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春已至,岁在辰龙!

iC70 红星新文化 2024-04-13


自古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上天入水,兴云降雨

威仪通天,泽陂九州


今(9)日晚,正是除夕

四川博物院

于甲辰龙年到来之际

以“龙行中华——2024 年春节贺岁特展”

喜迎新春

贺岁新年


点击图片

岁在辰龙
华夏文明的图腾


对于炎黄子孙而言

不仅是一种形象、一种象征

更是一种血脉相连的情感

全球华人的精神图腾

 

商 青铜龙形零件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龙行中华”展品)




史前至战国



早在石器时代

龙的形象就已遍布华夏


1987年河南濮阳仰韶文化遗址

出土距今约6400年的蚌塑龙

其头部、爪部、尾部及整体构造

已具备中国龙的大部分要素

堪称“中华第一龙”


长1.78米、高0.67米的蚌塑龙。图据国家博物馆


距今约5000~60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

辽河流域的先民们

雕刻各种“C”形玉龙、玉猪龙

祭祀天地山川


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 玉龙 图据国家博物馆


距今约5500~5300年的凌家滩文化

长江流域先民制作的玉龙

龙吻部突出,头顶雕刻两角

龙身阴刻17条斜线似鳞片

是史前时期最接近现代形象的龙


新石器时期凌家滩文化 玉龙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距今约3500~3800年的夏朝二里头遗址

2000余片绿松石组合成龙形器

证明早在夏代

古先民已将龙作为图腾来崇拜


夏 绿松石龙形器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图据河南省文旅厅


史前龙纹稚拙而多元

商周时期龙纹则神秘而抽象

多出现在祭祀所用的青铜器上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

有大量瑰丽奇幻的龙形象

既表现了古蜀先民对龙的崇拜

也反映出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

超越地域界限


商 铜龙形饰 三星堆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龙行中华”展品)

商 铜龙首 三星堆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龙行中华”展品)

商 铜龙形饰 三星堆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龙行中华”展品)


金沙遗址出土的铜龙首

中部镂空,边缘突起

可能为镶嵌于某种柱状器上的装饰件

造型别致,铸造简练


商周 铜龙首形器(仿品)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龙行中华”展品)


西周时期

卷曲的蟠龙、蜿蜒的夔龙、缠绕的蛟龙……

各种造型纷纷出现

巴蜀青铜器上的龙纹

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长按可查看蟠龙细节

西周 蟠龙盖兽面纹铜罍 四川博物院藏(“龙行中华”展品)


春秋时期的秦公镈(bó)

由九条龙缠绕而成

作为当时的打击乐器

与同出的秦公钟配套使用

为秦国公室宗庙祭祀用器


长按可查看秦公镈细节

春秋 秦公镈(三件之一)图据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战国时期的《龙凤仕女图》

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帛画之一

楚人的凤文化与中原的龙文化深度融合

由此诞生龙凤呈祥的新图景


战国 龙凤仕女图 湖南博物院藏




秦汉至隋唐



秦汉时期

龙的形象逐渐规范化定型

与大一统的格局进程一脉相承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求仙飞升的盛行

作为升仙坐骑的龙不仅长出了翅膀

更是人间与天界联通的神物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上的双龙 图据 湖南博物院


汉代墓葬画像砖盛行

龙也就成为最常见的形象之一


点击图片可观看拓片

东汉 伏羲女娲阙双龙画像砖 四川博物院藏 (“龙行中华”展品)

东汉 龙马纹砖 四川博物院藏(“龙行中华”展品)

东汉 骖龙雷车画像砖 四川博物院藏(“龙行中华”展品)

东汉 西王母龙虎座画像砖 四川博物院藏(“龙行中华”展品)


随着玉石加工技艺的提升

作为装饰用品的玉龙

比史前玉龙更加精致考究

也寄托古人对吉祥长寿的期盼


汉 龙形玉佩 四川博物院藏(“龙行中华”展品)


魏晋时期的龙

从汉代的开阔奔放

转为宁静、洒脱、清隽的风格

呈现更加刚柔并济的特色


南朝龙纹砖 图据 常州市博物馆


隋唐时期的龙

气势上不及汉魏奔腾呼啸

但丰赡华美却犹有过之


唐代的鎏金走龙

鬃毛、细鳞、软甲、耳目

细致程度均超过前代

昂首阔步,气势盈溢


唐 鎏金走龙 图据西安博物馆

唐 双龙瓶 四川博物院藏(“龙行中华”展品)


前蜀皇帝王建的墓葬永陵

历时千年完好无损

众多文物中都有龙纹图案

也是龙纹渐变为皇室专用装饰的早期证明


前蜀 龙纹玉环 四川博物院藏(“龙行中华”展品)




宋元至近代



宋元之后

中国龙的形象逐渐固定化

鹿角、鹰爪、鱼鳞、兔眼

龙须、龙发、肘毛、背鳍

均已齐备


南宋 高浮雕青龙石刻 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藏(“龙行中华”展品)


四川彭州出土的南宋银执壶

以象为钮,以蝉为纹

壶中部饰以双龙戏珠纹两组

壶嘴亦呈龙腾飞跃之势


长按可查看龙纹细节

南宋 双龙戏珠纹银执壶 彭州市博物馆藏(“龙行中华”展品)

宋 铜龙 四川博物院藏(“龙行中华”展品)


由明至清

龙纹渐成皇权的专属象征

配以皇室专用的黄色配色

用以体现皇帝的

尊贵、荣耀、富庶、典雅和威仪


明 龙纹金带饰 四川博物院藏(“龙行中华”展品)

明 青花云龙纹瓷坛 四川博物院藏(“龙行中华”展品)


清代宫廷

龙纹更被广泛用于帝、后的

居所、服饰及用具

以龙为天子威仪的典型象征


长按可查看龙袍细节

清 黄纱绣彩云金龙单龙袍 图据故宫博物院


长按可查看龙饰细节

清乾隆“金瓯永固”杯 图据故宫博物院

清 银镀金交龙纽“大清嗣天子宝”图据故宫博物院

清 光绪款黄地粉彩云龙纹盖豆 四川博物院藏(“龙行中华”展品)


与此同时

龙的形象

也比以前更为固定

以致从器物到清帝国第一套“大龙”邮票

龙形都颇为相似、似曾相识


清 云龙纹雕漆圆盒 四川博物院藏(“龙行中华”展品)


左右滑动观看图片


故宫皇极门外的九龙壁

烧造于1772年

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

将九条龙分置于五个空间之中

喻示“九五至尊”


请横屏观看

故宫九龙壁 图据故宫博物院


民国之后,帝制消亡

龙形由此广泛运用于民间工艺美术之中

从先民人人可用的图腾

到帝王专属的地位标识

又到人人可用的日用器具

几千年来完成一个循环


近代 素彩龙舟雕 四川博物院藏(“龙行中华”展品)



中国数千年历史上

再没有一种动物

能像龙一样得到国人的广泛认同

能凝聚五洲四海的炎黄子孙

能承载“见龙在田”“飞龙在天”的东方意蕴

能彰显应时变化、多元包容的价值观


龙年已至

龙之喜庆祥和、繁荣昌盛

一如华夏民族

绵延不息

如日中天






丨 C7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