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孤注一掷》揭开缅北诈骗真相:你会不会被骗,真的与智商无关

书单君 书单 2023-09-27



是时候说说《孤注一掷》了。


指责这部电影的声音很多,有戏内的,说它好好的诈骗题材,拍成了反诈宣传片;也有戏外的,说它不仅不按套路玩点映坏了行业规则,还在短视频上玩起了诈骗营销。



一定程度上,这些批评都是对的。


但有一点没法忽略,那就是在反诈宣传上,《孤注一掷》是成功的。



影片讲的,是近年来话题度居高不下的缅北诈骗。


提到缅北诈骗,我们或多或少在新闻里看到过,不管是网络上那些受害者被虐待的视频,还是侥幸逃出的受害者亲口讲述。



是的,书单君用了一个词,是“侥幸”。


因为一旦被骗进来,就很难逃出去。


女主梁安娜(金晨饰),为了逃跑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跳下大巴车,结果到了警局却发现,警察跟诈骗集团也是一伙的。即使最后她真的逃了出去,也万万没料到诈骗团伙已经在她家等了很久······


电影为了控制尺度,把诈骗集团对女性的虐待降到了最低,现实要比电影残酷得多。



但书单君今天想聊的,不是缅北诈骗的非人待遇,而是影片给我们提出的一个疑问,一如影片中反诈警察所说:


“反诈教育都印到鸡蛋上了,为什么还有人上当受骗?”



#01
连环骗局
-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你是一个广告模特,在正常的一天去上班,结果你的老板告诉你:你被辞退了。


原因是——你的照片被盗用在街头“特殊服务”的小卡片上,严重影响了品牌形象。


你吃了哑巴亏,很委屈,但无能为力。


这时候,有个圈内人联系你,说可以帮你约一次广告拍摄,薪水三万。


你可能会犹豫,但此刻你妈妈病危,家里欠了很多债,为了生存,你急需要下一份工作。


所以,你还是答应了。



可到了才发现,那是个情趣内衣的广告。


你很生气,扭头就走。但对方追你到楼下,逼着你付违约金,还当众跟你撕扯起来。


那么多人看着,你很尴尬。这时候,突然你公司其他部门的一个同事出现,帮你付了违约金,替你解了围。


你是不是会感激她?


这还没完,她说正好顺路,要开车捎你一程。路过同事的家,你发现同事住着豪华别墅。


你是不是会羡慕她?


在车上你们聊了一路,下车前她告诉你,如果你想拍广告,她可以给你介绍客户。


她帮过你,还很有实力,你是不是会信任她?



第二天,她带你见了客户,客户一见面就把你一顿夸,说你条件好,能挣的比别人多。


但他也告诉你,地点在国外,工作也有绩效要求,好让你觉得:虽然能挣钱,但还是需要凭自己的努力。


对了,他不忘告诉你一点:你的同事就是跟着他挣到钱的。



这一刻,住着出租房里的你,见过了和同事的差距,你又恰好需要钱需要工作,而且赚钱还很多。


你是不是会动心?


但你并不傻,会想这是不是骗人的。


你的同事也提醒你不要冲动,她还告诉客户,说你是她的好姐妹,别打你的主意。


看到你同事这么维护你,你是不是更感激她,信任她?


这时候,你大概率会觉得这是个机会,要去试一试,反正客户说了:“不想干随时可以回来。”



你永远不会知道的是,客户、同事、还有给你约广告的“圈内人”,其实都是一伙的。他们早就联手给你准备了一个圈套,等着你往里跳。



#02
你被骗与否
和智商无关

-

以上这个情景,就是电影里梁安娜被骗去缅甸的过程。


在很多人的认识里,只有笨人才会被骗,聪明人不会。


但影片纠正了这一观念,告诉我们:一个人受骗与否,与智商无关。


就像梁安娜,一个独立、有主见的现代女性,同样会被骗。


如果梁安娜不够说服力,再来看看另外两个人。


潘生,硕士毕业,高级网络工程师,能够随便黑进一家公司的官网。找工作的时候,他直接黑进了雇主的手机,掌握了手机里的信息。



大学生顾天之,在接触网络诈骗之前,有一个富裕的家庭,一个漂亮的女朋友。还没毕业就和同学创立了一个网站,还能盈利。



这两个人,都是妥妥高学历、高智商的聪明人。


但就是这样的两个人,一个被骗到了缅甸受尽折磨,一个被骗得输光了家里所有的钱,跳楼自尽。


其实不难想象,缅北的网络诈骗、电信诈骗能这么成功,绝对少不了专业的科技人才,比如工程师、程序员等等,毕竟诈骗不仅是技术活,还是脑力活,没点儿文化,不懂点儿心理学,还真干不了。



因此,骗子的手段,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


拿电影来说。


梁安娜为什么会倾向于相信“月薪十几万、不犯法、随时可以走”这样的工作?因为不仅给她介绍这份“工作”的人是她公司的同事,而且背后还有一个团队精心布置的圈套。


潘生以为黑进了雇主的手机,对雇主的信息了如指掌,但他没想到的是,雇主有两台手机。


同样,顾天之笨吗?相反,他很聪明,他甚至利用自己的学识,在黑板上精准地算出了自己的胜负概率。只不过,骗局就是骗局,通过后台的技术控制,诈骗团伙随时能控制输赢。



而给顾天之这个高材生设下层层圈套的,除了潘生这样的技术人才和梁安娜这样的美女荷官,还有两人背后一系列让人瞠目结舌的团队合作。


在对顾天之最后一笔800万的诈骗中,当800万到账户时,诈骗团伙第一时间把钱分成数百笔小额财产汇进不同的账户,再迅速兑换成现金。



钱一旦经过这样的方式处理,别说受害人要不回来,就是警方也几乎不可能追回。


这就是骗子,根据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诈骗策略,聪明人也很难逃脱。


甚至,因为高学历的人经济条件往往更好,反而更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


看看近几年我国各省市诈骗统计数据:


今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某派出所公布了辖区最新一组“诈骗统计数据”:80后、90后和高学历人士已经逐渐成为电信诈骗的重要目标人群,大学学历(含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被骗人占比高达43.1%;



2021年1月至4月,浙江省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18万,其中百万元以上被骗案件中,大专以上学历受害人占54.6%;


2020年,一项“太原被诈骗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被诈骗人口中 52%属于高学历人群,其中本科、硕士受害人群的人均损失均为12.8万元,博士人均损失30万元;



由此可见,被骗与否,真的与智商无关。


你没有被骗,可能只是还没有遇上适合你的诈骗剧本。



#03

没人愿意承认自己被骗

-

其实,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回顾潘生、梁安娜、顾天之这三人受骗的圈套,你会发现里面漏洞百出,他们也有无数次可以避免的机会。


比如潘生,在飞机上面临雇主突然的团建邀请,没有任何疑问就同意了;


比如梁安娜,对于同事突然的过度友好,难道没有想到一句“非奸即盗”么;


比如顾天之,为什么背弃身边所有人,偏偏相信从未谋面的美女荷官?



也许,聪明人被骗,正是因为他们太聪明。


因为相信自己的智商,才以为凭借自己的智慧,不可能会被骗子套路。


因为相信自己的优秀,才觉得自己本该有更好的机会和平台,才觉得高额的回报是理所应当的。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一书里说:


某种程度上,诈骗是一个互相成就的过程。


书里举了一个例子,就是“魔术”——“魔术是一种有意的、自愿的骗局。”


所有人都知道魔术是假的,是骗人的把戏。但观看魔术表演时,我们却会自愿被骗。是我们自己选择闭上双眼,好让自己沉浸在一个奇妙、非凡的世界。


诈骗犯和魔术师的手法其实一样,本质上都是在操纵人们的信任。


不同的是,魔术操纵的是人们短暂的信任,而诈骗操纵的是人们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的信任,更隐蔽,更奏效,危害也更大。


BBC拍过一部纪录片叫《走进柬埔寨诈骗团的“杀猪盘”爱情陷阱》,里面有一位得了癌症的离异妈妈叫Cindy,是一名律师。


因为突然被诊断出癌症,她一度消沉度日。


但偶然的一次机会,她在网络上认识了一位从大连移民到洛杉矶的男子。


男子名叫Jimmy,36岁,在社交网络上帅气多金。


Cindy最消沉的日子,就靠着每天和Jimmy的聊天和陪伴度过,Jimmy也每天听她诉说,并安慰她。



时间一久,Cindy对他产生了依赖。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律师,Cindy当然怀疑过,可一通视频电话打过去,她发现镜头面前的男子脸孔和照片一样。


因此,在对方提及自己在玩虚拟货币,希望能够拉上自己一起挣钱时,她才放下了防备。


结果,一次赚,两次赚,第三次,当她把200万美元一次性投进去后,却再也提不出来。



是的,Cindy不是没有怀疑过,但正如《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一书所说:


事实证明,被骗的人其实或多或少都有过怀疑。问题是对待怀疑的方式——多数人到了产生怀疑的时候,受害者只能用情感和实际行动方面付出更多,来确定自己不是被骗甚至会加深参与骗局的程度。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旦受骗就很难及时止损。


美国退休人员协会一项调查显示,在超过55岁的受害者中,仅有37%的人承认自己受过骗。在55岁以下的受害者中,也仅有半数承认受过骗。


没人愿意承认自己上当了。



#04
诈骗真的可防吗?
-

那么,诈骗可防吗?


坦白讲,书单君觉得很难。尽管我们现在做了很多的反诈宣传和措施。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一书中就提到一点:


诈骗发生最频繁的时候,是在一个社会发生快速变化,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的时候。



美国诈骗最疯狂的时期,是在美国的淘金热和西进运动时期;


世界范围内的欺诈套路盛行,恰恰在于19世纪工业革命前后;


而当下最猖獗的电信诈骗,无疑和21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密不可分。


“过渡时期是骗子们的天堂,因为过渡会孕育不确定性。骗术高手最喜欢利用的就是我们在熟悉的世界将要发生转变时产生的不安。我们可能会小心地抓住过去不放,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对意料之外的新生事物保持着开放的态度。谁又能说某种做生意的新门路不会成为未来的潮流呢?”



人人都明白“天下不会掉馅饼”,但没人会拒绝自己成为幸运儿的可能。


因此,无论科技如何变化,其实人们被骗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


就像《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一书所说:


真正的欺诈游戏依赖的是人们对奇迹的渴望,挖掘的是人心中对非同凡响、更具意义的时刻的无尽向往。只要对奇迹的渴望还在,对那种高于我们平凡人生的现实的追求还在,欺诈游戏就将继续畅行无阻。


这很像《孤注一掷》里流传的种种话语:


“拼一次,富三代,拼命才能不失败”


“想成功,先发疯,不顾一切向钱冲”



但,作为个人,面对诈骗也不必悲观。


尽管没有百分百的防骗方法,可正如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罗德里克提醒到的:


了解你自己最容易相信哪种人,你的信任最容易在什么情况下被调动,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冷静。



 -END-
撰稿:笔下长青
主编:左页
图片来源:《孤注一掷》《“杀猪盘”陷阱》

■ 精选阅读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