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徐冰《蜻蜓之眼》获奖后首次自述:我们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2017-08-16 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


  徐冰:蜻蜓之眼  

艺术家徐冰首部影片《蜻蜓之眼》入围第70届洛迦诺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于2017年8月12日在瑞士洛迦诺获得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奖)一等奖、天主教人道主义奖特别提及奖等多项大奖。瑞士洛迦诺电影属于世界四大A类电影节之一,极具电影学术界的信誉度,被称为美学最先锋电影节。


《蜻蜓之眼》被称为:影史上首部没有摄影师,又没有演员的剧情长片,影片素材全部来自公共渠道的监控画面。它寓言式地讲述了女孩蜻蜓与技术男柯凡之间奇异的情感故事。影片通过现实生活中隐藏的危机和超出人类逻辑范围的事件,揭示了人的私密情感的脆弱性与当代生活处境的焦虑与不安。“凤凰艺术”为您带来导演徐冰获奖后的首次自述,以及他与Tony的全部对话记录。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537k6zfsk&width=500&height=375&auto=0
▲ 《蜻蜓之眼》最新预告


导演自述

徐冰


2013年我就想用监控视频做一部剧情电影,但那时可获取的监控资料不足以成片,两年前中国的监控摄像头接入云端,海量的监控视频在线直播,我重启了这个项目,搜集大量影像,试图从这些真实发生的碎片中串联出一个故事。

 

我们的团队没有一位摄影师,但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24小时为我们提供着精彩的画面。这些监控画面可以几百个小时什么都不说,冷静得吓人,也可以在瞬间疯狂地发生超出人类逻辑范畴的情形。这些看似毫无关系又有着必然关系的真实片段,能揭示出我们的眼睛无法看到的东西吗?这些真实的影像碎片与“真实”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蜻蜓之眼》是一部81分钟的故事长片,它寓言式地讲述了一个当下现实的故事,揭露了日常生活中隐藏的危机以及超出我们控制范围的事件。反映出人的私密情感的脆弱性与当代生活处境的焦虑与不安。

 

这部电影以世界现场为依据,重现了1998年电影《楚门的世界》的想象。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全球安装了约2亿4500百万台监控摄像机,并极速增长着。今天的世界真的变成了一个大影棚,无数的监控摄像机每天产出大量的真实至极的影像,成为我的电影创作取之不尽的资源,也为我提供了全新的电影制作方式的可能。我感兴趣的是,寻找一种与当代文明发展相匹配的工作方法。

 

电影制作越是进入尾声,越让我有一种不安,我们与这些从未谋面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们在做什么?边界在哪儿呢?

 

不管怎么说,我与团队以及相关的人们共同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 艺术家徐冰在洛迦诺


《蜻蜓之眼》被称为:影史上首部没有摄影师,又没有演员的剧情长片,影片素材全部来自公共渠道的监控画面。它寓言式地讲述了女孩蜻蜓与技术男柯凡之间奇异的情感故事。影片通过现实生活中隐藏的危机和超出人类逻辑范围的事件,揭示了人的私密情感的脆弱性与当代生活处境的焦虑与不安。


徐冰说:“2013年我就想用监控视频做一部剧情电影,但那时可获取的监控资料不足以成片,两年前中国的监控摄像头接入云端,海量的监控视频在线直播,我重启了这个项目,搜集大量影像,试图从这些真实发生的碎片中串联出一个故事。我们的团队没有一位摄影师,但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24小时为我们提供着精彩的画面。这些看似毫无关系又有着必然关系的真实影像片段与“真实”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不管怎么说,我与团队及相关的人们共同做了一件无中生有的事情;世界上本没有这样的电影,但是由于我们的工作有了。


艺术家徐冰以艺术上不间断的突破力,在国际艺术界拥有极高的声誉,曾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装置作品《何处惹尘埃》获得了英国Artes Mundi大奖。2015年,由于他的作品致力于推广文化间的相互包容,被授予美国国务院颁发的艺术勋章。

 

▲ 影片剧照


本片由著名诗人,意大利“Ceppo Pistoia国际文学奖”得主翟永明担任编剧兼制片。金马奖最佳剪辑得主、法国剪辑师马修(MatthieuLaclau)担任剪辑兼制片。新媒体艺术家张文超为联合剪辑。李丹枫担任音效指导。半野喜弘担任原创音乐。张撼依为联合编剧。在顶着70周年光环的本届洛迦诺电影节上,《蜻蜓之眼》入围主竞赛单元获得强烈反响,成为最受关注和讨论的作品之一。


▲ 洛迦诺电影节 《蜻蜓之眼》新闻发布会现场


西班牙第一大报《世界》发文称:“徐冰用他挑选出的这些影像的粗砺度震撼了我们,他的剪辑精湛无比,尽管用它们来形成一段叙述略显拙感,但它同时又展示出令人嫉妒的精细,特别是在那些指引我们反省和沉思的时刻: 从个人在这个暴力的、不体面的世界的身份和沉重感,到作为整体的邪恶的边界”;美国媒体《银幕》的评论是:“《蜻蜓之眼》冷静得让人不适,充斥着不安,但又富有诗意”;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官方杂志Pradolive评价此片:“这部影片迫使观众去怀疑对真实的定义”


▲ 编剧、诗人翟永明在洛迦诺电影节

▲ 艺术家、剪辑师张文超在洛迦诺电影节

▲ 剪辑师Matthieu LACLAU在洛迦诺电影节


据悉,这部完全由监控视频剪辑完成的电影以其特殊的实验性及艺术性受到众多媒体的青睐,并获得各大电影节及艺术机构的邀请,将在接下来的时间在国际各大电影节及艺术展上亮相。


徐冰对谈Tony的7个问题


Tony:大家对监控录像的兴趣其实很普遍,但是用它们讲故事的这种欲望和做法却不太寻常。你记得最早是什么时候、是如何产生这种想法的吗?

 

徐冰:我产生这个想法应该是在2013年。我想,一定是我当时偶然在电视的法制节目上看到了监控画面。记忆中,这些监控画面,对我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与感染。这种吸引力一定是监控影像特有的,通常的摄像中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什么呢,是被拍摄对象的不意识之下的真实感,以及画面视角和构图的特殊。我说的这种特殊,是由于这些画面完全不是从传统的摄影构图美学为出发点,而是从设置摄像头的明确目的——即是尽可能大范围地囊括信息于画面。从而提供给我们的镜头感是极其新奇而不概念的。我当时就在想,如果谁可以用这些影像组接出一部剧情长片来,那将会非常有价值。

 

我相信这个概念和想法是值得去做的,所以我开始行动。我托朋友、保安或者电视台的人,搜寻来了一些监控影像的资料。为了证实这个想法是成立的,我面对一段医院停车场的监控影像,试着给里面的情景和人物活动编造故事。那时的监控是无声的,我可以随意地给他们附加故事和对话。这次试验之后我更明确了,如果有足够的监控画面,这个想法一定是可以实现的。但那个时期很难获取监控影像,即使得到的,也是通过非正常渠道的。没办法,这个项目就暂停了。直到2015年,我发现在公共网络平台上,突然间有大量的监控影像出现,并且有几个专门的网站是即时连线着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我才重启了这个项目。


▲ 徐冰在洛迦诺电影节


Tony:这个电影不仅展现了监控录像材料的流播(streaming),而且还映射出了现在中国迅速流行起来的自发视频播客和主播行业。你觉得这两种现象是相关的吗?

 

徐冰:这部电影我并不想过于直接地谈论监控,因为在今天能够仅仅使用监控影像的拼接,就能讲述一个生动的剧情故事,这已经说明了当下人类与监控的关系,并可以提示有关人类处境等多层次的反思。

 

在我们四年的工作过程中,监控影像在快速地发展。近两年网络直播出现,更是迅猛。您提到这两种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我想,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基于监控摄像头接入云端的到来;它们的不同点在于,监控使用的目的是源于“监”和“控”,便于对人群的控制,对场面的监视以及获取证据和统治管理。而今天的人们对监控的用途和态度已经有非常大的改变,监控使用从政府到民间,与冷战时期已经非常不同。我发现,现在的人们乐于使用监控让自己与世界发生关系,从而有可能改变自己生活的命运。在中国,网络直播发展得非常快,现在居然有网红培训班以及如何成为网红的教材。而在某些省市,网红经济已经成为强劲的经济产业。这部电影特殊之处,是它使用的材料都是在生长、变化中的。


▲ 影片剧照


Tony:在整部电影里,蜻蜓和柯凡的感情关系都没有实现圆满——至少,不是在传统意义层面。他们两人的欲望错位了,想要的东西并不匹配。你最开始就想讲这样一个故事吗?还是说这个故事是在你收集视频资料的过程中慢慢发展出来的?

 

徐冰:实际上,柯凡与蜻蜓都是认真的人,科凡可以说是与标准化抗争的唐吉歌德,与蜻蜓的价值观是错位的。人类共有的古典情感愿望与现实的冲突、错位,我相信是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的,但他们的错位,事实上是被今天的时代现实给撕扯大了。

 

这部电影由于制作手法的特殊性,所以在故事发展与影像材料之间是不断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发现的过程。从搜集素材开始,到编写故事,又发现新素材,再改变故事。这几年我们的团队在下载和查阅大量监控影像的过程,是一个对中国甚至世界现场的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对人与周边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化过程,同时也是对”真实边界”认知的过程。

 

监控影像可以几百个小时什么都不说,冷静地吓人,也可以瞬间发生超出人类逻辑范畴的情形。这些影像不断改变和打击着我们已有的知识范畴,甚至说它不断改变着我们的历史观。因为,经常会出现我们的认识无法判断与解释的现象,却又实实在在地发生着。从而我在想,在人类或者自然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怎么样的奇异的现象,但我们不能说它发生过,因为没有被记录。而今天,这些奇异的现象就会因为监控影像的坚守而被记录在案。如果今人能把这些客观的影像留给后人(但目前是自动被删除的),那将是不得了的。这些在工作过程中的新认知,在不断充实、丰富、深化着这个电影的主题。

 

实际上这部电影充满着一种张力,既是个人私密情感的脆弱性,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隐藏着的危机四伏的冲突与紧张感。电影展示了你所不知道的监控录像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的样子,世界原来如此。这些真实的影像片段与真实的距离到底在哪。


▲ 《蜻蜓之眼》主创人员合影 从左至右依次为:Matthieu Laclau 翟永明 徐冰 张文超


Tony:整部影片都散发着一个讯息:这个故事之外的世界是危险且混乱的,充满了人为的和自然的灾难,比发生在蜻蜓和柯凡身上的所有事情都还更糟糕。我们可以说这是表现主义(expressionistic)吗?还是现实主义(realistic)?

 

徐冰:对这部电影的解释,表现主义或现实主义的概念都是被动的。首先,这是一部虚构的故事片,带有寓言的性质和诗剧的性质,这部分非常具有表现主义的性质。但是这部电影的每一帧画面又都是真实发生的,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个电影比任何的realistic都realistic,它是一个最现实主义或者说最真实主义的电影。它不断模糊着我们的旧有概念以及对真实界限的判断能力。


▲ 影片剧照


Tony:为什么《蜻蜓之眼》的电脑搜索系统语音是英语?

 

徐冰:因为这部分是全球性的电脑搜索平台的反映,所以使用了英文。这部分听起来比较笨拙的,电脑的一个一个的词汇:男人、女人等等,是电脑机器智能所能达到的感觉,同时它又有中国古诗词和日本俳句的感觉。同时也想让电脑搜索这几个部分,与故事本身拉开距离,产生一种中国戏曲换台般的间离感和“起承转合”的结构感,


Tony:几乎整部电影的声音都是你和你的团队创作添加的。可以简单地说下这个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吗?在制作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与预想不同的发展或变化?

 

徐冰:对,这部电影的音效和里面的对话、旁白的声音确实是复杂且特别的,可能属于音轨最多的电影之一。我认识到,对这个电影来说声音非常重要,因为声音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和语言,来补充不允许自行拍摄和表演在叙述上不足的部分,或者说声音可以在情景和角色塑造上起到画面缺失部分的补充作用。

 

另外,在人物对话和旁白上,我们是希望创造出一种更在空间中的层次感。因为监控影像特别的空间位置可以给声音这部分,发展出一种特别的与观影人的距离感。早期的监控影像是无声的,但是在我们制作的过程中,监控记录声音的技术发展起来。所以我们也在某些部分使用了监控自带的原声。

 

这些对变化与生长中的技术手段与材料的使用是我感兴趣的,这必然在制作过程中有与预想不同的发展去向与变化。比如,为这个电影所提供素材的变化,因为这些材料都是在随时发生的,可以说我们的工作室与中国的现场,或说世界现场随时发生的状况是同步的,是不分工作室内与工作室外的。我们的摄影师等于是分布到了中国,甚至世界的各个角落,24小时为我们提供着精彩的画面。工作室有接近20台电脑,根据需要随时搜取和下载素材。比如影片中需要一个雨夜山路上有一辆车开过,我们先做的事情就是查天气预报,获知某处今夜有雨,我们就把频道锁定在我们事先了解的一个画面上,等待着下雨。第二天早上来查看是否真的有一辆车在雨夜里从这条路上开过。

 

▲ 影片剧照


另外的一种变化是团队人员的心理的变化。在项目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团队的人出门都很小心,因为我们看了太多的监控影像之后,严重感觉到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个人无从把握。

 

与社会现场的同步,使制作这部电影的工作方法是前所未有的。今天的世界简直就是一个大摄影棚,我们没有一位摄影师,但是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都是我们的摄影师。我总说我们的工作方法有点像uber打车系统,这个系统本身没有一辆车,但是全城的车都在为它工作。我意识到,这是一种与当代文明和人类技术进展相匹配的工作方法。


▲ 《蜻蜓之眼》主创人员合影 从左至右依次为:Matthieu Laclau 徐冰 翟永明 张文超


Tony:你觉得这部电影和你的其它视觉艺术作品有什么联系吗?还是说这部影片是你的一个新开端?

 

徐冰:我是一位视觉艺术家,做电影是第一次。如果今后有新想法,继续做,这次就成为开端。但我不知道,我总相信一个人的艺术走向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事后才知道的;原来我对这类事情感兴趣,我这样工作。

 

这次虽然是做电影,但是与我过去感兴趣的事,一贯的艺术态度和工作方法无疑是一种延续。在艺术创作上,我的每一个新的作品系列,都是一个新的面貌,表面上看不象一个人的作品,但内在有一种非常结实的脉络,使作品与作品之间,构成一种相互解说与衬托的关。《蜻蜓之眼》与我其它视觉作品之间的联系也如此,比如我过去作品总是对“看到”与“并非看到”之间的转换感兴趣,比如《背后的故事》系列,观者看到的是一副典雅的中国山水画,但事实上这并非一副由宣纸和画布做成的绘画,而是用身边不起眼的废料来调节空间中的光而显现的。我总喜欢用那些本无意义的碎片,认真地制造出一个巨大的事实,而这个事实又是虚幻的。这点在我三十年前的作品《天书》中就有所体现(这件作品是用艺术家自创的,成千上万的“伪汉字“制成的。再有呢,我的作品总是在人类现有知识、概念之间地带做文章,比如我的《英文方块字书法》,这是一种外表是中文,实质为英文的书法,面对这样的书法,人类现有的知识、概念都不工作,如同《蜻蜓之眼》,我们无法界定它是剧情片?还是纪录片?另外,在《蜻蜓之眼》之前的一件作品《地书》,是用收集来的图像符号、emoji这类公用标识写成的一本谁都能读懂的书。与《蜻蜓之眼》一样,也是开始了好多年弄不出来,直到emoji等公用标识广泛发展起来后才完成。(预了解这些作品请登录www.xubing.com)

 

我不从旧有的艺术风格、流派进入艺术,因为那都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为了说好那个时代的事,创造出的艺术语言。我们要说好今天的事,就必须找到今天的说话方式,这新的方式在系统本身是找不到的,只能从鲜活的社会现场的能量中获得。

 

在这个对话结束时我想说:电影制作越是进入尾声,越让我有一种不安,我们与影片中出现的人们在发生着一种怎样的关系?这是一个人类暂时还无法理清的新的看与被看关系,边界又在哪呢?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去寻找他们,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以及对隐私的态度。我们花了大力气,分析网站上的信息找到了绝大部分的人,并获得了肖像权的认可。

 

我感谢团队的每一个人以及与这个项目相关的人们。我们共同做了一件无中生有的事情;就是,过去世界上本没有这样的电影,但是由于我们的工作有了。

影片信息


▲ 影片《蜻蜓之眼》官方海报


徐冰电影作品 —— 《蜻蜓之眼》

第70届瑞士洛迦诺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获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奖)一等奖、天主教人道主义奖特别提及奖、青少年评审团奖等


出品人:徐冰

制片人:徐冰、翟永明、马修

导演:徐冰

编剧:翟永明、张撼依

剪辑:马修、张文超

原创音乐:半野喜弘

声音指导:李丹枫



(凤凰艺术 综合报道 责编/dbk)


红色预警,高能来袭!

“凤凰艺术”的有盐君又来搞事情啦!

这是一个不无聊的群,

现在加入“有盐1001种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随时抢到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等活动优惠券和大红包哦!!

第一时间Get各种好玩又不贵的活动!!

扫有盐君二维码,带你入群哈!!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移动靶——新算法下的实体、叙事与秩序生产”

▲ “王冬龄:竹径”

▲ “王璜生:边界/空间”

▲ “范沧桑 | 蒋志个展”(下)”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