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创投2021: 高开机率、类型延续、忌重复

东西文娱 东西文娱 2021-07-25

撰文: EW | 胡 岚(上海)
审核: EW | 岳 鸿(上海)
支持:东西文娱影视组

导读
 
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于日前落下帷幕,金爵奖名单也随之公布,其中国产电影《东北虎》最终获得金爵奖最佳影片奖项。
 
《东北虎》导演“鹤岗韩寒”耿军,近年来以其自成的风格开始受到关注。此次获奖作品《东北虎》的创作更是与上海电影节的创投环节颇有渊源,曾入选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
 
某种程度上,发觉新人一直是电影节的重要价值之一,而项目创投正是其中重要的承载体。

据官方披露的信息,自2007年上海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SIFF PROJECT)创设以来,已连续举办14年,见证82个项目进入制作。

就今年的电影项目创投表现来看,即使经过了疫后的影视行业调整和部分资本撤离,创投的现场依然火热。在不断的碰撞中,创投本身的价值也在回归。

越来越多的青年电影人,通过创投的环节,走向了更大的平台。
 

  
类型延续与“玩点新的”
 
在刚刚过去的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SIFF PROJECT)上,青年导演元圆的《晚春七日》获得了“青年导演推荐项目”。

 
为什么是《晚春七日》?
 
这或许可以从当天下午与本届推荐人董润年的交流中看到答案,“我们看到这次很多优秀的作品具有的鲜明特征就是作品都带着作者自己跟生活的观察、交流甚至是个人私密的情感体验书写,这其实是很重要的。”
 
此外,可以肯定的是,女性在创作者层面的角色与身份也在不断凸显。此次获得“青年导演推荐项目”与“猫眼影业特别关注项目”的《晚春七日》导演元圆与“一带一路”电影周开幕电影《莫尔道嘎》导演曹金玲都是典型的青年女导演代表。
 
董润年提到,最近几年创投项目中的女性题材正在大量增长。女性导演、编剧、创作者、制片人在每一届中都有很明显的增长,“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董润年在分享今年创投上有意思的观察时提到,“过去我们可能看到很多超现实的作品,但现在的年轻创作者普遍比过去的我们更关注社会生活与时代变迁,现实主义的作品在逐年增加。我觉得这和我们整个国家文化方向的推进也有关系。”
 
回到项目本身,在类型赛道的分布上,推荐人们表示今年SIFF PROJECT中相对集中的部分依旧在社会问题的聚焦。
 
获得“腾讯影业特别关注项目”的《零和无数》从十一母亲的视角讲述家暴带来的家庭创伤,《小婵娟》将镜头对准了“重男轻女”与女性生育的家庭矛盾。可以看到,在社会关照的基础上,近年来创投项目在故事层面女性视角、女性主义的基调也在不断突出。
 
除此之外,创投项目在儿童类型上的个性化表达也是一大特色。《再见,萤火虫》讲述的是傣族小和尚与好朋友的一场告别。《千里送鹤》结合了儿童、公路、家庭类型,叙述了两个少年帮助受伤的黑颈鹤幼鸟越冬迁徙的故事。
 
此外,此次创投会上,也出现了《吉利拳王》这样的运动题材,以及具有技术实验性的互动电影《黑桃》。
 

整体来看,上影节的创投在其项目风格上依旧坚持着多元的态度。
 
而在今年入围“制作中项目”(简称WIP)的项目中,也看到了往届的创投项目的身影。其中,龙凌云导演的《何处生长》在2017年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训练营进行孵化,2018年入围了电影项目创投的“青年导演项目”单元,此次又一次作为WIP项目入围电影节。
 
事实上,本届电影节也留下很多影片的成长印记。本届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入围华语片《柳浪闻莺》的导演戴玮也是从2008年的上影节创投一路走来;曹金玲导演的《莫尔道嘎》(SIFF PROJECT 2018、2019)成为“一带一路”电影周开幕电影及入围片,张力导演的《冰下的鱼》(SIFF PROJECT 2019)参加“华语新风”展映单元,张猛导演的《钢的琴》(SIFF PROJECT 2009)也在今年进入“影史推荐”展映单元。
 

  
渴望看到什么
 
虽然创投项目作为“种子”距离影像化、商业化仍然有很大的距离,但就今年的SIFF PROJECT的年度推荐人来看,项目选择的维度上,艺术创作属性与商业空间潜力无疑是并重的。
 
本届项目创投推荐人名单中,知名导演、监制、编剧陈国富出任年度推荐主席,编剧、导演董润年与制片人王易冰担任年度推荐人,三人在影视行业都有不同建树。
 
其中,陈国富作为评委主席,从《征婚启事》到《画皮》《寻龙诀》,其自身的创作也贯穿了电影市场二十余年的发展脉络。王易冰作为坏猴子总裁、CEO,在与宁浩推出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中发掘了包括路阳、文牧野、申奥在内的优秀青年导演。打造厂牌、发掘新人、创新发行,王易冰在电影风格化发掘与制片层面具有资深的行业经历。
 
董润年个人本就具有很强的“上影”印记,在上影节的通道中他曾作为导演、导师、监制深度参与进各个环节中。2019年,董润年就曾携新片《被光抓走的人》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同年他担任创投训练营导师并在训练营中认识了青年导演佟佳格,此后董润年担任了佟佳格创投项目《慢半拍》的监制。
 
在此次创投的评选上,三人也有各自的视角侧重,陈国富会更注重于导演的创作者,从导演本体来看整个项目;董润年更偏剧本层面十分有见地,而王易冰更偏向于制片与市场环节。
 
对于不同背景的评委而言,忌盲从,重表达是此次评委都最为在意的创作态度。
 
在王易冰看来,创作中的大忌便是盲从,过度思考当下如何、市场如何是非常忌讳的事情。“电影的周期往往会导致当你追捧这个题材的时候周期已经过去了,所以我觉得创作者首先应该摒弃的就是投机心理。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依旧是自己对于表达的愿望以及自身对于生活的观察。”
 
对谈的过程中,评委们都提到了WIP项目《一日游》,王易冰提到“《一日游》对于事件的表达是给人印象深刻的,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难得有意思的东西。”
 

“对于创作者而言,新的东西必然面临市场上可能存在的风险。但是新的东西一定会是我们追求的。”对于部分项目而言,“四平八稳的成熟”有时候也意味着抬头可见的天花板。
 
在寻求项目亮点上,董润年表示,“我们希望看到空间更大的作品。虽然对于青年创作者而言,可能存在很多短板,但是一旦我们看到更大的空间,当项目有空间、投资人和成熟创作者帮助的时候,这些短板会很快被弥补。”
 
而在具体项目选择上,类型多元化的拓展是依旧被期待的部分。
 
“我们还是希望在创投项目上能够进一步拓展类型。虽然这两年科幻题材也在不断增长,但我觉得还不够,还可以有更多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奇幻作品以及喜剧、爱情这些可以作为中国电影市场支柱的类型。”董润年说道。
 

 
高开机率背后
 
历年项目中有28部处女作,有40部入围A类电影节,有32部回到上海国际电影节。
 
回顾SIFF PROJECT15年的成绩,较高的项目成活率背后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已趋于完善的成长通路。
 
以近期上映的《热带往事》为例,该片就曾入围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的“青年电影计划”,此后该项目成为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的特别关注项目,并于2018年入围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天才训练营。
 
伴随青年导演与作品雏形一步步成熟并走入主流市场,SIFF PROJECT 的价值在不断释放。而项目的高成活率背后,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逐年完善的新人培养体系。
 
2017年,上影节将“青年电影计划”独立成项,并开设“创投训练营”。2018年,电影项目创投中增设“制作中项目”(WIP)子单元,帮助拍摄中项目提供更多后期制作、国内外发行、电影节策略层面的资源对接。2019年,“创投训练营”经实验成熟,升级为“SIFF NEXT”,包括导演、编剧、制片在内的年轻电影人得以在“SIFF NEXT”得到项目与产业层面的孵化支持,该单元每届将会有2个项目进入次年“电影项目创投”
 
训练营与项目创投的深度打通,让青年导演与项目得到了创作层面的培养机会与产业层面的资源对接。在今年为期4天的创投市场,SIFF PROJECT共计完成了645场洽谈。
 
面对积极的市场关注度,董润年也在鼓励青年创作者的商业化表达,“今年除了非常突出个人风格的文艺作品,还有十分具有投资价值的类型片。从整体上讲,我们还是更多的鼓励青年创作者使用类型片上的某些商业元素来进行作者表达。”
 
但关于艺术性与商业元素的平衡,从创投近几年的项目来看,也有不可回避的困惑。作为新人导演阶梯化成长的中间环节,成片的市场商业化考验其实也刚刚开始。
 
客观来说,相比于早年《hello,树先生》《钢的琴》等口碑佳作,近年来诸如《纽约纽约》《荞麦疯长》这些作品,创投会项目的市场化之路在口碑、票房层面都存在滑坡现象。
 
对于这一问题,相关人士指出,对于创投项目而言囿于青年导演的身份,在进入大银幕的过程中,项目无论在营销还是发行层面都处于相对弱势一方,但另一方面,即使在这样的局面下,对于青年导演而言,完整电影作品的脱胎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创作者接下来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这必然是值得肯定的。
 
而在市场层面,也正如王易冰所说,“其实在电影创投项目中,绝大部分作品和市场的商业电影距离其实还是挺远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是调整项目的过程。我还是会觉得在创投当中更多的是能够看到创作者的才华与创造力。倒不见得是拘泥于某一个文本。”
 

  
一个中间环节
 
“每次都会有人来问,你们创投到底是喜欢商业片还是艺术片,其实不是的,我们渴望多元。”
 
SIFF PROJECT的负责人范静雯在谈到创投会的风格时提到,面向国内的各大平台,大家都有各自的特性。而对于上影节创投而言,她的关键词可能是综合与全面。
 
而扶持风格化的新人同时,SIFF PROJECT也很欢迎成熟创作者的到来。在今年,
而在类型上,除了在今年的入围影片中看到了互动电影《黑桃》的身影,国际化也一直是平台坚持的方向,即使受全球疫情影响,上影节也一直保留着国际合作单元,期待释放出国际合作的信号以此吸纳更具有潜质的项目作品。
 
创投之后,有人继续活跃在各大电影节展,也有的项目受各种因素影响停在了某一个时间点。“其实说实话,创投的影响也是比较有限的,我们只是在前期开发和制作阶段帮助项目进行产业资源的对接。但是片子做完之后,更重要的就是在上映发行的过程中面向更多的人。”
 
而对于每年300余项目,成长15年的SIFF PROJECT而言,作为优质内容的孵化器,已成为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新人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更大程度上,SIFF PROJECT的意义是承上启下的。“从短片开始,经过创投,后面还会有金爵奖。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会在这里有一个中转的机会和空间。”



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专区

上周非头条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