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一月纯银专栏:互联网进入结构性困境,从知识库开始运营小红书,独立开发者的复兴

纯银uncle 产品犬舍 2022-12-10
我在产品领域的输出,首发在名为「犬校」的 Slack 私密产品社区,精华贴转至付费订阅的「小报童专栏」,每月再从专栏选 3 篇发公众号。
1、互联网公司全面进入结构性困境

互联网公司普遍遭遇结构性困境,通常来自两个方面:

  • 成功产品必然建立在加减法的基础上,选择一些,舍弃一些,加减法建造了公司基因与产品架构,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优势领域的边际收益不断递减,被舍弃之物又阻止了你在其他领域继续成长
  • 产品扩大到一定规模后,熵增带来越来越多的混乱,优化动作只能减缓混乱的增长指数,但无法解除混乱

大到一个文明,一个国家,小到一家公司,一款产品,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进入结构性的困境。在我的观察范围内,并没有直接的解决方案。如果是困境一,你选择了什么,就必定要舍弃什么,不可能既要又要,否则领先者大者恒大,哪里还有新人的机会。如果是困境二,除非推翻重构,就像宇宙大爆炸,一切混乱的因素清零重来——人类目前还没有对抗熵增的手段。

但现实并非如此悲观,无法直接解决的问题,往往通过 “转移注意力,开辟新战场” 来间接解决。结构性问题只能通过建造新的结构来解决。

拿产品举例子,陌陌在陌生人社交市场遭遇结构性困境之后,依靠直播业务重获新生。tap 在抓取海外游戏与 iOS 游戏商店受限之后,依靠硬核用户与评价社区获得了发行市场的重视,重回增长通道。

拿公司举例子,腾讯在 QQ 转型移动互联网缓慢,遭遇结构性困境之后,依靠微信重获新生。新浪的门户虽然老去,微博却快速崛起,则是另一个经典例子。

结构性困境,本身并不是硬碰硬,正面刚能解决的问题。一旦问题来自公司基因,来自产品加减法,来自规模导致的熵增,则只能缓和,无法根治。这时,只能积极探索主路径之外的其他路径,一旦创造出来第二条高增长路径,那么原有的大问题,或者在增长中自然解决,就像中国经济发展后治安好转;或者随着业务占比的下滑而无关痛痒,就像微博雄起时,谁还关心新浪门户的业务有多少历史债呢?

但更多的公司,既解决不了结构性困境,又创造不了新的高增长路径,渐渐地没落了。

管理公司如此,治国亦如此。所以 “发展才是硬道理”。

2、小红书做号,首先从整理自己的知识库开始

八九月一直在撺掇女朋友去做小红书号,她磨磨唧唧的不高兴走出微博舒适区。我一怒之下,就把原本写给她的,做小红书号的建议发出来。

首先,小红书是一个 “实用主义” 的 “视觉系” 的平台。这里边有三层意思:

  • 你的笔记中,含有对别人有帮助的信息点
  • 图片是有美感的,竖图比横图抢占更多的注意力
  • 重要的信息需要高效率获取,比如直接用图片配字来表达,即便不 P 图,也可以在相片上加标签注释重要信息

如果单纯刷美感,无论是人美还是图片美,那都得 “绝美” 才行,否则在高颜值社区,很快就泯然众人矣。所以还是走实用路线更容易做号。

具体怎么做呢?先总结自己在哪些方面,拥有 “比普通人更强得多” 的知识。比如女朋友在糖尿病,烹饪,销售,护肤等方面;我在产品,旅行攻略等方面;都比普通人更强得多。

然后针对每一个方面,穷举脑子里的高光信息点,把关键词记录下来。

重点来了——接下来在小红书搜每一个关键词,在搜索结果中观察:

  • 高热内容有什么特征?

  • 用户互动集中在哪些方面?

  • 有哪些主题,我能比高热内容写得更好?

这么折腾一番,大概就能知道,自己应该深耕哪些知识领域。围绕着这些领域,精心写 100 字的个人简介,并且确保 “个人简介+前 6 条内容” 可以构建清晰的人设与吸引力。

最后落地执行这个计划,每周发布 2-3 篇笔记,回收反馈,复盘改进。

3、独立开发者的复兴

前些日子和纯纯写作的开发者聊了一会儿。我之前下载过纯纯写作(只有安卓版本),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当面聊才知道,针对的是一个很窄的小众场景:手机上的沉浸式写作。

比如说在手机上写网文,也可能是日记。

因为高频,沉浸态,用户对体验的要求很高,会到处寻找趁手的工具。体验上有优势的产品会自然而然地赢得这个窄市场。同时也因为高频,对体验要求高的缘故,付费率还可以,开发者的收入状态还可以。总之是一个非常适合个人开发者的项目。

我们聊起独立开发者有优势的领域,约束是:

  • 高频,需求强烈
  • 小众,冷门场景
  • 开发者感同身受,以己推人
  • 开发者愿意长时间投入,不断打磨产品

在我看来,这其中有相当的运气因素。恰好开发者以己推人的领域里,恰好有高频且小众的用户场景,恰好市场并没有满足用户需求。三个恰好,缺一不可。

如果三者都命中了,那么独立开发者的优势巨大。

首先是敏感,个人开发者 “以己推人” 去做的产品,对于小众市场来说,在早期往往比公司的 “市场调研技巧” 更敏感,更容易做出来撩拨用户的细腻的产品点。过去二十年,大量的优秀产品起步时源自于创始人以己推人,而不是专业技巧。以己推人,新产品才能在茫茫多功能点中,准确地抓住打动小众用户的那些。打穿之后再进行泛化。若是市场调研,从 “发现机会” 到 “锁定目标用户” 到 “理解需求场景” ,每一步都是抓瞎。

其次是敏捷。个人开发者把产品/研发/QA/运营放在自己一个人身上,或是像少楠那样,产品+研发大包大揽,研发效率打着滚地上升,一两个人的产能胜似五六七八个人的团队。这种极致的效率在公司内部是无法实现的——只有为自己做产品,才能弄脏手,去做那些自己不擅长,尤其是不愿意做的脏活。

最后是成本,个人开发者每年哪怕赚取六位数的收益,也可以激励自己继续做下去。因为投入这件事往往是为了爱。再加上 1-2 个人的精简团队,回报足以养活自己就行。但公司层面恐怕一开始就奔着七位数的年收益去,投入 3-9 个月,发现无法达到预期就会放弃。成本决定了公司无法在小众领域做持久战,而是投机式的,快速探测每一个有可能赚钱的主题。既没有立项前的敏感,也没有立项后的耐力。

话虽如此,个人开发者的缺点则是,完全依赖 “以己推人” 去寻找项目方向。一旦个人感知范围内,没有有价值的方向,就停滞于此。因此能不能打中市场,运气占主要成分。

在经济下行时代,未来的增量空间是“小石块和沙子”,填充巨石的缝隙。独立开发者的复兴,就是这个时代趋势的缩影。



以上是 11 月的 3 篇合集,完整阅读《纯银的 60 篇产品分析 · 第三季,可点击 “阅读原文”,进入专栏购买界面,99 元买断阅读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