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访谈丨朱永新、刘大为:从诗画谈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2017-02-21 朱永新、刘大为 中国文艺评论

点击关注|让生活更文艺,让评论更精彩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出台的第一个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件,也是第一个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用重大工程的方式推进的行动纲领。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永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作客人民网文化频道,从诗歌、绘画、家庭教育等多个角度深入解读。微信特此摘编。


 

朱永新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刘大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一)朱永新谈艺术教育


国人内心对诗情画意的向往

朱永新:中国人形容最美好的东西往往叫“诗情画意”。前段时间,中国诗词大会在一定程度上点燃了我们心中这样一种诗情画意。我觉得它集中了三个很重要的需要:孩子们的需要,当下中国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林语堂先生认为,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他说诗歌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透到社会,给人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人们对大自然给予无限深情,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生。而且在中国,诗本身和书法、绘画、戏剧、中国文化很多样式有天然的联系,彼此促进,相互滋养,所以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也产生了很大的力量。


从当下来说,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生活压力非常大,心灵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干枯,再加上网络时代碎片化的表述方式,大家很难真正地静下心来、耐下心来。所以我觉得诗歌满足了我们现代人需要的简短、紧凑的形式,从本质内容上又能够以最短的时间直击人心,产生巨大的能量。诗歌在当下重新唤起了中国人内心的一种对诗的向往、对诗的国度的向往。


用一首诗开启新的一天

(新教育实验,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朱永新:新教育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行动叫“营造书香校园”。其中有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


什么是最美好的东西?经典当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新教育实验专门成立了阅读研究所,来筛选影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那些最伟大的书,不仅是中国的经典,也包括西方的经典、人类文化的经典。我们专门研制了中国人的书目,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师、父母各个群体,在学校这个部分,我们为孩子们每一阶段精选了一百本书,这些书通过整本书共读的方式、师生共读的方式、亲子共读的方式,帮助孩子更精准地理解和把握。


新教育晨诵,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项重要活动。每天早晨教室里面是用一首诗开启新的一天的,我们想通过这首诗擦亮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个生命。每天早晨用精选的最美丽的诗歌,根据不同的年龄、根据不同的季节、根据学生不同的节日,我们每天选的诗是不一样的。包括孩子们过生日,会给孩子送生日诗歌。


我们不能因为重视诗歌,就让孩子去大量地背诗歌,甚至考试去考诗歌。什么东西应试化以后,方向就偏了。诗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强调的不是诗歌本身,而是诗歌和学生生命的一种联系。诗歌本身就是一种生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最近美国休斯敦教育局叶仁敏博士组织他的团队做了一个对比研究,发现那些真正海量阅读的孩子的智力发展、对人生的理解、应试能力,都好于缺乏经典阅读的群体。



教育推进传统文化传承

 朱永新: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人来实现。在家庭中,从自觉的传承来说,第一是亲子共读。父母亲和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就是让父母亲和孩子一起共同拥有一本书的过程,共同拥有这本书的语言和密码的过程。家庭的亲子共读,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其实也是增进形成家庭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的源泉。


其次是共同活动。父母亲陪伴孩子成长是最重要的,陪伴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在陪伴的过程中,这种文化的理念、文化的精神,是孩子可以看得见的,包括在父母亲之间的交流,他们关注什么、交流什么和探讨什么,这都给孩子今后的人生兴趣、人生的方向非常深刻的影响。家庭共同观看一些像《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之类的节目,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亲子方式与共同活动,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再比如刘老师讲的,父母亲带着孩子到美术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各种各样的文化场馆、文化设施里去开展活动,会培养孩子的文化情怀。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对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父母很喜欢昆剧,孩子在家里听多了,耳濡目染,自然就喜欢。父母喜欢评弹,孩子听多了也容易喜欢评弹。的确,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导师,也是终身导师。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其实是一个整体,三者是互补的。现在我们整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目标是单一的,都是围绕着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分数来展开。我认为未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这三者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我们的孩子身上要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让他对中国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自豪感。自豪感从哪里来?在很大程度上要走进,只有走进才会了解,他不了解,不走进去,他不可能了解它的博大精深。


我一直认为孩子最缺的是自由创造的时间、自由发展的空间。家庭、学校和社会怎么样更好互补,而不是共同挤压学生,去占领、去争抢学生仅有的时间,这是我们应该加以注意的。和韩国、日本相比,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呵护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个仅仅靠家庭是不够的,靠学校也是不够的,需要社会的力量。


《意见》其实不仅仅是中国重大的文化工程,而是中国的教育问题,最后落在教育上。教育是文化的选编。我们的课堂、教材、老师都非常关键。我们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让孩子活出中国文化的精神

朱永新:中国文化传承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解决认识的问题。刚刚刘先生也讲了,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的血脉,是我们的根。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体的。比如中国的绘画、中医、武术、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其实都有中国文化的精神。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把这种精神活出来,而不是走向记忆化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是关键。


其次是教师的问题。因为学校能不能有效地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取决于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教师本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和底蕴,如果没有这个,也是很难真正进行下去。



(二)刘大为谈艺术创作与美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

刘大为:我是一个画家。美术、绘画可以说是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最为悠久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精神层面的东西,有独特的艺术观,是画家对大自然、对丰富多彩的社会进行观察以后,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它表现出来,不是直观去照抄对象。


另外,绘画材料、绘画方法也都有鲜明的特色,比如材料、工具、表现手法等,比如用线造型、笔墨表现,这些都是传承当中的精华。


当然,进入现代社会,表现新的时代风貌,要有时代的精神。现在中国传统的绘画山水人物花鸟,都有很大的进步、创新和发展,特别是人物画。不仅要继承传统,也要表现现代人物,表现具有时代面貌的人物,表现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我们在人物画里也吸收外来因素的造型、色彩光影,甚至各方面的现代的材料,使中国传统绘画更为丰富,表现力更强,更适应时代的精神。


优秀的传统绘画是以线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而新的人物画和古典人物画已经拉开很大的距离。这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们的笔墨、宣纸和基本的表现手段融汇了其他艺术的长处。


草原深情——刘大为国画人物欣赏

 

大吉图——刘大为国画作品


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

刘大为:美术馆、博物馆是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了解文化艺术的最便捷的场所,是把艺术文化送给人民大众的重要媒介。中国美术馆的特点还是以美术展览形式居多,经常举行展览,十天半个月,缺少固定、长期、系统的艺术陈列,这和西方各国的美术馆区别很大。而美国的大都会、法国的卢浮宫、俄罗斯的艾尔米塔什美术馆和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长期固定陈列本国、本民族、世界各国优秀艺术家的作品。而且很多美术馆,我每次去看都有很多小孩坐在地上听老师讲,但是这个现象在中国很少。希望美术馆、博物馆能够把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东西长期陈列,这是青少年教育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共同举办“卢浮宫的创想——卢浮宫与馆藏珍品见证法国八百年历史”展览(点击阅读此前微信《齐白石林风眠黄永玉韩美林卢浮宫文艺家作品贺鸡年新春》



山区农村青少年美育教育的缺失

刘大为:这个问题,我确实深有体会。文联、美协曾经组织过到边远的山区、贫困地区去支教,我曾经在广安川东北山区去辅导过基层美术工作者,就是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学校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我们去了做一些专业上的辅导,在理论上、艺术实践上都进行了支教辅导。




近些年来,中国美协也对西部十几个省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艺术家进行办班辅导。这些地方相对缺少文化艺术教育提高的机会。我们还准备今年举办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的辅导班,也不用他们出钱,由协会组织资金给他们学习机会,我们都去上课。


我觉得在支教过程中,我们创造更多条件,让这些青年艺术家有更多接触艺术的机会,这是整体上弘扬推动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他们回去还要教当地的孩子们,将把艺术教育带回当地小学、中学。


我们还有很多赠书活动,动员艺术家把艺术书籍送给山区,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更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有关方面的关注。


文艺志愿者冯大海教留守儿童画画


暑期关爱留守儿童文艺支教


文艺志愿者为孩子上音乐课


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掌声喝彩阵阵   

 (以上四组供图:中国文联)



编后语:中国文艺评论网编辑特从1.5万字的访谈中摘编部分精粹,以飨艺评网友。访谈全文请点击微信底部左侧“阅读原文”。

延伸阅读


尚辉:构建以民族和人民为核心的当代中国美术价值体系

王伟林:中国书法审美之“趣”

朱伯华:南齐谢赫绘画“六法”之我见


微信号总编辑:周由强

责编:何美

美编:熊然


中国文艺评论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号: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

wyplzg@126.com


『 阅读原文 精彩无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