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兵马俑现世的第18263天

iC70 红星新文化 2024-04-12


1974年春

陕西大旱

骊山脚下的临潼县西杨村

村民们在荒滩上打井觅水

不到一周

直径4米的大井已深达4米


五十年前的3月29日

村民杨志发在井下挖出第一块陶片

跟着挖出一堆空心陶俑和人头

认为挖到了神庙摊子


当地人称为“瓦爷”


5月,县文化馆干部赵康民

修复出两件较为完好的武士俑

6月,新华社记者蔺安稳

将相关情况写成内参上报

7月15日,5人组成的考古队开始正式发掘


秦俑,就此重见天日

距今已有半个世纪

600个月

2609个星期

18263天


点击图片

秦俑现世
世界第八大奇迹






发掘初始,并不知道跟秦始皇有关

毕竟距始皇陵远达1000米

据以往经验,俑坑也不会多大

预计十天半月就可发掘完毕


然而半月之后

俑坑的边都没摸着

考古人员开始怀疑起来

毕竟世界考古史上

从未有如此规模的陪葬坑


8月,洛阳铲提示

远离井坑100米处,地下仍然有俑

考古队开始怀疑自己的考古知识

……

一年之后,俑坑范围才被最终确定

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

预计为6000件陶俑组成的军阵

考古队在惊掉下巴的同时

将其定名为秦俑一号坑

进而开始大规模发掘


请横屏观看

秦俑一号坑长度超过两个标准足球场


军阵的最前端为前锋部队

基本均为面向东站立

共有210件陶俑

前后左右对齐,排列规整



侧卫则位于南北边缘的过洞内

过洞内有两列陶俑

一列居内侧向东

一列居外侧向南或向北



前锋部队之后

即为军阵主体的36列纵队

主要由铠甲俑、骑兵俑和战马俑组成



一号坑尾端

现为兵马俑的修复工作区


将陶俑残片拼合成陶俑并非易事


1976年4月23日

一号坑东端北侧约20米处

秦俑二号坑被发现


二号坑全景,采取边发掘、边展出的模式


十八天后的5月11日

一号坑西北侧25米处

秦俑三号坑被发现


三号坑全景


从出土的“三年相邦吕不韦戈”兵器

可确定俑坑年代为秦

也证明《史记》中公元前247年

嬴政继位不久即修建陵墓的记载

“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

并无虚假


长按可查看铭文细节


1979年10月1日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馆

两千多年前的兵马俑与世人见面


兵马俑博物馆现已改名帝陵博物院






兵马俑至今仍在继续发掘中

预计陶俑总数为8000件左右

无论是兵马俑百年前的秦墓兵俑

还是百年后的汉陵兵俑

体型大小均远逊于此



其中出土数量最多的

是平均身高1.8米的武士俑

武士俑作为普通士兵,构成军阵主体

按着装,分为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

两类武士俑皆持有实战兵器


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前

灵活机动



铠甲武士俑分布于阵中

气势昂扬


长按可查看铠甲细节


驭手俑则为驾驶战车者

三座俑坑均有出土

其双臂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



车兵俑在战车上分立驭手俑两侧

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

装束相同而姿势相反

手持长兵器以作战



立射俑出土于二号坑

手持武器为弓弩

其身着轻装战袍,立于阵前

束发挽髻,腰系革带



跪射俑同样出土于二号坑

与立射俑一同组成弩兵军阵

外为立射俑,内为跪射俑

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秦俑中

唯一发现时就极其完整的兵马俑


长按可查看足底细节


军吏俑分为高、中、下级三种

高级军吏俑出土仅9件

身材高大,体魄魁伟

雕塑工艺极为精湛

头戴箸冠是其与中、下级的最大区别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


中级军吏俑相比身材稍小

精神气度也更为内敛

头戴中间分离的双板长冠



下级军吏俑则头戴单板板冠

即便身着铠甲

甲衣上也无彩绘花



骑兵俑出土于一、二号坑

一手牵马、一手持弓

这也是迄今为止

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


头戴圆帽是其与武士俑的区别


俑坑中的陶马大小与真马相似

身长约2.1米,通高1.72米

其造型基本相同

属于河曲(今甘肃洮河一带)马种



除兵马俑外

俑坑还出土了青铜车马、文官俑、百戏俑、

铜燕、铜戈等众多文物

两乘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

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

系驾关系最完整的古代车马







所有陶俑全部为手工制成

没有使用模具

从脚至头自下而上塑成

俑头为前、后半部分别制作再拼合

最终以装配线方式组装


陶俑面容根据八种常用脸型制作,再做细节修改


兵俑均不戴头盔

一说当时被攻击大多为胸腹部位

一说会遮盖陶俑面容

无头盔导致的发髻细节制作

比有头盔或许要复杂太多


 


虽然陶俑的容貌各异、体态不同

但严格按照当时秦军部队编制而行

各级军官、兵种、战车、马匹均有比例

制作完成后再加上真实的兵器



陶俑烧制后

工匠先涂刷一层生漆底层

再在这一层漆膜上着色

陶俑出土时,本有黄黑红绿等数种颜色



尤其紫色(Han Purple)

为人工合成

兵马俑也是目前所知

最早使用这种“中国紫”的实物


紫色的驭手俑两臂


但因当时条件有限

陶俑出土后与空气接触不过五分钟

漆层即因氧化而剥落

导致附于其上的各色彩绘也随之而去

形成当下通常所见的陶土原色



随着科技发展

彩绘保护技术

已能将新出土的陶俑颜色留存下来

1999年二号坑出土的一尊跪射俑

具有独一无二的绿色面孔

称为“绿脸俑”

绿色是化学反应?有意为之?陶俑底色?

目前仍无法确定



而比起高高在上的秦始皇

数以万计的无名陶工们

或许才算兵马俑的真正创造者






1987年,始皇陵及兵马俑

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截至2023年底

国内外游客参观总数已达1.5亿人次



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不仅是秦地陕西的瑰宝

也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

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场景里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1:1原比例复制的高级军吏俑 (图据 视觉中国)


出土半个世纪之后

如今仍有相当数量的兵马俑

等待发掘、修复和展出

一件高级军吏俑即耗时5年

全部修复完毕

或在百年之后



随着科技的发展

AI技术的介入

兵马俑的真实面目

已能得到相当程度的还原



2000多年前的秦人

与当下的现代国人

身体里流的都是炎黄子孙的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雄浑之气

英武之风

绵延千载

自强不息







图片来源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摄影丨 张天柱、赵震、张子璇、史莹莹等

丨 C7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