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薛春黎:发现病痛,就是长进——宣导讲师要做减法、要不断修理剪断自己的挂碍

道中书院文宣部 道中书院 2022-05-22





《为学不厌,诲人不倦》






    编者按:12月1日上午,道中书院讲师团薛春黎团长为牟学入门精进班·第十二期授课,撮要记取。




在道中书院学习工作,培养了一种意识:学习,能不能解决问题。冯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有问题意识。牟先生《五十自述》里:文殊问疾篇,里面引用《荀子》子贡问孔子请息矣的例子。子贡问孔子,自己求学厌倦了,可不可以休息。 “息”有两个意思:第一、休止,休息;第二、生发,生息。子路厌倦的时候,问是否可以弃学而去事君、父母、妻子、朋友或耕耘。孔子皆一一否决,说你去看看“圹”吧!(就是坟),意思人死而后已。子贡想问,学习而到底何时能停?——永远不能停。人生到现在,不讲课,不读经,能干什么?上研究生也会厌倦。但我坚持做完了学业。人生不只有成就感,还要有完成感。“君子善终”说的什么意思?“毙而后已”、“死而后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是什么意思?后凋,即是不凋。

宣导也是如此,回归本心。教而倦、学而厌之病根何在?今天带大家一起找到。初来道中,一切很新鲜,读书也新鲜,后来慢慢就厌倦了。人不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就会一直喜欢地做下去。学习本是不亦说乎的事,怎么会厌倦呢?厌倦的是我们的本心吗?心有两层,一是良知,一是习气。人有习惯的反应,使我们厌倦的就是我们的习性,我们要回到初心,抛掉习性,转成本来的样子。 大家来道中就是求改变,但是有时壳太厚,一时透不出良知之光。学习厌倦了,还是我们不够爱良知的自己,太过呵护躯壳习气的自己。君子有诸己。人要先学会爱自己,要自爱。我想让我不堪的生命归于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宣导也有累的时候,我就想,我不宣导我干啥?向死而生。有习惯,更重要的是有习心。喜欢抽烟,不是真喜欢抽,而是喜欢那种感觉。重要的是你为什么破不了壳?一个人喜欢一项工作,不可能一直喜欢,总有厌倦的时候,怎么去克服?

今天我们不爱学习,是不爱自己。宣导读经你把自己身体搞成这样(搞坏),你宣导是假的。你要学会照顾自己的身体。想着自己不是自私,叫自爱。我生命中曾经有不堪忍的遭遇,经人指点,接触读经,生命转化,所以我出来宣导,希望帮助和我一样的人。能爱自己肯定能爱别人。良知良能,活都活不好,死了也不得好死。孔子知不知道死?知道。所以才要教会怎么“生”。西方哲学家讲“向死而生”。自生者,然后能生它。
厌倦本来不是我们生命的样子,都是外界有条件的东西,是假的,所以丢掉很容易。“学”和“教”——成就别人的心,本来都是真的。为什么变假了呢?如何判断自己的心念是真假?就是看心灵所发是否是无条件的命令。如果是无条件的,就是真的。千金难买我愿意,康德叫“自由意志的无条件命令”,牟宗三先生叫“自由无限心”。千金难买我愿意。良知本来无条件,但是人是有取的。人身体自己却有限制,用身体承载表现实现良知,要通过有取之曲来完成。人要活着,身体需要外界物质,就是有条件,表现为“有取”,有取就容易有执,进而执着。所以,人必须假借肉体之有条件而表现无条命令良知,但是人良知要清明而不执着于条件就可以。一旦执于条件,就病了。执着于条件的表现有很多,人生有三大病痛:一、生理的欲望二、心理的追逐三、学问工夫的执着1.生理的欲望(欲),食色,色包括一切形形色色。蒋勋讲六大孤独,其中之一是情绪的孤独。包括出生时,和少男少女的情欲孤独。同样是吃饭,有人是天理,有人是人欲。吃饱了还不丢饭碗,就是欲望,欲望是失去良知的把控。有取,就容易有病。病是无根的。比如,饮食男女,有人吃饭穿衣,吃饱穿暖是天理,而追求华衣美食就变成了欲望。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生孩子不管生男生女都一样,只要精神能传承下去。 

2.心理的欲望(忿),名利心。比如有人不是喜欢钱,是喜欢挣钱的感觉,挣钱上瘾。愤怒,想得到没得到,生气的怒,是自己的无能无力。这不同于文王的“义理之怒”。心理的追逐:循名责实,名副其实。本来循名责实,名副其实,但是人往往求到“名”之后,太重“名”而丢失了本分,内心越空虚。越强势的人越如此,通过冲突的方式去壮大自己,此时要需要一个懂他的人给予一个怀抱。一个人强势,如果不是从良知发出来的,那个人最可怜。那个学生用冲突的方式与你发生链接。冲突是有非理性的因素存在。老师出于生命本质的爱,即使是霹雳,也是对你好。就比如你身上长了脓包,砍掉身上的肿瘤当然会疼,但这是对你好。3.学问工夫的执著(矜),贤者之病。今天你来道中书院读经,有了一些学问,你反而越自卑,只要你有这个感觉,说明你在学知识。如果你是学智慧,把握了一点,就感觉足够了。良知无条件,要成己成物。好学就是老实大量重复。打拳有人一直伸着拳头吗?没有,只有先收回来再发出去才有力道。老实大量,循环往复。天道循环,无往不复。圣人是在生命的“每一刻”当下尽心尽力的人。而我们是在生命的“某一刻”当下尽心尽力的人。圣人是时时刻刻的尽心尽力,是时时刻刻的圣贤。我们是偶尔某一刻的圣贤。我们和圣贤差了什么?老实大量尽心尽力的工夫。学习过程中发现了问题障碍,你要高兴,因为你长进了。你在奔跑,所以你感觉到了风;感觉不到风,因为你没有跑。
读经发展到今天,这三种深度的病逐渐暴露了。

一、玩弄光影。向往圣贤的境界,贪求而把“圣贤(良知)”作为外在的一种追求对象。这个时候就像捉影捞月。影子是智之光的照射,但没有仁之爱的工夫去接上圣贤境界,自我和圣贤境界之间形成了挂空的距离之感。自我会陷入空虚孤僻,没有动力,感觉使不上劲。有影子的地方,其实就有光产生。光明朗现是没有影子的,只有智之光,没有仁之爱,就会产生影子。智及而仁不能守。仁智脱离,生命就破裂了。如果只是被光影拖着走,会很累。怎么办?知及仁守;要摄智归仁,以仁养智。二、簸弄精神。如阳明学导引术,只能炫技,而不能有真实用处。文章浮华而不切生命,有何用?宣导也是一样,不能只贩卖学问口才。只有找到了良知,才能为真。一切都得从真生命真性情中来。三、气魄担当。英雄往往有气魄,圣人是义理担当。只有气魄担当,就会“其进锐者,其退速”。如果把握好矢向性,还不错,如果方向错了,就麻烦了。虽然无限精彩,但是最终会破掉。读经宣导也是一样,到底宣导是从生命透出来的,还是一种气魄担当?不能打着读经宣导的名义摆架子。当初没有遇到困难,我会想解脱吗?当初没有老师指点,我会走出来吗?想到这些,我就想分享让更多人知道读经教育,哪怕有时听课的领导很不像样子,为了背后的孩子,我也要讲。 宣导讲师要不断修理剪断自己的挂碍,虽然是讲师团团长,我始终觉得自己就是学生,我的分享也是为了大家大成长。

在外宣导,每次坐飞机,我会想,要是下不来怎么办,我除了愧对父母,我问心无愧。每天都问心无愧,死而无憾,醒来时像重生了一样。这也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实不用等到上飞机,每天晚上睡觉前,想如果明天醒不来,我今天做的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吗?读书人不在身材多高大,身体多强大,而在这颗不安不忍的心。不忘初心,初心是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气魄如何处理?人要有气魄,但是要以志帅气,要以理生气,然后以气尽理。子路一开始也是很野蛮,跟随孔子,最后正冠而死,君子善终。宣导嗓子哑时,只要有不安不忍的心,讲性善论时,嗓子总会变好了,无论再难的场,讲完性善论,一片祥和。 读书人不在身体强壮与否,而在一刻坚强的心。王阳明九死一生,谁能打败他?谁陪着他?良知。他发现,在困境中只有良知能陪伴自己,任何人都不能陪伴我们一生。宁愿用这一生去发现,然后让它陪伴你一辈子。良知,其实也不用一生去追寻,因为它一直和我们同在。但是它在哪呢?我不知道,只有你知道。




编辑:(文宣部)王宏薇

审核:(教务长)守真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书院·牟学研习班往期信息汇总,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