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辽宁文艺微评丨春节过出“文艺范儿”

2017-02-28 中国文艺评论
点击关注|让生活更艺术,让评论有力量


丰子恺《春节小景》


编 者 按

“辽宁文艺微评”是辽宁省文联理论研究室打造多年的融媒体专栏,并与中国文艺评论网和微信公众号密切联动。本期微信主打春节:既有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曲艺家协会、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中国艺术报社共同主办的2017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专题研讨会图文综述,又有此篇组文选载。


春节过大年,我们阖家看春晚、来场家庭音乐会、自创春联晒朋友圈、出门踩踩雪、观展、看戏、读书、找树洞画画、给心灵做SPA、拥抱诗和远方。


让生活更艺术,让评论有力量。


组文选载篇目


踩踩雪,像一个诗人……于晓威

我那“附庸风雅”的春节………于又又

春节时来一场家庭音乐会……胡海迪

不该只在应景的节日起范儿……贾峻峰

诗和远方,这个春节可以有……赵亮




踩踩雪,像一个诗人

于晓威


在故乡,每年除夕之后的第一天,我会一个人去郊外的山坡上走走。日光清亮,尘间静寂,雪地无垠。透明的空气使我似乎要和远山融为一体。两手操兜,踽踽而行,地上的影子分明是童年跟随。这必是在“绚烂之极,复归平寂”的反差下才能抵达的内心况味,一种在雪与天宇映衬下的“独白”。我会想想过去想想未来,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想,脚边雪的罅隙任意探出的枯枝,刻画某些驰骋的情节。文征明“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大概我的行走与其有同工之妙,只是我不会写诗。有时候我的脚步也会来到某个寻常巷子里,碎红处处,耳边会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也有的是年迈老人一声短促的应答。在任意一户院子(只要有树的人家)大门口,我都会伫立半天,发呆地看着那些倚在树上的农具。 


只要手机不响,我会一直等到电话里有人喊我回家。 


每年的除夕都是这样。这是独属我一个人的仪式。


我那“附庸风雅”的春节

于又又


年前,表姐在朋友圈里发起了晒春联的游戏。咱也不能落后啊!抓耳挠腮、扯头发啃指甲地琢磨了半天,终于憋出了一副自创对联。快快快,老爸你负责备墨,老妈你负责铺纸,这就动笔写起来。拍照、发朋友圈、坐等八方友人点赞,这感觉简直就是——完美!


正陶醉着,突然留言中表哥悠悠然来了一句“平仄不行啊”,把我从李白杜甫附体瞬间打回了原形。好吧,其实我自己也晓得这联没那么工整对仗,平仄也是稀里哗啦。可是,把内心的新年愿望编出来、写出来,贴在门上一整年,每天进出家门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实在是件有趣又有点儿艺术气息的事儿呢。


过年不但要与七大姑八大姨三叔二大爷的各种问题斗智斗勇,更得以在丢失了童趣的成年世界里寻找点好玩的事情,来增强节日的仪式感、参与感和新奇感。就好像除夕夜的饺子,得是自己亲手包的才带劲儿,买袋速冻水饺不是不行,可就是缺了年的味道。传统文化的印迹不断消逝,我们需要做点什么加以追忆和挽留。


年三十儿大清早,对联贴上了门。它如此不完美,对我而言却是如此独一无二和可爱。我摇头晃脑念着上面的词儿,仿佛又找到了李白杜甫的感觉,这心里美滋滋的,得意着呢!


 

春节时来一场家庭音乐会

胡海迪


春节时,两段“家庭音乐会”视频,火爆了我们小小微信朋友圈。一位搞音乐的朋友,夫妻琴瑟和鸣,其女克绍箕裘,老丈人自学乐器,春节中几个大人一个小孩儿,开了场音乐会。主演是操小提琴的小家伙,伴奏是妈妈大提琴、爸爸小提琴、姥爷二胡,后来还表演了一段耸肩甩手的新疆舞,很是有模有样……音乐会场外,朋友母亲打铃鼓,岳母摄像,这音乐会,开得热闹!


当今,视听设备日益发达,这种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声音,实在稀缺!老子说过一句夸张的话:“五音令人耳聋。”——太多轻易获得的音乐,会引起听觉的“审美疲劳”。跟这句话当邻居的,还有“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几个兄弟。它们真是有道理!就拿春节来说,电视上“春晚”热闹非凡,手机里信息无所不有,电影、电视剧、娱乐节目随处可见,应声而至,可是很多人还是觉得有种沉闷从心底偷长出来……


今后,春节是不是可以过得更有意思,更有个性,更有艺术气息?忙忙碌碌、不常见面的家庭成员,靠艺术的胶水,是不是能粘得更牢?“家庭音乐会”,为未来无数“家庭歌会”“家庭舞会”“家庭诗会”,乃至老王家、老李家大型“家庭春节联欢晚会”,演奏了一段美妙的序曲。


 

诗和远方,这个春节可以有

赵  亮


春节期间,在被吃喝玩乐刷屏的朋友圈,偶然发现朋友带着女儿旅行的照片,没有游山玩水,只是出入于中国美术馆、国家大剧院、三联书店,观展、看戏、读书成了这个春节的主题。小姑娘走走、看看、听听,恬静的脸庞流露出欣喜和满足,这个春节对她来说一定是色彩斑斓的。


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无疑被赋予了一种仪式感。守岁、吃饺子、放鞭炮、走亲访友、拜年、给压岁钱,这些传统仪式似乎成了年的标配,年味就在其中酝酿、升腾。在这一年中最大的狂欢里,人们的社交网络活动最密集、社交行为最频繁,给年涂上喧嚣热闹的底色。


然而,传统也在悄然改变,对于这个举国同庆的节日,有些人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使之呈现出一种完全私人化的色彩,把年过出了另一番景致。他们闹中取静,让过年变得清雅、沉静、充满诗意。就像开篇的小姑娘,对她来说这是个浸染在艺术氛围中的安静祥和又无比充实的年。拿起一本心仪已久的书,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弹弹琴,作作画,在创作、欣赏、品味艺术中做回自己,聆听自己,在年与年的作别与开启之间沉下来,给心灵做一个SPA。


春节不光是眼前的饺子,还可以有诗和远方。


 

不该只在应景的节日起范儿

贾峻峰


随着政府和百姓对文化艺术的重视,如今的春节,俨然成了全民参与的集体文艺狂欢:电视晚会、春节庙会、艺术展览、文艺演出等,煞是热闹。可最让我感动的却是朋友圈里看到的一位画家带着他的孩子在北京找树洞画画的场景。看着干枯中略带丑陋的树洞里“冒”出一个个可爱的卡通形象:猴子、刺猬、兔子,还有老鼠,我瞬间被融化了。在这个无声的童话世界里,我被这足以温暖整个冬天的“洞”中风景、这位充满“艺术范儿”的父亲感动到不行。


最美的事情总是在不经意间来到这个世界,驻足在我们身边。文化和艺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不是纪念日、节庆日上的专属菜单。让艺术走进生活,不需要政府太多的投入和宣传,需要的只是抛开功利观的亲民态度和艺术情怀。其实,这种在2013年出自一位女大学生之手的树洞画曾引起过媒体的关注。如今,早已淹没在声势浩大的各项“工程”之中。大家曾经无数次啧啧于国外城市中别出心裁的户外壁画艺术,慨叹我们的城市和生活缺少艺术。希望坊间这种别开“洞”天的艺术范儿,能够唤起更多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们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栖息空间,让每一个日子都新鲜起范儿,而不只是在应景的节日。


 “辽宁文艺微评”是辽宁省文联理论研究室打造多年的融媒体专栏

(网址 http://www.lnwyw.org.cn/channels/612.html) 


选送:辽宁省文联理论研究室



微信号总编辑:周由强

责编:韩宵宵

美编:熊然

Tips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号: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

wyplzg@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号

中国文艺评论网QQ群

Hello,伙伴们长按二维码就可以关注我们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