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知名建筑大师斯蒂文 · 霍尔走进旭辉分享摘要及作品回顾

景观周 景观周 2021-02-03


2019年3月19日,国际知名当代建筑大师斯蒂文·霍尔亲临旭辉集团总部,与旭辉集团总裁林峰先生、副总裁兼产品中心总经理范逸汀女士等公司高层进行了友好交流,并与旭辉集团设计条线伙伴、以及设计届的媒体进行了有关建筑创作理念的分享。



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1947- )出生于华盛顿布雷默顿,目前工作、生活于纽约。他于1970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并在罗马进行建筑学研究。1976年,他进入伦敦建筑协会,并于1977年在纽约成立了斯蒂文·霍尔建筑设计事务所(STEVEN HOLL ARCHITECTS)。1981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规划研究生院的终身教授。霍尔的作品遍布全球,并且涵盖了学术、文化、公共和住宅等领域。在近四十年的建筑生涯中,霍尔被授予了多项建筑界最高荣誉与奖项。




在此次交流会中,斯蒂文·霍尔先生分享了他近年来在中国所作的项目创作过程,并与小伙伴们分享了他的设计理念与思考,其中有北京当代MOMA、深圳万科中心、南京四方美术馆以及与旭辉合作的北京七里庄项目。会上也对咱们国内的业主伙伴高度赞誉。


斯蒂文·霍尔分享会现场


在北京七里庄项目中,斯蒂文·霍尔先生利用南北光线,在屋顶上做了弧形玻璃设计,将自然光线引入底层花园;同时结合水、艺术雕塑品、灯光等元素,打造独树一帜的精神堡垒。光的艺术构想在此项目中得以最大程度的表现出来。


北京七里庄项目手绘图


北京七里庄项目效果图


除了重视自然光线的表达,斯蒂文·霍尔更注重人在空间的感受,人在空间流动的感受,让建筑不再是单独的个体,使之成为人与人沟通的场地,成为一个复合型的场所。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中景观周的小编提问了斯蒂文·霍尔先生两个问题,以下为提问内容。


Q:您在中国所设计的这些地方建筑时,什么是您最关注的?

A:首先是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其次是实现对建筑的追求,比较关注建筑所营造的空间感受。以及希望自己的建筑设计具有教育意义,可以带自己的学生前来学习,并且希望这些建筑能够接受时间的洗礼越来越美。

Q:回望您当年设计的当代MOMA和南京四方美术馆(受委托年份都在2003年)现在看来依然具有很超前的艺术性,在中国当下的建筑环境中您有什么憧憬和期待吗?

A:希望自己的建筑在各个领域都能做到最好,在美国现在主要关注一些文化建筑和大学校园建筑以及表演中心扩建的项目。中国开发商不像美国那么的注重金钱和利益,美国的开发商不会太注重理念上的东西和环保意识。中国的开发商比美国的关注的更加高远,更加有理念。


斯蒂文·霍尔与旭辉集团伙伴们的合影

相信斯蒂文·霍尔先生在国内的项目会越来越好,也期待斯蒂文·霍尔先生与旭辉集团合作的北京七里庄项目早日落成!



本文精选斯蒂文·霍尔横跨20年的10个代表作品分享给大家。


1


2018

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 当代艺术学院

里士满,美国


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当代艺术学院于2018年4月21日正式开幕。当代艺术学院通过《Declaration》首映展亮相,这是来自里士满及全球34名新兴艺术家与知名艺术家的声音,探索当代艺术的力量对当日紧迫社会问题的回应。当代艺术学院是弗吉尼亚里士满首个专门致力于展示当代艺术的机构,并将通过与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艺术学校,这所全美排名第一的艺术与设计公立学校的直接对话,成为里士满和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的重要文化资源。


设计草图




2


2017

玛吉中心,伦敦,英国


项目基地位于伦敦市中心,毗邻圣巴塞洛缪医院(St. Bartholomew’s Hospital)的大院子里。圣巴塞洛缪医院于 12 世纪在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成立,是伦敦最古老的医院,它和同期成立的圣巴塞洛缪大教堂是由华西亚(Rahere)为“穷人的身体康复”之目的而创办,历史层积的存在是这场地的独特性。已建成的玛吉中心大多是水平建筑体,而坐落在重要历史地点的圣巴塞洛缪医院的玛吉中心,则更侧重于垂直感,它取代了1960年实用的砖结构建筑,与James Gibbs设计的17世纪石结构建筑(内设“大礼堂”以及著名的Hogarth楼梯)相邻。


设计草图



3


2016 

EX OF IN HOUSE,莱茵贝克,美国


住宅位于纽约Rhinebeck,房子主人是一位艺术品收藏家,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房子的设计师是著名建筑师:Steven Holl,一个喜欢在建筑内部开洞的设计师。这座房子只有85平米左右,业主要求可以同时睡下五个客人,却不要求有任何卧室。Steven Holl在一个主要的几何体量上,通过一系列球体与之相交、相融,形成了最终的空间形态。可以看到,入口开在了一个四分之三的圆上,很有戏剧性。二层转角处也被圆形相交出一个转折的大窗。内部空间充满了这种布尔运算后的痕迹,让人感觉置身于异世界。这座房子最终被命名为“Ex of In House”,其实也是Steven Holl工作室对于”IN”这个命题的探索(Explorations of “IN”)


设计草图


4


2014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 里德大楼

格拉斯哥,英国


里德大楼是以上一届格拉斯哥学院的校长女爵士塞奥娜·里德命名的。大楼位于艺术学院(位于麦金托什大楼内)和建筑学院(位于这两者之间的西边)的对面。新建筑低调和单一,外表皮是半透明的带着绿晕的磨砂玻璃面板,显现出玻璃本来的颜色。大楼唯一的一处亮色是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校友马丁·博伊斯(Martin Boyce)的色彩鲜艳的玻璃艺术作品,在入口做了装点。新大楼的主体与麦金托什楼相辅相成互相呼应,尽管它们的结构理念完全相反。麦金托什楼“表皮很厚,结构很薄”,它们分别由石头和金属构成。相反,里德大楼的表皮很轻薄,几乎没有装饰,而它的框架结构由很厚实的混凝土构筑。建筑室内是白色的雕塑化一样的空间,十分简洁和干净,为学生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几乎空白的背景。


设计草图


5


2013

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

南京,中国


美术馆位于南京珍珠泉苍翠优美的风景区内,坐落在当代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的大门口位置。美术馆设计充分发掘多变的视角、不同的空间层次、大片的薄雾和辽阔的水域,表现出早期国画深深交错的空间神秘感。


设计草图



6



2012

大洋美术馆和住宅,首尔,韩国


草图设计


7


2009 

克努特·汉姆生中心,哈马罗伊,挪威


克努特·汉姆生,作为挪威20世纪最具创意的作家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第一部小说《饥饿》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形式。这座为纪念汉姆生所设立的中心位于Hamar·y的Presteid村,地处北极圈腹地,距作家长大的农场很近。这座2508.38㎡(27 000平方英尺)的中心包括展览区、一座图书馆和阅览室、一间咖啡厅以及一个供博物馆和社区使用的礼堂。


草图设计

受到汉姆生对人类心灵中种种错综复杂之处的探索的影响,建筑在空间和灯光方面被设想为一种原初且激烈的精神实质;而建筑语汇的表达则成为汉姆生笔下生动的角色。因而在汉姆生作品桥段的启发之下,营造了一个“空提琴盒子”般的阳台,而观景阳台犹如那个“卷起衣袖打磨窗楞的女孩”。

中心的设计概念——“建筑=身体:无形力量的战场”——通过建筑内外的构建得以实现。刺入表皮的隐蔽纹理分割了建筑的外面;穿孔玻璃构成的建筑体龙骨成为中央电梯;经过计算的斜射日光可在一年中的固定日子里照射本地区,借此将内部粉刷成白色的平板型混凝土结构建筑点亮。焦油般的黑木外墙契合了挪威中世纪的木板教堂;在屋顶花园,长长的竹子斜槽代表着挪威传统的草皮屋顶。礼堂通过一条走廊连接至主要建筑,该走廊经过一座较低的前厅,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优势将自然光引入室内交通线。



8


2009  

北京当代MOMA,北京,中国


斯蒂文·霍尔设计北京当代MOMA的灵感来自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名作《舞蹈》——画中五个女人围成圈,手拉着手,一起扭动、舞蹈。其项目规划概念是“北京当代万国城”,在建筑艺术方面实现了世界的唯一,更加充分地发掘城市空间的价值,将城市空间从平面、竖向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为立体的城市空间。设计通过营造多层次的空间和许多公共通道,打破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空司限制,构成个三维的立体的城市空间。同时,通过设查多种商业、住宅、教育、娱乐设施,鼓励社区居民以及城市市民之间的互动。




9


2007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堪萨斯城,美国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扩建融合了建筑与景观,以此打造一个体验性的建筑,通过每个人在时间与空间的运动展现给观众。此外,扩建部分被命名为布洛赫大楼,联系了现有雕塑园,将整个博物馆场地改造成访客体验区。扩建部分沿着园区东部边缘延伸,并且通过五片透镜得以区别,它从雕塑园穿越既有建筑,形成视觉上新的空间和角度。









10


1998 

 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

赫尔辛基,芬兰


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由美国著名设计师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设计。其设计方案在1993年的建筑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直到1998年新馆建成。


当代艺术博物馆才有了独立的展馆。斯蒂文·霍尔的最初设计方案名称是“Chiasma”,意思是“交叉”或者“横断”,后来的正式馆名根据芬兰语的发音习惯修改为“Kiasma”。博物馆的建筑形态理念源于城市和景观的几何上的交织,一条内含的文化曲线将博物馆和芬兰大厦音乐厅联结,而另一条“自然之线”把毗邻的景观和蝶略湾畔的环境结合在了一起。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了多种空间的体验机会。展厅空间的设计特点为半矩形空间和弧墙,作为当代艺术展览静默而戏剧性的背景;这些展厅静谧但不静止,它们的不规则形态表现了一种空间微妙的间别。




注:本文由景观周原创整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后台发送“转载”按要求注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