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莱坞在越来越靠近游戏

东西文娱 东西文娱 2022-06-11
撰文:EW | 徐肖冰 金佳
审核:EW | 岳 鸿 (上海)
支持:东西文娱影视组
 
导 读
 
随着下半年进口片重启,赶在夏末空降影院的《失控玩家》,支棱起了这个暑期档最后的爽点和笑点。
 
《失控玩家》是由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迪士尼发行,“死侍”瑞安·雷诺兹、朱迪·科默等主演的科幻动作喜剧。北美开画以来,首周末票房超5000万且连续三周连冠,口碑方面也有不错的评价,IMDb7.6,烂番茄新鲜度82%。内地上映后,《失控玩家》一举取代多日连冠的《怒火·重案》成为日票房冠军。截至发稿,内地累计票房达2.4亿元,豆瓣7.8。
 
目前看来,围绕这部影片的讨论多聚焦在“大乱炖式”的制作思路,从中不仅可以看到《黑客帝国》《西部世界》等多部经典电影的影子,还有各种令玩家感到惊喜的游戏梗。
 
《头号玩家》《失控玩家》这样作品的出现,显示出了好莱坞对于游戏题材处理上的思路变化。即从早期单纯借力知名游戏IP到探索借鉴商业类型片,再到将游戏思维融入影视创作中,追求泛游戏题材的融合。
 

  
影迷玩家通吃的《失控玩家》
一个NPC的逆袭之路
 
电影《失控玩家》的故事以“游戏里的虚拟世界”和“游戏外的现实世界”两条主线展开。
 
电影中游戏《自由城》(Free City)的设定类似老牌游戏GTA,这里混乱盛行,玩家们通过无端破坏行为来升级。
 
雷诺兹饰演的“盖”(Guy)是游戏里的NPC,他每天起床和水缸里的小金鱼打声招呼,从一排蓝色T恤里选出一件,然后买杯“一份奶油两份糖”的咖啡去银行上班,对每天必然到来的抢劫习以为常,日复一日的过着这样的生活。
 
而在游戏外,两个独立游戏开发者“键盘”和“米莉”正在与《自由城》的研发公司“索乐美”展开对抗,在游戏中寻找这家公司偷窃自己游戏代码的证据。
 

《自由城》虽然为“索美乐”贡献了颇多收益,但是幕后大Boss考虑续作的上线以及为了掩盖偷窃的事实,决定关闭《自由城》的游戏官服。与此同时,盖不仅靠好人好事窜升为网红,并且在米莉的触发下逐渐成长为拥有自我意识的NPC,最终抢在官服关闭之前找到了“索美乐”偷窃的证据。
 
就剧情来说,《失控玩家》从NPC的视角出发在同题材影视作品中显得较为新颖。故事内核依然是“个人可以改变世界”的传统美式主旋律,虽然略显老套但符合人们心中普遍的英雄情节。
 
视觉表现上,电影开场角色从天而降让不少玩家联想到大逃杀类“吃鸡”游戏;盖戴上眼镜后捡钱、捡医疗包的情节也具有很强的游戏代入感。据电影场景设计师的说法,《模拟城市》和《荒野大镖客2》是他设计上最大的灵感来源。
 
另外,《失控玩家》最初是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作品,迪士尼在2019年3月将福克斯纳入麾下,作品也由此融入了迪士尼相关版权作品的彩蛋,大银幕出现了美国队长的盾牌、绿巨人的拳头以及绝地武士的光剑。
 
不仅限于一些影迷梗,《失控玩家》中也有不少游戏彩蛋。虽然影片并非改编自某一具体游戏IP,但电影对于游戏文化到位的展现戳中了不少玩家群体。
 

一方面,影片中演绎了很多玩家玩游戏时的真实习惯和经历。比如影片融入了当下盛行的游戏直播,并且还邀请了海外多位知名的游戏直播网红;再如在电影画面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背景人物有不停撞墙、原地转圈等奇怪的动作,呼应了现实中玩游戏时网络故障的情况;还有“穿成粉色小兔子的玩家,往往都是大佬”等等玩家能够意会的梗。
 
从这个角度来说,《失控玩家》并非只是将游戏要素进行简单堆砌,制作团队进一步研究了玩家群体的心理及行为,融入在影片的剧情中,从而更加容易引起共鸣。
 
另一方面,电影也在尝试激发玩家的一些思考。编剧Matt Lieberman是一位GTA老玩家,在游戏里大杀四方时他也会对NPC们心怀愧疚,这也构成了影片提出“没有杀戮、暴力的游戏能否获得商业收益,游戏就是被用来发泄暴力欲望的软件吗?”等种种疑问的基础。

 
  
影游融合的不同思路
好莱坞在越来越靠近游戏
 
尽管过往的游戏改编项目战败居多,但好莱坞从未放弃对游戏这一题材市场的挖掘。
 
游戏产业规模的不断提高与受众范围的不断扩大,也进一步影响了好莱坞在题材选择上的倾向。疫情推动全球游戏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全球游戏市场规模达1778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23%,全球游戏玩家达26.9亿人。
 
在受众层面,游戏玩家的年龄普遍较为年轻,与主力观影群体之间存在高度重合。另外,热门游戏玩家具有全球性,游戏IP的知名度也相应得到扩散。广泛且高度重合的受众群体让好莱坞看到了游戏题材电影所蕴含的极大市场潜力。
 
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迭代,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正在逐渐变得模糊,人们对于电影中游戏场景或者虚拟场景的设定也更加容易接受。
 
游戏《蝙蝠侠:阿卡姆之城》
 
就后端的衍生开发而言,如果融合得当,这类电影对于IP价值的挖掘具有较大的促进。此前,华纳在蝙蝠侠IP的综合开发模式提供了电影改编游戏的可行思路。游戏《蝙蝠侠阿卡姆》的故事独立于漫画和电影之外,与当时叫好又叫座的《黑暗骑士》三部曲相得益彰,将蝙蝠侠的IP价值推向顶峰。
 
复盘好莱坞过往的游戏题材项目,来自知名游戏IP的改编一直存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表现不及预期的居多。
 
在投资制作上,过往项目多是中低成本规模投入,制作周期短加上整体制作团队能力有限,对于游戏元素的处理只停留在符号化的阶段,无法引起玩家认同。
 
而其中的难点之一在于,一方面过往大多数游戏的玩家群体和电影受众群体有所区别,导致对于改编电影的偏好不同。此外,大多数游戏的故事背景和原始剧情都比较薄弱,在电影改编过程中,无论是从游戏剧情还是人物角色身上,能够借鉴的创作素材都较为有限。
 
当然,好莱坞在游改的过程中,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可行的路径,比如学习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模式,走类型化道路。以《生化危机》系列为例,在借鉴了游戏的名称和基因变异、病毒这些元素的基础上,重构了相对普通观众容易理解的故事情节,并且融入了惊悚动作类型元素。
 
此外,从《头号玩家》《失控玩家》等影片开始,我们也看到了好莱坞对于游戏题材处理的不同思路。
 

该类影片并非改编自具体某一游戏,而是将游戏思维融入到电影创作中。《头号玩家》除去让人津津乐道的彩蛋和梗,电影视觉语言中充满了游戏感。大胆的镜头,夸张荒谬的画面,导演以此把握住了玩家的喜好。
 
一定程度上,没有游戏原作的包袱也给予了创作者更大的空间。导演肖恩·利维在采访中表示,之所以能在《失控玩家》中做出一些特别的东西,是因为没有被任何改编束缚住。这次不仅是创作一部电影,还能够创作一款完整的电子游戏,这给他带来了最大的自由和更少的限制。
 
当下,不管是好莱坞对于游戏题材的涉猎,还是游戏公司推进IP开发的主动作为,好莱坞与游戏题材的碰撞正在迎来新一轮的热潮。Netflix在今年1月宣布将《古墓丽影》动画改编剧加入其一系列游戏改编项目中,其中还包括《超越善恶》《全境封锁》《龙穴》等游戏的电影改编。与此同时,一些游戏开发和开行商也在积极进行游戏的改编计划,比如育碧(Ubisoft)正通过自身的影视部门,挖掘开发游戏《雷曼》(Rayman)和《看门狗》(Watch Dogs)的剧本潜力。



近期主题相关内容




近期同区位更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