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咖教授携手《十月》杂志,首都师大策划“全球首发”!

新媒体工作室 首都师范大学 2024-05-05


如果你喜欢外国语言文学

那你一定听说过

普希金、莎士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一次

几位国际大咖作家作品的中译本译者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俄语系刘文飞教授、

英文系傅光明教授、

西班牙语系杨玲副教授

等知名学者再度联手

在《十月》杂志「全球首发」


(从左至右分别为傅光明、刘文飞、杨玲)


01

何为「全球首发」?

「‘全球首发’栏目,是中国文学界、外国文学界、翻译界,提升国际文学话语权的率先举动!」作为本次事件的首倡者、策划者、召集者、组织者的刘文飞教授,在谈到「全球首发」时坚定地向记者介绍道。

所谓「全球首发」,是《十月》杂志和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诗歌研究中心,共同策划的一个极具创新性的栏目。在此栏目中刊出的外国作家的小说或诗歌,均为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发表,中译本先于其母语发表,中国读者读到的时间早于其母语读者。刘文飞向记者说道「在此之前,被译成汉语的外国文学作品绝大多数都已在境外发表过,由此必然带来‘时间差’的问题,且原作者与发表其译作的中文期刊或出版社的合作具有偶然性。‘全球首发’栏目则首度实现了中国文学期刊与外国当代作家之间的直接对话和同步互动,从而使中国读者有机会获得同时代外国作家当下写作实况的更真切感受。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应该主动解读其他国家的文学,而不是永远被动地去翻译。

——刘文飞

虽说「全球首发」概念来自于刘文飞的「灵机一动」,但是想在被评为「文学杂志四大名旦」之一的《十月》杂志上做外国文学期刊专栏,却是他的「深思熟虑」。

刘文飞已与《十月》杂志合作多年,在参加「中俄十月文学论坛」与「国际文学期刊高峰论坛」时,在与全世界知名文学期刊主编的不断交流中,他发现,一些外国主编、读者也非常想了解中国的文学期刊。「我们邀请他们这些外国主编来北京做高峰论坛的时候,他们几乎都是秒回!因为他们也太想知道咱们中国人是怎么编辑文学期刊的了!」谈到这里,他略带兴奋与自豪地说道。

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学关注的背后,是因为同样的文学,可以有着不同的阐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史,如果换由另一个国家的学者来撰写,一定会有所不同。刘文飞对此解释道「比如,中国文学史我们中国人写是一种,西班牙汉学家写的是一种,俄罗斯汉学家写又是另外一种。因为任何人都会带有他独特的民族背景与社会传统,这些因素一定会浸透到他对同一个文学事实的解读。」

终于,在《十月》杂志连载外国文学期刊专栏一年后,刘文飞正式提出了「全球首发」的理念。「我当时给《十月》杂志执行主编打电话时,她在那边声音都激动得发颤!我们都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点子。」

对于中国的外国文学译介事业而言,「全球首发」栏目是一次全新尝试。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翻译的所有作品均是先有原文发表,从未尝试过让外国作家的未发表作品首次在中国发表。对此,刘文飞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应该主动解读其他国家的文学,而不是永远被动地去翻译。」

最终,在刘文飞的领衔策划下,《十月》杂志「全球首发」栏目,刊发了他翻译的俄罗斯作家叶夫盖尼·沃多拉兹金(Евгений Водолазкин) 的小说《水镜的裂隙》、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教授傅光明翻译的南非作家J.M.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 的小说《波兰人》,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副教授杨玲翻译的西班牙作家安德烈斯·伊巴涅斯(Andrés Ibáñez Segura) 的小说《一种更高的生活》等。

对此,刘文飞认为「我们只是心怀对文学的热爱,在恰当的时间,做了一个我们都喜欢做的事情」。



02

回头一看,还挺好玩儿的

本次翻译的策划可以追溯到2022年。当时,团队决定以语种为类别,从各自所研究语种的文学领域中选取一位具有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当代作家,约请他们专为《十月》杂志新写一篇小说或诗歌。

正所谓「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一项涉及到这么多语种、作家和译者的繁杂工作,在过程中怎么可能没有一点纠葛呢?谈到这里,傅光明略显愁容地向记者说道「当时我没想到压力会随之而来。」



作为一名从中国文学圈「出身」,「跨界」到外国文学圈的译者,傅光明面对着镜头,仿佛「自嘲」般幽默地说道「我们常说‘出身决定命运’,对吧?我是学中文的。虽然喜欢外国文学,看过很多翻译作品,但是我个人实际上跟英语世界中,纯英文写作的母语作家们,来往并不多。况且很多外国作家,在国内都会有长期合作的译者,几乎算人家的‘御用翻译’,那些影响力大的作家们,更是如此。」

谈到这里时,杨玲频频点头,深有同感,表示自己的约稿过程也非常曲折。「文飞老师的设想是我们都有固定联系的作家,但其实作为译者并没有,更多都是出版社去联系的。我原本想联系我曾经译过的一些女性作家,但都无疾而终。我突然觉得自己‘压力山大’!」

因此,如何联系到有影响力的一流外国当代作家的首发作品,是团队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



「其实有时候这才是做事的乐趣。」一向喜欢挑战的刘文飞选择继续迎难而上,「为什么人们健身都不喜欢在平地上走,而更喜欢上山呢,对吧?正是因为山路更崎岖一些,挑战性也更强。」「我也担心,怕完不成文飞老师交代下来的‘任务’,因为文飞老师的微笑具有一种温柔的、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傅光明向记者饶有风趣地说道。

就在这举步维艰之际,傅光明的文学界朋友与杨玲的前辈学者纷纷带来喜讯,不仅帮忙联系到了各语种的顶尖作家,甚至约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我联系到的西班牙作家是非常有诚意的,他花了半年时间,特意为《十月》杂志创作作品。不过,这也造成我拿到稿子时,时间已很紧张。并且,我刚读完开头,就发现这作品跟其他老师的译作完全不一样,是一篇文学性胜于故事性的作品。」回忆起翻译初期的情形,杨玲向记者分享道。

每位作家都会有非常鲜明的创作特色,或在主题选择上,或在叙事方式上... 杨玲所译小说《一种更高的生活》中,最大的特点在于「思想性」,全文主要围绕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展开,全部用诗歌式的语言、散文式的叙述展开,而非一个有情节的传统小说,「那么对于读者来说,真的会被这样一个如此超脱、主题胜于情节的故事所吸引吗?」如何译出作家思想的深刻、散文诗般的流畅,成为杨玲首要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作家在文中运用了大量马德里的俚语,比如:一些偏僻角落的地名、不为人知的小典故... 因此,作家给杨玲发送作品的同时,周到地附加了一份长达二三十页的注释。「他给我做了好多注释,就是怕我有误读。我翻完开头,就已经有了自信,因为我自己被这篇杰出的作品深深吸引,作家所描述的那种艺术的非凡震撼力,文学家的那种求而不得却义无反顾,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马德里的那种风土人情,童年的那种漫无边际的幻想与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如此这般,都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感到强烈共鸣。作品译完后,我给作家写了一封长信,表达我阅读和翻译时的感受,作家很快回我一封长信,表达了对我的感谢,并认可和赞赏我对其作品的解读,后来我们有了更多书信往来,讨论文学阅读和创作,成了好朋友。所以,这是真正的以文会友。感谢文学,才有了这样独特的阅读、翻译和交流的经历。


听音乐时,不可能不觉得它想告诉我们什么。这就是它告诉我们的:记住,记住,记住。记住,你还活着。记住,这是真实的。记住,这是你的生命,绝无仅有。请从梦中醒来。因为你所相信的那个生活并不是真的生活,而是它的影子。有一种更高的生活。

——《一种更高的生活》 杨玲译



而傅光明所译小说《波兰人》中,最大的难点在于「文风的体贴」「情节上的虚实结合」

作为一名优秀的译者,首先须是一名合格的读者。因此,在正式翻译前,译者先要将作品「读透」。尽管傅光明对库切的文风已有大概了解,但他以往的文风并不能代表这一篇。「翻译诺奖级作者的作品,我本来就有压力,再加上他这篇作品跟以往的文风又有很大不同。作家在这篇小说里使用了‘the brilliantly economic vocabularies’(精彩的节俭词语),这也决定着我的汉语不能是啰嗦的、冗长的、没有节奏感的。」傅光明向记者介绍道。为了尽可能地追求翻译上的「功能对等」,他在翻译时极力避免词语冗赘、句子过长,希望通过「节俭」的目的语,与作品的源语达成「贴译」。对此,傅光明向记者表示「我有时候挺‘怕’这个的,一个长的、复杂点的句子吧,好处理,简单的、口语化的句子,反而难。」

「虚实结合」是指在虚构小说中出现真实的人名等信息。文学翻译不等同于简单的文字翻译,每个单词的背后都可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宗教、历史等知识。本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音乐家的故事,因此文中涉及到大量相关信息,比如:肖邦24首前奏曲、波兰作曲家维尔托德、钢琴家李斯特神父… 此外,由于情节需要,作品中出现了不少西班牙文。有过多年刊物主编经历的傅光明,对于译文的每处信息都有着精准的要求。有着「小强迫症」的他,在翻译中也努力追求一种绝对的「仪式感」。为了不丢失任何重要信息,他决定通过「标注释」来作为译文的「翻译补偿」。「比如,这些现实中的音乐家,我都会加脚注标明他的简介及其音乐风格。」他指着一行行注释,一个一个地向记者解释道。「像这种地方我就不会啊!」当遇到不认识的西班牙语单词时,傅光明会请教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副教授蔡潇洁。「蔡老师帮我一个一个查这些单词的来源,我再根据文中语境,在下面做注释。」


但波兰人刚出现在灯光下,就开始变了。凭一头醒目的浓密银发、对肖邦的另类演绎,波兰人有望成为一个足够独特的人物。但在灵魂问题上,情感问题上,使人摸不透,叫人烦恼。不可否认,他用灵魂在弹钢琴;但统治他的这灵魂,属于肖邦,不属于他自己。如果这灵魂给人的印象异常枯燥和冷峻,或能显出他自己性情里的某种乏味。

——《波兰人》傅光明译


翻译是件「苦差事」,更何况是在翻译界中最难的文学翻译。也许反复打磨用词、推敲译文,已成为他们的日常,因此当谈及这段「艰苦的」经历时,他们只是「云淡风轻」地面对镜头说了句「回头一看,还挺好玩儿的。」


03

在恰好的时间,做了我们都喜欢的事情

「全球首发」栏目一经发表,便引起各方反响。

著名作家、文学泰斗王蒙先生在《文汇报》「名家新春在读」栏目中发表「小说写成音乐」一文,对「全球首发」栏目给予高度评价,并对西班牙作家安德烈斯·伊巴涅斯的作品和杨玲的译文做出精彩点评。


2024年腊八这一天读着今年首期《十月》杂志,‘全球首发’(!)·中篇小说栏目中《一种更高的生活》,作者西班牙安德烈斯·伊巴涅斯,译者杨玲,一上来就打动了我,像是一块石头,扰动心头的涟漪……也很希望对译者有了解……你觉得杨玲这个姓名充满活力,兴旺发达,茂盛红火……小说、作家、音乐、杨玲、安德烈斯·伊巴涅斯,都在百花齐放。甲辰大吉。

——王蒙《小说写成音乐》

「一种更高的生活……这里有更进一步的向往,这里有凌虚蹈空的危难,这里有自以为是的神经质,这里有曲高和寡的碰壁,这里有难以接受的困扰。这里追问更高的生活与文学。」王蒙先生的点评可谓高屋建瓴,正体现出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共通和互鉴,印证了生活与文学的密不可分,更预示着世界文学更高境界的未来。

深获王蒙先生赞誉,杨玲特别激动地对着镜头说道「我觉得特别感动,我的翻译何德何能,能得到王蒙先生如此高的评价。当然,首先要感谢作家写出了这么好的作品。正如王蒙先生所说,安德烈斯·伊巴涅斯想写的并不是小说,而是音乐,或者说,是一部像音乐一样的小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把小说写成音乐’。王蒙先生的点评特别精准,他是通过我的译文来认识这位小说家、认识这部作品。当时我就觉得挺受震撼的,同时我也感慨自己的翻译工作还是有意义的。

除此之外,「全球首发」栏目更是深深地触动了外国作家。刘文飞介绍道「我们后来又联系了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就因为这个事情,他对我们中国的杂志刮目相看,他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好的杂志,也不知道有那么多的热爱文学、热爱阅读的中国读者。」



「全球首发」栏目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紧密互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同时,中国的文学译介和文学研究也在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汉语作为世界一流文学语言的国际地位。「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只被本国民族所理解而世界无法理解的伟大作家。」倘若有一种理想中的「中国故事」,它必然也处于宏阔而深邃的国际文学背景之下。

「虽然我们研究的是外国语言文学,但其实我们也在为汉语做着贡献。」对此,刘文飞表示「我们在不断地用外语来丰富汉语,使得博大精深的汉语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我想这个也正是今后的外语学习者和研究者肩负的主要使命,即沟通中国与世界,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互鉴的桥梁,我认为这也是我们的时代意义和使命。」

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刘文飞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的九个瞬间》在《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2023年人民文学奖中获散文奖。



如果说文学创造美

那么文学翻译

就是在全世界创造美


在未来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将更加注重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人才培养

将「全球首发」栏目的成功经验

贯彻到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

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

贡献出一份首师力量





往期回顾

总体国家安全观10周年!成立研究中心,8大活动进行中!

看!首都师大校花!

党纪学习教育!研究部署!



摄影:窦玥

编辑:赵璟卓

责任编辑:赵璟卓

审核:郭圆圆、窦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