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知识的“翻译者”李优: 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探索的种子

蔡敏霞 广东科技报 2023-10-08


礼赞共和国 追梦新时代

优秀科普讲解员系列报道


毕业于名校微电子专业,学习芯片设计,长期在大型企业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却在十年前投身青少年科普事业,成绩斐然。普通人如何成为科普达人?李优以自己多年来的经历证明,普通人想要做好科普,对科普的热情必不可少,“传道授业解惑”受益的不仅是学生,在传播中得到乐趣,也是科普传播者自己的收获,李优在经过十年的沉淀后,2017年转身创业,为小朋友们打造专属他们的科普课堂,“我希望可以点燃孩子们对科学的火苗”李优说。

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宣传视频——李优



大西北草原上追求科学真理的“汉子”


李优的祖辈和父辈当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青海金银滩草原,这里,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基地。李优的祖父正是核基地内部子弟学校的校长,包括李优的母亲在内,家中有多名家庭成员从事教育工作。而受到核基地科研人员和家庭的影响,在孩童时,他就对科学特别感兴趣,泡在图书馆里面就不出来,中学时期的李优对理科的学习得心应手,高考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西安交通大学学习微电子专业。


在大学时,因就读于一个相对前沿的专业,需要学习如量子力学等有趣的课程。理论物理的表象虽然非常怪异,但却是基于现实。而这些与宏观世界相悖的“闹鬼”一般的神奇科学现象,逐步重建了李优的世界观,也让李优深刻地认知到“科学思维模式”的真谛:“科学不是真理,科学是人类无限逼近真理的努力,是质疑、探索与求证的过程”。李优在大学里可以接触的资源非常多,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外,他也开始疯狂涉猎各学科科学知识。李优说:“大学把我变成了一个杂家,什么领域都了解一些,很好奇,就是非常想知道这是什么回事。”


毕业后,李优在TCL海外事业本部、威创股份等上市公司从事研发、技术和管理工作。而家庭的熏陶和对孩子的热爱,让他也在工作之余,开启了另一个精彩的人生。



从“豆子”开始萌发的科普之树


出于情怀,李优希望将自己对科学的认知传达给孩子,最起码不要让孩子惧怕理科学习。于是在工作空余,李优于2008年成立“科学豆子”工作室,据李优介绍,这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工作室,为什么想去做这个工作室?李优回答道,是一种情怀。2008年,还是一个偏重语数英的时期,当时科普类的课程体系非常稀缺。在“科学豆子”工作室成立初期,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李优开始自研课程,逐渐成为一名科普讲师。每个周末,李优都会在天河少年宫等地开课。随后,李优与美国科技教育协会ESS建立起密切联系,并作为ESS的在华讲师,将科普课程以夏令营的形式送入偏远落后地区。



李优在青海牧区夏令营


2011年,李优获得美国科技教育协会授权,独自到青海牧区开展科学夏令营活动。这次在草原上开展的夏令营让李优感触颇深,那里的小朋友接触外面的信息比较困难,通过夏令营活动,李优给当地的孩子们带来最新科技信息以及科学实验展示。李优看到了这些牧民家庭的孩子们清澈的眼睛里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孩子们的目光让李优坚定了走青少年科普之路的决心。他希望这些小朋友们可以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奋发学习,改变和掌控自己的人生。


同年,日本大地震后发生核泄漏,一时间谣言四起,中国发生抢盐事件,网络笑谈:日本是“大核民族”,中国是“盐荒子孙”。谈起此事,李优笑着回忆,当时超市里真的一袋盐也没有了。对于一个具备科学思维的人而言,这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谣言,但因为这个谣言,盐这种战略物资真的被抢光了。现在是非战争状态,假若在战争状态,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那之后,李优更感觉到责任重大,科普这个事情他一定要做下去。“成人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时科普的效果并不明显。科普从娃娃抓起,让小朋友们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对于培养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更重要。”


2016年各级教育部门频发政策,鼓励科技创新教育。李优感觉到“时间点到了”。于是2017年,李优辞职创业研发科普课程,“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某个细分专业的专家,但是我的知识面非常广,了解很多的科学知识,我又在课堂上站了十年,了解孩子,我将自己定义为‘科学知识的翻译者’、‘科技探索的陪伴者’和‘科学兴趣的激发者’。”李优说,与大众科普相比,小朋友的科普会有一些独特性。小朋友知识储备薄弱但好奇心强,需要突出好奇心的引导和陪伴,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在现在的社会上,真正“蹲”下来,平视小朋友的科普并不太多。大众科普都含有晦涩难懂的名词,小朋友有可能听不明白。李优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挖空心思把科学知识翻译成孩子能听懂的话讲给孩子们听,同时陪伴他们一起体验酷炫有趣的科学探索过程。李优说,“探索过程的刺激往往比知识点的灌输更重要。”


烧脑写课 挖空心思讲科普


相比单个知识点的科普,构建一套拥有完整教学体系的科普课程,是李优最费神的一件事,回溯这事还需要回到最开始2008年的时候,为了开展科普教学活动,李优引进了一些科普教材和器材,但李优发现这些教材没法用来给孩子上课。比如,有的所谓课程就是器材的组装说明书。被逼无奈,李优走上了自研课程和器材之路。


在写课过程中,李优始终不忘初心,思考如何让孩子们对科学感兴趣,进行理科启蒙。在不断磨合与实际教学中,李优逐渐将知识点体系化,并和初高中的知识架构对接,做到科学启蒙。同时也不忘锻炼学生的观察与动手实践能力。渐渐地,一套独特的科普教育课程体系成型了。



李优的科普课程针对的是5-12岁的儿童。李优期望,在小学阶段,帮助孩子搭建科学架构、培养思考能力。“就好像盖大楼,小学阶段需要搭建一个科学知识体系架构,面要足够广,让孩子好奇、了解、学习。否则很多孩子只是看了几本百科知识,看了几部纪录片,不明白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等到了初中,突然遇到那些奇怪的理科概念,会蒙圈的。”当然,如何避免提前教学,把控“拔苗助长”和“科普启蒙”的平衡点很重要,这也是李优和他的团队掌握的“核心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李优的课程已经从单一的科学普及向科技探索延展,以跨学科教育(STEAM教育)为核心,以“项目引导式教育(PBL教育)”为工具。激发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将科学课程与少年编程、人工智能等知识结合,让科学学以致用。


“想在大赛中带来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很多人都在问,既然你已经是企业的负责人了,为什么还要亲自过来参加科普讲解大赛?”对于此问题,李优表示,他想在大赛里带来一点不同的东西——怎么把基础科学变成能让孩字听懂的语言。大部分参赛选手都是依托自己所研究的专业进行深度的讲解,但李优认为,“我们展示的科普是对少儿‘科普方法’的科普,所以我就会抽取一些基础知识点来和大家分享如何将这个知识点讲给小朋友听,并引发小朋友的思考,所以在赛场上还是比较特殊的。”


广州市赛现场。


在广州市赛,李优题目为《看不见的手》,选取了热门但又很难讲清楚的知识点——伯努利原理,李优通过大量的现场实验结合有趣的讲解,吸引了评委和观众的注意。到了总决赛,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成为了李优的科普选题方向《聪明的智能电路》,向大家展现了比喻科普法,将传感器、主控等部件比喻成侦察兵、司令部。以部队执行任务来类比智能电路的工作模式。将当下“黑科技”转化成言简意赅的儿童科普,李优驾轻就熟, “好的少儿科普是:可以给孩子讲相对论,还要让孩子听懂。”


对于获奖,李优表示,“对我的肯定还是蛮重要的,因为大家都是科技圈子的人,得到了认可,我更加确信自己的方向是对的,会走下去。”在本次大赛中,通过相互学习,李优也收获颇丰。除了了解各行各业丰富的科普知识外,在专业讲解员身上,让李优学会了更多的科普讲解技巧和辅助工具的应用。从情怀萌生的“科学豆子”到课程研发、当科普教师,再到今天的科普达人,回到工作中,已成为企业老板的李优对自己的定位始终还是“科学讲师”。


人物语录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将自己设定成科学的翻译者和探索的引导者,挖空心思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和当下的高新科技转变成孩子们能听懂的话,并将自己变成他们的大朋友与他们一起体验科学探索这个令人着迷的过程。


科学的知识点时时在更新,但好奇、怀疑、探索、求证的科学思维模式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


让兴趣点燃课堂,让好奇创造未来。希望在孩子们的心田中种下科学探索的种子,而不是死学科学知识。


  ——李优


 

 个人简介


  ·广州市“优秀科普使者”称号 

  ·“科学豆子”科普工作室创始人

  ·《奇幻科学》科学实践教材设计者 

  ·《小小发明家》系列课程设计者 

  ·知识产权进校园整体方案设计者 

  ·曾任大型外企中高层管理职位 

  ·游历过40多个国家,熟悉西方教育 

  ·曾任美国科技教育协会ESS在华讲师 

  ·曾主办美国科技教育协会ESS在华科技夏令营


文字 |  蔡敏霞

编辑 |  蔡敏霞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广东科技报社融媒体团队出品


相关阅读


裸眼3D将如何改变未来?获贝聿铭百人会英才奖的范杭博士如是说


从小镇走出的青年科技人才张小锋博士:给航空发动机穿上“隔热服”


华农魏韬博士:助推微生物基因工程科技融入生活每个角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