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犬校问答: 微信订阅号的呈现形式是否可以改为 feed 流?

2018-02-25 黄埔犬校私密社区 产品犬舍

提问:微信订阅号栏目下的呈现形式 – 暂且称之为作者目录的形式,是否可以改为类似于今日头条的文章列表形式?

rundongxiao:

相较于文章列表形式,作者目录形式的特点及其影响是:

1、操作步骤增加 
浏览文章时,需要先进入公众号,多了一步操作;而要再去浏览其他公众号的文章,需要退出当前公众号,再进入另一公众号,增加了两步操作。

这些增加的操作成本,使用户浏览文章的数量受限,也会更多的促使用户去做挑选。在文章之间切换成本的增加,还会促使用户减少切换,在打开的文章里停留更长时间,引导深度阅读。

2、按公众号分行呈现(而不是直接按文章) 
用户会自然按照公众号的品牌进行分类,通过文章水准建立对品牌的印象,之后会根据品牌印象反过来预判文章水准,决定是否阅读。这会更大程度上强化品牌的作用。

各公众号展示空间基本不变,高质量的文章不会因更新频率低而被淹没,结合品牌的印象,更容易定位。 


再结合 1 中的操作成本,会让品牌较差的文章(通常感兴趣程度也偏弱),获得的关注更少。而关注较少自然带来更大的未读压力,在压力下会促进取消关注。

总之,这种形式会导致更少的关注量、更高的质量和更深度的阅读。相反,文章列表形式则会导致更多的关注量、参差不齐的质量和偏快速的浏览,当然也会有更多的浏览量。

从数据趋势上看,微信公众号应该会经过三个阶段

1、快速上升阶段。公众号刚推出的阶段,因为尝鲜的原因,关注量、浏览量快速增长,取关量很小。 


2、快速下降阶段。因为呈现形式的作用,用户难以浏览完全部文章,未读压力增加,浏览量集中到感兴趣的少数公众号中,开始取关其他公众号。这也就是之前谈论公众号衰落时所在的阶段。但实际上这是自我净化的过程。 


3、缓慢上升阶段。清除掉不感兴趣的公众号之后,用户开始在剩余的公众号中稳定阅读,并谨慎挑选新增关注。

在作者目录形式的场景下,还有一块鸡肋:有一类公众号,不是几乎每篇都看、重要到会置顶的那一类,因为用户时间有限,经常会忽略这一类,但又舍不得取消关注。

这一类在作者目录形式下,发展受限,更合适的是能够快速浏览,感兴趣的再多扫一眼,不感兴趣的直接略过,而不是一直在公众号的未读里。应该是更适合文章列表的呈现形式。

相对于少而精的阅读,多而杂的市场更大。

在微信的设计中,可能是要通过「看一看」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是对微信当前做法的个人理解。

回到所提的问题,单单考虑分别满足少而精、多而杂的市场,订阅号和看一看所采用的呈现形式都是合理的。但问题在于,这是在一个产品中。用户阅读,要去两个地方,而且两者之间的操作链条偏长,这会导致迷茫和顾此失彼。两者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融合方案,还没有考虑清楚。


crystal:

其实我一直觉得微博这种就足够好,无论你认识的人,还是关注的订阅号,本质都一样,在一个信息流里面出现,核心很简单


cicada:

微信公众号是我最佩服张小龙的三点神设计之一,另外两点是对 IM 背后的人性的把握,对二维码的超前规划。

公众号之所以是神设计,因为它完美地和 IM 的消息流合并,融入消息流之中。在公众号推出的当时,换任何一个产品经理,可能都会把它设计在发现 tab 里,但只有和消息流合并,才能分享最大的流量红利,然后才能激活运营方的积极性,把公众号做到现在这么一个巨量的地步。

如果合并在消息流里,就要遵循消息流的规则。楼主的提议,相当于在 IM 消息流里插入内容 feed 流,在交互架构上是 “政治不正确 “的做法。不能既分享 IM 消息流的流量红利,又要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去做国中之国,一国两制,这样会搅乱 IM 消息流的体验。

如果要满足自身利益最大,那就撤出消息流,转移到发现 tab,逻辑和朋友圈类似——但你看那些公众号答不答应?打死他们也不会答应的。这么做的小程序不就默默无闻。


karo:

其实可以看看目前发现 tab 的「看一看」这个功能,按照文章列表来呈现,feed 流非常糟糕,完全没有作者目录形式下自己的 “掌控感 “,会充斥着很多自己不喜欢的内容。 我觉得订阅公众号本身是冲着作者去的,是基于对作者的认可所以会点进去看文章,在公众号中阅读的认知是先作者后文章。 另外 “作者目录 “会透出最新的一条消息内容,我可以扫一眼,感兴趣的马上进去看,不想看的就刷过去,信息噪音很低。


Chxs:

看到相关消息(注:相关消息为「订阅号可能进行重大改造」新闻),感觉很恐慌,如果真的这么做了,这个问题又可以引发一些思考了。

零散的说说自己看法:

这么优化的目的,应该是订阅号阅读的相关数据下降速度过快导致(猜测一定有每日打开内容数量、每日打开不同订阅号数量等),引发数据下降的原因应该是随着用户订阅的内容越来越多,积累的消息越来越多,导致产生了「阅读压力」,或者如题主所说的「操作繁琐」。微信之前优化消息红点时(有未读消息数量改变成无数量的提示红点)其实在解决「阅读压力」问题,但一定是效果甚微,才可能有现在的方案。

这样一来,订阅号列表满足的是「粗读」的场景

而之前养成分内容阅读的「精读」场景,可能会转移到收藏功能中。

好了,感觉自己又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cicada:

那微信为什么又要改呢?

我猜测,用了这么多年,在 IM 信息流里插入公众号文章已经被广泛接受,订阅公众号的中位数也到了某个临界值,再加上公众号信息流被不断提及,不断讨论,参考用户认知和数据分析,现在引入公众号信息流,不会对 IM 信息流产生过分的干扰,又能加强公众号内容阅读的整体体验。

做这个决定,可能有产品时机的契机,也可能有重要人物一拍大腿的推动契机,甚至可能受到头条崛起的影响。

微信对核心模块的做法,一贯是 “能不改就不改” ,趋于保守,不愿意做激进的尝试。在公众号早期,将公众号完全按 IM 的规则处理,发现信息过载后立刻折叠,在那个阶段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平衡了 “1、分享流量红利,2、公众号的市场教育,3、IM 信息流简洁清晰” 这三点。

但在公众号的市场教育彻底完成,甚至公众号本身成为微信生态的核心模块之后,什么时候加强公众号体验?取决于某些契机的推动,没有一成不变的产品逻辑。作为局外人,看不见这些内部契机,也只能做事后诸葛亮了。

以上不断递进的讨论,也是犬校这种封闭社区的优势。换开放社区,分分钟被人冲上来哈哈大笑说 “打脸了打脸了” 。就像犬校之前讨论云音乐的崛起,我整理出来发在微博,评论纷纷说 “云音乐拿不到版权不行了” ,然而犬校讨论时间早于云音乐遭遇版权危机的时间。小白们只看结果,不看逻辑,买椟还珠,但 judge 的时候还挺能恶心人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