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骨三哈|现场教学·走进呼兰,走近萧红

2017-07-20 骨三哈 中国文艺评论



7月18日,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以下简称“骨三哈”)的全体学员来到哈尔滨市呼兰区进行现场教学——参观位于这里的萧红故居、萧红纪念馆和萧红青丝冢。


萧红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等。虽然年仅31岁,萧红的作品却闪烁着传世的魅力,知名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等。



学员们首先参观了“萧红故居”。萧红故居建于1908年,是有着浓厚北方特色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共有房舍三十余间,分东西两个大院,东院是萧红家人的住宅,陈列着萧红家人用过的部分物品。萧红1911年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代。


一间间旧式房舍、木门纸窗、石径篱墙、锅灶炕席、笸箩摇篮、石碾石磨、鸡窝马厩……在古朴平静中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东北乡间风情长卷,让人仿佛穿越了时光,行走在萧红的少女时代,打破了想象的藩篱,触摸到了她笔下悲喜交杂的呼兰世界的真实境况。

摄影:骆天


故居里的参观,让学员们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女文学家多了一层直观而又感性的认识。最后,在故居入口处的萧红雕塑前,学员们合影留念。

摄影: 刘畅


毗邻萧红故居的,是萧红纪念馆。纪念馆于萧红诞辰100周年建成对外开放。展览内容共分为“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三大部分,以灰色为主题色调,阶梯造型的窗户象征书架,重叠式的屋顶象征翻开的书籍,31面装饰性窗户隐喻萧红31年短暂而传奇的人生。

摄影:徐希景

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带领和讲解下,学员们进一步地走入了萧红的世界。


纪念馆里大量照片、手稿等,让学员们真切体会到了萧红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和她那不平凡的内心世界。学员们非常认真地聆听讲解,不时举起手机,记录下珍贵的资料。

摄影:刘畅

在萧红纪念馆门前,学员们合影留念。


走出萧红纪念馆后,学员们来到了位于萧红青丝冢所在地的西岗公园。

1942年1月22日,萧红病逝于香港,留给故乡呼兰的,唯有一缕青丝。公园目前建有萧红青丝冢和萧红纪念碑,树木掩映,庄严肃穆。


当年的少女决绝出走,怀揣着梦想去外面闯荡,却不知在那些身世如萍的岁月里,她对故乡怀揣着怎样的感情?在无尽的追想中,学员们面向青丝冢三鞠躬。

摄影:徐希景


纪念活动结束后,还有不少学员自发地排成一队,绕冢一周,以寄哀思。

最后,学员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此次现场教学环节也告一段落,但是,对这次现场教学的收获讨论却刚刚开始。返程途中,学员们纷纷赋诗抒发感想。



《呼兰凭吊萧红故居纪念馆青丝冢感吟成诗》 



才女生涯总是悲,栖迟乱世伴残杯。


青丝一绺魂归里,万点文星绕凤碑。


——  刘勇刚 扬州大学文学院  



《忆萧红》



呼兰河畔叹呼兰,文坛乡土惊文坛。


颠沛流离整十载,半部《红楼》传百年。



 —— 曹峻冰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影视艺术系




呼兰河畔曾悄吟,后园草木亦情深。

 

一生飘零花自落,只留青冢唤孤魂。


——丁莉丽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核发:王庭戡

编辑:史静怡 温馨





猜你喜欢:

骨三哈|盛夏冰城晴方好,风雨无阻艺起来

骨三哈|开班啦!专题研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与现代性呈现”

骨三哈 | 第一讲·翟俊杰导演·中国审美精神与主旋律电影

骨三哈 | 第二讲·张节末教授·禅宗与审美

骨三哈 | 第三讲·王廷信·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方法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