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代戏曲传承和发展的三个关键词之“文化自信”

2015-12-14 季国平 中国文艺评论


季国平:当代戏曲传承和发展的三个关键词之“文化自信”


中华戏曲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既有着独特而迷人的艺术魅力,更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永远的审美家园。不过,当代戏曲生存、传承和发展的现状却令人堪忧。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健康地传承和发展当代戏曲艺术,应该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更是我们戏剧人重要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度论述了文艺工作的重要性,深刻阐述了中华文艺之美,特别是讲到了京剧等我国独有的文化瑰宝,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还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华戏曲艺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中华文艺之美的代表样式,戏曲艺术在当代应如何迎接挑战、再创辉煌?戏曲艺术又该如何传承和发展,戏曲的审美风范如何彰显和重建?习总书记讲话同样给我们以重要启示。结合我国当代戏曲的现状和实际,我以为,文化自信、审美风范、还戏于民,正是戏曲艺术在当下传承和发展的三个关键词。

一、文化自信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吃的是“麦当劳”,看的是外来的“大片”、音乐剧,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戏曲艺术反而疏远了、陌生了,甚至还产生了不少的误解,误以为戏曲落后于西方舞台艺术,甚至一些戏剧名家也抱有偏见,总想用西方舞台艺术改造东方戏曲艺术,用写实话剧改造写意戏曲,但改造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或者是适得其反。

还是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绝对是没有前途的。显然,当代戏曲被边缘化、陌生化,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对优秀传统文艺的不尊重和对西方文化艺术的盲目崇拜是最为直接的原因,“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其根由正在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失落,在于中华文化的自我迷失和文化血脉的自我断裂。

戏剧的产生与民族的精神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戏剧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而形成的最为深入人心的艺术样式之一。在我国,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自古以来就长期活跃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高台教化,潜移默化,更是传播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美学观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

中华文化是创造戏曲美学的文化基因,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失落,对西方文化艺术的盲目崇拜,是造成我们今天戏曲艺术被边缘化、被陌生化的根本原因。然而,与我们自己的矮化和偏见形成反差的,恰恰是外国同行看到京剧以及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后的如痴如醉、叹为观止,是对他们所没有的戏曲艺术的喜爱和推崇。国际戏剧协会(ITI)第33届世界代表大会的主题是“戏曲之旅、文化交融”,正是外国同行提出来的。在当下,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也同样关乎我们重拾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戏曲和21世纪的人类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戏曲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其独特性和民族性,戏曲的独特魅力和形式优势自身就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中国戏曲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本身是我们解决好全球化与民族化、娱乐市场与文化品性等关系的重要精神资源。

戏曲不仅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独具一格、充满魅力的舞台艺术,也是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现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在欧美国家演出的实践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艺术团所到之处,无不点燃起外国戏剧同行学习借鉴中华戏曲的热情,邀请中国戏曲艺术家为他们培训演员,传授戏曲艺术。我们要守护好自己美丽的精神家园,发挥戏曲艺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重拾文化自信,自觉担当起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当下的戏曲现状和危机不可小视,市场化给人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侵蚀,“意义”在“娱乐”面前往往不堪一击,仅从今年北京放映经典京剧电影《状元媒》《龙凤呈祥》,就可见一斑。据报道,两部京剧电影的放映尽管给予了各种优惠政策,发行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费用都由中影承担,并成功挤进了4月底到“五一”劳动节期间的“黄金档”,但放映的影院比较偏辟,设备陈旧,放映时间基本上是早场和傍晚场,鲜有年轻人来看,《龙凤呈祥》单日观影人数仅为20人左右,每天排片一两场不等,每天的票房约为600元。而同期上映的商业类大片,占据每天放映的黄金时段,基本场场爆满。显然,在电影票房被商业电影占据的当下,艺术电影尚在夹缝中挣扎,戏曲电影的传播则更为艰难,而中华戏曲的振兴和发展在当代的艰难于此可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我们的社会需要文化的现代化,需要娱乐的市场化,但我们的文化血脉在当代更需要传承和弘扬,我们的精神家园需要当代的坚持和守护,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华审美风范需要我们当代创造性的转化和展现。

*季国平: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