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础研究、教师培养、美育教育,两会中的首都师大人聚焦了这些方面!

新媒体工作室 首都师范大学 2023-03-31



编者按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3月5日在北京召开。首都师范大学共有两位代表委员参会,他们分别是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全国政协委员,美术学院教授王珂。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关注些什么。


方复全

全国人大代表



解决科学问题需不断试错

基础研究是“从0到1”重大原始创新的根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助推我国经济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科技工作面临重大挑战,芯片、“双碳”、生物育种等关键领域还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基础研究实力距离世界科技强国还有不小差距。

基础研究具有鲜明特点。首先,做好基础研究要善于提出好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在学科发展中产生的,也有在应用研究和学科交叉中凝练的,有价值的好问题一定是高度原创且有影响力的。其次,基础研究普遍周期较长,突破点往往不可预测,解决科学问题需要花大力气、找好方法、不断试错,有时还需要研究范式的变革。

对此,我们要从四方面下功夫:一是加紧前瞻布局,围绕信息科学、物质科学、合成生物学等激发重大科学问题的领域组织大团队开展系统性研究;二是完善重大科技项目部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研究提供高水平平台;三是重视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保持对基础学科的持续稳定投入;四是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切实解决评价机制问题,鼓励年轻人瞄准大问题,沉下心围绕重点方向开展长期研究。

——《光明日报》报道



为基础研究教师提供耐心扶持

“青年教师是高校的中坚力量,代表着高校的未来。吸引、培养青年教师,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是高校建设的重点工作。”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复全认为,要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力,首先要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空间,让他们看到成长的预期。其次,要制定并落实相关的科研成果转化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多出成果,并让他们享受到成果转化的红利。此外,对在高精尖领域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教师,高校要有足够的耐心来扶持,让他们坐得住、沉得下,能心无旁骛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如何吸引优秀的人才最终走上教师岗位?方复全认为,全社会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生态,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要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减负,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上升的空间和再学习、再深造的空间;要为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创造条件,让他们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空间,为他们搭建平台、组建团队,形成老中青“传帮带”,让他们能真切体会到在高校任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报道



高校需及时调整专业促大学生就业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常委、首都师范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方复全在做客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北京团视频采访室时表示,高校一方面应当为教师减负并为其提供上升空间,另一方面需及时调整专业积极走访企业,全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水平。

  方复全坦言,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的关键抓手是要打造一支忠于教育事业,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他表示,首都师范大学正在大力推进学部制改革,打通学科之间壁垒,为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机会。该校还在疏通更多节点,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广、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民教师,为建设教育强国全身心服务。

  方复全认为,青年教师是高校的中坚力量,代表着高校的未来。高校要吸引培养青年教师,让他们健康成长,这也是高校建设的重点工作。对于如何为青年教师松绑,激发教师的科研等活力,他认为首先要让青年教师有成长空间,有成长预期,让他们能看到希望。其次,高校要制定并落实相关科研成果转化政策,鼓励他们多出成果,让他们的成果有用武之地,有社会效益,也让他们享受到成果转化红利。对于在高精尖领域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教师来说,高校要有足够耐心来扶持,让他们坐得住沉得下心,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针对如何吸引优秀青年人才的问题,方复全提出,这需要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生态,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要给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减负,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要为他们提供更多上升的空间和再学习、再深造的空间;要给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创造条件,让他们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空间,为他们搭建平台、组织团队,形成老中青传帮带,让他们体会到在高校任教是件幸福的事。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方复全明确表示,高校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尽快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社会需求。与此同时,学生要及早展开实习工作,早一点了解社会,了解市场的需求,尽早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据我了解,今年国内大学毕业生有1158万人,对高校而言要尽可能请一些企业、一些行业精英到高校授课,把企业与行业的动态需求尽早反馈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方复全说,高校在组织企业到校园招聘之余,还要积极走访企业,全力推动就业工作,解决好青年人的就业问题。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报道



人大代表建言青年教师培养

——《北京广播电视台》报道



耐心扶持让青年教师心无旁骛从事教学科研

“青年教师是高校的中坚力量,代表着高校的未来。吸引、培养青年教师,让他们健康成长,是高校建设的重点工作。”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复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教师培养的经验以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做法。

对于如何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力,方复全代表认为,首先要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空间,让他们看到成长的预期。其次,要制定并落实相关的科研成果转化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多出成果,并让他们享受到成果转化的红利。此外,对在高精尖领域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教师,高校要有足够耐心来扶持,让他们坐得住、沉得下,心无旁骛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类院校,首都师范大学致力于打造一支忠于教育事业、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方复全代表说,学校为学生设置了第一班主任、领航班主任、日常班主任,推出了在思政上引领、在专业上领航、在生活上关心的“三维”班主任育人模式。该校正在大力加强书院制建设,推进学部制改革,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为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机会,疏通更多节点,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广、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民教师。

如何吸引这些优秀的人才最终走上教师岗位?方复全代表认为,全社会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生态,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要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减负,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上升的空间和再学习、再深造的空间;要为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创造条件,让他们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空间,为他们搭建平台、组建团队,形成老中青“传帮带”局面,让他们能真切体会到在高校任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此,方复全代表认为,高校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让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可以尽快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社会需求。他建议,在学生培养中,高校要提早安排实习,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尽早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作为高校而言,应多邀请企业、行业部门负责人和精英到高校授课,把企业、行业的动态和需求反馈给高校,充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方复全代表说。此外,他认为,高校要发挥组织作用,组织企业到校园招聘。同时,高校也要积极到企业走访,进而有效推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劳动午报》报道



营造尊师重教生态

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职业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复全做客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采访室。方复全表示,首都师范大学正推进学部制改革,打通学科之间壁垒,该校将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广、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师。全社会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生态,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要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减负,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上升的空间和再学习、再深造的空间。

——《新京报》报道


王珂

全国政协委员



以助力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为着力点,强化文化艺术服务基层功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乡村振兴与文艺事业的融合互补及其繁荣互助,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国家自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建档立卡户全面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以及饮水安全落到实处。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农区和牧区,在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帮扶下,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相对于城市和内地而言,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农区和牧区,对惠民政策依赖过大,经济发展模式单一,自身活力不足。群众文化艺术的活动形式和呈现方式有待进一步提升,发展思路较为迷茫。随着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广大边境民族人民对高质量、多样化的优秀文化的需求更加凸显。对标党的二十大对乡村振兴和文艺工作新部署新要求,我认为文艺工作在加强城乡文化艺术交流和助力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大有可为,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完善各级文艺机构团体到边疆民族地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以“党支部结对”形式,同时拨付一定资金支持,建立文化艺术采风实践基地,加强国家级、省(自治区)级、市级文化艺术机构团体深入广大边疆民族乡村地区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服务。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踏实作风,加强高质量、多形式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强化服务功能的持续性,不断提升广大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对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文化艺术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二是以“专业帮扶”形式,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农区和牧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文化艺术专业指导工作,帮助提炼发展当地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戏曲、手工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和风土人情典型,挖掘和培养当地文化艺术人才,协助丰富文化艺术形式和内涵,帮助当地文化艺术活动向更高一级舞台呈现,进一步促进边境民族地区文化艺术与城市和内地文化艺术建立更紧密的交往交流交融关系,助力区域乡村文化振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以“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形式,加强国家级、省(自治区)级、市级文化艺术团体机构党组织与边境民族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沟通组织协调作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助力当地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充分发挥优秀文化艺术团体和文化艺术名人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富有当地风土人情的文艺作品宣传、网络平台推广报道等渠道,为当地优势文旅资源宣传造势,指导塑造文旅资源形象品牌,扩大优势资源知名度,推动形成产业效能,切实提高当地经济收入。

——《中国美术报》报道



美育重在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近年来,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美育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校外艺术类培训异常火爆。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珂在2023年全国两会前夕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美育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最重要的。校外艺术类培训在教材编选、教法使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进一步管理和规范。

——《光明网》报道



往期回顾

今天,致敬CNU每个不被定义的“她”!

新华社记者来到首都师大,对话方复全校长,他们谈了什么?

纷扬的雪花、冒泡的可乐,你的寒假是怎么度过的呢?



编辑:窦玥

图文来源:各大媒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