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才多艺与一项专精的思考

张珺 六哥心语 2023-06-03


在继续下一个海岛主题——夏威夷之前,又是一篇关于育儿的话题,抱歉又要让期待下一篇游记的读者朋友等上几天了。

 

又是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首先要祝贺几个很棒的孩子被R小早培录取,你们将开始一段全新的征程,也是对你们之前的努力的肯定与鼓舞,家长们很辛苦,但成绩依然属于孩子们,就像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大人们再怎么发朋友圈狂欢,这也是孩子们的节日。(未免歧义,特注明不是我家娃录取了)

 


这篇文章也是我作为一个父亲,一个还算及格的父亲,对于教育的思考与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不停的思考什么是适合的教育尺度,什么是过度教育,我们应该如何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我想,这个问题可能将伴随我很长的时间。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同样也是孩子给予我们的最好的时光,当他们羽翼丰满,飞向蓝天时,我们所有的喜悦、愤怒、期待与焦虑,都将随着那自信满满的背影,变成美好的回忆。

 

在进入正题前,我们先来谈谈近几年火遍京城的各类教育机构,对于最近在网上被口诛笔伐的某思,我个人觉得并没有一些文章写的那么夸张,所有的机构都是教育链条上的一件工具,具体发挥怎样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家长,本身孩子就对数学不感冒,您非得要求孩子去拥抱奥数,不仅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而对于数学本身,也根本不是靠上课外班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和大多数兴趣与特长一样,数学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难度,孩子们如果体会不到其中的快乐,那所有付出的辛苦,即使换来了一块块奖牌,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为在接近人生五分之一的长度的学习生涯之后,还有更漫长的生活要过,这几块奖牌可能连写进你求职简历的机会都没有,所有的成绩仅仅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关于另一个被讨伐的掐尖问题,甚至上升到了阶级划分的讨论高度,那我们的“更快、更高、更强”又会不会在马拉松起点的云云众生中,也同样给所有的跑者贴上阶级的标签呢?“量才而授者,不求功于器外;揆能而受者,不负责于力尽”,对于孩子们,在适合于自己的教育环境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不仅仅适用于学校内,在校外、在家中也是同样的重要,而使他们发生偏移的,恰恰是家长们的“心魔”。父母是孩子们的守护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时刻保持各方面的平衡,而不是简答粗暴的将孩子放入自己的一个个自认为很有道理的期望之中。我们的耐心,是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多才多艺与一项专精的问题,这两个教育方向的抗争甚至比近代教育的历史都长,1955年开始,我们的高考开始了文理分科,而追溯到唐朝甚至更早,其实就已经有了文状元和武状元之分,本篇文章倒不是想讨论这个体制的利弊问题,我也没这个水平,只是想和大家聊一聊在学校的文理之外,我们将如何分配孩子们的宝贵时间。

 

作为孩子,尤其是在初中之前,玩都是他们的天性与特权,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除了上课与作业,课余时间有很大比重是各种玩乐,但仔细回忆一下,那时能够给予我们的兴趣教育资源非常的少,区少年宫、市少年宫成了为数不多的可以系统学习“才艺”的平台,而按照当时的状况,即使是大城市,少年宫也装不下全部的学生,甚至连十分之一的学生都接待不了。而对于奥数的记忆,几乎是和区教委办公楼那些少的可怜的教室紧密相连的,到底能否走进那些教室,主要取决于你对数学的兴趣和是否真正有那个实力,而作为那时的家长,一般都是判定了一下奥数教室比台球厅更具教育意义,就不再过问了。

 

孩子的天性除了玩,还有对新鲜事物的探索精神和对于知识的渴望,大部分小朋友,尤其是学龄前,对于各种兴趣班,比如绘画、舞蹈、围棋、乐器、运动项目等等,在初期大多是兴致满满的,在这种背景下,也催生了无数的教育机构,甚至成为了一个极为庞大的产业,当然作为市场行为,里面必然有合格的,也有不合格的,这也恰恰导致了很多家长的质疑和反感,觉得很多机构骗钱的目的大于教育,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种种。首先,这种质疑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家长能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有完整且规律的时间来自己辅导孩子,那样效果也非常好,而其实大部分爸爸并没有“全国摔跤冠军”的实力,也并不能倾尽全部精力把自己的女儿送到金牌的领奖台上,电影终究是艺术作品,我们在感动的同时,还是要现实的善用我们身边的机构作为“工具”,来帮助我们将孩子的兴趣变成可以伴随他们一生的爱好与才艺。而手握工具的我们,如果只是充当刷卡交费的角色,那这份钱99%是白花了,请相信,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在没有家长课后配合的情况下将你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特长的人,甚至能将孩子的兴趣保持下去。如果是没有父母的精力上的付出,真不如让孩子们去拥抱大自然呢。

 


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应该属于兴趣广泛的一类,上学时生生和体育特长生们跑了5年多的800米和1500米项目,而对于各种棋类和计算机也是倾注了比学习更多的精力,大学时光其实真正花在主课上的时间也很少,这种对于各类闲杂事物的热爱,恰恰成为了步入社会后的社交优势,对于兴趣或者爱好的共同话题,是最容易拉近两个陌生人关系的纽带,也是能够激励你努力奋斗的一大动力,但因为那个时代的教育资源主要来自于学校,我的这些爱好和现在的孩子们比根本算不上什么才艺,不过在那些在跑道上、机房里、舞台中央的时光,确实给了我很多很多书本上不曾给于的快乐与经验。而对于自己的女儿,我希望她能够更多的尝试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为她提供相对专业的学习氛围,很多朋友觉得我给孩子报的班太多了,简直违背了幼儿的生长规律,但实际上女儿玩的时间并没有消失,每天依然有时间玩她喜欢的玩具,有时间到小区的花园里骑车和玩耍,这是一个平衡的问题,时间的平衡,精力的平衡。

 

多才多艺与一项专精,本没有冲突,我相信,能把某一项技能掌握的很好的人,只要他想,一定能快速的找到最为合理且高效的方法,再学好第二项,而我的身边,也有无数这样的例子。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看到的很多“学霸”,和十几年前的那些尖子生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他们往往除了学习成绩好的令人发指外,也许还是篮球高手,又能歌善舞。追溯这些“牛娃”的成长轨迹,最大的共性就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对待每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认真态度。兴趣是学习的最大驱动力,作为父母最大的挑战也是如何保持孩子的各方面兴趣,并不断修正,平衡和取舍。时间是有限的,我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永远保持一个争取第一的心,更希望她能够学会从一次次成功与失败中,吸取经验,不断地调整自己,用自己的坚定,打破爸爸妈妈所有的私念,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孩子,每一座山顶,你一定会遇到和你一样优秀的人,而那些所有与你在攀登路上相遇的人们,都一样值得尊敬。也包括站在山脚下,仰望着你们的那些慢慢苍老的爸爸妈妈。

 

2017年6月1日,新的开始,属于每一个孩子。

 


也欢迎朋友们对本文中的观点和实例批评指正,教育无对错,只为有心人。

 

 

如果junjun的文章对你或你的朋友有所帮助,请帮忙转发,并点击“珺生活”关注我的公众号,大家的支持是我坚持写作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