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誠意滿滿地迎接你 | 港中大出版社 · 夏季新書書單

2016-07-16 港中大出版社 → 不激不随


昨天,我們書展前的最後一本新書《中國古典小說》(夏志清 著)終於印出。至此,書展前出版計劃全部完成。


來看看我們爲了書展,都準備了什麼好書吧!

(2015夏–2016夏年度新書書單會稍後放出哦!)



港中大出版社

2016年夏季新書書單



民國政府的西藏專使(1912–1949)

朱麗雙著

邊疆研究系列

 



從北京政府到南京政府,民國時期的中央政權不斷試圖派人越過重重地理和人事上的障礙前往西藏。本書通過翔實的史料考察這些「專使」前往西藏的歷史背景、在西藏的活動及其體察藏族社會的獨特視角。由於這些專使的努力,民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中國對西藏的主權。但是因為西藏專使在聯絡並增進漢藏情感方面的失敗,他們沒能消除清末以來長期形成的漢藏隔閡,民國時期的西藏進一步離心於內地,從而為1949年後複雜的漢藏關係埋下了伏筆。

 

朱麗雙,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2009–2011年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博士後,現就職於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要研究領域為西藏近代史、古代于闐及其與周邊的文化交流、有關于闐的藏文文獻等。





邊疆中國:二十世紀周邊暨民族關係史

劉曉原著

邊疆研究系列 




何為「中國」?邊疆問題在中國由傳統「帝國」向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性轉變中何以如此重要、又何以如此令人困惑?如何應對由此而產生的學理乃至現實政治範疇的各種挑戰?作為國際學術界在冷戰及中國邊疆史研究領域的一位最為傑出的學者,劉曉原在本書中奉獻給中文讀者的,是他近二十年間研究成果的精華部分。他以貫通中西的問題意識和學術視野為出發點,以極為紮實的史料甄別及發掘為基礎,提出了一系列極富原創性的看法,頗引人深思。

──陳兼

康奈爾大學胡適講座教授、上海紐約大學全球體系傑出歷史學教授


劉曉原,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大衛•迪恩東亞研究講座教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學者講座教授,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歷史系、紐約州立大學波茨坦學院歷史系、哈佛大學歷史系、愛荷華州立大學歷史系。1997–1999年任美國社會科學研究協會麥克阿瑟基金會博士後研究員,駐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2002–2003年任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亞洲政策研究員。目前在國內擔任《冷戰國際史研究》雜誌編委、「冷戰國際史叢書」編委等。





當代政治學十講

閻小駿著

邊城思想者系列




本書指出,廿一世紀政治科學尤其關注規則問題,即在一個「陌生人社會」中人們如何在政治系統和政治生活中互動,公共事務須按照什麼規則來運行等嚴肅問題。在「政權」和「治理」這兩項根本議題下,政治科學正正研究這些關乎國家與社會管治最根本層面的問題。

 

閻小駿教授在本書就許多當代政治學的關鍵問題,如民主轉型、政權組織、市民社會、社會運動、政治身份等,撰寫了富有啟發性的篇章。對於這些看似龐雜的題目,他既全面地綜述具重要影響的文獻,亦提供了其獨到的觀點。二十世紀至今,政治研究的範疇、深廣度和方法論都得到重大的擴展,作者現在把精彩紛呈的政治科學知識與動態介紹給讀者,亦當能造福學界。

——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

哈佛大學政府系亨利.羅索夫斯基政治學講席教授

 

閻小駿,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北京大學法學學士、碩士。現任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2012年榮獲全球中國研究權威學術期刊、英國《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年度最具原創性論文獎。同年入選香港特別行政區研究資助局首屆傑出青年學者計劃。他多年從事政治學教學工作,曾於2007年獲哈佛大學優秀教學獎,2013年獲香港大學傑出教學獎。其首部中文專著《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像》榮膺《亞洲週刊》2015年度十大中文好書(非小說類)。





廢品生活:垃圾場的經濟、社群與空間

胡嘉明、張劼穎著

邊城思想者系列

 



此書另闢蹊徑,帶你進入「垃圾」的世界;作為人文關懷和學術思考的結合,是對現代的、消費的大城市生活的絕佳反思,深刻而富有趣味。

——陳冠中,作家


「收廢品的人」是都市生活中的「隱形人」。人們天天看見他們,但又似乎從來看不見他們。《廢品生活》引領我們去端詳凝視這些人──不僅僅是去發掘他們的卑微與掙扎,更是去發現他們如何在卑微與掙扎構建自尊和「意義」,以此捍衛人之為人的完整。富有同情但不煽情,好看但不失學理,是一部理解當代中國的人類學力作。

——劉瑜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

 

胡嘉明,香港中文大學文化與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文化人類學系博士畢業。研究興趣為當代中國的國家、社會、文化、資本的交叉博弈關係。


張劼穎,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助理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研究領域為環境人類學、廢棄物、社會運動和科學技術社會研究(STS)。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曾發表出版物包括《從“生物公民”到“環保公益”:一個基於案例的環保運動軌跡分析》、《性別與公民社會交叉研究的新領域:研究案例與理論框架》、《搖滾節》、《垃圾從業者的工作、生活和主體性》、《中國高速城市化和消費社會背景下的垃圾問題》;譯作《如何做質性研究》。





中國古典小說(簡體字版)

夏志清著·何欣譯·劉紹銘校訂

兩夏著作系列

 



本書是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的中譯本。在向西方讀者介紹《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儒林外史》、《紅樓夢》等中國古典小說時,夏志清以新批評的細讀手法,擘肌分理,洞見入微,又信手援引西方文學名著來對比觀照,左右逢源,視野從容開闊。對於中國讀者而言,本書也是不可多得的進階讀物。


夏志清教授(1921-2013)是在中國小說研究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獨樹一幟的見解,影響了東西方漢學界近50年來中國小說的研究方向和發展面貌。其經典著作有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和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其他以中、英文發表的評論及論文集等也甚多。夏教授1969年起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中文教授,2006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013年12月29日辭世。





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論集

戴景賢著

程學閣著作集之四




全書由時代之界分入手,討論中國現代學術所面對之時代衝擊。作者提出,中國之進入「早期近代」,應始於明帝國之確立;進入「後期近代」,則應以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啟動種種自強、改革之運動為界分點。而學術史,則應以中國傳統學術之整體性、結構性之「體」「用」觀之崩解,而逐漸為「西學」所轉化,作為「現代學術」與「傳統學術」分判之依準。在中國現代學術之形成與其發展脈絡、中國近二百年「存在思惟」中世界觀之轉變與其時代意義、中國現代「社會」概念之重構與其所帶動之「人性」觀念之改變及其後果等章中將分別詳細闡明。

 

戴景賢,字嘉佑,祖籍安徽合肥,一九五一年出生於臺北市。自高中時代起,即師事國學大師、名史學家錢穆,前後逾二十載。一九八二年畢業於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自同年起,任教於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迄今,並曾擔任該系教授兼主任。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研究領域涵括學術史、思想史、美學、文學批評與中西思想比較。曾獲中山大學研究績優獎、傑出教學獎,並經遴選為該校經驗傳承教師(mentor)。此外亦多次獲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優秀人才」獎勵。眾多著作,編輯為《程學閣著作集》,將陸續由本社出版。





當時只道是尋常

陳方正著

 



陳方正博士跨越文理學科,所從事的學術與教育工作對香港中文大學的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他深具人文理想和反思精神,不斷思考如何在香港保存、支持和發揚中國文化。本書稿為其個人文集,內容包括作者的早歲經歷(戰亂童年、治學過程、大學工作等)、與師友的交往(如李卓敏、馬臨、余英時、楊振寧、高錕)、對友人的悼念(如何炳棣、劉殿爵、陳學霖、高華)等等。這些文字反映了作者那一代學者在時代洪流中的處境,透露出他本人對香港高等教育作出的巨大貢獻、對人情世故的洞明、對人文理想的堅持,以及對同行的理解和尊重。

 

陳方正,物理學博士,1966年任教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1980年任大學秘書長,1986年任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2002年退休,現任該所名譽高級研究員。曾與同事共同創辦《二十一世紀》雙月刊,以及擔任先秦兩漢及魏晉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叢刊共同主編;2004年獲邀擔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竺可楨講席;2005年獲中文大學頒授榮譽院士銜。研究工作以近代化的比較研究及科學史為主。





給孩子的動物寓言

黃永玉著‧北島主編

給孩子系列

 



「給孩子系列」第三本叢書,這次以動物切入,為孩子介紹寓言。

 

本書摘自黃永玉《永玉六記》中有關動物的插圖與短句,畫面充滿童趣,根據動物特徵寫成的短句或故事,既寫動物性,也借喻人性,或諷刺或調侃,有時引經據典,有時簡單直接,可以引人發噱,也可以令人深思。

 

黃永玉,原籍中國湖南省鳳凰縣,土家族人,著名畫家、作家。在版畫、中國畫、雕塑、文學、建築、郵票設計等方面都有創作,作品兼具西洋畫的元素和國畫的氣韻。





宗哲對話錄

王偉雄、劉創馥 合著

 



本書採用對話錄的形式,比起論文式的直接論述沒那麼枯燥和論點密集,給讀者多一些放鬆的空間去思考。此外,對話錄可以讓正反兩面的觀點和論證比較對等地表達出來,以便如實論述宗教信仰重要的各方面,其中對於宗教的批評,亦會更顯得有力。也許更為重要的是,來回往復的對話形式讓讀者較清楚看到思辨的困難和複雜性,從而鞭策自己對宗教的問題想得更深入、更仔細。

 

「這是從哲學的觀點看宗教的最佳示範,值得所有關心信仰的人認真細讀。」——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王偉雄,柏克萊加州大學哲學博士,論文導師為Barry Stroud及Samuel Scheffler;現任加州州立大學奇科分校哲學系教授,專研知識論及形上學,研究興趣旁及科學哲學、宗教哲學、道德哲學和維根斯坦哲學。


劉創馥,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專研康德及黑格爾哲學,研究興趣旁及心靈哲學、認知科學和宗教哲學。





小王子的領悟

周保松著 ‧ 區華欣 畫

 



小王子為什麼要離開玫瑰?狐狸的教導,為什麼能令小王子走出危機,明白馴服的道理?小王子最後選擇將命運交託給毒蛇,真的是明智之舉嗎?


這是許多《小王子》的讀者都會有的困惑。在《小王子的領悟》中,周保松教授用他的哲思和童心,對這些問題作出深刻解讀,並帶領讀者進入小王子的世界,尋找那美麗的思想綠洲。

 

「哲學家追問人生的意義,竟然有著偵探小說般的嚴謹、綿密,也有著詩人的溫柔嘆息和深切祝福。」

——崔衛平


「『瓶花妥帖爐煙定,覓我童心十六年。』龔自珍的領悟,也是周保松的領悟,讀了這書,再讀一次《小王子》,或許也是你的。」

——傅月庵

 

作者:周保松,喜歡文學,關心教育,研究政治哲學。著作包括《政治的道德》(2015年獲「香港書獎」)、《自由人的平等政治》、《走進生命的學問》、《相遇》、《政治哲學對話錄》等。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曾獲中大校長模範教學獎及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


插畫:區華欣,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半邊創作,半邊教學。插畫曾刊於不同報章雜誌。現職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視藝科老師。除《小王子的領悟》十多幅插圖外,亦為限量版本本親手設計和雕刻紀念印章。





家常健範:家庭常遇健康典範

李錦滔、許鷗思、林璨編

 



本書涵蓋香港各類常見疾病的預防與治療資訊,以實際案例引入專業醫學知識,深入淺出,易於理解。編者及作者均有長期且專業的臨床治療與護理經驗,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患者及病患家屬遇到的問題有深入的了解,並提供切實可行的日常護理建議,以提高大眾讀者對家庭醫學、老年病等的知識,幫助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進而選擇適切的治療方法、正確的藥物和有益的生活方式。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C. T. Hsia

ClassicWorks of Hsia Brothers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61 and is a classic in the study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 It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m from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in 1917 to the early 1960s. C. T. Hsia delved into the works of Lu Hsün, Pa Chin, Lao Shê, Eileen Chang and Ch’ien Chung-shu,all of whom were important modern Chinese writers. In Hsia’s own words, “the literary historian’s first task is always the discovery and appraisal of excellence,” and in this belief he re-evaluated the leading figures in modernChinese literature including Lu Hsün, and “discovered” those who had not been given proper attention, such as Eileen Chang.


C.T. Hsia(1921–2013) was a renowned Chinese literary critic who set a mileston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literature. He taught for most of his life at ColumbiaUniversity, becoming Professor Emeritus of Chinese in 1991. He was awarded the title of academician at Academia Sinica in 2006. Professor Hsia passed away in2013. His classic works include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and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Little Primer of Tu Fu(杜甫)

David Hawkes




Although Tu Fu has often been translated, and often brilliantly, David Hawkes’ classic study,first published in 1967, is the only book that demonstrates in depth how his poems were written. Hawkes presents thirty-five poems in the original Chinese,with a pinyin transliteration, a character-by-character translation, and a commentary on the subject, the for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individual lines. There is no other book quite like it for any language: a nuts-and-bolts account of how Chinese poems in general, and specifically the poems of on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poets, are constructed. It’s an irresistible challenge for readers to invent their own translations.

 

David Hawkes (1923–2009) was for many years a Professor of Chinese and later a ResearchFellow at Oxford University. His translations included the 2nd-centuryanthology, The Songs of the South, and a magisterial multi-volume version of Cao Xueqin’s 18th-century novel,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he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the greatest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of Chinese prose.





Mirage: An Anonymous Novel(蜃樓志)

Translated by Patrick Hanan




At the cross roads of two of the greatest Chinese books—the aristocratic coming-of-age novel, TheStory of the Stone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nd the military epic Outlaws of the Marsh—Mirage is panorama of libertines and concubines, lecherous monks and celibate soldiers, corrupt officials and drunken scholars. As entertaining as a bestseller, it is a hectic recreation of vanished mores and customs, and the life of a Chinese city as it was beginning to discover—and deal with—the rest of the world.

 

Patrick Hanan(1927–2014) was Victor S. Thomas Professor of Chinese Literature at HarvardUniversity. He was the author of The Chinese Short Story, TheChinese Vernacular Story, and The Invention of Li Yu, and the translator of many works of late imperial Chinese fiction, including The Sea of Regret and the cult classic, The Carnal Prayer Mat.

 


更多精選書單即將登場





▼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購書頁面


🔚


你還可以閱讀更多……

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提取過往精彩內容


上山下鄉 | 佛教改革 | 左翼文學研究

鄧小平 | 文革農村 | 臺灣社會 | 垃圾| 反行爲

女性與戰爭 | 釣魚島 | 小王子

以及:

傅高義 | 高華 | 余英時 | 余光中

周有光 | 孔飛力 | 狄百瑞 | 汪暉 | 李歐梵 | 何浩

北島 | 周保松 | 朱麗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