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么优秀,是张东啊!


他是中石大首批本博一体化博士生

博士综测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发表高水平论文31篇

申请发明专利11项

获国家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十佳大学生等荣誉称号

获各类“双创”竞赛省部级奖项10余项

他就是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2021级张东


热爱扬帆 机遇领航


高考时,张东带着对油气储运专业的满腔热忱和坚定信念,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放在了第一志愿,并以耀眼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从此,他的人生轨迹与这个校园这个行业相连,他说:“自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的心将永远属于这片热土。”

大学三年级时,学校启动首批本博一体化培养计划,让张东的心中燃起了新的火焰。他选择了报名,并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才智,成功脱颖而出,成为了这一计划的首批受益者,迈出了他人生中的新的一大步。

成长的道路从不是一帆风顺。在从本科生向博士生转变的过程中,张东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博士阶段的高强度学术研究,他选择了同时攻读本科和博士的课程,这意味着他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处理繁重的本科课程和深奥的博士课题。他说:“身份的转变确实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每天早晨,我都会奔赴实验室投入项目研究。同时,我还需要攻克那些富有挑战性的课程。但我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即使在课程繁重的情况下,张东在课题组里的科研也从未有过丝毫懈怠。他深知,每一次的实验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大学四年级时,本科毕业设计从试验方案的设计、试验材料的准备和购买,到最后的数据分析,全部都是他自己动手实践。他说:“那个时候,我的眼睛几乎要长在光学显微镜上了。”他的努力和坚持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他的本科毕业设计不仅获得了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奖,相关成果还授权了两项发明专利,他本人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脚踏实地 潜心科研


回首过去,张东对他的本科阶段充满了感慨和怀念。他说:“是学校的本博一体化培养计划,给了我一个如此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我衷心希望学校能够继续为更多的同学提供类似的平台和资源,让他们也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步入博士阶段,张东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以自己的本科毕业设计为基础,深入挖掘其中的科学问题,参加学校研究生学术论坛,并获特等奖。他说:“现在的我非常感谢当时的自己,也感谢当时的老师,是他们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让我能够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于张东来说,遇见张宏教授和刘啸奔副教授是他学术生涯中最宝贵的机遇。他仍然清晰地记得大二上学期的第一堂工程力学课,张宏老师和刘啸奔老师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让他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也让他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后来的学习和实践中,张东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有时,他会因为实验的失败而沮丧,因为数据的不理想而失落。每当这时,两位老师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身边,他们告诉他:“这只是暂时的困难,我们一定能克服。”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张东总能重新找回信心和勇气,继续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两位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他严格的要求,更在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这让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心。对于未来,张东充满了期待和信心,他表示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为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老师们乐观从容、严谨谦虚的生活态度和学术精神,是张东永远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

导师张宏教授执教生涯“最后一节课”合影

(导师张宏一排左三、导师刘啸奔一排左四、张东一排左一)

谈及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科研生活,张东坦然表示,尽管课业和科研的压力相较于本科时期有了显著的增加,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坚信,无论是本科还是博士阶段,踏实地学习、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都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在科研实践中,他善于运用扎实基础知识,去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说:“科研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努力了,按部就班地执行,问题总会迎刃而解。”

在学术研究方面,张东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态度。博士在读期间,他以前三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9篇,前三作者身份申请专利9项(授权5项、公开4项),展现了他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实力。同时,还担任了EFA/JCSR/PVP等行业SCI期刊审稿人,为学术界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的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他的学术才华,也为他日后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创立公司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他说:“是本科和博士阶段的学习经历,培养了我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张东与实验室的同学们一起外出爬山

(导师张宏一排右一、导师刘啸奔一排左六、张东左一)

除了科研工作,张东还注重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和身心的调节。他热爱篮球运动,认为在球场上奔跑可以释放压力,调整心态。他享受那种挥洒汗水后的畅快淋漓,也享受那种运动带来的身心愉悦。他说:“运动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我在紧张的科研生活中找到了平衡。”



勇于实践成就创业梦想


张东在适应博士阶段的学习节奏后,萌生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落地成果的想法。他看到了学校和学院推荐的创业比赛相关的内容,心想:自己的科研成果,是不是也可以参赛?一是可以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二是也可以学习一下全国高校在自己的科研方向转化落地过程当中,有什么好的点子。就在这种“试一试”的心态下,张东踏上了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旅程。没想到,这一试,张东竟然开创了自己的公司。

比赛中,他与其他高校的选手交流经验,增长了见识和信心。在导师张宏教授、刘啸奔副教授的帮助下,他将科研创新成果发表成论文并申请专利,建立了完整的技术壁垒,并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复赛高教主赛道中获得一等奖。基于此,他于2022年创立了北京华云管泰科技有限公司。他说:“在比赛过程中,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也是不断地比对了自身技术的优劣势,创立公司是在学校创新创业学院和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支持下才做出的决定。”

公司创立初期,协调角色成为最大的挑战,但他和同伴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公司的持续发展与经营。目前,该公司已实质化运行并盈利,共获得“互联网+”金奖、银奖“储运仿真大赛”,银奖等各类省部级及以上双创竞赛奖项20余项。

张东认为,参加创新创业大赛首先技术要过硬,知识储备丰富;其次在团队中要合理分工,与成员积极沟通;再者也要具备科研成果,展现自己的技术与实力;最后学校、学院和导师的共同支持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张东说:“在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过程中,更要学会把自己的技术和创新创业经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充分展现出来。在竞赛过程中可以与其他选手密切交流,也能发现新的创新点。”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青春的舵手,青春不只是年华的标记,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张东说:“我将带着这份执着和坚韧,继续前行,用我的行动去书写属于我的青春篇章。”



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采访:王以静 宫子淇

文字:刘若曦 宫子淇 陈路遥

刘晓琳 杨文琰

编辑:杨文琰

责任编辑:华南

审核:李丽平 刘志庆



青春,光芒!表彰的名单很长!

今天,发点不一样的!

@全体中石大校友,诚邀!

双创双百,中石大+7,太赞了!

读书,世界就在眼前!

 去追梦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