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阶九册升级后的首次教学实践、高阶冲刺班的学习对我来说就是一次“博文约礼”的淬炼

文宣部 道中书院 2022-05-22

高阶十期冲刺班学员结业报告





“道”中

             ——徐光新

喜忧参半话别离

生命长进在觉醒

学而不厌至于道

念兹在兹启智慧




丁乙钊



为往圣继绝学

——高阶十期冲刺班结业报告


教授解这个"绝"是断绝的意思。我一直都以为是“高”的意思——很高很高的学问。当听到这是一门断绝的学问时,我很震惊也很伤心。

我一直认为“道”和中华文化是相同的,甚至于中华文化还包含了“道”。

我的心态一直都很乐观,我并不是多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是绝不愿看见这种文化消亡的。当时想,现在开始国学热、汉服热、礼仪热……虽然也觉得这并不算摸到文化的脉门,但没关系呀,只要开始有兴趣,自然会越来越深入;只要有深入的,必然会走向最高的学问。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华文化在过去一百年来只是"隐",现在要浮出水面了。教授解的这个"绝",让我这种天真的想法受到了莫大的冲击,我有了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过年期间,听了些喜马拉雅里解释《论语》的音频。听完之后很"难受"——听不进去的那种难受。也同时发现自己在道中这半年真的长进很多。我觉得他们解得很浅,从表面解表面的感觉:教你怎么和领导相处?怎么在公司上班?在家里怎么做?一套一套的听上去特别有道理,但背后的东西全没点出来。可恨我虽然有些感觉,但讲不出个一二。那时我觉得鱼龙混杂,想要寻“道”,寻“真正的学问”。但,你不使劲擦亮眼睛,很难!

最近看《中阶八》,佛教讲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现在的佛教徒听不了佛的教诲了,怎么办呢?看佛讲法的书,从书里寻找佛的智慧。

所谓“圣人虽已远,经典永流传”。同理,若是想寻真正的“道”,一定要读经典——老实大量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真正的学问是什么样子!

看佛的经典,若是看不懂就跟着僧人学习。就像道中的“三个馒头”:读经典、看理论、听讲座。但是在这里还是不同的,不是因为看不懂,读经典看理论是打基础,是自己画好龙身,之后听老师讲座时你才有点睛之感。

哎呀,都是中国字,有什么不会读?不懂的呢?懂一点就叫懂!“百姓日用而不知”,读《论语》时,你会觉得她在和你共鸣,人性是都有的,有些东西也是留在骨血里的,只不过我们的还没有“显”,而圣人的已经“显”了。

读经之后看理论,就像什么呢?举个自己的例子,我看理论时,就突然悟到曾子是怎么悟道的了——做反省的功夫,反省自己,反省社会乃至宇宙。

讲孔夫子一生教人就是要人“好学”,体现在《论语》开篇,子一曰便是学,接下来便是我的猜测了。《论语》里第一次出现曾子曰时,便是“吾日三省吾身”——反省啊!我又想孔子有两个弟子“悟道”:一曾子,一颜回。那颜回怎么“悟道”的呢?我认为和孔子一样——好学,毕竟连孔子都讲:“有颜回者好学……今也则无”。正好和理论书上教授讲的对上了。我内心暗自欢喜,这些东西是市面上大部分注释书不会写到的。可见,想要探究更高深的学问,是不能沉溺在鸡汤成功学里的。

虽然自己也没多清明,好在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我学问浅薄,不懂太多事情,还讲不出读经教育怎么怎么好。但我坚信,一个教你头脑要清明、思维要缜密、人生要向上的教育总不会是错误的。

在这个时代,能有位“继绝学”的老师那真是不容易的。在高阶铺垫班这一个月来,重读中阶的课程,内心受到很大的感触。不知不觉中一个月就过去了,时间太快了,感觉很多东西自己还没学的太扎实。接下来的日子,珍惜、努力,不枉负来此世间;不枉负接下来在书院的半年;不枉负自己生命的每一天!




闫树函



一心定而鬼神服

——高阶十期冲刺班结业报告


高冲时光,转瞬即逝,收获颇多,成长颇多。真实的来讲,这是我在道中长进最大的一段时光。

“心生万法”——的确,心态不一样了,整个世界就会不一样。

之前刚进入高阶冲刺班时,因一时接受不了王欢锋老师的“暴政”就想要退缩,甚至想过退学。可是我的人生还有很长,如果连这一点点“暴政”都接受不了,那我以后的人生岂不甚令人担忧。后来我视其为逆境,告诉自己,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下,人生是一定会遭遇逆境的。而不论逆境还是顺境,我都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要深入地探究其缘由,智慧地分辨当前的处境是真的逆境还是自己设定的枷锁。认真分析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心态做出调整。而身处逆境中,虽会陷入一时的焦虑和愁苦,但当我明白了这是当前所产生的必然,便会渐渐从理性上心平气和地去面对,去试着接受。事后想了一下,关于这种逆境,其实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自己的原因所造成的。所以要好好地反省自己,不断地修正自己。

当我的心态不一样了,我发现自己的心灵也随之打开了,“镜子”上的灰尘也退去了好多,也可以做到自律地去学习了——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感受。

心灵清明了,整个人、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无与伦比的和谐与美丽,似乎也颇懂了一点圣人教导后世诸生心思清明的良苦用心。

心思清明了,人才会能定住——一心定而鬼神服,而又焉知所谓“鬼神”不是附到镜子上的灰尘?

“一心生万法”~妙哉妙哉!




徐光新



高阶冲刺班结业报告


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在高强度快节奏中度过。每天都在老实大量地品尝着道中特色——“三个馒头”。开始的时候真是让我又爱又不爱:爱它味道香甜悠久、回味绵长;不爱它因为自己消化慢,吸收有限。而结业在即,猛然发觉“三个馒头”已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的骨头我的肉,融入血液,深入内心。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教育是落在“做人”二个字上的。所以说,学者,学做人也。人必须是一个人,人也必须像一个人。而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儿童教养成为一个像样的人。这个道理在古时候无论是士农工商,还是贩夫走卒,人人认同。一个人有没有教养,不是看你认识多少字,也不是看你具备多少知识,而是看你的生活行为合不合于“做人的道理”。做人的道理的根据在圣人经典里,圣人的教训,并不是圣人一个人的意见,他的话语是体会人心之同然而说出来的,因此我们读经典,不是被动的接受圣人的意见,而是通过圣人的启发,使我们先天本有的得到一个真实的印证。“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读古圣先贤的书,圣人的人格精神,言行志节,立即呈现在我们面前,而相互照应,古今同在。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由于它所说的都是常理常道,是恒常不变的,万古常新的道理,因此可以作为生活的原理,指点生命。

尽义而后知命

做人,为学,想成人,想成学,最重要的是要问自己是不是为了学道。冉求说:“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孔子告诉我们你要一直努力地走,走到你不能走的时候,走到你不能再前进的地方,你才停下来,叫“中道而废”。那什么时候是走到不能走的地方,什么是走到不能走的时候?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人总有自己的命限。但你不要管,你要问的是有没有尽义。你念到了,努力做到了,你就尽义了,尽了义,那还没有尽到的界限,就是你自己的命。人确实有冲不破的界限,要知道限制,同时也要知道限制不是永恒的,随时可以冲破的,只要再尽一分义,就可以冲破一分的命,所谓“尽义而后知命”

一个人如果没有尽其义而说“困难,我做不到啊!”那是用困难作为“做不到”的借口,那就是推脱,逃避。一个志于道的人,一定要当下放下一切,放下一切牵绊,放下恐惧,放下一切借口,每刻都念“到底是谁绑了你呢?”  到最后,便会觉察到原来是自己的心灵不够精进、立志不够坚定才会如此。

人生的意义在于学道、悟道、成道,任何时刻自己都要念兹在兹,要学而不厌,要诲人不倦,这才是真生命!




张艺凡



道中高阶冲刺班之"博文约礼"

——高阶冲刺班结业报告


2020年这个新年不同寻常,所谓"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忙碌的国人齐刷刷静了下来,是时候省察我们行为的时刻了。从忙、茫、盲,到定、静、安、虑、得,相信每个人都有关于这件事的思索吧!

我也一样,除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就是自己的学习成长。过年期间除了听文礼书院、道中书院、上河书院的线上课程之外,还看了两本六五文集。另外,我把《传习录》上中下三册共读了25遍,有了这个学习过程,自己都感觉到每日的成长与进步了。这几年的确读了一些好书:《易经》300多遍,《学庸论语》300多遍,《老子庄子选》、《诗经》十几遍,《孟子》个别篇章读了200多遍,其余篇章60多遍(孟子这部经典的诵读量还不够,这是我的一个小小的遗憾。)理论方面:《六小篇》前半部分读了十几遍,后半部分读了五遍。牟学四入门读了两遍,牟先生讲课录十册读了五册,道中的中阶教材九册、高阶教材五册会经常翻看。其它的书也看,比如蔡仁厚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钱穆先生的"经史合参",柏拉图的《理想国》等。历史方面也看了《史记》、《三国》、《汉书》等。关于《论语》解经方面也看过两本,正在做朱熹的《四书集注》移注。这几年在经典中悠游,与圣贤为伍,感到内心喜悦,头脑清明。生活中的一些坎坷、不如意都很少能动我的心。个性更加坚韧平和,有“造次、颠沛必如是”的感觉。除此还在道中学习两期12+12课程、带过一个12+12班,分别是第20期、35期、36期。我想我是何其有幸,在这个年龄重新回到教室里孜孜以求、求学问道。人的一生中任何阶段的良性改变都会收到良性的结果。由于时代造成的文化低迷,我们每个成人都需要补上这一课,才对得住自己这条命,当然这种生命的觉醒和向上提拔自己的精神,对子女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我开始查阅道中书院年后的学习班级。我在前几次的学习中,每每看到中、高阶同学忘我的学习状态,就立刻心生敬仰!《孟子》诵读遍数没有达到目标的小遗憾,也时时让我心痒。

2020年的春节已经把这一整年的时间切割成碎片,我感觉在家的学习效率和道中书院不可同日而语。想来今年的时机就是最合适,于是和家族的主要成员说明了我的想法后,开始筹备来道中学习。

人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哪能轻易离开家这么久呢?可这个年龄了才遇到这么好的书,有这么好的一群贤达,营造了如此高效的学习环境,中国乃至世界上也难寻难觅的真正求学之地,如果今生错过,将永不再来,会成为一生的遗憾。"古之学者为己"、"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这些经典语句已经在我的大脑里生根了。走吧!去道中——到我向往的圣地去朝圣。

选哪个班呢?时间不好挤啊!

我联系了道中招生号,把我的情况一说,老师说上中阶班吧。其实我的基础还可以,有那么一点点意思,能不能上高阶呢?我是个爱学习的人,就是上有老下有小,挤出大块时间非常不容易的,全家族主要成员都协调好,得到他们的理解与许可,我才会学得安心。招生号把我的情况转达给了冯院长,我开始和冯院长沟通。冯院长问我中阶教材看过了吗?我说看过了。那孟子读了多少遍?我心里发虚,心想,怎么不问《易经》呢?我想我这是明知故问,人都有良知,良知有良能啊,会判断是非,我说好吧,我从中阶读吧,底子打得更好些。

到了道中书院开始学习,心里真美!满满的踏实感!这就是我梦里都想来的地儿,嘻嘻!道中书院在这关键时期所做的一切准备对学员的护持是那么精心周到。想想,只要你想要,学习成长又是容易的。

冯院长又仔细了解了我的基础:主办过多次“六小篇”研协会,还有"新四篇"研习会、儒商研习会。还参与过两次万人宣导讲座,是有些基础。觉得我的程度上高阶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建议我上高阶冲刺班,35天结束后再上高阶班。我按照冯院长的规划进入了高阶冲刺班的学习中。

这次来正赶上中阶教材五年来的全面升级,我们冲刺班的学习内容是理论强化中阶教材。读经典是《孟子》50遍,中阶九册内容调整了30%左右。每天早晨3:30起床,我这个半百之人又开始精进了。

截止到我写这篇心得,我们已经把要看的理论全部看完。《孟子》读诵也快完成任务了,还剩两天是复习《中阶八》,因为这本书内容难度大又重要,所以安排看两遍。升级后的教材内容更深更博更实用,真是十字打开,既有高度又有宽度,可用"博文约礼"四个字来形容。教材内容我有30%~50%没看过,关于读经基础理论的内容更深了、高度更高。如对读经教育原理背后的理论支撑做了深度剖析,从儒释道西四家学问的起源、主旨、立教点、起修方法等都做了大量地阐述,并对四家做客观之对比,讲清来龙去脉。同时,对佛家印度的“空、有”两宗的开创、立基点、内容、定位等都有细致地说明。对华严宗、天台宗也做了梳理。对西方文化的系统架构、特点、及康德理论关于道德根据的分析内容,都说明清晰。使读经理论更加坚实,对于孟子的"性善论"以及《中庸》、《易传》的儒家圆教思想、先秦、宋明、当代新儒家的分析更是少不得的。另一方面,围绕读经理论的外围内容也很丰满,关于体制读经方面的内容详细落地;新升级的零基础题纲校长场内容更有针对性,凸显高大上,可随场次灵活变化内容,对体制读经的指导详尽而专业,涉及到的知识点更能令老师们折服;针对全民读经的内容丰富、目标明确,关于尊师重道方面指导入微,且一以贯之丰富而不离于道,对识字、解经、考据声韵文字训诂,以及关于昆曲、吟诵的起源发展,对古代尤其是清代私塾、古代书院的教学规模,教学方法的介绍都很广博,尤其一些相关读经类比于其它教育方面的、中西方、古代、近代的比对里都附上了季谦先生的点评,使阔疏的材料经过先生点评而天眼洞开……

综上所述,这些理论研习内容使学员将来的宣导更专业、水平更高。尤其是影响到体制内的校长、教师方面,甚至是学界,会增加信赖度、提高影响力,会使读经观念更快地从民间到体制,从草根到学界、甚至官方,以期更早达到全民读经,尽快扭转百余年来中国文化没落的颓势,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力!让5000年文化的经典粲然于世、走进千家万户,以期成就世界性人才,造福华夏、汇通中西以润泽人类生命。

这次高阶冲刺班的学习对我来说就是一次“博文约礼”的淬炼,无论内容如何丰富感觉总是不离道,无论儿童读经起点于儿童有多么平实,其理论根据“如珠走盘”、不离人性。我喜欢这次的深入学习,庆幸自己的决定,感恩道中书院全体贤师们的耕耘,感恩冯院长通宵达旦夜地奉献他的智慧。最后,盼上苍垂爱,使我顺利通过后面100天的学习,佑我大后方的亲友们福寿康宁!

愿我立身行道,不枉余生。



编辑:(助教)史志芳

审核:(教务长)守真

相关链接:

   1.人生需要挑战,需要去做一些你不敢的事情,这叫“成长”!情出自愿,事过无悔,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书院·“百日精进”高阶班过往信息汇总,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