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你的志向远该比"名校"广大——多伦多大学学长讲于华二初级中学

2016-08-23 Leo & Leonie 爱读经
2016年6月12日,就读于多伦多大学建筑系的潘正遥到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为初一年级六个班,两百四十多名师生做了一次分享。
一个小时的分享过后,语文老师兼教研组长的吴老师做了一段点评,如下:
吴老师
华二初级中学语文老师兼教研组长

君正遥,未及弱冠,但读经超过十年。从顽皮孩童变为读经少年,从怀疑圣贤到笃信儒学,又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假期赶在母亲生日突然回国,给母亲一个惊喜。又在床前照顾骨折的父亲,还利用闲暇给学弟学妹交流成长经历。


潘君儒雅文静,温润如玉,谈吐大方,引经据典,对自己该怎么活,有想过,有答案。


听完后,我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中国人”的形象,而“中国人”这个形象已然模糊不清多时了。


阳春白雪,大约如此。

开场白


今天见到大家,我十分的高兴!我猜,大家看见我应该也是非常的欢喜。(众笑)


可能大家觉得我这个人有点大言不惭哦,想:你这个人颜值又不高,见到你有啥可高兴的,又不是长腿欧巴。(众笑)


但是我这样猜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以前上班会课一般都是这个星期数学老师来改作业,下个礼拜英语老师来改错题,可能上到一半,语文老师还会来调个班讲讲作文。


所以一遇到可以去大礼堂休息休息的班会课我都是手舞足蹈的。不过我这个手舞足蹈跟古人还不太一样。

古人是“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而我是土包子一个,不会嗟叹携咏,就只能毛手毛脚。虽然这表达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很高兴嘛。所以推己及人,想必你们今天,不是手舞足蹈,也是兴高采烈。


那今天听的人愉快,讲的人也高兴,我们的济济一堂就可以用悦乐这个词来形容。悦乐可是个极高的生命境界啊!不知大家知道吗?

孔老夫子的一生:道其不行,礼乐不兴,周游列国,却是颠沛流离,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然而当孔子回顾他这一生时,却只是淡淡地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只不过是这样罢了。
可见,孔子的生命是悦乐的生命。而我们当下,便体会到了这悦乐之情,自然是非常值得欢喜的。
 
济济一堂


其实我今天来呢,不是来讲什么道理,更不是来上课教你们什么。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我年龄也没有比你们大多少,是你们张天耀的哥哥。肯定也没你们聪明,我记得去年暑假,张天耀在做数学作业,我就屁颠屁颠跑过去,心想:你们华二虽然厉害,但预备班的数学我还解决不了吗?想去显摆显摆。结果一看题,就蒙圈儿了。看不懂啊完全不会啊,这可怎么办!就只好很尴尬地咳嗽一声,扬长而去。(众笑)


悦乐


所以我是肯定不能作为老师来教你们什么的。我唯一稍微比你们厉害一点点的呢,就是痴长了几岁,已经是个大学生了。


我在多伦多大学就读大一。多大是一所加拿大排名第一,世界前三十乃至前十的一流大学。


所以如果我们把学校的学习生涯比作爬山的话,那我勉强可以算是个在高处的人了。


然而苏轼说“高处不胜寒”啊。山下的人一个劲的想往上爬,想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上的人呢,好不容易登上了这日思夜梦的山顶,才蓦然发现景色不过尔尔。过会儿还打了个喷嚏,觉得有点冷。


所以今天来,我只是作为一个大哥哥,来讲讲自己的故事。希望你们听了以后,在奋力攀爬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带几个暖宝宝一起上山。


忆平生二十载
童年的欢乐与对钢琴的热爱

先从小时候说起吧,我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


那时候的幼儿园不像现在,抢在小学前就已经开始教拼音、学英语、算数学。我每天最喜欢玩的就是过家家。(众笑)


那时候,也没有游戏机。在广场上玩蹦蹦跳,累了就坐个摇啊摇。回家坐在外婆自行车的后座,抱着外婆的腰,听她嘱咐着我“脚不要卡到轮子里哦”,都会感到特别的幸福。


那个时候,大人们告诉我:玩是你们孩子的天性,我不会压迫它的,你就去玩儿吧。


偶然间有一次,我听到了钢琴声,觉得怎么这么好听,就跟妈妈说:“妈,我要学钢琴!”她答道:“学钢琴可是很苦的,如果你真的想学,可不能半途而废哦,这是你自己的决定。”


我当时也不懂什么叫苦,就答应了妈妈。学了之后,听着自己五音不全的弹奏,忍受着节拍器神神叨叨的折磨,才算是明白了什么是苦,真的是太苦了!


可是这是我自己要学的,也答应了妈妈,所以没有轻言放弃,坚持了下来。


小学初尝学业之苦
放弃钢琴坚持读经

接着我步入小学,大人们开始让我学起了语数英。


我问他们:“不是说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吗,我明明还是个宝宝,你们为什么要剥夺我的天性呢?”


大人们这样回答:“一个人如果只玩乐,不学习,是没有前途的。学就要好好地学,玩就要好好地玩。”我一听,好像还有几分道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从此,玩就成了我学习的动力。


但是,每当我在学校学了一天,回家做完了作业到八点多,想要玩的时候,却被妈妈的一句“今天钢琴弹了吗?”逼上琴椅。每每弹完都到了睡觉的点,承诺的玩又成了泡影。


终于有一天,我忍无可忍:“为什么你们大人总是出尔反尔?”于是,妈妈向我妥协了,她说:“你不用再学钢琴了。”从此,钢琴就这样在我的生命中消失了。


但是有一件事,妈妈一直坚持着,叫做读经,读四书五经,而且是不看注解,不求甚解地读,直至百遍千遍。


那我自然是万分的不情愿,首先,它霸占了我玩乐的时间,其次,这读的是什么意思我都不知道,读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虽然有时候,我也能够懂得像“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样生动形象的句子,但也是觉得离我的生活太远。所以我痛恨读经。


初中更为课业所累学得刻苦玩得疯狂对于经典不信任

转眼我成了一名初中生,我去了杨浦区一所很好的中学。


学得很辛苦,几乎每天都是做功课到十点钟睡,早上再四五点起床接着做。


玩起来,也是愈发的疯狂。平时父母管得紧没机会,我就只好周末想方设法地打游戏。读经自然也就慢慢不读了。


于是我的生活就只剩下了六件事:吃饭睡觉上学做作业补课打游戏,简而言之,就是学和玩。


而与此同时,经过了初中的学习,我对于经典的态度又从单纯的厌恶,升级到了严重的不信任。因为我开始了解它是什么意思了。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为什么我整天在学,也一直在复习,却没有感到丝毫的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我不得不放下解了一半的数学题,出门打招呼“叔叔阿姨好”,走的时候还要送上僵硬的笑脸,说“叔叔阿姨再见”。时不时周末还得吃他们的喜酒满月酒周岁酒,烦得不得了。乐趣在哪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更没道理了,我们学的那么苦,父母不仅不体谅,一个劲儿地给我们报各种补习班,还要骂人:“我花那么多钱给你补课,成绩还是不上去,怎么可以这么笨!”我心里想:好好好全天下就数你们大人最聪明,那要么换一换,你去补个课看看成绩怎么样?如果当君子要忍受那么多“人不知”的委屈,那我宁愿不当!


还有那个“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老夫子您倒是来跟我说说,为什么就算我再复习数学,1+1还是等于2?


我百思不得其解,所以当时我很不待见孔老夫子。


很快,又学到了课文《两小儿辩日》,看到孔老夫子连两个小朋友都辩不过,我对他就更轻视了。我想:没文化真可怕,果然还是要学好科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才是正道,才不会被小朋友欺负。

中考后迷茫与成长

就这样,在学习,玩乐和排斥经典中,我度过了四年的初中生涯。


走出中考的考场,我终于可以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一样飘荡奔逸,无所约束。


然而,两个月日夜游戏、追剧,疯狂玩乐的时光,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乐。玩腻了游戏,看完了电影后,空虚之感席卷全身,将人吞噬,是那么的可怕。


我想不通,自己所渴求的没有学习的人生怎竟会如此无聊。打开qq空间,看到同学们发的动态:“跪求一个连玩一周不会腻的游戏。”原来,他们也像我一样的无拘无束,却是百无聊赖。
这两个月心无所安的生活令我意识到了“所谓地狱,未必是刀割汤煮,酷刑不断。因为对于生灵而言,苦受越重,越能激发其追求超拔的本能。真正的地狱,或许是诗礼繁华处,富贵温柔乡,因为人们往往容易在此沉沦,忘却初心,继而暴露人性的各种丑陋。”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时,我才真正懂得了自己早已背默得滚瓜烂熟的这句话。明白了物质生活的局限和空虚,从此下定决心不再为了追求玩乐而读书,开始寻找能让我止于至善的那份安定。
五十步笑百步远赴异国求学“求之在外”的寄托
于是,带着这样的感悟,我踏入了国际学校的学习。


然而过了半年,我意识到这不是我想要的。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一波三折之后,最终我还是听从家人的安排,去了国外念书。


哈佛耶鲁,如雷贯耳。关于他们的传闻不断,学子们半夜还在图书馆勤学不缀的学校怎不让人心驰神往。


于是,就读于国外名校,就成了我的目标,乃至于是寄托。我迷信着,只要进了这样的学校,我就可以成才。


但是对于国外我又真的了解多少呢?可以说是道听途说,实则一无所知。这样的决定有点像是孟子里的“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两年加拿大高中的学习,我随意的应付着,只要能达到加拿大第一学府多大的录取标准就好。甚至与毕业紧密挂钩的省考,因为历史课的成绩与大学录取无关,作文部分我留了白卷就上交了,但也不能严格算是白卷,因为我给批卷老师写下了祝福“have a nice day”。


可见,我对于加拿大高中的课程毫无兴趣可言,我只是把它当做一个进入多大的跳板罢了。我把关于未来所有的希望和幻想都寄托在了多大的身上。


应付学业之余,我就做着自己热爱的事:书法、弹琴、做义工、运动。在网球校队往往从三点放学,要一直打到七八点天黑才回家。喜欢足球,和朋友踢两局足球游戏也是无可厚非。
在多大黄粱一梦而志于学
两年后,我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多大的建筑设计系。


暑假的时候,爸爸在一家建筑设计公司,给我找了个实习的机会。我却学的非常不认真。我心想:我可是要去世界一流大学学建筑的啊!大学里老师教给我的,肯定会更好更多。


于是带着美好的憧憬和些许的傲慢,我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亲身体验后才明白:


大学里的选课是自主的,课程体系却是复杂的,课堂是可去可不去。有的教授虽博文广识,但往往因为布置了太多的自学内容,教的较少,下课太早而给人以打卡上班,不负责任之感。


原来大学在给了我们更多自由权利的同时,却要求着更强的自律性。面对这一切,我有点手足无措,甚至是迷茫,似乎大学的课程也不过如此。我问自己:完成了学业,就真的可以成才了吗?


在将信将疑中,我像高中一样,为完成课业,在作业和考试前努力学习。然而大学与高中不可同日而语。在考前,经常要和同学们相约图书馆刷夜复习,更准确地说是预习。于是泡图书馆再拍拍初升的太阳发个朋友圈,便成了大学里的一大特色。


这时我才明白,传说中大学的灯火通明,原来不全是学霸的兢兢业业、勤学不缀,也是学渣们的亡羊补牢,聊以自慰。


而真正的学霸们,早就把学习任务分布在了每一周每一天。到了考试的时候,只要稍作复习,养足精神就可以了。虽然像我这样的多大学渣,也能凭借着较好的应试能力,取得不错的成绩。但考过之后,真正在心里留下的却寥寥无几。


回首一学期的学习,竹篮打水一场空,原来我一无所有。对于我来说,考试是知识的记忆,生搬硬套虽无一时的应试之忧,却是会忘的。对于学霸而言,知识早就在平日里理解消化乃至于是应用,考试只不过是其自然的流露罢了。
一开始我认为这只是因为学霸们的学习习惯比较好,但是当和校园里的精英们有了接触,看着他们在学习、讨论、与教授交流时眼里透射出的激情,看着他们能够不断地发掘校内丰富的资源提升自己,不断地在校外寻求际遇磨练自己时,我才明白:


能促使他们不进则退,“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的,不只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热爱,是志向。


是真正的热爱,是真正的志向。


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热爱,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志向。


他们前进的动力只在于自己。

多大行文
在多大求学期间,潘正遥经海外读经与大觉中心的介绍,结识校内行文社社长张旗及众多有志青年。加入后,在校内发起《论语》晨读活动,为社团帮助海外学子“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继而在世界文明交融碰撞日益激荡的当今,不忘我悠悠华夏,并将中华之美之广博精深示诸于世“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愿添砖加瓦。


对自我的重新审视
反观自己,我从小学习的动机,除了钢琴以外,很少是出于自己的热爱与愿望而去学的。但是儿时,我只有兴趣,却少了志向所能带给我的刚毅。所以钢琴的路,没能走下去。
至于学习的方法,那更是从未自主。我一直依赖着老师,想让老师给我上课给我讲明白,可是往往我都是听得云里雾里。那听不懂怎么办呢?就只好周末再补课,再听。做作业也是如此,如果自己想不明白,就参考一下同学的,知道了方法再写。


老师说我这种行为叫抄作业,我感到非常委屈:明明不是啊,我是看懂了再自己写的啊,怎么就叫抄了呢?但是就这样依赖着同学,一到了考试,同样的知识点,换了个方式问,我却还是不会做。


后来,考取国外名校成为了我的目标,我以为完成好大学的课业能把我变成好的人才,我又开始把希望寄托在他事他物上。


乃至于选择建筑这个专业,都只是因为,我以为大家听了我是学建筑的以后,会觉得这个专业很文艺,以后很好找工作,能与社会接轨,而子承父业也很有前途。我依赖的是世俗的看法,和社会的需求,乃至于是父辈们能带给我的善巧方便。


原来我活到现在,全都是在依赖着他人,甚至于是为了他人而活着。


我盲目地走在父母认定的康庄大道上,却从来没有真正问过自己,我喜欢的是什么?我想学的什么?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用孟子的话说,我是“求之在外者也”。 而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不会成就“大学”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然要克明峻德,却是皆自明也。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行己有耻,而由人乎哉?
不论是大学的明德之学,还是君子的暗然日章之道,又何时教过我要脱离自己,而求之在外呢?内圣外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而当我们真正能懂得这个道理,能够如君子一般慎其独也,审视自我。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的时候。不也就人不知,而不愠了吗?学而时习自己热爱的学问,又怎会不高兴呢?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探讨所学,展望未来,又岂能不快活呢?
所以我在大学读了一年,经常会有人问我:“在多大有什么收获吗?”我都会回答:“收获可大可宝贵了,我终于是懂得要找到自己的志趣所在,为自己而学,为自己而活。”


然而我花了20年,吃了那么多苦那么多亏才懂得的这个道理,孔老夫子和他的弟子们早在两千多年就叮嘱过我了。


只要翻开《论语》,他们就能跨越时间空间而来,成为我最智慧的师友。这难道不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吗?


人生何其苦短,能有此等良师益友指引相伴,真是幸甚至哉!
对学习的重新思考
    我志何方
那我明白了要去“找自己”的道理,自然是要付诸于行动的。


但是我却悲哀地发现,过往单调的生活被学习与玩乐充斥。在随波逐流中,我迷失了自己的志向,也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太大的兴趣。什么都是“好呀”“随便”,人云亦云。

 那我到底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志趣呢?既然《论语》里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那又是为什么,我学了中西教育那么多的科目,应该也能算是个博学之人了,却还是不能笃志呢? 我开始思考,这个“学”字,指的到底是什么。


陆象山先生说:“‘学而时习之’不知时习者何事。非学有本领,未易读也。”


哦!原来孔子所说的学不是学知识,学本领。难怪我虽自认“博学”,却无法笃志。原来是学的东西不对。
   何谓“学”
那到底什么才是学呢?我开始仔细地思考,终于明白了:人类的学不仅有逻辑的分析,知识的考量;还有经验的累积和智慧的洞见。如果用康德的话说,就是人类的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而实践是优于思辨的。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如此。
让我们来打个比方吧:假设你不知道火是什么,也从来都没有靠近过火。这时,就算有人再跟你分析,说这个火的化学成分是什么,温度是多少,因为火的温度远远大于人能承受的温度,所以你不能碰。


但是你猜怎么着,大部分的人肯定还是会去碰。直到亲自去靠近了,被烫到了,知道痛了才明白:原来是真的不能碰。可见,只有分析,没有经验,是无法明白一件事的。


再比如说,我们学物理的压力压强。为什么能那么快的掌握呢?是不是因为我们时刻都在实践着这个理论。我们一坐在沙发上就觉得好舒服,坐椅子坐久了却有些难受;用塑料袋拎东西,过会儿袋子变形了手会被勒得好疼,但同样的重量,换成篮子装就会好很多。所以是我们学习之前,实践的经验就已经教会了我们。虽然我们知道,却没有明白得很彻底,没能知道为什么。直到加入了逻辑的思辨考量,才懂得了物理的规律,豁然开朗。

可见,人类的这两种理性,是相辅相成的,用《中庸》里的话说就是“道并行而不相悖”。


而且,是实践更为优先重要。实践是深入,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言不尽意。很多经历感受都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和承载的。


相反,逻辑与思辨是浅出,往往它是可以被描述的,因为有理有据而令人信服。所以大家才那么的热爱科学,崇尚逻辑,乐于“批判”。而对于自己觉得没道理,不合逻辑的事就不去做,往往忽略了实践。


于是人类的理性就这样被蒙蔽,而陷入了无知。

有些事情,是很容易得以实践的,所以人们很容易就能明白。


比如生老病死、吃饱穿暖,这些生理物质上的需求。因为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下就感受到了。


还有的事。像社会上有钱有势有房有车有学历的人,才最受尊重,我们很容易就看到了这个社会现象的,也很能感同身受。所以人们往往沉迷留恋于此。
但是人的一生就只有这些吗?有人会说不,因为歌谣里这样唱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然而要有诗和远方,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啊。
         何为“孝”

试想我们从小就叫着,爸爸妈妈。但我们真的理解父母这个词的重量吗?不,我们从来都不能真正体谅他们的辛苦。直到我们自己当了父母实践了,方能体悟到为人父母的艰辛。
然而可悲的是,好不容易我们知道了,却还不去孝顺父母。而是把精力和关爱又全给了下一代。那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知行合一呢?


有的人直到父母一命呜呼,体会到了丧父丧母的锥心之痛时才幡然悔悟,痛心疾首,想要去行孝,却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可见,我们平凡的生命,会充斥着多少的悔恨与无奈。


要行一个基本的孝道,就已是如此的艰难。更不要说是其他生命的境界与精神的追求,也就是“诗和远方”了。

孔老夫子深知,实践虽可出真知。但是每个人的生命有限,如果道理真要每个人亲自去实践,那人生会是多么的痛苦。


所以孔子就把自己所了解的人生体悟,把他的学习和思考都教给弟子们,希望他们能走上正道,少走弯路。


然而孔子更多的是逗机施教。


比如孟武伯问孝。孔子就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因为孟武伯的身体不好,所以孔子就告诉他:“你的父母唯有在担忧你的身子骨啊。”言下之意也就是:对你而言,能把自己的病养好,不要让父母一直牵挂着,那就是最好的孝顺。


子夏问孝,孔子答的就不一样了,他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因为孔子发现,子夏虽然把父母的生活起居照顾得很好,却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和颜悦色与发自内心的恭敬。
子曰
对儒家的重新认识
  实践出真知

读了《论语》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孔子总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根基和情况,告诉他们当下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却不爱解释为什么。


我们可以说儒家的学问,是不怎么讲道理的。他讲的叫做道德。


道德就是,行道有得。只有做了,才能有所收获。而有了收获,方可真正懂得“为什么”。道理自在道德中。用康德的话说,就是实践理性优于思辨理性。
那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再回过头来看“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是否就豁然开朗了呢?


原来身体力行的实践,生命体验的累积,才是孔子说的时习和温故。而做了以后真正懂得了师长所教是有道理的,那自然便悦乐,自然能知新。


唯有通过实践,出的才是真知。


所以那些批斗儒家道貌岸然、光说不练的人,才真的是说的比唱的好听。


因为他们只坐井观天地思考,而从无卑以自牧的学习。甚至都没能读完过一遍《论语》,就妄以朝菌之眼界,窥探春秋之良久。


又怎么会明白,儒家的学问是道德的学问,又岂能懂得每一个真正的儒家,都是知行合一的实践家呢?

潘正遥于远香湖晨读会带读《老子》

所以我们中国的学问,可以说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太过玄妙高明,而令人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叹。


很多人虽欲窥见这学问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但少了实践,却是终不得其门而入。


正所谓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经历了20年的实践才愿意相信“行己有耻,而由人乎哉”。但人生中又能有几个20年,能让我们先碰壁,再觉悟呢?
所以各位学弟学妹们,我是真心地希望你们可以少走这段弯路 —— 不要再反其道而行之,而是愿意去倾听贤者之言,笃行圣人之教。可以如颜回一般,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哪怕我们有时在逻辑上还不能完全理解先哲话中的深意,但还是愿意放下自我的执见而心向光明。


这样,我们就拥有了“智慧的洞见”和“知行合一”的力量。


  夫子之言,何以尽信?
当我思考到这里时,虽然明朗了许多,却还是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我怎么能知道孔老夫子的话就是正确的呢?
其实孔老夫子也没有说自己都是对的。中庸里说“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君子之道,不仅要建诸天地,还需百世的检验,才能不惑。


那我们现在距离孔子百世、千世过去了。中华大地,虽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之下改朝换代,也曾生灵涂炭。
但是“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无论君主、朝代,乃至于是国家的制度如何改变。因为人性本质的不变,而使得多少华夏儿女能在儒学的浸润下行道有得,行己有耻。使其一生都立足于人性的光明,而成为一个个仁人志士,令我中华千年的文明得以延续,难道这还不足以叫做建诸天地而不悖吗?
在这百世千世之间,也出了很多的圣人。从先秦儒家的孔孟、曾子、子思,到宋明儒者的二程、朱熹、陆象山、王阳明,再到当代的新儒家三圣,直至今天的王财贵先生。
每位博文约礼的圣人贤者都认可着儒家的道统。正所谓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难道这还不足以称为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吗?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那又是为什么,上下五千年,有这么多的君子淑女,都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呢?


因为孔子讲的就是人性啊!而人性的善是每个人都固有的。


人性本善,是谁说的呢?是孟子,所谓“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在我们人的内心深处,都是有善的。每个人都是有善根,有人性的。


但是人不仅有人性的光辉,也有动物性的丑恶,而且这恶很容易就会把人性的本善吞没。所以孟子要用乍见。如果见久了,就会动坏念头了。


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当我们是小孩子,有着赤子之心的时候,是不是我们的善很单纯,坏也坏得很率真?


但是大了以后呢,有了逻辑,会讲道理了,就开始找各种各样的的借口,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丑恶。

59 53968 59 31917 0 0 7329 0 0:00:07 0:00:04 0:00:03 7328
三年之丧的故事
孔子和他的弟子宰予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我们乍一听,觉得宰予好有道理啊,句句在理,大义凛然。好像的确是这样,守丧三年,浪费时间!真不如去为社会做点贡献来得实在。那我们看孔子是怎么答的呢?


他问:“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听完孔子的话,我们不禁会疑问:孔子怎能如此的释然?我们要知道守丧是当时的礼制,不去做那可是大不孝。而孔子又是一个这么强调孝顺的人,他怎么能容忍自己的弟子违法乱纪呢?


再多读了好几遍,我才意识到:儒家的人性是非常人性化的。儒学讲的是人性,明德那是自己的事,皆自明也。


君子居丧,从不是因为约定俗成的外因,而只在于自己想要披麻戴孝的意愿。既然宰予你不想的话,就算了,没有人会强迫你!


读到这里,我不禁拍手叫好,孔老夫子真是民主!但转念又开始思量:宰予不服丧的举动是对的吗?


我们仔细想想:宰予如果不守丧,那他到底是为礼作乐、守死善道的时间多呢?还是食稻衣锦、与友宴乐的时间多呢?


哦!可能为礼作乐,只不过是他的“挡箭牌”罢了。如果是这样,那这三年的时间,还真不如静下来,多读读书。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好。


所以,巧舌如簧可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啊。孔子评价他的弟子们“言语:宰我,子贡。”宰我是第一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却最终只是把自己不安的良心给说服了。


我很替宰予着急,但是孔子却是释然。因为他知道宰予虽一时被安逸的生活所迷惑,但人的良知,是我固有之的。就算宰予当下不明白,那三年之后,等他蹉跎了岁月,再回想起这番对话时,也是会明白的。
这是对人性的信心,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为这是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


因为道德,既可以是康庄大道上的受益匪浅,也可以是羊肠小道上的迷途知返。


所以只一句淡淡的“汝安,则为之。”也就足够了。
这则故事给我以很大的警醒。
对照宰我,我明白了千万不能因为自己想的好有道理而夜郎自大,一意孤行。


这可能只是我长大了,逻辑越来越清晰,从而越来越能说会道了。所以开始找各种善的借口,来掩饰恶的发心罢了。只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所以我们看,人的一生,是多么的悲哀。就一直在善与恶中挣扎,沉沦,轮回。乃至于是自我麻痹,而麻木不仁。


就算是孔子,也是到了七十岁,才敢说自己“随心所欲不逾矩”,每一个念头出来,都是百分百的纯善,真善,人性本善。


要成为这样的一位圣人,是多么的不容易。


而儒家所做的,就是为善去恶。帮助我们人人都能如孔子一般认清并回归人性我固有之的光明,而远离动物性外铄我也的丑恶。


帮助我们洞见智慧,减少悔恨烦恼。走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之上,享受一个悦乐的生命。

人生志向的确立
那在明白了学习真正的意义,和儒家的置业之后,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志向该是什么。


因为王阳明先生教导“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我是一个设计师,如果有幸我可以成功,那我可以造出令世人为之惊叹的房子。我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却也可能给他们带去了攀比和对物质的追逐,乃至于是房产的纠葛。


就算,如果有一天,通过不懈的努力,我的境界可以望梁思成先生之项背,我的志向可以因情怀而生,更为伟大,可以有机会为中国的古建鞠躬尽瘁。那我所光复的也只是一门技艺。孔子说,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那不是最重要的。


那你们呢?在座的你们想要成为怎么的人?若干年后,可能你们中有人会成为一位悬壶济世的名医,可以为世人医治好生理上的病痛疾苦。


但是可悲的是,他却要用好不容易得来的健康,去忍受一段幸福指数极低的生活,而你对此束手无辞。


可能你们中有人能够成为一个劫富济贫,不污染地球的良心企业家。但是,就算你可以豪掷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却还是温暖不了他们空虚的心灵。


因为一个真正心有所安的人,是不会在乎自己是否居有定所的。那个境界叫做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


我们这个时代缺的是什么?是科技吗?科技的发达程度,已然能够帮助我们读懂宇宙间神奇的引力波。

然而我们读懂了对方吗?我们读懂了至亲的家人吗?甚至,我们读懂了自己吗?


不,我们都没有,原来我们一无所知,甚至是一无所有。
再看两小儿辩日
孔子到底为何不决?
首先,这个故事是出自《列子·汤问》,跟《庄子》一样,这是本寓言故事,里面的事儿大都不是真的。那我们就当这是真的事,孔子既然无法回答,那他为什么不去钻研呢?
我们要知道孔子可是个极其好学的人,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一个如此好学之人,为什么会甘心给自己留下困惑,使自己蒙羞于两小儿,而不去学习呢?


因为孔子知道,天文学,是无法挽救自己的时代的。


孔夫子的春秋时期,是一个“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而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的时代。


孔子看的透彻,他知道能拯民于水火的,拯中华民族于水火的:不是科学科技,不是天文地理,更不是算术外语。


而是唯有唤醒我们自己的人性,自己的良知。


所以孔子的一生,虽道其不行,颠沛流离,却始终无怨无悔,甚至还笑口常开。


他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哽咽)


因为他对人性有信心,他对我们炎黄的子孙有信心!他坚信着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我们早晚都会明白人性的光明与可贵。
  各安其位,各得其所
就这样,我将儒家的意义和重要性了解得更为透彻,并终于止于至善,志于儒家。


那我该如何行动起来呢?是应该半途而废建筑的学习,义无反顾地宣传儒学,应该逢人就说儒家的好,背一《论语》吗?我问我自己,回答是“不,不是的。”


因为“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我们的社会,是需要多元化的人才的。
所以我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是一个学建筑的,如果一个人来找我设计房子,我却因为学业不精,而设计得十分丑陋。再告诉他“我读过《论语》哦,它对我帮助很大,你要不要也来读一读。”那他会相信我吗?
唯有在我勤学不缀,能设计出令世人都为之赞叹的房子的同时,苦读四书,钻研儒学,并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地做好自己,能问心无愧地告诉他“我是一个儒者”时,他才会明白儒学的作用和重要性。
孔夫子早就教导过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我不能把儒家之学,当成思辨的知识,更不能把它视为炫耀自己本领的谈资,而是应该踏踏实实地付诸实践,行己有耻。


这就是我花了整整20年,才跌打滚爬,苦思冥想出的志向。


希望各位可爱的学弟学妹们,在听了以后,也能好好地思考一下:我的志向是什么?如若没有,那学长的这个志向是否值得借鉴呢?


以我的愚见:如此的志向,是当今时代迫切需要的志向,是一个可以以一元化多元的志向,是一个“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的志向。
因为它是一个基于儒家的志向,儒家讲的是人性,而每个人都有人性,所以在座的每一位,其实都是潜在的儒家,而这也就是你们含苞待放的志向。

人的一生,因为人性而可贵。如若率兽食人,那我们又与飞禽走兽何异呢?


人生本该如此,愿我们都能活出人生中那我固有之的光明与精彩!
期嘱
今天讲了那么多,也该结束了。
最后就给大家说个故事吧。从前有个人,他要出一趟远门。因为他知道这一路上会遇到很多的荆棘,所以他就带上了镰刀,决意披荆斩棘。然而一路上的荆棘,刚砍完一个,又来一个,仿佛永远都没有尽头。
夜色降临,他好不容易到了休息站,却卖掉了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镰刀。用得来的钱把自己脚上的草鞋换成了登山鞋。于是第二天的旅程,他虽轻装上阵,却一日千里,荆棘之患,不攻自破。
试想,我们的人生,不也是如此吗?有着那么多的艰难困苦,纠结,矛盾与无奈。固然我们可以盯着这些问题思考,钻研,试探,并找到镰刀般的对治之法。
但其实最好的方法,永远都是审视自己。真正障碍我们的,不是外在的荆棘,而是自我的无知。只要我们把自己的境界提高了,就如同把草鞋换成登山鞋了一般,所有的烦恼也就都不解自消了。
同理,能够将积雪消除的,不是铲子,而是阳光,是温暖。
所以希望大家,在认真地完成学业的前提下,能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多读几遍四书五经,多学习一下融汇中西智慧学问的新儒家,像是拜读牟宗三先生和王财贵教授的著作演讲。
而当我们终能把的人性的光明与温暖开发之后,准确地说,是回归之后。就会发现,太阳一出,积雪全消。
原来人生可以是那么的悦乐,而人生就本该是如此的悦乐!


希望我们都能活出这样一种悦乐的生命!


谢谢大家!(行礼,掌声经久不息)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了解一座千年书院的期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