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迅雷看看前CEO:现在互联网需求没有空白,只有“更”!|研习社11月8日演讲实录

2015-11-09 郝志中 混沌研习社

11月8日,颠覆式创新研习社产品学院第一课登台,迅雷看看前CEO郝志中满满干货,分享了他十几年摸爬滚打的互联网产品方法论。产品学院以一年7次免费线下大课+52场线上教程,五大路径,魔鬼训练,层层穿越,帮你完成产品经理到产品创始人的完美蜕变。


郝志中说,如果我们要总结什么是互联网用户真正的需求,其实就一个字,更。现在没有需求空白了,只有更,永远是更,更什么?更便宜,便宜到免费,更好玩,更快,更多,永远是这四个方向不停满足。


点击下方图框,可听郝志中演讲语音片段:

演讲人|郝志中(迅雷看看前CEO,大咖说创始人)


用户需求是产品设计的最强驱动力。梳理用户需求我分了三块。第一块叫做用户需求的采集,发现用户需求。第二部分叫用户需求的分析,怎么样分析需求,第三部分我们要去做产品,我们要把需求描述出来,这是需求的三个框架。



互联网公司天生都是用户型公司

用户需求驱动是基因

要用“更”来满足用户需求


互联网用户的根本需求是什么?相对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互联网不仅仅解决了用户的功能需求,而且在更深层次解决用户的心理需求。


如果我们要总结什么是互联网用户真正的需求,其实就一个字,更。


现在没有需求空白了,只有更,永远是更,更什么?更便宜,便宜到免费,更好玩,更快,更多,永远是这四个方向不停的在满足,所以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用户真正的需求。


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需求的时候,我们再来看到底谁是我们的粉丝用户,这些用户是从哪来的?只有抓住了粉丝用户,产品才能慢慢起来。


给大家看一些案例,Hao123导航网页,如此简单的一个产品,超简单,纯静态的页面。


它的粉丝用户是谁?互联网早期第一批记不住网址的人!Hao123就是他的首页。第二批,懒得记网址的人,Hao123就是他的首页,这两批就是他的早期粉丝用户。


我们一开始的产品,要把找到粉丝当作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什么是粉丝用户,也是一个字,就是小,千万别把你的粉丝用户定大了,越小越好。


这个小怎么理解?


1

第一,尽量要年龄小。不管我们做什么产品,先把我们的用户群往低年龄段的用户群上面去定义。


就是你做的是老年产品,你也得定义到老年人群体里面相对年轻的群体,就这个意思,年龄要小。

2

第二,高频,还有就是小众,这些用户群都是爱传播的用户群,爱分享的用户群,小字很重要。


总结来看,到底这个真实需求,包括粉丝用户,我们怎么找到?很简单,所有的初始需求首先是来自于自己的,好的设想一定是自己有一些感受。


通过自己思考以后,去问朋友,去问身边的人,了解这个需求到底是什么,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到底多不多,甚至问很多朋友,如果很多朋友给你抱怨相同的问题,那么这个很可能就是一个真实痛点。


知道哪些人有哪些相对刚性的需求之后,第二件事要做的就是能不能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模式做一个产品,更好的满足这个需求。


如果这两个东西都成立,需求发现我们就做完了。




有资源反而死的快

不是说资源无用

千万不要从资源角度出发


为什么一再强调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因为在所接触过的创业项目中,包括现在的互联网+项目,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从创业者自身资源出发来做自己的产品。


我在问一个企业老板,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往往回答说,我在这个行业资源多,说我有行业资源,我有政府关系,拿到什么东西,很多这样的情况。


我们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从自身的资源出发是不行的。我们时常担忧大环境变了,这个行业要变,我从自身的战略规划出发,我的集团要怎么变,那么你的产品一开始就死了。


为什么这么讲?我们真的深刻去看看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成功,哪有一个是有资源的,没有一个是有资源的。李彦宏没资源,马化腾没资源,马云有资源吗?没有,都作出了非常优秀的产品。


正因为他们没有,所以他们只能老老实实的,深深刻刻,牢牢抓住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的问题,才把产品做好。所以在这里面也跟大家提到一个观点,有资源真的反而死得快。


当然资源不是坏事,我们一定要回到用户的原点,我们能作出什么产品,能满足用户需求。


当你想清楚以后,再加上你强大的资源,创业的成功率才能提高,不是说资源没用,但是千万不要从资源角度出发。这是我的个人观点。


用户常常心口不一,访谈时要识别用户内心

调查问卷样本要大

让用户自己判断产品的好坏


用户需求分析有四个方法,主要在于需求的采集和验证。第一种用户访谈,第二种调查问卷,第三种是可用性测试,第四种就是数据分析。


用户访谈其实蛮简单的,一种形式就是咱们请用户约在一个地方,大家聊天。甚至你可以把你的东西发给别人,通过微信就可以做用户调研。


我们最近的新产品就是这么干的,一个产品页面出来了,这个产品页面到底好不好,我立马发给了30个人,我就问他们你能不能看懂这个页面,很多人回馈我看懂了,很多人说我看不懂,这就是用户访谈。


从用户端来了解我们产品的需求。用户访谈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两点:


1

第一,要有一个基本的提纲。用户访谈不是大家闲聊,要预设一个基本的提纲。给用户一个宽松的环境,开放性的问题,不要让用户做选择,你认为怎么样?你觉得好不好?你的建议是什么?

2

第二点,用户有时候说的和做的是不一致的,用户有时候表达的东西跟他的内心需求是不一致的,这种要识别清楚。


举个例子,索尼曾经做过一个测试,他要推一款新的游戏机,找了一百个用户来做测试。问,原来这个黑颜色的游戏机好看呢还是新推出的黄颜色的游戏机好看?大家知道原来游戏机都是黑颜色的,哪个好?大部分的用户说黄的好。


索尼就说:谢谢你们了,今天走的时候,大家把我们的游戏机可以自己挑选带走。


索尼统计结果,发现一百个用户里面90以上都把黑的拿走了。说黄的好,为什么把黑的拿走了?有时候用户表达的东西和他内心需求是不一致的。


第二个是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也是非常常用的用户需求采集和分析的办法。


这里面也给大家两点建议:


1

第一点,问卷的设计是最重要的。不要太长,不要超出15个问题,太多了绝对用户是烦燥的,后面结果也是失效的。问卷要是封闭式的问题,不要调查问卷里面问用户你觉得怎么样,这就不合适了。

2

第二点,样本量要大,不要做几百个,尽量做上千个问卷的调查,然后把数据都统计出来,进行需求分析。


第三是可用性测试,不要给用户提示,让用户去看你的产品,看你的页面,判断好不好,甚至高级一些的,看用户的视觉轨迹,可能性测试是很重要的。


第四种就是数据分析,最常见的就是植入代码,要通过一些测试看用户实际的使用行为到底是什么。


这四种需求采集和分析方法各有偏重。用户访谈更多的是要做发现需求,可用性测试是在验证需求。


我有了想法以后,用最低成本的去验证它,这个需求是不是真实存在。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干什么呢?是在量化用户需求。


量化什么?有这个需求的人到底他的年龄分布是多少,20岁的是多少,50岁的是多少,用户最关心的需求比例是多少?


全部是量化数据的体现。每个需求分析的方法大家都可以去采用,组合去使用都没有问题,适合于我们的产品就好了。但是用户访谈是一定必做的。


当需求我们采集完了,我们通过了需求的分析,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需求提炼了。我们需求拿到了,怎么提炼它?需求提炼是指对需求进行排序,对用户进行分级,并确定“真实需求”和“粉丝用户”。


1

第一是需求的过滤。


首先我们要把一些错误数据剔除掉,我们要把一些没有应用场景的需求剔除掉,用户提的这个数据是有问题的,把不该有的东西剔除掉。

2

第二就是进行需求的排序。


比如像视频,我们09年做的这个用户需求的排序。我们发现用户根本就不是来看短视频的,用户的需求就是看电影和电视剧。大家注意这是一开始和我们做网络视频的初衷完全是背离的,我们一开始做网络视频,我们在做UGC用户产生的内容。


从我们整个需求分析来看,我们发现用户选择不同的视频网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卡,不是你内容多,也不是你内容好,而是不卡,流畅的播放。我们这个需求分析是09年做的,现在视频网站都不卡了,现在竞争的是内容了。


但是09年最关键的需求是不卡,不卡就是竞争力。这就是用户选择我们产品的原因,就是真实需求。你要思考怎么更好的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对用户需求进行排序后,我们就能清楚,我们最关键应该把握的用户需求是什么。


实际的需求存在了,我们怎么做产品决策?从三个方面,


  • 第一我们要判断需求的大小

  • 第二我们要进行需求全过程的分析

  • 第三价值统一性的判断


当这三个方面都已经确认清楚了,再做产品决策,否则我们要谨慎。




普通用户的大需求是最重要的需求

粉丝用户的小需求也是大需求

产品的竞争力来自是否满足大需求


我们来做决策,从第一个方面来看需求的大小,什么是大需求?普遍用户和目标用户的高频需求一定是大需求。


有另外一种情况,有时候需求的提出者是一些小众用户群,他们数量不多,但是这些用户群是我们的铁杆粉丝。我们要把这些需求理解成大需求。


大需求,第一是普遍拥护和目标用户,第二是粉丝用户的重要需求。


问题可能也来了,都是大需求,我们怎么处理?给大家建议是,我们首先要满足普遍用户和目标用户的大需求,再来满足粉丝用户的大需求,当普遍用户的大需求满足的很好了,我们要不断的去满足粉丝用户的大需求,从而让产品的竞争力越来越强。


产品的竞争力不是来自于别的需求,是来自于更多的满足大需求。


需求驱动我们做产品决策第二个方面是需求的全过程。


我们的产品往往是集中在了用户需求的某一个环节,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判断,虽然满足其中一个环节,我们是否能把用户需求全过程都能满足好,如果能,我们就做产品决策,如果不能,我们就要谨慎了。


当我们新产品立项的时候要考虑这个新产品给我们公司原来的核心能力是否是一致的?至少要做一个判断。


不是你的功能多,你的产品就很强。一定是在需求主线上你的功能很强大,竞争力很强,而且周边产品和需求主线的功能都是一致的。


给大家举例子,周鸿祎老师,从杀毒一直干到了电脑管理。我们的电脑里面都装了360软件助手,360杀毒安装量超过了90%,是我们在管理电脑还是360在管理电脑?我们不管理电脑,是360帮我们管理电脑,这就是价值的一致性,从安全到管理。


我们需要在需求驱动里面注意的一点就是价值一致性的判断。



功能设计是产品的立身之本

核心功能源于产品定位和用户需求

核心功能的持续加强才能带来口碑


当产品决策做完了以后,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就是功能设计。功能设计是产品的立身之本,尤其是核心功能。


功能设计一共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基础功能,一种是核心功能。


基础功能就满足用户需求的目标和行为,是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和需求过程的功能。比如像注册、登录、支付、展示等等,这是属于基础性的功能。


基础性的功能,大家到现在为止不要再创新了,要创新也是微创新。为什么?互联网已经20年了,移动互联网已经5年了,用户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使用各种产品的习惯。


我们看一下核心功能,这是我们在功能设计里面最重要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核心功能是在基础功能上,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是在满足用户真实需求的功能。


为什么我们集中在功能设计方面?因为往往产品的定位所决定的。一个用户不可能因为功能强大,功能多,去用我们的产品,一定他很清楚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的,我有需求的时候马上想到它,核心功能就起到这个作用。


核心功能来源首先来自于产品定位和用户需求,通过定位和需求,我们要进入到功能分解和用户流程,找到两个关键因素,


第一个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关键性因素,大家可以理解为用户痛点。


第二个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重点。


用户在哪个环节最重要,满足他的需求是最重要的,这个环节是什么?找到这两点,关键性因素要找到,还是要回到产品定位,我们分解用户需求,来找到关键性因素。


可能是功能的关键因素,也可能是我们谈到的心理的关键性因素,都有可能,终究是打动用户,让用户有理由使用产品。


用户需求和产品定位是产品功能设计的前提、基础,功能设计的关键我们在谈这两点,关键因素和功能重点。


核心功能是产品的立身之本,最好的产品经理就是找到核心功能,并且不断的加强核心功能,让我们的产品有竞争力。


这就是我们谈到的产品设计的第二个环节,功能设计。


最后就是关于用户体验设计。用户体验我们刚才讲过,就是让用户不光能用,关键是用的更舒服满意。


现在互联网产品的竞争,不光是在功能竞争,可能更多的是在体验方面的竞争。能不能体验设计方面,体现在很多细节。


不要强迫用户

不要让用户思考

不要破坏用户的习惯


第一个原则:不要强迫用户。


现在的互联网产品已经好了很多,强迫用户的情况很少了,但是原来很多。以前MSN必须升级,不升级不让你用,但是用户是记仇的。你这次强迫他了,他屈服了,下次有替换性的产品,他直接把你干掉。还有就是不要强迫用户注册。


第二个体验原则,不要让用户去思考,不要让用户去想怎么走下一步。


如果一个用户拿着我们的产品看了很长时间,不是一个好事情,不要以为用户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正在研究,错了,是看不懂,有问题了。


第三简单易操作。


我们不能不注意用户体验的方便性问题。把功能按钮做大,尤其音频类的APP,很多是开车去听的,功能按钮一定要做大。这个时候可以牺牲美观。


第四,不要破坏用户的习惯,这点很重要。


我们每次做产品改版完都要做用户调查,每次调查的结果惊人的一致,大多数用户是不喜欢的。不是我们做的不好,是把用户的习惯改变了,后来我们注意了,小改,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慢慢调完了,大改是很要命的。


最后一个,超出用户预期。


这方面360做的很好,超出我们预期的产品。我们原来电脑左下角弹出那个框我们很讨厌,但是360杀毒框弹出来的框我们得看一下。


你的开机75秒,我们至少清楚了,我们电脑开机需要一些时间的,原来桌面出来了,电脑不能用。但是我们不知道不能用使劲点鼠标。现在知道需要75秒,我们喝杯水,和别人聊天,我们有个心理预期时间。


一切都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他没有破坏用户的使用习惯,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这就是好的产品。


*本文根据郝志中在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的演讲整理而成,欢迎转发分享,网站转载请联系微信warmly11。


内容太精彩,没看够?戳标题《今日头条算法构架师:3亿用户每天的头条各不一样,靠数据是怎么做到的?》,看产品学院第一课的课程演讲中,今日头条对如何用数据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的分享。


被互联网重构的科技世界

人工智能将飞速伸向未知领域

拥抱人工智能,一起看见未来

12.4/5/6,北京,余凯、王田苗、吴甘沙、王煜全、凯文·艾什顿

研习社《创新模块之人工智能》

带你寻找未来世界的创新与商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报名课程《创新模块之人工智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