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岩松:以中国设计对话世界

Frame China FRAME 构架 2022-09-26

MAYANSONG

MAD‍‍



#

 我所学到的

What I've Learned

2004年,建筑师马岩松在北京创立MAD建筑事务所。多年来,他们的建筑设计以大胆、蜿蜒的曲线形态而著称,项目覆盖城市规划、城市综合体、公共建筑、博物馆、大剧院、音乐厅、住宅、城市更新及艺术品等,并在中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荷兰、日本和美国展开建筑实践。如今,公司还在嘉兴、洛杉矶和罗马分别设有办公室。

在下文的自述中,马岩松谈到MAD有机形态的建筑如何表达自由,建筑可以做什么来改变我们体验现实的方式,以及为什么中国当代建筑的未来会让我们所有人感到兴奋。



图 © 田方方




#01

异形是一种自由表达



马岩松位于MAD北京办公室的植物花园。© 田方方



马岩松:我发现自己总是在设计中试图捕捉无定形形状和实体的本质,那些有明确定义的几何感的物体我反倒没什么兴趣。在“胡同泡泡32号”、“假山”,以及我们其他的项目中,我尽可能地使用起伏不定的造型和结构来塑造空间,传达自由延伸和无拘无束之感。我们最后呈现出来的各种形态可能也深受我个人工作方式的影响——我更多时候喜欢画草图,让设计看起来更松散随性,没有现实的束缚。


胡同泡泡32号 © 田方方


对我来说,设计是建设性批评意见的一种表达,这种批判意见源自对某个特定空间的问题的观察。观察到的问题越多,你作为一个建筑师介入的机会就越多。回看“胡同泡泡32号”项目,我们所做的是引入无形的、反光的形状,与北京的传统胡同住宅形成合力,为这个旧城新改的区域带来一丝未来感和“灵气”,但又让人觉得突兀或格格不入。我认为创造的过程不一定要破坏旧的东西,还有很多可以与传统进行融合的创新方法。



“泡泡”像新生的细胞一样具有生命力,赋予老建筑一种活力。 © 田方方


早在公司扩展至国外其他城市地区之前,MAD建筑事务所就一直保有着非常活跃的工作环境氛围。之前,我经常在世界各地旅行,发表演讲或参加竞赛,这些经历让我知道,有大量背景不同的设计师加入团队真的非常重要。

正是在耶鲁大学学习的时候,我见识到了鼓励思想的多样性可以为创作过程带来巨大的价值。当我们决定把公司开到欧洲和美国时,世界正处在全球化浪潮之中,当时我们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观点:地球上许多不同地方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大同小异。因此,在其他城市承接新的项目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通过加入犹如超越时空的“泡泡”,像磁铁一样更新社区生活条件、激活邻里关系。 © 田方方



然而多年后,我对全球化设计的理解开始有了些变化。特别是在我们欧洲和美国的办公室,显然,很多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其实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被运用和被接纳。在洛杉矶的建筑设计中,我经常看到这个城市传奇电影文化遗产的痕迹。同样,如果在罗马走一圈,你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当代设计是如何与古建筑无缝对接的,经典依旧,纪念着这个古老城市的历史。我觉得有机会在这些城市工作,会让我们的设计更加丰富且有深度。


#02

创造逃离现实的体验



MAD北京办公室的植物花园。© 田方方



有人说我们的设计相当有未来感,常常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感兴趣的是设计如何作为一种载体让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体验空间和时间。模糊建筑内外空间的界限,可以改变个人对现实世界的感知,甚至让他们进一步远离现实。


“海口云洞图书馆”是大型国际公共艺术项目。 © CreatAR Images



我们设计的海口云洞图书馆就体现了这种流动的理念,它坐落在海边。光线可以穿透的“洞穴”,也是进入图书馆的入口——物理上以及象征性的入口,吸引参观者漫步进入一个带来关于海的想象和冥想的空间,哪怕只是稍纵即逝的瞬间,让他们暂时忘记现实世界。


静处于陆地与海洋之间的建筑,雕塑感极强。 © CreatAR Images



除此之外,我也着迷于“洞穴”所包含的、具有创造性的各种可能性。洞的概念,既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具有保护性质的环绕型区域,给人以撤退撤离的安全感,也可以是一个通道或方式,让人从一个地方走出来,去探索另一个天地。虽然这个设计被媒体说是灵感来自于“虫洞”,但我们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概念。


洞型空间的层次和复杂性将空间一层层拉开,也提供给读者一个想象力的失重场。 © CreatAR Images


我的母亲是一名环境工程师,我小时候会跟着她去参加一些实地考察。我曾看见废水是如何处理和管理的,也观察研究了各种有环保意识或环保精神的项目。大学毕业后,我做的大量设计工作都跟树有关。当时,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还不是建筑界的流行语,但在我看来,在设计中融入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建筑、艺术、人文和自然在这里相遇。 © CreatAR Images



现在,我对环保主义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东亚,几千年来,艺术和建筑一直被当作培育和陶冶人们身心的载体。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一种中国哲学,它阐释的是人类是地球的产物,根植于地球而生。有关环保主义的一切,彰显的是自然界对于人类的物质性价值,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探究人类和自然界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塑造并影响着我们的情感观念,我们应该围绕它进行设计。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对环境有着更深刻的、更有哲学性的思考方式。


建筑里外的孔洞,像极了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洞”,让建筑与自然的边界逐渐消隐。 © 存在建筑



2021年我们参加了米兰设计周,展示了三个项目,其中一个项目是名为“自由”的大型艺术装置。我们有建筑项目也有艺术项目。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空间,通过与艺术作品、家具和空间的互动,游客可以在离开时获得一种连续的、情感的体验,从而超越空间的功能本身。这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即使是很小的物体,也能对空间里的各种邂逅产生微妙的影响。


#03

当代建筑开启未来对话



MAD北京办公室内的山水城市研究模型,是对自然和高密度结构结合的探索。© 田方方



每当接手一个新项目,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这里面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而设计过程其实就是接下来的深入探索和调研,希望可以从而开启针对其问题的未来的对话。例如,我们最近完成的一个项目,浙江嘉兴市的嘉兴火车站。这个项目引发了有关“交通建筑是否可以成为人们出入自如的公共空间”的讨论——如果其设计能够跳脱传统,看起来不再像是冷冰冰的,庄严的纪念碑的话?听到人们谈及公共设计如何能激发他们的归属感,这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嘉兴火车站及南湖城市鸟瞰。© CreatAR Images



我一直觉得,甚至从公司开启之初,我们与所有的业主都保持着最理想的工作关系。可能是因为双方的合作都是始于设计竞赛——要么被认可被选中,要么设计入不了业主的眼。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冲突点。后来,来找我们的业主都非常尊重我们的理念。

一些人,比如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非常认同我们的想法,并全权委托我们设计,让我们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进行。事实上,通常情况下,业主的期望是具体的、可控的,而我们则给自己施加压力,在设计中创造和克服挑战。



MAD希望嘉兴火车站能突破那些常见的追求宏大纪念性的恢宏建筑,而让它们成为具有交通功能、自然生态、文化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 奥观建筑视觉




当设计过程启动时,有三个问题要问。第一,我能否创造出好的、独特的东西?其次,它能被接受吗?最后,它能实现吗?我知道,每个人都说我们的设计看起来难度相当大。从一开始,我们就非常清楚能做到什么程度,以及我们对委托项目的远景。如果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项目,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探寻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意见,不管是公众,政府还是业主公司,以确定最理想的结果。


车站候车大厅 © 奥观建筑视觉



在这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一起努力,确保最终的结果如实呈现,我们都相信可以做到。这并不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遇过挑战。但很多时候,挑战要么是测试一种新材料,要么是在一个空间试验不同的结果,这些都是作为建筑师的一部分日常工作而已。


站台层 © CreatAR Images



我相信,中国的新建筑,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相匹配,正以全球最快的速度被设计和创造,新的城市也不断涌现。我感兴趣的是,当代中国建筑将如何与世界产生共鸣,当某些东西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时,我们如何将其转化为有共鸣的、广泛性的特征?我想到纽约。

纽约是一个标志性城市,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最能体现一个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我觉得中国现在正处于这种转变的边缘,人们正在把我们的城市当作当代城市设计的典范。看这一现象如何进行演变会是很有趣的事情。


MAD通过将火车站原底面广场混乱的交通枢纽放置地下,放大“人民公园”,让公园的绿色自然延展至片区35.4公顷的地上面积。© 奥观建筑视觉



展望未来,我希望MAD为中国创造一些最好的设计作品。公司扩展到全球其他城市地区,这说明我们已经在业界脱颖而出。我刚才提到,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新思维在建筑实践中落地呈现的方法。我对如何给明显围绕中国设计的方面和话语更多的可见性,以及我们如何让中国设计与世界其他城市地区进行直接交流非常感兴趣。我认为我们所做的项目只是一个有希望的、扩展的对话的开始。

本文原载于第144期FRAME杂志

欢迎点击订阅


文 /  AS TOLD TO AMANDAS ONG

翻译 / Fiona

编辑 /  Miki

校对 / Daisy




- 往期阅读 -

如恩设计:变革中的“设计”

Yabu Pushelberg:叙事性与感知性,探索空间的极致体验

Marcel Wanders:多元化才是真正创新和变革的关键

Bjarke Ingels:立志做漫画家、跨界互联网创业、最终创办BIG,创造步履不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