处理厂),形成覆盖电力、钢铁、石油炼制、供热、垃圾焚烧、污水处理、制药、化工、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源自动监测网络。完成5900余家废气企业生产和污染治理设施工况用电监测设备联网,实现对排污单位生产和治污设施运行情况、停限产及错峰生产情况的实时监控。

(七)移动源自动监测网络初步建成

建立了由遥测系统、在线监控、门禁系统等组成的移动源监测网络体系,建成了涵盖全市40条主要交通道路、141家加油站、87家机动车检验机构、54家重点用车单位的移动源自动监测网络。

“十四五”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监测网络

技术体系进一步丰富

(一)环境质量监测指标实现全覆盖

市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侧重监测能力的“全覆盖”,从2012年资质认定能力范围的9大类211项,扩展到2022年的17大类465项,提升120%;建成水生生物实验室,具备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着生生物、底栖生物、鱼类和大型水生植物的全链条监测能力,实现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和环境质量监测指标全覆盖。区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针对各区污染源的类型,侧重提升能力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从2012年资质认定能力范围的7大类1457项次,扩展到2022年的7大类1568项次,提升7.6%。我市整体监测能力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在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中,我市代表队力压群雄,一举获得团体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还有三位同志获得了个人一等奖的荣誉。

全国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大比武

(二)新污染物监测能力形成新引领

围绕国际公约管控和全球新兴环境问题,市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建成新污染物监测实验室,在新污染物监测领域取得先发优势。在具备二噁英、多溴联苯醚等持久性有机物检测资质的基础上建立了磷系阻燃剂、多氯萘、德克隆等新型持久性有机物的监测能力。水环境中11种典型精神药物与麻醉药物监测通过公安部能力比对,扩展了我市内分泌干扰物监测类别。开发拓展水中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监测方法,已具备磺胺类等9大类60余种抗生素,类固醇等30种激素药物,及抗癫痫、抗病毒等实用药物的监测方法。开展不同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监测研究,创新分选分离、定性定量方法,建立标准化体系,填补了我市微塑料监测能力空白。新污染物监测能力为我市开展新污染物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深入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环境预测预警能力得到再提升

10年来,环境空气监测能力从最初的6项基本监测能力发展到复合立体综合观测,具备了气象、化学组分、光化学、温室气体、大气稳定度等监测能力;搭建完成多模式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未来72小时精细化预报及未来7天污染潜势预报,24小时级别预报准确率由2013年的44.6%提升至88.4%,重污染天气预报准确率由60%提高到90%以上。不断丰富环境卫星影像数据源和模型反演工具箱,为开展于桥水库水华预警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将发光细菌和鱼类作为生物监测体,综合分析生物行为变化参数,对饮用水源开展在线监测预警,为饮用水安全保驾护航。建成污染源排放监控预警体系,充分发挥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超标预警作用,每日向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推送超标报警信息,并在重污染天气期间加密发送频次,有效提升重污染期间管理措施实效性。

(四)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完成再夯实

市、区两级应急监测能力不断加强,现有市级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人员技术力量可以满足一起较大级别突发环境事件初期污染源和周边敏感点现场快速监测需求,通过协调调动所属区及周边区应急监测力量可以满足一起重大级别突发环境事件初期污染源和周边敏感点现场快速监测需求。区级应急监测能力基本覆盖行政区域内环境风险目标污染物,大部分区级监测机构能够独立应对行政区域内绝大多数较大以下突发环境事件,满足响应市级调度支援邻近区要求。

(五)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实现再筑牢

我市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已逐步形成以量值溯源为根本、规范化的流程控制为主线、“自控、他控、外控”全方位质控措施为保障的数据质量管理模式。市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2018年建立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实现监测活动全过程自动化流程管理,自动保存记录、线上审核、全程留痕,真正做到质控措施无死角。区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突破,共落实4800多万元能力建设资金,已有12个区级监测机构按照东部地区三级站标准完成达标验收。

(六)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实现新跃升

全市土地利用类型解译精度从30米分辨率优化到采用高分一号影像的2米分辨率,土地利用类型解译数据更为精确,为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更优质信息源。逐步推动水质污染源溯源监测,将遥感卫星影像、无人船、无人机和水下机器人等技术集成整合,在识别水下暗管、快速检测排口水质、人员难以踏足区域污染源排查等领域融合联动,不断提升应用水平。逐步提升监测信息化能力,通过建设天津市水环境智能化数据管理平台,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构建时空关联特征,实现海量水环境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审核、管理与展示和与国家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

支撑服务进一步深化

(一)全方位支撑目标考核

落实环境空气质量小时督查、日排名、周考核、月通报制度,落实5分钟监测数据分析和精准空气质量趋势预测预报并行的工作机制,及时提供翔实、准确的分析研判服务。建立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对各区水环境质量开展综合评价分析,通过排名、通报、经济补偿等措施传导压力,依托水站自动监测数据,加强汛期污染强度分析,精准识别突出污染情形,压实区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天津市声环境功能区、道路交通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并编制天津市功能区声环境季报和年报、天津市年度声环境质量专报。

(二)精准化支撑污染防治

持续开展大气颗粒物精细化来源解析工作,构建复合来源解析技术支撑体系,为颗粒物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构建减排措施评估技术体系,定量评估不同防治措施环境效果,为实现大气污染科学、精细、动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布设完善手工-自动-遥感相结合的于桥水库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构建了流域面源污染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耦合的于桥水库水华多模式预测模型系统,并藉此实现了水华模拟预测的业务化中短期预报。通过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监测报警功能,及时发现企业异常排污行为、治污设施未正常开启情形,助力非现场执法,从污染源头实现精准治污;构建基于单位税收污染排放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精准减排绩效分级体系,精准化定制企业减排措施,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助推绿色转型发展。

供稿: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监测处、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往期精彩回顾










天津生态环境策划设计:宣教与信息室编辑:郝英男 王怡然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