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若无所见,何以自立——略论仁智和圣贤

冯文举 道中书院 2022-05-22

   仁和智,先贤(朱子、阳明)对其体认和定义亦有不同,其关系自有不同。
   朱子念兹在兹在仁,但着力于智处甚多。智以辅仁,只在现实层,所谓是横向义的“形构之理”,或“道问学”,非纵贯义、超越层的“实现之理”。此处若不清楚,则仁智混杂纠缠,皆有妨碍,所以然对应所以然之理,中间尚有一间未达,故牟先生称朱子“智测”。朱子踏实、清楚,在现实层是其优点,但在成德、在超越层却是弱点。
   阳明之“智”,是知仁之方向,所谓见道真切分明精准,是纵贯义的,非“道问学”,和朱子有根本上的区别。在阳明,仁智是一体圆熟的,完全属于道德、超越的范畴,在朱子,仁智各自成体用,不是一体。牟先生解“仁”以“明”、“觉”义,“仁”中有“智”,本自具足完整,不一定非要明“事理”方可实现,如此,方是仁义内在,绝对、无条件的道德意识,成德才有保证。在现实层之实现,虽需“形构之理”(一般所谓“事理”)辅助,但本末之别甚明,连朱子都说“未有不晓事的圣贤”,季谦先生亦谓“理之可能处即事之可能处”,其中深意焉可不察。
   宰我、子贡以多才智、政事著称,尚且说“夫子贤于尧舜远矣”,何也?尧舜是古圣王,夫子并无尧舜之外王事业啊。然,程子曰“纵使是尧舜事业,亦如一点浮云过太虚”,此于圣贤评定标准有别也。一是以朱子为代表,圣贤内圣外王俱通达,心性事功俱完满,做尽天下事;二以阳明为代表,完全收归于心性,尽伦尽分即为圣贤,岂能苛求事上完美?夫子垂教后世,万世师表,故贤于尧舜,此内圣就是外王。依朱子,做圣贤工夫,下梢工夫极为重要,但因求之在外,故而艰难、圣贤难为;依阳明,做圣贤工夫,心性上达工夫最为根本,只因求之在我,故而简易、人人皆可成圣贤。
   人说,讨论读经教育,你扯这些不相干的干嘛?呵呵,我所说正是读经教育。若无所见,何以自立?邱先生谆谆教诲吾人读牟著,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先生回复不愿细细体会,或看不懂,不肯服善,奈何!多数时,我亦不愿多说,因为看看牟著,自会明白。(2015/07/07  写于三十而立日)

 (2013年“论语一百”夏令营出征之前,北京康西草原,厉兵秣马)

道中书院·2016年暑期成人读经师资研习营公告,详情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