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文刊发】臧云彩“经典中医传承发展”专题系列讲座之一:如何学好中医

道中书院文宣部 道中书院 2022-05-22



01



臧云彩老师“经典中医传承发展”专题讲座之一:《如何学好中医》

 编者按:2020年12月10日,青年名医臧云彩老师应邀于道中书院本部进行“经典中医传承发展”讲座第一场宣讲——《如何学好中医》。相关宣讲图文以及臧云彩老师个人学医行医纪行,见本页下方。本文是按臧老师现场宣讲录音整理而成,未及臧老师本人校订,望读者观其大略。

  文字整理:(道中书院)范琳、薛春黎


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怎样才能学好中医》。我经常给学生们讲,中医不能只在校园里讲,针对在校的老师、学生在里面关起门来学习,我们的中医更应该走向千家万户。更应该推动全民学中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多数人,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中医?掌握中医所描述的我们这个自然人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之道,这样的话才可以少生病,或者不生病,从根本上解决现在医院里的人满为患,医生整天忙得焦头烂额的局面。
那么,我们在座的都是中医的爱好者,我汇报的可能不是那么全面,尽量以点带面,抛砖引玉。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汇报:第一,做一个合格的中医家的判断标准;第二,遵循中医人才的成长规律;第三,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第四,培养中医的理论自信和中医的疗效自信。


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我们必须在临床上固守我们的中华文化本位,固守东方本位思维,才能打开我们中医的大门,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思维是打不开我们的《黄帝内经》的,也打不开我们临床的《伤寒杂病论》的,所以一把钥匙打开一扇门,这是亘古不变的。
合格的中医家的判断标准,一定要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首先要认同中华文化的世界观,我们中华文化的语言理论是“阴阳”和“五行”。在过去每个领域都会用“阴阳”和“五行”去架构,书法、绘画、艺术、各种工匠,它都是用这种理论,包括我们后人所说的哲学、医学、包括我们的天文和历法,所遵循的原理和架构通通都是阴阳五行,不是现在西方的逻辑思维或者是西方的还原论,而是东方的阴阳和五行。
包括我们的历法,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历法是一年有365天,分12个月,有24个节气,一个节气平均15天;15天呢,一个节气里面又平均分成了三份就是三候;那么二十四节气呢,每个节气分三份,一年有72候。就像《西游记》里边的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一年有72般变化,一个候就是五天,这五个候呢,就是我们的五行。每三候呢,就是天地人;每个月分两节,就是阴和阳;每个月分成了上半月和下半月就是阴和阳。一个独立的单元先分阴阳再分三才再是五行,阴阳三才和五行一直都是这样,从古到今都是。我们现在用我们中国的历法比较少,都是公历,让我们现代人淡忘了我们的历法的现实意义,我们的历法不仅只是古代农耕文化指导农耕活动的,而是用我们所司空见惯的日常这行为和现象做立象去说的24个节气,用在这个时间点上常出现的现象来立象的。我们整个《周易》都是这样,不是说《周易》讲的古代什么什么活动、暂时的结合体,这不是我们的《周易》,而有可能用了古代的活动事情、人和事去做类比,类比这一卦,这一爻的意思,相似的这一类的所有都可以用在这个卦爻辞的解释上,不是具体解释这个文字,这个卦爻之象的,如果本末倒置了,就学不到《周易》了。


所以阴阳和五行在我们生活方面处处都有体现,我们的阴阳寒暑,寒暑的往来,昼夜的更替,这就是我们的阴阳,它就是个观念。阴阳不是哲学,它是用文字描述的自然规律——这个观念很重要。如果你学到哲学上了,那就失去了中医,我们中医本来就是描述了古圣先贤经过历久的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了自然现象背后所支撑的永恒的规律。我们用有形的文字把这个规律描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中医学”。
 为什么中医学亘古不变呢?之前去讲课有人问我,为什么几千年的中医学《黄帝内经》,一千年前的《伤寒杂病论》,中医领域还在保留?学生们还在天天背诵,如至宝一样,你们趋其左右,不敢超越它,你们中医是不是落后了?我们的科技日新月异,中医是不是落后了?我告诉他,中医怎么会落后呢?只有科技才存在落后的概念,中医不会,为什么不会落后?别人说你落后,我们说我们不落后,那么这叫“吵架”,没有意义。 我们要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落后,大家看前面的解释,中医是古人观察的自然现象,我们到处看不到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你怎么样去体现呢?只有有形有象,通过自然现象、自然万物的变化让我们去总结体悟后面的支撑这些变化的、永恒不变的规律而我们中医恰恰就是描述支撑这永恒不变规律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就像白天的太阳、晚上的月亮一样亘古不变,它怎么可能落后呢?
所以,我再把《周易》的这个“易”字下个定义,《周易》的易字是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我们中华的文化,上面为阳、下面为阴,就像左为阳、右为阴一样的,上为天、下为地,我们面南背北的时候,我们中国的北半球,面南背北,面向太阳远离黑暗,背后就是永远没有太阳出现的地方,远离黑暗。我们去定方位,左手方就是太阳升起的方向,右手方就是太阳落下的方向,这是以地球为参照物的,不同的参照物,这就是我们的参照物,左手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右手方是太阳落下的方向,所以我们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也就是左为阳、右为阴也是这样的立象。上为阳、下为阴,阳立象为白天,阴立象为夜晚,上为日、下为月,这个是什么样的意义呢? 《易研究的是什么呢?我们再下一个定义,就像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一样更古不变的变化规律,就是易,它研究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永远都是立象思维、形象思维,打个比方就像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一样亘古不变,亘古不变的变化规律就是易,易与医是同源的,它的思维是相同的,它研究的是亘古不变的规律。这一点就是从我们的阴阳和五行上去体现,五行可以这样去理解,这个阴阳气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立象为一年的话就是上半年;下半年为阴,用一天来说的话就是上半天为阳、下半天为阴,那一年里边还有春的温、夏的热,虽都是阳,但是它还有不同,秋的凉和冬的寒虽然都是阴,它还有不同。所以我们把春天的温,万物生发,小草发芽,自然界的物我们是看到的,我们看到春天温度的上升,小树苗发芽,长得挺快的,基本上都是用我们可见的速度在长,这样一个自然界的物向上蓬勃生长伸展立象一年的上升的这个过程称为木。一切向上向外伸展生发的相,我们叫木。那么阳比较盛的状态我们叫做火,这都是一个具体的类象。金就是阴,我们发现秋天一来,秋风萧瑟、万物凋零,那么古代的兵器金器都是杀生的,对不对?不论是打仗也好包括厨房用的刀也好都是杀生的,蔬菜也是有生命的,宰个小鸡它都是生命,都是杀生的。所以用金来描述对自然界万物生灵不利的一面,肃杀之象来类象的,中华文化都是这样去类象的。所以将阴中不是太阴的象用金去表达,阴是极阴,就是寒,万物闭藏在其中,就像所有的种子一样处于一个闭封的状态,这叫闭藏之象。所以用水来立象。北方的海水是流动的,水是趋下的火是向上的,这是对阴的一个细分。


这里面还有一个土,土育万物,土主运化。在我们中医里面,脾主运化,什么是化呢?所有的变都是化,我们说变化变化往往是连起来说。

那么在四季之中,所有的象的变迁,从春到夏,从夏到秋到冬,一年四季从种子到发芽至开花结果,从种子到潜藏,这中间无时无刻都在化。所以这个化,它主土主时,土主四时,在四时里都有化的力量。所以在生长、化、收藏,为什么将化放在生长和收藏的中间?这个不可能放在这四个字的里面,为了表达所以放在中间,说明在这四个步骤里面,任何环节都存在着“化”。这就是我们的阴阳和五行,这时我们就明白,阴阳五行它不是哲学,它是我们的老祖先用自然之象类比的万事万物,不同的时空片段的属性,是属性的一个概括,或是类象,它不是哲学,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用文字来呈现出来,为了交流的方便。必须起名字,不起名字怎么交流?就像《道德经》所说的对自然界亘古不变这个象或是这个道,起了个名字。那最后老子说这勉强叫做“道”嘛!大家要相信,只要有名字,它的含义就降低了,只要有形,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它的含义都是不全面的,都是对它浑圆含义的一个束缚。但是又不得不起名字,为了便于我们交流。否则,后世人不知道我们在谈什么,所以就必须要起名字。“道”讲述的就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所以,阴阳和五行它不是哲学,是我们中华本位的思维,是我们中华一切理论的原理论,就是架构,就是阴阳五行。 


这我们必须要明白的,阴阳五行是描述了自然规律,人又是什么呢?人又是生活在受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物,自然物包括万物生灵,我们人又区别于自然万物,这是我们人,其实在道里边万物自然是平等的,之所以把人提出来,因为我们现在所交流的文化是人。
我们周易的三爻卦,上一爻是天,下一爻为地,中间一爻为人,人是顶天立地的,换句话说人是合天地之气而成的。人是和天地之气而成的,包括植物、动物任何万物都是一样的,它都需要天的气、地的气。按西方的话所说,它需要光合作用,它需要阳光和温度,要大地的各种营养物质。西方文化是物质化,而东方文化不这样说,东方文化说合天地之气,不管是什么样的气,浑圆之场。和天地之气的就是人,中医里边所描述的人,中医里说三才:天、地、人,这个人指的是一切和天地之气而成的万物生灵,人是一个代表,一个代称,这叫合天地之气而成的人,这个人是生活在受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物。而我们中医呢,就是要纠正在自然环境中的过去生活的自然人现在人的状态不自然了,失去了常态,我们就用中医的手段通过介入,借助自然界所赐予我们的这些自然物来纠正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人的偏差,就是我们借助吸纳天地之气的物来纠正在自然环境中有偏差的人的状态。把他拉回到自然状态,这是我们治病的理念,中药和针灸是我们的手段和工具,我们的治病理念,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
大家再想想这样一个道理,人是生长在受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物,这个自然物它必须汲取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物来保证自己的一个自然状态,还是用非自然物来给养你?你生病以后是用的自然之法的自然物还是非自然物?你用一个非自然物来应用到自然环境中的自然人身上,你能回归到你本的自然状态吗?很难很难的,往往是事与愿违,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为什么科技越来越发达了,而我们的疾病越来越多的原因所在。你吃了大把大把的白药片,这个素那个素,这些都不是我们自然界给我们提供的,都是我们高科技从自然物中剥离出来,解构出来,然后通过人工所建构出来你所需要的一切的一切。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的一个事情,这个自然状态的自然人,他的自然状态我们就叫做常态。失常则灾害至,《黄帝内经》的原话,我们要守常,失常则灾害至,怎么守常呢?我们必须要了解我们古人用阴阳三才和五行所给我们描述出来的自然规律。只有懂得这个自然规律,人才有可能很好的把握你的一个自然状态,自然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状态,我们保持我们人体的这种自然状态,越接近这个自然的状态我们就容易达到完成我们人生的使命。人生百年,保持自然状态而终老,否则都是虚妄的,其他都是夭折的。我们最起码活一个阴阳卦,阴六时甲子,阳六时甲子 ,二者叠加,不就是一百二十,从这方面来说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活到120岁,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夭折的。因为我们离开了天道,背离这个天道太远了,我们现在的人离我们的老祖先的心太远了,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我们道中书院的朋友,常在道中我们要学道,这个道不是什么宗教派别,而是自然之道。所以,我们一定要理解我们老祖宗所架构的这些文化的初衷,我们每个人出去都是传道者,传播中华文化,传播我们中华文字里边所承载的天道规律。
我们经常说到“文以载道”,我们是观察自然规律来创造一个文字,这个文字是来描述自然规律的,它里边所承载的有天道规律,所以我们要明白文字背后的真实含义,而不要被文字这个躯壳揉进了西方的概念,这是很可怕的。这就是阴阳和五行,刚才给大家解释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它是描述的自然规律而不是哲学,从中华文化的架构就是这样,包括节气,一年有12个月,12地支,时间段和12地支形成六时甲子,这些无非都是知识都是概念。


一年12个月,每个月再分上下,就是阴阳卦,上下里面再分三,就是三才,三里面再分五,五行,所以一年十二个月,有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再分三就是七十二候。所以一年有72般变化,那么人这个自然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72般变化中,一年有四季七十二般变化,这个自然物它必须适应这七十二般变化,在这个变化规律里边适应天地的变化规律而变化,这个变化规律就是人所要遵循的,离开这个规律,我们都会出问题的,天的规律失常就是大面积的流行疾病,人的规律失常就是个人冒犯天道。比如说冬天天气很冷,是该有的气温,而你穿的很单薄,接触到寒气,这是你个人触犯了这个规律,你就生病感冒了。本来冬天天很冷,结果气温很暖和像春天一样,这是天的反常。这反常的天的气会催生大面积的平时不知道保养的这些人的大面积的流感,这是天的正与负,太过与不及所造成的,我们必须需遵循天道规律,研究天道的规律,不知道天道的规律就不知道什么是中医。
第二就是笃信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回归本位,这个我刚才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西方文化是和自然界所割裂的,包括医学,当然西医有西医的特点、中医有中医的特点,我们不存在谁攻击谁,我们就现象论现象,我们现在的科学和医学都是在现在技术条件可控的理想化的状态下,一般就是实验室里面,真空无菌各种化学试剂所控制下的状态里面所做出来的一切参数,这个参数随着我们科技手段的改变、同一个实验过程结果是不同的,比如说真空的程度、无菌的程度、实验室的器械的精密程度有所变化了,你的结果得出的数据都是不同的。而我们在自然环境中,人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她不是生活在实验室中可控的。实验室是自然界所不存在的环境,在一个自然界不存在的环境说,不是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人所服务的,科技有所发展了过去的参数就会被推翻,这就是五年之后推翻五年之前的,再五年之后推翻今天的。他不是推翻,它是否定再否定,是科技条件有变化了!而我们中医是亘古不变的,它是观察自然环境中的自然人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亘古不变的,它怎么能变化发展,你所更新的是技术,是术的层面,不是道的层面,道的层面是亘古不变的,所以我们学医也好,做什么也好,一定要通过象这个点去了解道的体。所以一定要学到道上,术放在最后,一定要通过象追寻到本源规律。只有学到道上,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病人临床症状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的症状都是不一样的,按着书本得病的人很少很少。即是症状和书本上一模一样,你按着症状之下的这个方也不一定有效。这就是自然现象,就是自然规律,因为象是年年更新的,道是相同的。我们有个词叫“万象更新”,年年更新,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间来找我们看病,她的症状也可能是不同的,即使症状是相同的,它的病机也不一定是相同的。我们怎么用一个死方子治好活人的活变的病呢?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学在道上,以不变应万变,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家。这个层面很难吗?不难,恰恰是学“术”很难,我们每年开会都开什么会议?多少年没有跳出这个圈儿啊,多少年都是学术会议,没有一个人是学“道”的。所以,我经常讲课的时候要问一个问题,我们是来学“术”呢,还是来问“道”,很关键的。


学术,每一年每一次的会议你都很兴奋,因为你都学到了关键的、你想要的东西,但是回去以后你总会发现还有太多太多的不足。为什么?因为你学的死方法,不能应对活灵活现的人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学到不变上来,万变的“变”,不要去追究它,所有的“变”都是后面那个“不变”所支撑的。像年年花开花相似,只有什么不同?但是必有一个是相通的,它必须随着春的生、夏的长、秋的收、冬的藏的变化而变化。春天万物生发,它赶快发芽生长,夏天万物繁秀,必须呈现美丽的一面,再不呈现它来不及了,秋天它赶快收、赶快坐果、赶快长出种籽,赶快从自然界往中间聚,再不聚就没有机会了。我们经常说,老百姓的谚语:秋后十八天寸草结子不管你长得多高,长得好坏,长得美丑,你赶快结子,不结子你没后代了,绝后了。它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所以我们不需要看什么花,什么草,不需要,我就需要掌握春是什么样特性,夏是什么样特性,秋是什么样特性,冬是什么样特性?万物必须适应这个特质规律,掌握它就足够了,这就是自然,顺自然了就是和谐。就是《道德经》中那两个字“道德”,“道”就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变化规律,“德”就是按照这个规律行事,你逆于这个规律就是无德,就是这么简单。道在前,德在后,允之规律就是和谐,失之规律就乱了。怎么和谐?还是需要了解自然规律,不了解怎么和谐,想和谐也和谐不了。心很善,但是你没有这个能力,什么是“能力”?明道,用道就是你的能力,你说你很善,比如说我们生来背太多太多的东西,古往今来、中外都背了,叫杂人,古人有一句话叫“多知必败”,人生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术和相是无限。就像一颗树一样,树叶就是术和相,它每天都不同,每年都不同,你今年把这棵树的所有树叶费了千辛万苦都研究明白了,第二年又不同了,冬天又不同了,所以穷其一生都研究不完。

我们必须回归到本源规律上来。古人有一个词叫“一叶障目”,死在叶上,天天研究叶,就是表面的现象,而没有从叶找到枝,从枝找到杆,从杆找到本。树上很多树叶,我们没有必要研究每一片树叶的“不同”和“同”,没有必要。我们只需要找到一片叶,两片叶子足够了,研究树上我们看到的叶子就足够了,顺着它最后找到本,一叶年年不同,时时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追求表面。再打个比方,经常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用什么方法?有什么方法呢?小柴胡。但是到临床上就会发现很多病人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你用小柴胡不行。这就是我们死到了象上,它描述的是象,我们通过象找到规律,通过这个规律来明白小柴胡适合什么样的病因和病机,找到了病因和病机,这个表面的相就要丢掉了,它就是一个工具。它就是上楼的梯子,你坐电梯也好,走步梯也好,弄个绳爬上去也好,每个症状都是不同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找到了上楼,楼上就是“道”,找到了工具,不需要它,它就是桥梁、路径,但是不要工具还不行,我们必须借助某一个有形的工具才能找到“道”,找到“道”以后这个有形的工具你就不要去执着了,下一次碰到了,还不一定是个什么东西,所以不要去执着。
看很多病人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它是需要用温热药,不是需要用小柴胡之类的凉药,我们要明白什么样的需要用温热药?什么样的才需要用性凉药?这是我们要学问道的工夫,学到背后,不要学表面现象。


提到的一个心斋,我们不要去太多的有为,不要用你的妄念去妄加猜测,妄起作为,要修心,剔除杂念,一心去追求自然界的本真规律,去感悟它,在自然界去体悟它。
再给大家讲一点,就是人的心都不是你的,人的心是你里面所承载的文化所左右的,我们要高度认可这一点,人心是通过学习让心性迁移而来的。《三字经》不是说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万事万物都是一样,后天的学习和环境,呈现了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心。人心,你学西方文化,是西方心;学东方文化,是东方心,学不同的家庭文化有不同的家庭的心。人心是由文化所左右的,文和武是相对的,就是悄无声息的、潜移默化、柔和的、没有知觉的变化。所以人心是受你内心的文化所左右的,你的思维不是你现在这一刻做出来的,任何人的思维都是基于过去的文化的积淀对你心性的洗礼所让你做出来的决定,你的言行都是你过去的文化对你的心的洗礼所做出来的决定。
我们现在许多人都想急于求成,想学医就想赶快学成,结果会发现事与愿违,为什么?我们现在从小接触的很多绝大多数都是西方的文化内涵,自然经济哲学,包括历史都是西方的视角去写出来,生物物理化学等等,都没有东方的文化的心,所以这么多年你积淀了西方的这种逻辑思维。你去读中医,你说我怎么看不懂啊?如果能看懂那就怪了,你看不懂这是正常的,你看懂了,这是失常。为什么?你用西方的心去解读东方文化,你解读的都是站在西方的文化本位上的这种思维,这种心去解读的,你一解读就是错,能理解吗?这就是我们道中书院提倡的“老实大量”读经,别想,无思无为,就读,读到什么程度呢?读到与之化矣,就我们所说的“如入芝兰,久而不闻其香,则之化矣”。读书,我们的文字是古代圣贤观察的自然规律和人事规律总结的规律用文字呈现的。文字里面承载着古人的思想,用古人观天的心。我们放空自己,做一个无我的读者,无私无为无心,我读就是读,心斋,读的时候我心清静、恭敬,没有任何的思想,读得久了,古人的这种思想就慢慢地跃然纸上,这就是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要用我们现在的心去读古人的心,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学中医这么难呢?不是难,而是我们失去了文化所塑造的你的心思。所以读书怎么读呢?就是刚才我说的放空心思,作一个无我者,无思无为,感而遂通,让古人的这些文字感化你的心,不要用你现在的心去解读和感化古人所描述的这个文字和经典,是不行的。
所以,还需要我们老老实实打基础才行,我们背中医也是一样的,很多学生说来找我学习什么条件?就是包本,最起码把《伤寒杂病论》包本再来才找我,不要找关系,找路子,没用,要不你在这儿干了一年干了两年,浪费的是你的青春。你只有有基础,来到这儿无非是受老师点拨一下你就开悟了,开悟是“你有,你才能悟”,你没有,悟个啥呀。


孔子还说:“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天天茶不思、饭不想,不是茶不思饭不想,我舍不得时间去吃饭,也舍不得睡觉,我天天坐这儿苦思冥想,我想学道、悟道。到最后孔子说,无益,没有收获,到最后总结怎么办呢,不如学也。最后用一个词概括“述而不作”,我所讲的一切不是我自己发现的,不是我自己创作的,是老祖先所描述好的,我转述一下就行了,这就是承道、传道这样的功能。承道,就是把古人的承接下来,传道就像接力棒一样,传递一下,中华文化不是否定再否定,而是继承发扬继承发扬,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规律;西方文化是否定再否定,否定再否定,科技日新月异,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都在原地打转,我们所谓的西药不停地在发现、不停地在发明,而药背后的理从来没有变过,理不变,技、术的层面不可能变,我们经常用一个词形容叫“换汤不换药”,同一个现象,打个比方,学医时这样的症状,小柴胡一吃效果不好,怎么效果不好呢?再换其他汤药试试。所有的药,法是相同的,这就叫“换汤不换药”,这种换法不管换谁的,都是不行的,你刚才那个法不行,你再换一个同样的法的汤药能行吗?同样不行,这是原地打转,这是没有学到道的本位上去,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不停地去修正自己,在生活中、在自然中不停地去修正我们自己悟道的心。争取一天比一天接近道,一天比一天接近医圣的思想。
你只有一天比一天接近医圣的思想,才有可能你的疗效一天比一天接近仲景的疗效啊,这点是很难的。难就难在不是学习的过程,而是思维的改变。一旦思维改变,入道是很快的。思维不改变,你转个五年十年八年没用的,所以我发现自古以来,把书合上能倒背如流的多了去了,但是真正成一个临床大家的人又是寥寥无几。为什么?这是食古不化。为什么不化?他学到了表面的相上,没有沉潜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先学《周易》的乾卦第一,潜龙。我沉到底,把躁动的心给安静下来,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着上临床,不要急着看病,我当年背了七年书才开始看病的。大家一定要把心沉浸下来,做一个老老实实的读经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老祖先用阴阳五行这个理论所描述的自然规律的架构内,运用我们的形象思维,东方文化、东方人的本位思维。而西方呢,是基于画面叠加的逻辑思维,这几年社会上办逻辑思维培训班的很多很多,但你要看干什么?你要炒股票,做科研毋庸置疑就是要用逻辑思维,而不用形象思维。但是你想研究中医、你想研究自然规律,那你必须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客观现象。你不尊重自然,不尊重客观规律,光想人为的去怎么样怎么样,那就失去了自然物的本真呐,所以我们要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架构内运用形象思维。观化比类的研究方法去认知人体生命活动规律,防病治病。
刚才跟大家讲到,人是生活在受自然规律支配的自然环境中的自然人,这个自然人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偏离了自然规律就是病态。偏离了自然规律,我们是会受自然规律所惩罚的,自然规律惩罚我们的手段就是疾病和灾祸。要遵守红绿灯,你非闯红灯,没守规律,结果被车撞了,那不是灾祸嘛,所以必须守啊。大家都守规律,你开车非要闯红灯,结果你撞了人了,不要绳之以法嘛,所以我们必须遵守交通规则。我们中医的研究方法和西医的研究方法不一样,我们现在研究中医要明白一个词,一个概念,叫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这个概念有差异,研究中医就是站在西方文化本位用放大镜扒拉扒拉中医里面有没有好的化学程式,供我们西医临床所用,能够出科研成果,这叫研究中医、研究中药;而中医研究是站在东方文化本位,用阴阳五行的思维,用观化比对的研究方法研究一下中药具备哪些四气五味,怎么样能够被我们所驾驭,用在偏离了自然规律的失常的身体状态上来,怎么样能更好更快地拉回到常态上来,这就是我们中医研究。两者是有根本性的差异的。所以,研究中医会出科研成果,而中医研究才能发现自然之道,它是不同的,自然之道当然不可能出科研成果,也不可能在世界上拿诺贝尔奖。我们总归会有、全世界的人都以拿了中华什么奖为荣的这一天的到来。这就是以什么样的文化作主导。我们拿一个什么西方欧美国家所制定的,以他们政治军事所服务的,而我们慢慢地有一天我们以东方文化的本位、用我们的评价标准去量身打造一些东西,所以判断一味药属不属于中药,你一定要明白用我们东方的思维,这就要我们的中药要具备四气五味。那四气呢,就是温、热、凉、寒,中药的属性就是温热凉寒,为什么不用四性而用四气来描述呢?是为了让中药和天匹配起来,中药和人匹配起来,中药四性温热凉寒,中药温匹配的是一年四季的春的温,中药的热匹配的是一年四季的夏的热,中药的凉匹配的是一年四季的秋的凉,中药的寒匹配的是一年四季的冬的寒。那作用到人身上去纠正,比如寒凉药就用温热的人,用温热药就用太寒的人。就像空调的作用,空气太冷了我放热空气中和一下;空气太热了,我就用冷空气中和,治病就这么简单啊!当然这里面还是外来的和内生的是不同的,内部矛盾和外来的敌人能相同吗?不能吧,内部是兄弟,调和呀和解呀。外来的是豺狼,我们所谓的列强,不同吧。所以侵害到人体的寒气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它驱离,内部的不和我们要想办法让它和——百脉调畅。


中医的主体意识给大家讲明白了,我们必须在阴阳五行的架构上用中医的观化比对的方法去做中医研究。我们再也不要用西医的思维、用西方的思维,用放大镜从中医里面去扒拉出来哪一个有效成分。刚才讲了,判断一味药是不是中药的评价标准就是看中药还具不具备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归经。归在哪个经?麻黄属于中药,麻黄碱属于中药还是西药?(西药)。对,想都不要想,属于西药。因为麻黄具备我们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麻黄碱不具备。青蒿中药,青蒿素,那就是典型的现代科技受中医中药文献的影响发现的一味新药,属西药,和中药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什么呢?评价中药的重要标准主要是它具不具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因为这是自然规律、自然现象。自然界有温热凉寒,中药有温热凉寒,来纠正人体的偏差的温热凉寒。人体有升有降,什么是升,什么是降?升,上升势态,出血了,狂躁以我,登高而走,弃义而歌,气太盛了,衣服都穿不着,因为太热太壮了,阳气太过了,气有余酿之火,我们说衣服要保暖,他受不了,恨不得把皮拔掉,太热了。然后它太盛了,室内坐不下,跑到室外,室外坐不下,爬楼,上天台,这样的人有没有,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气升得太过了,我们要给他降;沉降太过了,你吃了就拉肚子,喝点水水杯没放住呢就往厕所跑,有这样的人吧。这是下沉不好,下降太过,不让你升,气升不上来。那我们不让你降的那么厉害,小便不就不那么勤了嘛。比如说我们很多中老年的男士夜尿频多,西医说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而我们中医不这么认为,人体是一个浑圆的整体。为什么夜尿频多?大家发现没有,不管什么人都是这样普遍的规律:夏天尿少,冬天尿多,为什么?夏天阳气生发,膨胀在外,人体的气也是生发的,汗多尿少;而冬天的阳气往下收藏了,往下沉降的,人体的气也是往下沉降的,所以不往体表走,都往下趋了,所以小便多。特别是老年人,他的阳气比中年人要弱了,阳气弱为阴,再加上遇到冬天的阴,遇到夜晚的阴,阴与阴同感啊,自然界的阴加上你的阴,所以你的表现就是你的水气内收下趋的这个势比较大,所以表现中老年的夜里的小便比较频啊,你说中老年的男士夜尿频多是前列腺,那女性夜尿也不少呢,怎么说?她也是前列腺肥大问题吗?是气地下沉太过了,你会发现中老年有相当一部分人,到下午或者晚上睡觉要的时候下肢肿,一按一个坑。就是他的下降力大于上升力了。我们平常人体内的70%是水分,如果我们的上升力和下降力失衡,下降力如果大于上升力的话,那么一站起来水就下来了,都在裤子底下。但实事上不是,我们不管横着竖着,站着躺着都是一个浑圆气场,这就是我们的上升力和下降力是一个持衡力。过了午时人阳气弱了,阳气弱了,就是下降力大了,再加上活动一天了就是在耗身体的阳气啊,自然界上午阳气是上升,下午阳气是下降的,再加上活动一天损耗了很多阳气,再加上你自身的阳气是不足的,所以说下午这个表现水就趋向于下的,一按一个坑。这时我们需要用温暖的汤药让你的阳气升,我们用一个术语叫“助阳化气”,用温热的药辅助你的阳气,让体内有形的水化成无形的气。什么是助阳化气呢?比如说泼了一碗水,刚开始水汪汪的,会议结束了,发现水没了,水去哪儿了?有形的水变成无形的气弥散到整个环境中,这个过程就是气化。但前提是必须有阳气,如果没有阳气,这个位置是很冷的,零下几十度,泼了一碗水你会发现过了一年还是一块冰,它还在,这就是助阳化气,就这么简单。我们中医就是用自然之道来纠正我们失去了自然之道后失常的状态。


我说的这个过程就是观法比类,观自然之法,用自然的象来立人的象,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思维,是在自然时空下的自然思维,不是在可控的自然时空并不存在的西方的抽象思维,两者并不一样,我们要对不同的东西方思维加以甄别,不然如果两者混乱的话,你学不出来中医的。你顶多会用西医思维抄一些中药,我见过一张处方上一百六十味药,上星期我见过一张处方上八十多味中药,比一百六十多味好多了,是吧,这叫中医吗?你去翻一翻张仲景的方子,平均不到五味药,用一个词叫“指哪儿打哪儿”。你用机关枪打,而不是散弹,是吧!要用狙击枪一打一个准。所以我们以后在临床上要练准头,不要来个天女散花一样,要练精确度,你越练精确度,就越接近张仲景所描述的“道”。不然的话,有效不知道为啥有效,没效不知道为啥没效。这个病人我就用两味药,有效就有效,没效就是没效,没效我再思考为什么没效,下次你就提高了嘛,你就长进了嘛,来个人用一百六十味药,有效也不知哪个药有效无效,也不知道啥是无效的?你能提高吗?你永远没有准头,要用狙击枪,打上就是打上,打不上就是没打上。
再看中医理论和疗效自信。能够深入理解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能够掌握六病辩证体系的临床汤药。我在临床上比较推崇六病辩证,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六经。我为什么在这里说六病辩证不叫六经辩证呢?是有原因的,因为《黄帝内经》所描述的人体十二经络,分手足经,手六经、足六经合在一起是十二经。所以张仲景如果再用六经叫的话就容易和经络的经概念相混。再加上张仲景从头到尾也没有说指六经,你看,张仲景怎么说,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他没有说,辩太阳经病脉证并治。辩阳明病脉证并治,辩少阳病脉证并治,他没有说辩阳明经脉证并治,辩少阳经脉证并治吧,所以我们为什么加经啊,它本身就是六病嘛。如果我们叫六病的话,就和六经的概念彻底区别开了。在座很多都是学中医的,我问大家,经络和六病有相通之处吗?(答:有)我怎么回答,要讲实话你就不好看了——没有。为什么呢,我得跟你讲理呀,你说有,我说没有,不是吵架嘛,对吧,可以讲理,为什么?任何一个人只要一出生,不管男女老幼,高矮胖瘦,不管是阳的人阴的人,不管是热的人寒的人,他都有经络,经络是有具体行经路线、皮包和脏腑的,具体的穴位的。所以经络本身并不具有代表寒热属性的阴阳属性,经络阴阳仅仅是曲型的人体的腹面和背面来说的。曲形腹面为阴,曲形背面为阳,背通天,腹通地,仅仅是这样的阴阳,行经路线的部位的划分。而仲景的六病,任何一病都代表患者的禀赋状态。这个患者是热还是寒,叫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打个比方,患者阳气盛者就是阳明病,阳气虚就是太阴,这是指的患者的禀赋差异,而经络没有患者的禀赋差异,它仅仅是巡行部位的差异。能理解我所说的经络和六病的概念不相同这句话吧!所以我们这个概念清晰了,以后就再也不会把经络和六病的概念相混了。过去在临床上很多人把十二经和六经,我所说的六病概念相混。足太阳膀胱经他老认为是足太阳经,哪儿和哪儿都不相关,足太阳膀胱经是巡行到背面的经络,而张仲景的太阳病不是,它带有阴阳属性。太阳病,太阳经病是太阳膀胱经的病,不管男女老幼,高矮胖瘦,不管寒热,他都有可能会得足太阳膀胱经的病,所以这个名下,不存在寒热属性的,而具体病的人,他是具备具体的寒热的。因为他是具象的人,坐在面前的人是有偏差的,要么阳要么阴,要么寒要么热,要没有偏差就不叫病人了,还会来找你呀?所以我们要区分开啊,概念要明,概念不明怎么看病呀,怎么驾驭方药煎药呢,不可能。所以,要先明理念,学方、学药那是以后的事儿。所以我们要下足了功夫研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卯足了劲研究《周易》。学中医的人为什么要研究《周易》呢?我们要能够深入的理解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灵枢和素问,掌握辨证体系理法方要。中医的辨证体系很多啦:八纲辨证,脏腑辩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等,还有门派之争。我再来解释一下门派。

门派之争都是后人的一己之私,我说的话有可能会伤人啊,但是事实上是这样,再解释一下就不伤人了,所谓的门派之争都是个人的差异。中医学我刚才讲了,它是描述的自然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规律甚至活动规律,自然规律是恒一的,它有派别吗?昼夜更替,寒暑往来,会因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的观察而有派别吗?没有。所以中医描述的是自然人在自然环境的自然规律,这个自然规律是不变的,是恒一的。这个恒一就不受任何人的意志所转移,所以它没有派别。在我心里面没有派别,只有“道”,道是恒一的,殊途同归,九九归一。所以不要追求派别,要么你就一己之私,要么你就学到家。没有学到“道”上,学到“术”上当然有派别啦,一个“道”可以承载无数“术”啊!在术的层面都对,但术是点,不是浑圆的道,既然是点就有点局限性。所以都固执己见说自己的对,术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啊,不对的地方就是它的局限性。因为它确确实实反映的是道的一个点。所以在我心里,各个派别都对,我对他们都很尊重,所以他们都不反感我。

所以我们要就事论事,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每个人都是热爱中华文化的,都是爱国的。这都是文化有差异,思维有差异,我们想就事论事,我们要团结人,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即使是敌人,我们也要把他争取过来成为朋友。所以,不同的辨证体系都是有自己的一些成熟与不成熟的一面。所以我们要学到自然而然,没有套路没有差异。比如我经常给朋友们说,你跟过谁谁谁,你跟这个老师是什么派,那个老师是什么派?我说我自己无门无派,或者说有门无派,这个门就是师门,而不是门派的门,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遵循传承,不管到什么时候我都是我师父的徒弟,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的学术啊或叫我们这个道啊是无门无派的,不能以我们自己的喜恶去驾驭方药。不是你喜欢什么就开什么,而是病人需要什么就开什么,不是你喜欢附子,来人就开附子,你喜欢地黄就多开地黄,不是这样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喜好而是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开什么。道是无形无相的,需要什么形什么相,我们就给什么形什么相就可以了,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道的体现,叫“天垂象”,都是道的外象外显,外显就是道的具体的一个点,道所支撑的一个点啊!不管芍药花牡丹花都是一个点,牡丹说它是道的载体,芍药说它是道的载体,谁对呢?都对,都是道的载体。我们就用花做类相,芍药牡丹之争类比门派之争。


遵循中医人才成长的规律,首先通过学习和领悟中华文化基本经典,树立坚定地文化自信。接着学习和领悟中医基本理论经典,培养中医主体意识和理论自信。再学中医临床理论经典,可以先专而后博,跟明师、访明友,形成个性化诊疗特征,培养临床和疗效自信。我经常给学生们讲我的人生三本书:第一本就是承载天道的《周易》,这个天道,人也是天啊!什么是天?天人合一,什么是天?什么是人?如果我是观天者,我之外的一切都是天。以我心观天,我的身也是天。以我身心去观天,我身外都是天。所以你们也是我的天。都一样的,我们地球也是天啊,它是天的一部分啊,我们地球上的组成部分也是天体之一啊,人也是地球的组成部分啊,所以人也是天啊。我们桌椅板凳也是天啊。我们经常说“天啦”,就是身外之物,身外之人,身外之事,我们不要太执着了,天大的事我们管好我们自己就好。天人合一就是我和大家心有互动,我用心讲,大家用心听。不要用耳听要用心听。我们经常说一句话,你经心不经心?你听着左耳进右耳出,你不经心。所以我们太多人不经心啊,用眼看,用耳听,这叫偏听偏见偏信。所以很多的媒体受各种财团所控制,所以很多的时候,我们所想到的是别人想让我们这样想的,我们听到是别人想让我们这样听到的。所以我们要具备一颗道心,就是我们《西游记》所描述的,孙悟空在太上老君八卦炉里修炼的那个能力,太上老君代表的就是正统的中华文化。太上老君都是后人封上的什么派别,最初是没有派别的,它有东方文化,八卦炉承载的是中华观察天地规律所承载的那个道的符号,在那个八卦炉里练了七七四十九天,我们《周易》里说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孙悟空在里边练了七七四十九天,练就是修炼啊!什么是八卦炉?就是我们的教室、学堂也是啊!修炼七七四十九天,推演万物变化规律的四十九个数,就这四十九个数推演万物的,《周易》就是用四十九个数去展示了。四十九天练出来火眼金睛,火眼金睛看什么呢?别人一看美女,孙悟空一看妖精。练什么呢?练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别人看你看道,别人看表面你看本质。这就是修炼。所以,我们在教室在学堂修炼的就是我们的这双火眼金睛,别人说的表面现象,别人说的你听的,别人说的你见的,一看就知道真伪。病人描述的症状,口苦咽干,你一看就知道是名贵金肝汤,你说老师我怎么看不出来呢?我一看就是小柴胡汤,因为你背的是小柴胡啊,我一看就是苓桂术甘汤,第二次患者回来说吃的你的药太好了,特别舒服,吃得身体特别轻松,多少年的拉肚子不拉了,或者说多少年的便秘不便秘了,对吧?身体特别轻松,神清气爽,学生们理解不了为什么书本理论上说的苦口咽干目眩,就是用的小柴胡啊,并且后面注解,还有一句,见口苦都可以用苓桂术甘,要这样学的话,每个人都成张仲景了,所以表面的相和背后道的问题,头晕咽干目眩哪一个不是症状吗?症状本来就是相嘛,我再告诉大家一句话,就是临床的症状和体征本身并不代表寒热属性,并不具有寒热属性的特征,而这个症状的寒热属性是随着具体病的人的这个状态所决定的。再比如,盗汗,盗就是偷偷的,晚上一闭眼睡着就出汗了,这是盗汗,在阳气盛的人身上,他叫阳症。在阴气重的人身上,他就叫阴症,盗汗是相同的一个体征,一个症状。再不要说盗汗就是阴虚啦,阴虚是病机,盗汗是症状。我说盗汗就是阴虚,等于是把症状和病机直接就画等号了,这是错误的。症状和病机之间不具备同等性,不是一个同级别的概念,那么盗汗分外感和内伤的,外是机表的邪气,盗汗失眠,你能用治内伤的药去治盗汗失眠吗?不可能,你要说我要非用那病是不可能好的。反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副反应不舒服,所以我们要用一颗不变的心,就是道分辨的心,就是术,术就是相。


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呢?就是因为文化承载的是道,不同文化承载的是不同的道,所以我们一定要接近中华文化,我说我的人生三本书,第一本书是《周易》,承载天道自然规律的周易,给我提供的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另外一本就是《黄帝内经》,提供的是中医的理论自信,再有一本就是《伤寒杂病》论,给我们提供的是临床自信,有这三个自信,你走到哪里都是通行的,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在哪里讲都是非常受欢迎的,你讲理讲文化你讲得通讲得明,你依理讲的很透彻,讲的很真诚、很接地气,不那么空洞抽象了,不是空的。你是落地的,你是现实的,当然都是受欢迎的,这是我的人生三本书。
当年前七年背书走哪儿背哪儿,包里就背这三本书。大家问有没有后世的书,所谓各家学说所描述的不同,各种门派,给大家讲了,我无门无派,中医学承载的是天道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没有门派之分,有人说是温病弥补了《伤寒杂病论》的不足,那是你认为。伤寒杂病论有不足吗?你用术的层面去讲的话,当然有不足,你用道的层面去讲,它是混元的啦你用术的层面去讲,谁都有不足,万事万物都有不足,就像芍药说牡丹不足都一样,所以不要站在术的层面去论道,这个是永远争论不休的,不要有门户之分。中医描述的阴阳,阴阳是自然之道,而张仲景就是用阴阳来说话的,它承载的是天地之道,在道德层面上,他怎么可能有不足呢。我们用一棵树就知道春天来了,我们用一棵树也能知道秋天来了,我们也可以用这棵树知道夏天结果了冬天凋零了,一棵树我知春夏秋冬,我为什么要研究万棵树,我累死啦,一棵树就悟道了我们为什么要用万棵树呢?生命有限而知无涯呀,所以我们不要有太多的执着了。我们的《黄帝内经》大概16万字左右,你下点功夫也能背会啦,我们读经人都是很厉害的都包本了,我们二十几万的经典都背会了,哪差这十六万字呢,更何况《伤寒杂病论》就更少了!《伤寒杂病论》你先不要背方背条文,什么什么方主治就行了,主治就是这个方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方的煎服方法你单独背,这样就节省下时间了吗,更何况很多条文里的方是同一个方,都背条文都背方很多就重复容易乱了,所以分开了背很快就都背过了,《周易》才两万多字,《周易》分经和传,真正的经只有几千字,所以我们要背的也很快。我们做一个童心就很快了,做一个现在人的心,我们的成年人心,以我心度古人心,我们就背不会,我们心里装了太多的东西了,就没有地方放了,所以我们要有一颗童心,去背书就很快,记忆力也会上。
所以,树立中华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中华文化是中医发生和发展的,道、医是同源的是同一个文化体,这里就不再多讲了,我们中华文化里承载的是天道自然规律 ,我们要明白中医文化是医药同源的,他是立根于我们中华文化本土思维上的,为什么要学儒道经典呢?当然道也是后人分的,古人就写了一本书而已,都是后人分的,因为这些东西都承载的是天道,我们不学这个东西也是可以的,学了就能帮助我们更快的找回我们的本土思维,这些都是驯化我们思维的一个工具,有益的工具就是经典书,医道是同源的,经典和医也是同源的,同根同源,我们过去听一句话是,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可不是现在的大学生啊,你说过去的秀才就是现在的大学生,过去的秀才其实没有现在的大学生读的书多,是的,但是你读的太杂了呀,人家秀才就读四书五经,就读经典,人家从娘胎里边接就是阴阳五行驯化出来的,他没有西方的思维,所以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能为良相他就转向学医,背几个方就可以了,背几个汤头就可以了,因为他的思维和架构他都是东方本位思维呀,他一看你就是阴就是阳,一看你表就是里,他用什么方解表合里,他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所以叫“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
那么前提是我们怎么修成过去秀才的那种思维呢,要有对阴阳五行内化的那种思维,是不是?我们不要说,我们读了多少书、多少书,你很博但不化,古今中外什么知识都有,但是你认识的不一定是道啊,有可能是妄执妄念,五年之后就被推翻了,所以你要不停的学,一辈子不停的培训,不培训就过时了落伍了,新产的新药你不会用了,你会发现我们中药几千年不变,仍然是这个药柴胡还是柴胡,大黄还是大黄,这些东西入道,经典都是帮助我们尽快的回归到中华文化本位所支撑的这个本土思维上来的啊,经典著作是我们找到的桥梁和阶梯,中医是根植于中华文化之沃土上的。
曾经我们在微信上看到别人写文章说,中医必亡于中药,很多铺天盖地的在写中药怎么怎么假啦,中药怎么样怎么样上农药化肥,中药大棚了这些等等等等,老百姓就信以为真,中医必亡于中药,中医怎么可能比忘于中药呢,中药是我们的一个工具而已,我们不用中药,我们用针灸也同样可以治病的,虚用灸、实用针,都能解决呀!对吧,怎么可能亡呢,中医亡的话也必然亡于中华文化的消亡,不会亡于中药的。真假真伪,真伪就是一道政令的问题,这个好解决,谁掺假就杀头,一夜之间没有假药,但是文化要消亡,杀头,一夜之间不会就杀头,累死了也不会。所以要亡也是亡于文化的消亡,因为他立根于文化的土壤之上。土壤要是不在的话种子是不会成活的,所以我经常讲要保护中医,其实中医不用保护,你只需要让他回归到他本身的状态,他就会茁壮成长,因为他本身就是自然而生,自然长的。所以这几年各种争论越来越重视我们中医了,把我们中医拉到了国策上来。还有现在一提就是中医跟中药并列,中医药什么什么中医药什么什么,这个提法本身就是西化的概念,因为药不能和医并列,药是属于医之下的一个层面,只要提什么什么医药,这就是西化的概念,这药绝对是西药而不是中药,你说我研究的是中药,你是用西方文化,用显微镜放大镜去解析中药里的化学成分,不信你去扒拉扒拉你们的教材,能理解这句话吗?药是中医的一个工具,你提中医药了,药跟医并列了,针放哪里呀?灸放哪里呀?我们的呼吸吐纳导引放哪里呀?这都是我们中医的工具,不能和医并列的,是医之下的术的层面,这样讲就不是中医了,当然我这样讲很多人是要去反对的,但是我是在讲理的,天下人讲理的是知己啊! 


所以,我们很多的理论需要用自然之道、自然的规律做支撑,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是建立在儒、道文化基础上的,它是理解和认同中医理论的心理基础。刚才已讲,人的心是受文化所主宰的,你的思维不是你的思维,是你过去几十年的文化积淀,所让你做出此刻的言行,过去几十年的西方文化思维就是你现在的思维,过去几十年受的东方文化思维,你就是东方文化的本位思维,你有中国心,你有病首选的就是中医。你装的是西方文化,你有病了就不可能首选中医,不可能的。你选中医有可能是被逼无奈,有很多人是治得一奄奄一息了,拉到中医这里来:你这是我最后一程 。被医院撵出来了 ,最后想想看看中医有没有办法。我就想问,你早干啥去啦?弄成这个烂摊子,让中医来给你收摊子。病在皮毛时,你在哪儿呢?病在经络时,你在哪呢?病在腹的时候,你在哪了?病入膏肓了,你拉到这儿来啦,这能救好吗?很难,真的很难,但是也有救好的,不是我把他救好了,是他命不该绝,这是他阳寿不尽啊!是他命好,治好一个病不是医生所能左右的,怎么能治好他的病,与他的行为习惯饮食他的家庭都有关系,你的中药连1/3的力量都不到,他的心念有没有改变,过去天天吵架,每一场就气死啦,这病能治好吗?所以你的心态、心性所致,你来找我看病没好,三个月又来了,跟婆婆吵了一架,气死我了。我们要明白医生他所起的作用,尽力而为,医生是尽人事听天命,所以啊!不要对医生寄托太大的希望,医生就是天,不是的。医生是病人的胆,这个一点都不假,不要吓病人,病人的胆都是很小的,一不小心就吓破胆了,所以呀!我们一定要对病人用这种正气场去引导他 ,把他从恐惧的状态拉回坦和的状态 ,这是关键的无形之方,无形之药。所以,可以说见一面病已经好了一半儿了。有病人说几个月、半年挂不上一次号 ,我也是没办法的,往我诊室门口一开门往内以看,哎呀!舒服多了。前一段时间,有病人说:半年了都没有挂上号,我以为我要死了,我死了也不会放过你 (众笑)。这种病人真的很可怜,但是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也没闲着,天天都在上班,从早上八点一口气看到一两点,几个小时中间饿了就喝点儿充饥的,站起来的时候腿都在打颤,再看下去大夫就趴下了。挂了号的就保质保量的看完,都拥过来,永远不下班,永远都看不完啊!我们也撑不住啊!再说质量也不好啊!所以呀,不要用这个医德去绑架医生,医生也需要休息、吃饭呀!等饿的头晕眼花的,这样也不好啊!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啊!这叫“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他为什么这么容易呢?就是鸡笼的鸡,不用看,下手一把就拉出来了 ,为什么?就是我们的本土文化所对我们的心性,本土的本位思维。 


所以啊,我们修行我们的本位思维最重要,我们道中的人都有这种特质,对中国文化的恭敬心。我说治学五个字 ,“恭、熟、忘、合,灵”。“恭”就是对经典的恭敬心,坚信不疑。第二点就是“熟”就是包本,背下来。“忘”就是打破有形的文字对我们思维的束缚,找到有形文字背后支撑的那个道 。“合”就是把所有的书本,就是把张仲景的书黄帝内经周易等经典,形成自己的认知力,形成你的内化,你的能力这叫“合”。“灵”就是集以前思路的发挥了,灵感嘛,说每一个病人都是一个实体,都是一个崭新的创造,所以说看病是不会累的,你的思维不是混沌的,身累但是心不累。因为每个病人在你面前都是崭新的,你都是用阴阳重新衡量一下他是阴还是阳,主外还是主内,他需要什么样的法去调解他现在的状态,把他的升降出入维护到常态上来,每个病人都是这样重新考虑的,是不一样的,而不是肝炎小柴胡,咽炎解表汤,不是这样治病的。
所以,我们必须具备这种心,我们用恭熟忘合灵,把这五个字去理解,把这五个字贴到我们床头,每天一睁眼就看到了,恭就是你对我们中华文化有没有恭敬心,你是质疑还是半信半疑,还是坚信不疑 ,坚定不移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要去背过,我要去理解行不行?我说不行,你理解就是错,因为你是站在西方文化的本位去理解的。你是站在我们东方文化的立场上去理解经典,还是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去理解,这点至关重要。这个直接决定了你的高度,决定你的成败,这个必须要明白。体悟天道的永恒,我们《素问·天元纪大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五运包括天地嘛,五运天地之长也,描写天地之规律,这个不再赘述。“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迷信吗?是哲学吗?都不是,什么是迷信固执己见就是迷信,不是你信什么就迷信,你烧香拜什么就是迷信,固执己见就是迷信。迷信你的认知,迷信你过去文化的积淀, 迷信你原本的思维,我们不要被某种学问形成宗教,我们不提什么学问呢,一定要有一个客观的心,这个客观是给予自然的而不是寄予过去的什么规定的。规定的就把你束缚死了,你就认识不到自然了,那就是睁眼瞎子。什么是睁眼瞎子,就是必须要通过仪器及那些数据才能判断,在活生生的人面前你判断不了活生生人的现象症状各方面都看不到,必须借助仪器设备,那不就是睁眼瞎子吗?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道的特征:不易、简易、变易,就是我们《周易》所承载的。体悟天道之永恒,“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真,什么是真?你这个自然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状态就是真,本真状态。“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万物因阴阳四时而生,也因阴阳四时而死。”都逃脱不了我们的寒暑往来、昼夜更替啊 !“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你说能不能长生啊?能,我很肯定的告诉你能,让地球绕着太阳倒转,只有这样才可以长生,正转60年,再倒转60年再正转60年,但事实是我们人力是不可企及的,对吧?我们的时间是由时间位移所决定的,高度上是统一的,我们的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位移所表达的,我们的24小时,就是地球自己位移来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在高度上是统一的。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用空间来表达时间,对不对?不一样的,高度上是统一的,所以你要长生就必须打破这个规律,让它倒转,但是我们不可能做到,倒转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你让地球停下的那一刻,会使地球上的生物瞬间消亡。地震一下我们就受不了,你还想让它停顿一下,那我们人就会就被嗖的一下甩出去了,在宇宙中形成一个行星啦!不可能有变化的,所以我们还是老老实实顺应自然规律行吧,你办不到,就遵循道。所以“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所以我刚才一直在说,人这个自然人在自然环境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我们这个自然状态,也是我们的常态,违反的话就会生百病,从之则苛疾不起。从自然规律得道,逆自然归律者失道。从阴阳者生,逆阴阳者亡,所以都是一样的。我们大家读读《黄帝内经》,多舒畅啊!古人的高度和心胸,他研究人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的,他是把自然环境中的这个自然人放在天地这个自然时空中去观察的自然规律啊!所以人离不开这个自然规律 ,所以古人写的多明白啊 ,从之则生,逆之则死。所以圣人从之,愚者佩之,都是一样的。我人生的三本书,第一本是文化自信《易经》,文而化之——文化。这就是我们的本位思维“阴阳和五行”,这样的本位思维。《周易》承载的是天地之道,就像我们的三爻卦,经卦和爻卦,有八个三爻卦组成的六爻卦,三爻卦一挂代表天一挂代表地还有一挂代表人,叫天地人。万物都是由这三个组成的规律,所以上者为天下者为地中间为人,因为万事万物都有阴和阳,所以把每个单独的个体两两叠加,上为阳下为阴,上挂是阳下挂是阴。形成阴阳,阴阳里边两两再分,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有阴阳,所以就说天有两道,地有两道,人有两道。万事万物都有阴阳,这是我们中国的本土思维,这个本土思维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通过观天法地,观鸟兽之纹而类相总结出来的,不是臆想出来的,所以不是迷信,是承载者天道自然规律。臆想出来并让别人来强化记忆的,才叫迷信。所以我们《周易》承载的是天地之道,描述的是万事万物在自然界如何保持这个规律。《周易》的卦象告诉你好如何继续好;坏,如何尽快走出坏,摆脱这个困境,他都是这样的:明,如何保持明;暗,如何尽快的走出暗。整个《周易》的爻辞就是描述着这样的规律。所以我们要研究《周易》,研究好《周易》,就研究好我们的中国历法、理解了我们的天文地理国画书法等各行各业,所以说“学中医就如笼中捉鸡”,包括我们对张仲景的六病的理解也是周易的缩影,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张仲景的六病就像周易的六爻一样的,三阴三阳就是讲得阴阳,三阳里边有天地人三阴里边也有天地人,张仲景当中讲的六病就是这样的架构,就是中医的核心思维,所以不理解周易对张仲景的理论根本就深入不进去,所以这个思维一旦理解就发现读仲景书,仲景好像面对面传授是一样,所以与古人知与古人谋,如果你具备了古人的那种思维,你就可以达到感受和古人面对面沟通交流一样的,张仲景所写的书和我们古人所写的经典,就是他思想用文字所呈现出来,我们通过有形的文字去探寻背后无形的思想和描述的无限的道的境界。我们必须具备这种思维,没有就打不开这个大门,一旦具备就感觉很容易,你会发现不需要背很多经典也可以实现,就像打的比方,你不需要把很多书了解完才认识自然,一花一草一世界,你都可以了解它。不需要那么累。所以说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当年在中医学院上学,进图书馆的时候就发现,上高中的时候自学中医,到新华书店发现几本中医,都是讲什么什么方子治什么什么心脑病多少例,什么什么方治前列腺多少例,都是这样说的。看了一年多,感觉就是望洋生叹啊!我在这儿漂泊了一年了,从何处下手?没有遇见中医之道,中医是什么?中医的规律是什么?中医的道是什么?我研究这个,到后期发现要背经典,怎么都绕不开 ,那后来杂志也不看了,什么什么方剂治疗多少多少例病我也不看了,干什么呢?背经典吧,不懂就承认你不懂,就老老实实的去背吧!我一直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古人没有欺负我们,学了几年中医到毕业的时候书都撕了,都是骗人的。现在西方文化报道,针灸确实治人的,中药是骗人的,那这样的说法就不能说服人,等于说古人有精神分裂症,说古人创造一个有效的针,用一个骗人的药。你是以你心度古人心呐——不得不承认他的疗效 ,但又不承认这个理论,所以他必须这样说,以你的心度度古人之心啊!古人写个书都不留名字他为什么要骗你呢?他有骗你的动机吗?我们现在人肚子里没有多少东西还要抄点来写书,那古人呢!古人写本书作者黄帝,那本药学书作者神农,没有骗你,干嘛要骗你呢?所以古人的发心啊都是以助人的为主的,无私的去帮助人为人为事,没有索取的心,古代是不放纵物欲,人都是以修道的心,仁爱的心,仁义之心仁是无条件的帮扶;义呢,只有你走愉悦的这个规律,超越这个规律,才用义去规范一下,就是束缚力约束力,为什么古代写个小说叫几侠几义,义就是用暴力武侠去约束你。

 
深入理解阴阳五行的,宇宙天体运行规律,进而了解阴阳五行超越时空的,认识人体活动规律的正确性,深入理解形象思维的整体性,动态性特征,整体性联系决定的有效性。比如说类象性,比如我们的潮水类像为有形的水和无形的气都可以,就像我们的潮起潮落,形态起起伏伏,有形的水都可以去立象,天气的活动直接影响大地气候的变化和气候的变化,影响万物生灵的姿态,万物生灵的姿态变化就是“常”与“变”,所以我们中医讲的是“知常达变”,所以从阴阳五行的角度,用形象思维来认识人体,认识生命,才可以评价,才有能力去评价,换句话说,就是用我们东方文化本位思维重新认识西医学和中医学。其实中医这两个字之前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古代没有“医”这个名字 ,叫“郎中”或“先生”,河南话叫“先生”为“仙”。说书的叫做先生,因为中国文化都是塑造灵魂的。治病的称先生因为是救人心身的。把教书的叫先生,这是道的一个载体,传道者都叫先生。我们现在都给泛化了。现在的大师都是贬义词了。我们要有深刻的文化自信。所以我们要站在我们东方文化本位的角度去审视医学,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可不要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去审视我们的中医学啊!你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去理解我们中医学,我们中医学本来就不是科学,你如果勉强去想一切办法去证明你是科学的,那这就是伪科学,你拿不出证据啊!科学代表正确吗?我们中医学是自然之道,西方文化是脱离本位母体思维的科学,你有没有发现,被科学作用过的物都是什么?用被科学作用过的自然物再去认识科学的价值,带着问题,就是被科学所作用过的自然物品现在都是什么?因为人是自然物,你想变成自然物还是非自然物,我们是尽力维持我们的自然性,对不对?你看现在被科学所改造过的自然物都成了异物(非自然物),失去了他的本来面貌。被科学改造过的矿山变为矿渣,失去了他的本来面貌。人也是一样的,心脏弄个人造心,最后再弄个人造头,你想那还是你吗?所以我们要活成我们自己,活成自然,维护好我们自然人的自然状态,然后在自然环境中很好的活成我们自然人的人生使命。这才是我们人生的意义啊!你只看到手机这些现代化提供给我们的便利,没有看到整个环境的破坏,对吧?西方讲的是消费,最后就是废啊!我们中华文化也是建立一些东西,但是我们提倡勤俭节约、物尽其用,比如有些器物我们用了几百年还在传承,就是我们懂得人和自然体是一个共生体啊!不要过多地从自然母体中去掠夺啊!受这些资本思想控制的经济大潮,人很难左右,我们做好我们自己就是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了。所以刚才讲了,用东方文化的视角去审视一切,培养我们的文化自信掌握气血津液脏腑经络药性等,这些中医的基本理论我们要掌握,我们的基本理论是什么?我们要掌握《黄帝内经》所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自然之道,生命的规律,生命才是自然规律我们要掌握住他,我们认识自然界中的植物,自然界植物不是药,是我们人为的去叫个名字叫做药,它本身是自然人的自然物,只是每个自然物都具备有它的偏性,生活在东北的深山老林里的物和生活在东南沿海里的物的偏性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就利用这些自然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差,用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使之复归于阴平阳秘,是偏离自然状态的人回归到自然状态来,这就是我们治病,所以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这些经典所描写的这些理,认识中药就要认识它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还要认识他的生长时间与空间,就是地点,认识他的形和色,五色归于行,五行归于五藏,认识他的四气五味,归经,生长浮沉,认识它的生长时间地点还有形色,这是认识中药的不二法门。形色性决定它的升降浮沉,决定他的规经。所以我们必须要正确的理解他。 


深入理解中医基本理论,要符合天道规律的规律性和正确性,我们中医经典描述的就是天道规律是更古不变的变化规律,不可受任何意志而转移,也不可能有所发展有所倒退,就像四季寒暑往来昼夜更替一样,它不可能发展也不可能倒退永远都是这样。西方总讲宇宙大爆炸,快要怎么样,慢要怎么样?在座的各位都可以成为这样的大师,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证明你,没有意义的,有生就有灭,无生就无灭。我不讲它是怎么来的,因为讲不清楚鸡和蛋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就像鸡和蛋的关系一样争论不休。我们只想怎么把鸡养好把蛋下好就是啦!我们要维护这种自然规律,深入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去维护人体健康的有效性。古人给我们描述好了这个规律,不要认为西方的东西就都是先进的。在工具、科技领域能够从自然母体中剥离出来供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比如枪和武器,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大多数都是杀生的,对吧?所以我们要和自然界形成共生文化而不是共忘文化。手机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但没有想到太多的稀土破坏了太多的自然环境,所以我们物尽其用,用到不能用时再说,我们不是不用,使用这样的工具要看是在西方本位思考上用呢还是在东方思维本位上去用?工具无国界无思维,就看你用什么样的思维去驾驭这些工具。比如开车,用东方的思维是要靠右行驶的,西方靠左行。必读的经典,《黄帝内经》我们要读,包括《素问》和《难经》,没有时间《难经》也可以不读,就是说我们从一个方面就可以得道了,《黄帝内经》需要背,《难经》需要读一读。我人生第二本书就是《黄帝内经》,这是给我提供了理论的自信,这个理论不是我们臆想的,这个理论是描述了自然规律,自然之道,自然的生命,自然人的生命状态生命活动规律,这个规律是亘古不变的,具有恒久性,不会倒退,也不会发展,所以她不会过时,所以中医不会过时,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具备了中医的理论自信。学中医学好了受用终身,学西医你会发现三两年就不行了,所以你每年都需要参加培训,新药层出不穷,不学就落伍了,不学临床就不会用药了,而我们中药不一样,一个中药几千年不变,再过几千年还是不会变得。它要想变除非天上日月不明,五星陨落。天道没变,凭什么让地上的万物生灵变呢?日月没变,地球没变,五星没变,为什么要让人,这个物种变呢?不变的象不变的道,这个象必须要在道的本源上去变,变的是个体,个体还是服从道的,万物生灵不会变,因为天道不变,在不变的面前追求变,那就是错误的。所以西方的进化论不一定适合我们中国,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西方的进化论,我们用东方的文化东方的文化思维去审视一下,不要偏听偏信,什么都没有变,几千年上亿年来我们的地球太阳都没有变,我们就不能变,当然大的变迁地质灾害,物种可以生可以灭,但自然规律是不变的。


最后就是培养疗效自信,掌握六病的辩证体系,我再说说很多的辩证法的不足和它的足。比如说我们五脏的辩证,来一个病人看病,胃胀腹胀急躁易怒失眠,来到医院医生给诊断肝脾失调,那么这样的思维,用五脏去辩证的思维,它是有偏颇的,五脏思维,你非要等病入脏了再去治,病在皮毛的时候你管不管,病在经络的时候你管不管,病在腹的时候你管不管?你非要在病入脏时才来管,再说了,即是病入脏了入里了,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人和天地都是一体,人的内部的五脏五行都是一个统一体,你认为肝脾不调时,你心肾要调吗?你如果认为肝脾不调时心肾调,这样讲人就是割裂的,人体内脏器是割裂的。所以肝脾不调心肾不可调,肺也不可调,是一样的,人体是一个恒动的,统一的,完美的整体。那是牵一发而动全局,为什么辩证的时候就忘了这句话呢?对吧?就像我经常打比方,比如我想从水缸左边舀一勺水出来,是不是左边就少了一勺水呢?不是的。左边为木为肝啊,肝缺了肝血不足啊!是不是这样子的?那你会发现,不管是从前面后面左边右边要一勺水出来,水是平面的变成了振荡的,然后复于平的时候又是一个平面,整体的来说是整体的下降,这点你们可以理解的,那么人体的气比水还小,还无形,我用有形用侦察于无形,用水的流动性来类相气的流动性,他是无处不在,充斥于周身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有些辩证他是有先天的不足,所以我们用后世的东西,就失去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道理,所以我们要追根溯源,找到什么古人留给我们道理,她要说什么?她的文字承载的是什么?文字背后是古人的思想,古人的思想描述的是天道规律,我们就学到家了,这叫得道。所以,我们一定要背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我推崇这本临床应用之书,后世的书能不能看,能看,但是你必须要在背会这部经典的基础上看,后世的书就像翻武侠小说一样,过一遍就行了,不要在更多的点上去浪费我们的时间。浪费时光,所以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点上,这个点一定是经典。从经典上打开我们中华文化的大门,打开我们中医的大门 ,从这里打开就是道。从其他地方打开还是点。所以我们不用在方上去追求。方是被法所统领的,法是服务于理的,理是讲的理讲道理。理能讲道不可讲,通过理来悟道,理法方药,这个理最重要,方药是工具,不重要,只要符合这个理所驾驭下的法,都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所以正确的应该是这五个字“道理法方药”,道在前面,但是我们能讲出来的都是理,所以张仲景的《伤寒论》论述了的是一切致病因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所导致的外感病和内伤病的理、法、方、药。一切的理法方药。再比方说,学了几年的中医,问你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想了半天,说是治感冒的。伤寒是治感冒的吧?中国人擅于找代表,天地作用于人,人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请问是天对人的影响大还是地对人的影响大,当然都离不了,离开了天地都活不成,但是相对来说,哪个影响大?是天大,是天啦!所有气候变化万物生灵,都跟天有关,比如说今年天气干燥,草木异常,比如说春天该热该温还是像冬天一样冷,叫倒春寒,或者是至者不至,导致春小麦的大量减产,这是异常天对生灵的影响。所以是天对人影响最大,所以描述天的文字比地的文字要多多了。天地对人都有影响,但是天影响是最大的。天是外来的影响,外来的天气对人影响最大,这个天气里面又分太过与不及,异常的天气才是人体疾病的原因,正常的天气导致疾病是个体的,异常天气会导致疾病的大面积流行,所以把异常的天气太过与不及叫六因,六因里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风寒水湿燥火)是寒,所以把代表引出来了——《伤寒杂病论》,为什么书名这样写?我给大家分析出来了,风寒水湿燥火,寒代表天气,天又代表地气,所以地气又代表一切内生的,代表一切外来的或内生的疾病,我们称为杂病论,有阴阳历法的,人逃不脱阴阳,我们常说的,道行高的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是他在道中,他在阴阳里。所以,张仲景的书写的是三阴和三阳,六病里分三阴病三阳病,三阳里面共同的字是阳,三阴里面有共同的字是阴,所以它描述的还是阴阳,张仲景方加减法还是阴阳,不是用我们后世的加减法,不是按药物的主治功效加减的,是按药物的阴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加减的方子化解的,我们用后世的理论去化解仲景方,有可能就化解错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我心度圣贤心,一定要以圣贤心度圣贤心,做一个无我者,但是这很难,要你放下过去几十年的积淀的认知,真的很难,所以必须学会放弃,学会舍才会得。你想学我这一套理论架构,你必须把你之前的那些得全部舍掉,变成一个空空的无我者,这个时候你才能全身心的装我所讲的东西。你才能够更好的去内化,所以我们要用心体悟古圣先贤用文字描述的这些经典。方是很多的,我之前有1400多首方歌,我全部背完了,我过去上初中时是理科生,特别讨厌背书,我认为我背书的天赋很差,我的数理化特别好,初中高中都是挑出来去参加比赛的,推理的一些东西我特别在行,结果到了大学摇身一变,成了会背书的人了,背书还挺有天赋的,背得很快,结果总结一条就是不是你笨,是你的精力用在哪,就会在哪出成效。所以我背的方子很多,1400首背完,后来自己写方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啊!你背的方子多了,你也就会写方子了。背了很多方子,到最后发现临床上好多方子不用。为什么?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方不在多在一切都要理法,张仲景的方子足够我们用了,我们尽量的接近他,用他的方他的理。尽量的一天一天接近他,你的疗效也就靠近医圣的疗效了,当然我自认为我目前对张仲景对《黄帝内经》的理解不到1%,但我们在临床都能解决那么多的问题,如果我们对张仲景的东西理解90%呢?或者是100%呢,那将是不敢想象的。真是这样,所以每天都不敢懈怠,每天都捧着书,很恭敬的去读,背会以后每天还要去认真的读,把张仲景的书读书破万卷,你有没有破过一卷?我们学生读书读破了多少卷?破了再买,现在科技发达了,印刷很方便,印刷了一本又一本,反复的去背,就这样去求道。


第一是读书,第二就是拜明师,追随他,根据老师的示范而去悟道,体悟背的那本书那个经典里边的道,这是道的一个载体,老师在临床上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道的一个应用示范,你不需要背老师的方,只要把经典背会,跟着老师的示范,看怎么驾驭方药,从而产生对经典的顿悟和感化,这是跟师的作用,而不是抄他的方子。一定要背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你不背就知道跟着老师抄方,老师是一,你最多学到0.1,如果你把经典都背过烂熟于心,老师是一,你就是十,会通过一个点来顿悟所有的点,这叫一通百通。心中有承载的东西,你心中没有,你怎么百通?
所以,我们学习就三个字,无有无,三个字。无是一无所知,对中医一无所知。我们背了很多经典,包本背诵。学富五车,几十万字,所以我说包本就是有。有了以后你还要打破这个有就是无,让前面的有背后的道出来。前面那个无是一无所有了,后面这个无就是道了。有无就是成才的路径,是得道的路径,不叫成才,才是人规定的。拜访遵循经典的名师,一定是以经典为主,而不是自己在家里 ,我十年磨一剑 ,不能这样不能执着于臆想,我十年学道一无所知,十年学习我学会了放弃执着,放弃一切,无气无相,我学到了无门无派,我学到了不会看病,什么叫不会看病呢?刚开始学时,见到一个病,就赶快想什么方子治疗这个病,有很多的方子都可以,结果等这个病来了,却不知道什么方子可以治好 ,我们真正的中医呢?是不会治病的,这是维护你的身体状态,你往右偏我就我们就往左拉,所有的治病都是妄执妄念,你身体有偏差,往左偏就会产生无数的病,我给你把身体状态往右拉,使你阴阳平和阴平阳秘,你的平衡状态让这些疾病无所依从。中医的管面广且全,到我那看病都会发现,我基本不说话,看病时我不讲,阴阳不和了,肝脾失调啦!你听得云里雾里的,你来到这里不就要得就是结果吗?你痛苦来了,刚才不会走一针下去,能蹦了,你要的是就是这样的结果嘛!为啥不让问?因为你没有读经典,你熟读经典后,我会老老实实的给你讲的很透,学生问这个什么意思?这个怎么理解,我告诉你别问。我说你听不懂,等你书背完了,你再来问我,明白不?你没有恭敬心,你就是好奇,你的问题没意义,你在浪费你的时间,也是在浪费我的时间。你都背会了,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了,你会发现你想问的问题书本里边都有,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都不是问题了,你不需要问老师了都明白啦,真正的关键点只需要老师轻轻点拨一下即可,这就是顿悟,这是拜访名师的作用,老师只是点化,通过老师的示范悟出你过去所背的经典里边所承载出来的那个道,接受老师的点化。加强对经典的领悟,拜访尊崇经典的朋友,他即使不做大夫,不做临床,但是他说熟读经典,包本。
就像我们读经的朋友,包本并内化了,他就是高人。那种心境是常人所达不到的 ,不是在山里边都是高人,大隐隐于市,真正的修炼家他都不出家 ,他都在平常百姓家,不是说你说多了几本经典,背了几部经典,然后买把剑背着上山了,不食人间烟火了,这都不是得道者,真正的得道者,都是在寻常百姓家普普通通的人,这才是得道,道是什么?道是自然人,自然人的规律,你该怎么孝敬父母,就怎么孝敬父母,该你亲善你亲善,该你结交你结交,这就是道,就是自然规律。你不能高人一等,高高在上,目中无人,这就是没有得道者。执着于于你所固执的那个表象,到最后在深山老林里边待几年疯了傻了癫了。也没悟道,穿得破破烂烂,也会饿着吃不饱肚子,跑回来了。学中医学了几年失踪了,父母找不到他人了,找到是蓬头垢面,衣服也破破烂烂的,这不是修行人。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在世间修行。修行修的就是我们的平常心,修我们的得道心,赤道而行的心,把工作该干的干好,干得漂亮,就是修行。什么是修行?我觉得读经典的人都在修行,什么是佛?能够为别人提供帮助的都是佛心,当然这个佛是中国本土的,外来的只剩躯壳了,填充的都是我们中国本土文化。什么是仁爱?什么是佛?比如你学中医,把医学好,来的人都通过你的努力,他都变得舒服了,变得那么自然了,那治病就是菩萨。所以我们要修行我们的平常心,不要认为读了多少书,你就比别人怎么怎么样了。
所以,读书越多的人,越谦卑。不要忘了,谦是有前提的,《周易》的谦卦前有同人,大有。《同人》,天下人有大道大得。《大有》,你同天下人都同化于大道大德了,你就获得了人心所向。大有之后,你才具备谦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什么都没有,怎么谦?你都不配,谦是有前提条件的,所以我们要努力达到能够谦的基础。我们常背“同人大有谦豫随”,《豫》具体实现同人的手段途径。不显山,不漏水,才是谦。《谦》卦,地山谦,上位坤,下为艮。上为坤,纯柔,无刚,非常的柔和。里面有山的威严,所以里面还蕴藏了一个互卦的坎卦。这一个卦里,蕴藏了山和水,但表面都看不到,这就是《谦》卦卦象的象意。问题是,你事先要有山有水,才能有不显的资质啊。所以我们要达到这种资质。形成个性化诊疗特征,就是你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对知识所承载的这个道的认知。形成自己的特点。有句话叫殊途同归。不管你学的什么,到最后在悟道的这个层面都是可以共通的。不管任何门派,最后都是可以共通的。有没有发现儒释道的最顶层是一家,是不分的。分的是后人的执着,执着心和偏激心。《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都是我们的工具学。而承载理论的就是《黄帝内经》。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些工具要了解。


我人生的第三本书是《伤寒杂病论》,为我们提供的是临床自信。所以我们都具备了文化自信,理论自信,临床自信,我们想做一个不合格的大夫也很难。因为你是内化的。你的出发点有意无意都是天意。所以针灸它是承载道的。你的理符合这个道就和扎针是一样的,各门各派可以随意创门派。只要有私心,都可以创立门派。但是他都是术的层面。因为道的驾驭,想扎哪就扎哪,十个手指头扎到哪里都会好,这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按照学习规律,学习的人不可能不成功。很多人说中医一定是老中医,但是不一定。因为就像我们读经典的人不一定都要老啊。就比如我们的冯文举院长,是85年的,比我还小。得道无先后。但问题是你有没有秉持一颗道心去闻道。执着于术执着于表面,你永远都在迷失。只有执着于道,很快就可以得道。
所以,我所带的团队,我的学生,条件是你把《伤寒杂病论》背会了,就可以来找我学习。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继续背诵《黄帝内经》。因为在校生,有太多毕业了都还不会背会。有很多热爱中医的人,都被我拒之门外了。所以,我说你背会一本书就可以来找我了,边和我见证中医的疗效,建立你信心的同时边去背书。 自从我做了这个要求后,来找我背过书的人已经有130多人到140多人,这个现象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中医必须是老的。我的很多学生有的在公立医院,有的在外面的中医馆,中医堂,去坐诊。年纪轻轻二三十岁已经是门庭若市了。挂不上号,一天100多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现在都已经是比较小的老中医了。病人很多,为什么?他没有靠广告,没有靠发传单,没有靠坐在哪个庙里哪个比较高的堂宇里用门徒拉门户。他坐在街上的一个中医馆里依旧门庭若市。因为人都很现实啊,谁能给他解决问题,他找谁。所以便口口相传。宣传广告也不起作用了,都是相信口口相传。你有没有发现,你的病人都是一个人看好一家子人,一个家的人看好了一个单位的人,亲戚朋友都过来了。都是这样的,所以不要再去说中医,非要坐冷板凳。是因为你没有得道,没有得中医的道。所以得中医之道不需要坐冷板凳,你也不会坐冷板凳。
还有一个案例。我的学生中,拿到医师资格证的有五六十人。在临床上比较娴熟的有三四十人。上百个人里也有一二十人,都是非常年轻的,二三十岁都出来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按照中医的自信的规律去学。中医要遵循自身的成长规律。比如有个学生她是从新疆过来的,我们单位的一个人给他讲,你想要跟着他学中医,书必须会背,你会背吗?她说她不会背,但是她想跟,得服从、老实听话照做。怎么安排怎么做。她本身就是学医的,以前学的是中西医,毕业以后从事的妇产科,到30岁从事临床很多年了,几乎和中医没有关系了。妇产科大多都是手术,所以来到这里想学中医。到这里在学的过程中,用26天时间将《伤寒论》背会,在我这里学习了半年时间。回到新疆后向医院提出,她要做纯中医。因为在我们这里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信。去要做纯中医,妇产科不干了。当时他们医院没有中药。没有中药没关系。我开中药,想去哪里拿就去哪里拿。反正我要做纯中医。从2019年5月26日—2019年6月21日,用26天时间,将《伤寒论》从第一条到第398条背会了,用了一小时36分钟,又于2019年11月11日背诵《金匮要略》23篇1小时12分钟,实现了在我这里的成功。下工夫半年时间《伤寒论》《金匮要略》全部啃完。并且是没有影响出诊,还带着婆婆带着孩子。回去后给我发了一条信息,一张照片,说老师您好,这是我从您那里学习回来后收到的第一面锦旗,也是我人生的第一面锦旗,是一位高血压患者,以前服两片降压药血压170,现在不用服药,血压正常。这也是我从事医生以来收到的第一面锦旗。恒心,多大的毅力!从事中医能真正的为患者解除疾患,获得信任和尊重,感谢老师带领我们走上中医的大道。所以大医要精诚,精要精是的我们的经典,也包括我们的儒道经典,所以在我们道中老老实实大量读经吧!好,朋友们,我们今天的汇报到此结束。 


(编者按:当天演讲分上下午场,以下为下午场
自然之道,什么是自然,我们如何维持自然人在自然中的自然状态,来讲讲身边的事例,身边的东西是很落地的,离我们最近的,我们的呼吸、举手投足之间、饮食之间,他们都伴随着自然与不自然,我们只需要知道自然知道常就行,不需要了解不自然的,正所谓“知常达变”。就像中医一样,不需要学变,不需要学病怎么治,我们只需要学“常”,如何维持常就行了,万变不离其宗。病太多了,前几年统计有三十六万多种病,几十万种病名,人生的精力有限,怎么可能学会治几十万种病例呢?我们可以说我们只需要会治一种病就可以了,我们就从中医的角度来治,治人,人是恒常的、不变的,就守着不变的,以不变应万变,人往往身体往右偏产生的一切疾病,你只需要将右偏的状态往左拉一拉,把它中和过来,一切就没有问题了。所以,我们中医治病,不叫治病叫调理,很多人身体有点儿问题了,就说找中医大夫调理调理。我觉得老百姓自发的用调理这个词用的太好了,要调理调理,调理什么呢?调理人体的状态。这个包括我们的饮食,怎么样去守着这个常呢?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常,比如说我们是人,明白人是生活在受自然规律支配下的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物。这个自然物要想保持你的自然状态,你必须用自然物去给养自己,才能恒久的维持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物的自然状态。我用了很多这个自然,那么我们一定要取之于自然而用之于自然。再想一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些事情,我们有没有取之于自然而用之于自然?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疾病?我们有没有在自然环境和自然四时之间,四时阴阳的变化和动态的变化有没有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
天,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阳不是吃多少温热的药,秋冬养阴也不是非要进行大补,补多少膏粱厚味,不是这样的。春夏养阳,我们中医都讲的都是无形的,不是有形的。养阳,养的是人体气的向上向外的伸展发展状态,生发状态,整体的气势。秋冬养阴,自然界秋天和冬天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开始藏了,那么人体的气也开始往内往下收,潜藏。人体的气——人气,春夏在外,秋冬在内,春夏阳气在外,内部的阳气比较弱,你会发现,特别是长夏,天气特别热的时候,人体的气向外的时候,人特别容易一不小心就会出现胃肠道疾病。很多很多,一不小心就会拉肚子,受点凉就会闹肚子,为什么?因为你内部的阳气太弱;而冬天就不一样了,特别容易表现手足的冰凉,因为阳气内收,气藏于内。如果阳气不足的话,那外围的表现,枝末的表现就表示阳气不够用的。特别是女士们,冬天比夏天手脚凉啊。
有时候夏天都不够用,别说冬天了,阳气内收,内部的气需要潜藏在里面。夏天不喜欢吃油腻的,喜欢吃清淡的,蔬果瓜果蔬菜一类的;而冬天,只有吃膏粱、厚味,吃肉,吃它就可以消化,这就是人体的气和外界的气,就是顺应天地的气。我们养的就是阳气,不多也不少,养了一个平气,并且适应自然界的气势,这个气是自然界的阳气往外升你的气就由内往外生,自然界的阳气往内收你就潜藏,养的就是这个气势。而不是有形的,冬天要补什么?夏天要补什么?这就学到了形而下上,包括锻炼身体也是一样的。
冬天不要起太早,不要睡太晚,夜卧早起,夜卧晚起必待日光,等待太阳出来,老人家身体不要起太早,拿着音响到外面跳广播操、太极,那不行。这样久而久之,不仅会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反而是一身病,有些人劳累了一天,上一天班,特别累,特别忙,也没有时间,晚上把孩子哄睡了,去楼下跑步锻炼身体。那么寒的风,冬天的子夜,北风呼啸,阳气该潜藏,你非要去外边暴露自己。你应该去安静的,在暖和的被窝里休息了,你还在外边去跑扰动阳气,在寒风中悬浮,人体是一个恒温的,你大量的活动产生大量的热量,大量的热量通过我们的悬浮调节,我们的热量都要通过皮肤悬浮调节。去悬浮就是皮肤的细纹的控调不被我们肉眼所发现的,这个控调,中医叫“悬浮”,都往向外调节,现在你通过大量的活动,悬浮是开放的,那么外界的寒风非常冷,当你一旦静下来。你活动的时候,这个气势是顺着往外一直在跑,那么当你一旦停下来,那个悬浮可能没来得及关,寒风嗖嗖就来了,顺着你虚掩的门户就过来了。
他除了外寒,为什么这么多年都容易得颈椎病,所谓的职业病?就是因为我们这样长期的低头伏案工作,我们身体都是穿得暖暖的,而脖子这个地方是外露的,一低头,后面就露出来了,寒风嗖嗖就进去了,特别是低头长时间坚持一个动作,那久而久之这个地方就是疲劳的。一旦疲劳了,你的卫外能力是不足的,所以这个时候你卫外能力不足,当然特别容易感受外邪的,他本来不该在的、不该居住的,他住到这了,叫客居。长时间寒气侵袭,导致你肌肉的僵化。所以这个颈椎一晃,然后他就咔咔响,然后一抻脖子就感到后面筋是紧的,肩背酸沉,有些人说不清楚怎么不舒服,有的人能描述清楚,有的人都描述不出,反正是特别不舒服,这就是寒气的侵袭,这不是职业病,在中医眼里面没有职业病,就是病。
还要告诉大家,在我们中医眼里面,他没有亚健康这个词,没有亚健康,中医眼里只有病人和健康人。亚健康是什么?没有病和健康之间这么一说,要么是病,要么是健康,没有第三者,亚健康就是站在西方文化的语境里面,是独立出来的一个单独的词汇,他们把病人的主观感受,仪器设备查不出来的,这一部分状态的人群叫做亚健康人群。这是西方语境与他们的思维框架里面,给强立出来的,在中医里面你一旦有阴阳的失衡,他都叫病人,你的主观感受和气色的异常。你没有主观感受,只是气色的异常,都叫病人。这叫失衡了,所以就要进行调理,叫复归于平,我们中医只有健康人群,没有介于健康和不健康之间的关系,所以没有职业病,一旦有问题就尽早解决,不要让外面的寒气和邪气进入你的肌肤,侵袭占据得太久,刻据久了,你内部的阳气虚弱,他就会从肌肤到筋络,到肠胃,到脏腑,一步一步向你传遍,这是《黄帝内经》的理论,也是我们医圣的理论,一步一步由机表走向脏腑,由一个轻浅的部位到深重的部位,直到到最后病入膏肓,那就麻烦了。病入膏肓是什么病呢?西医就是多脏器衰竭。比如说肝衰竭、心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发展到恶性肿瘤的晚期,不治之症等等。当然西医中的晚期,在中医里面不一定会死人的,还有部分人是可以救过来的。因为中医和西医的体系不一样,他们的理念不一样。中医讲人有气足与气不足,因为评价体系不一样,所以一旦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必要惊慌。我们要正确的判断这个病势走哪了,它即是一个恶性肿瘤但是病还在经络,没有到达脏腑,没有到达司命之所属的膏肓部位。我们照样可以给他扳回来,用扳这个词说明费力了,所以我们要争取病在皮毛的时候就把它解决了。正如《黄帝内经》里说的:“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脏腑。”所以我们不要等病一成乱一成我们再去治他。《黄帝内经》中说: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井,斗而铸锥。口渴了才想起找水源,战都打起来了才想起铸造武器,晚了,熊熊大火已燃起,消防员才想起救火。不可能的事,火要在火苗刚起来的时候就救,要不就是火势要下来了能救,熊熊大火的时候,消防车的水是杯水车薪,救不了的,一定要在火要大起来之前,在乱起来之前,在真正病起来之前,在疾的这个阶段,无形的功能的改变的阶段,要消散于无形,不能等到有形的改变的时候再去治,就晚了。就像肺脏长出了肿瘤,有形的发生了有形的改变,一定要在这之前的阶段去治,我们要充分的重视这一块,要防患于未然,古人创造的这些词,都不是让我们用来背的,是让我们用来用的,是让我们防患于未然。
体检就是干什么的?是用仪器设备来看到的有形的行态异常,彩超也好,CT也好,显微镜也好,它看到的都是形态,一旦有形的形态发生的有形的改变之后,在中医方面来说已经是成病了,而不是病之前的疾的阶段,这就被动了,你甲状腺上长个结节,肝上长个结节,乳腺上长个结节,你说那个不被动啊?所以说体检有什么用。从设备上筛选出来的大多数的病人赶到医院,就起到这个功能,它能预防什么?能预防的就是我们中医药,我们的医疗战线往前推,推到千家万户。所以我们要一起发起全民学中医,只有让全民都懂得了学医之道。你就会维持你的自然之身,在自然环境中保持自己的自然之态,就是常,不是变。怎么能让人没有病,就只有这个办法,我发起这个发心,能够让全天下的朋友,全民学中医,把中医药的理念总结到中医之道,告知天下人。只有社会上的病人少了,医院才能真正的节奏慢下来。

 
总结几个不满意:医生工作累不满意、病人看病难不满意、医院也不满意、国家也不满意,医保支出太多,国家的国民都在病态之中,国家的管理者也不满意,都不满意,谁满意了?所以我们要怎样让人满意,就要让病人减少,就要维持人的自然之道,怎样维持自然之道呢?就是以自然之物,给养自然之人,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这就是我们治病的理念,所以发现我们中医用的针它高妙之处就是里面没有水,就是针扎进去了,没有药也没有水,这是西方文化不能理解的,西方文化的针里面必须有水。针里面藏药,扎进去,再推进去。而中医没有,只有扎进去,然后行针,然后补泄,捻随补泄就这么多这是手法,用内功,这内功是你懂得中医的道,怎么修炼内功呢?就是读经典,读经典之后就会知道什么是内功,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自然是什么意思?有很多。比如说外围的气的立场,有没有顺遂四时,阴阳的升降浮沉,这是最大的问题。再讲一讲小一点的问题,说小其实也不小,天是影响最大的,小的呢就是饮食了,我们穿的用的吃的有没有都是自然的,我们穿的有没有是棉花做的,还是化纤、石油做的,有很多衣服褥子都是石油做的化纤做的,虽然很舒服,但是没有粗布衣好,这就是用之于自然,取之于自然,用纺线织成布。以前的棉花都有虫子,现在的棉花没有虫子,因为虫子吃了棉花不消化而撑死,因为它改良了。我们不评价这些东西,非要用改良的,转基因的。比如我们中药里的红花,红花是活血的,以前自然的红花它从根到叶都是有小芒刺的,在扎红花的时候手生疼,灼热灼热得的。现在为了管理的方便,摘采的方便,改良一下,现在的红花绿油油的,就像油菜一样,没有刺了,去年去参观一个红花基地,就奇怪了,这红花怎么都没有刺呢?别人说这是改良过的新品种,便于采摘。我们知道红花这个刺具有穿透性,我们就是利用它的穿透性来活血的,现在搞的像油菜一样绿油油的,没有刺随便摸,它就剩个红,没有穿透的个性了,所以红花的药效基本就废掉了,只剩了一点点的补血的功效,没有了活血的功效,失去了它的本真。所以我们要知道用自然之道来养自然之身。
再来看看我们餐桌上的肉蛋禽,我小的时候,街里养的猪和羊都是散养的,家人就会拿着锹和筐来捡地上的猪粪,来给庄稼施肥,以这样的方式来养猪一头猪,至少要一年才可以养成,有的甚至隔年才可以养成,在自然环境中奔跑的。吃一些家里剩余的饭菜,给猪羊割一些草,所以它的毛色非常光亮,它的状态非常的活跃,所以这是健康的猪,它在自然的环境中欢快身心,为我们提供了健康的东西,现在的猪四个月就可以出栏,快的三个月,在猪场里集中饲养,并且没有见过天,臭气熏天,你争我抢那其中的怨气有多重。现在吃得各种激素,各种各样的添加剂,催生出来的,加上各种各样的抗生素不用都不行,为啥不成,因为它抵抗力差,它没有见过天,它吃得都不健康,添加了各种东西,它怎么会有很强的卫外能力呢?大量的激素抗生素饲养4个月长两百斤,现在餐桌上都是这种。鸡也是一样的,集中饲养。我们过去的鸡,满山跑,这是健康的、自然的鸡。蔬菜也是一样的,西红柿,大白菜,现在的都放不坏。所以我们的饮食之道不敢想,一想就该饿死了,没得吃了,喝的水里面有消毒剂,吃的菜里面有防腐剂,要多拉快跑,大家都看重钱,都向钱看齐,一切都是为了钱,比如说水果的皮就是天然屏障。一旦打开皮放不了两天就坏了,而喝的东西放几个月,几年都不会坏掉,所以自然的东西我们要感恩天地,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并且要节俭。我讲的这些都是普遍的,大家都可以去看,都可以去想,包括瓜果蔬菜,肉蛋禽,现在大家都想回归到自然经济。都想回到田园生活,等到老了找几块地,前边看病后边种地算了,最起码保证我那几亩地不怎么用药。现在的小麦如果不用农药,开花的时候上面都是黑压压的虫子,现在的环境都被农业破坏了,生态平衡早就被农药破坏了。古代一物克一物,几千年几万年都过来了,反而到现在越用药越毒,不毒打不死虫,古代都可以用小鸟吃虫,小鸟吃虫也无可以无的,反而到现在出了很多问题,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我们自然环境也出了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领导人还提出了一个口号“金山银山”,我们的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有一句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那我们现在呢?所以我们要回到古朴自然的状态,古朴自然不是落后,而是自然之道,先进和落后也是基于西方的语境而强加的概念,有科技就叫先进,过去没有经济就叫落后,先进和落后不存在,先进和落后它只是存在于一个平面,技术与科技更成熟了一点,所以先进不等于正确


我们要看到科技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要想到我们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蓝天去哪里了?我小的时候在地里看瓜,晚上看满天的繁星没有手机,也没有抖音,就自然而然的观天,晚上看着满天的繁星在想着传说的北斗在哪。所以我们要维护好爱护好我们脚下的每一片土地,珍惜我们身边的花花草草任何一个角落,不要说和我们没有关系,其实他和我们息息相关,以前都是你养个猪他养个羊,现在的羊都是用牧草卷圈在里面,牛也不去放了。我小的时候,吃的肉比较多,因为在黄河边上,每年冲过来,黄河水美,冲过来一次地上的土都会很很肥沃,所以长的草特别茂盛,绿油油的,所以就会有人来放牧,而且黄河里的鱼也有很多,小的时候父亲就拿着一个渔网,顺着水的波纹和它的规律来捕鱼,捕的鱼比较多。小时候因为家里没有人管,所以到了8岁才要上小学,刚上学的时候老师让数粉笔,但是我100以内的数字还不会数,以前放学之后就会给牛羊割草,哪有作业,一切过得都很自然。不会像现在一样作业很多,很多家长来看病的时候都很焦躁,都很生气,都和孩子生气,因为孩子的作业写不出来,这个不怨孩子,如果老师放学什么作业都不留,孩子放学后吃完饭出去看看天地的自然,现在的孩子有些时候写作业写到10点或11点,有的时候写到1点都写不完,家长在一边批评。督促写作业,孩子的心情是郁闷的,所有的思维已经被吵成肃杀我们要用木气而不是金气啊,你肃杀他,他会灵光吗?这样的孩子学出来脑袋都是木木的,这样暴力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会有逆反期,他小所以干不过你,但总有一天他觉得可以干过你的时候,绝对会跟你干,他不想跟你干,对老人有一种敬畏的话,一甩门就离家出走了,我们习惯了把这种西方文化的暴力强加给孩子,所以孩子长大有能力反抗你的时候,就一定会反抗你,这就是所谓的逆反期。
而用我们东方文化的理念,他是没有逆反期的,批评是一种杀伐之气,是堵,孩子想玩的时候,家长说不许玩,再玩我就打你,当孩子长大后可以玩的时候,他一定会背着你去玩,所以我们宜疏不宜堵,跟孩子讲道理梳理,疏导的孩子没有怨气,没有压力的气,没有怨气,就不会有逆反期,心里在学你仁爱的样子去爱人,你对他杀伐的长大,他也会学你的样子,有杀伐之气,到社会上,面容上也会有杀伐之气,自私自利,不要追求急功近利,那么点小孩就要求成绩,我小的时候从小学到初中,爸爸妈妈就没有管过我的作业,从来不管,问都不问,想写就写,想干啥就干啥。现在回到家就吃完饭就写作业,写作业写到一两点,这是正常吗?孩子的身心见过天吗?白天在教室,晚上在家里面都是室内,各种培训班各种作业,能教出来是天地之道的人吗?不能,他能教出来大人所赋予的期望的那个才,有什么用呢?原来一个博士后都毕业了,因为一点小事而跳楼,这都是很可怕的。所以我们要遵循自心,遵循自然。家长说,孩子的作业不能不写,老师让孩子走怎么办?九年义务教育,他敢不让孩子读书就是触犯法律,天无绝人之路,适合孩子上学的地方有很多,孟母有三迁,现在可选择的地方更多,孟母的那个年代搬迁不容易,那当时孟母还会为了孩子而三迁,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要什么,我们自然知道是什么,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按照天地之道而生长,给孩子松绑,按天地之道生长,按照他的生长之道,保佑孩子的身心。作业就是一个层面,反复的做,重复的出,孩子的心禁锢在作业里面,孩子没有了自我的思考,就是别人给他的任务而去完成,完成之后就万事大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会自觉的自发的去创造未来,他只会在单位领导布置下的任务而去很好的完成,只有这些,因为孩子已经没有其他的思维,他的思维已经被扼杀在上学的路上了,而且还是被动的消极的去完成任务,人生的状态就是这样,从小养成了,糊里糊涂的也就结束了。所以,当我有了孩子之后,我在想我的孩子该怎么办?孩子在一岁的时候,自发的请朋友一起办国学班,让孩子聚在一起读书,不去强迫她学习,慢慢的她就会喜欢学习,晚上睡觉也很自觉,9点之后抱着自己的读经机,回床上睡觉,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人生的使命,我们要让孩子对往圣先贤的经典有了解有体会,以后她要怎样施展自己的才华就是她们自己的问题了,所以我们不要太过多的制止这制止那。所以我刚才讲的功夫就是让它恢复自然自然,它的果,它的道,恢复它本真的状态,孩子要恢复他的童真,不要强加太多。我们现在很多人的想法就是好好上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多挣点钱。我们仅仅是只是为了买到房,买到车吗?满足自己吗?我们儒家思想和经典上描述的这些,是要这些纷争的结果天下大同,是为天下做多少有益的事情的,比如张横渠的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开太平。多大的发心啊?我们上学有没有这样的发心呢?我们的父母都是说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从小培养的就是打工仔,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就是满世界投简历,能够找个工资高的工作。读经典的人学中医是无缝衔接,思维是一贯的,还有人才界定,什么是国家的人才,学中医的人不一定出来就参加医院,无非就是一个场地,一个桌子,一个凳子,三个指头就完成了整个工作。所以不论我是在家开个诊所,还是在大街上碰着朋友,扎个针号个脉开个药,不需要场地,随时随地,一个好的中医就是一个移动的综合性医院,这是我们中医的特征。不管是在医院也好,在大药房也好,在医馆也好,自己开个诊所也好,只要你能为病人解决问题,都是国家的人才,不一定是为哪个集团营造利益就是人才,是在哪个医院完成什么?什么样的事情才是人才,所以人才的界定要重新去界定。


我那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医院工作,自己去中医馆坐诊,他能施展他的所学,你想五年的学习,中医还没有学成,学个半吊子,三年的规培,按照西医的架构规范化培训,你规范三年了,还有中医的影子吗?再去临床当五年住院医生,五年住院医你没有主动权,上级规定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就是写个病历,看看病人药用完了没有,五年下来就已经没有中医一丁点的思维了,这是大多数,当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不错的,不能以偏概全。这就是一个现象。为什么维护起来很难,因为文化环境和土壤,就像我们读经的,只要你想学,那就是轻而易举的,没有过渡期,无缝对接,学习中医就要多读经典,因为经典里面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思维,所有我们在座的各位一定要在医典上多下功夫,一可以让读的经典很好的落地,最起码是一个落地的入径,并且这个入径谁都喜欢你,因为你可以为别人解决问题,亲人朋友们不舒服我们可以通过中药或是针灸让他们舒服,你到哪里人缘都很好,因为你可以为别人解决问题,别人都很欢迎你,不管是哪个领域,都是这样的,只要你能帮别人解决问题,大家就喜欢你。所以我们要充分的明白我们要做什么,怎么样把我们自然的身,让我们自然的人保有本真的状态,这是我们要下的工夫。道中的老师就很好,出去宣导,我希望我们都可以出去宣导,到哪里都讲国学经典,中医也是经典,一块宣导宣导,而且还可以把医学好。这样用我们医圣张仲景的话叫“上疗君亲之疾,下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多么伟大的使命。“上疗君亲之疾”回到家里看着亲人有不舒服痛苦的,我们没有能力去解决,我们讲为人子者不懂医,这是不孝啊!为人父者不知养,孩子生病了,急的焦头烂额,手忙脚乱,不懂医道,你再忙是忙上加忙,错上加错。比如说,孩子受寒发烧了,赶快酒精物理降温,又用冰块冷敷,本来就是受寒引起的发烧,就像烧红的碳,本来需要气要往外散,让寒病出去,烧就退了。结果你用的寒,病因是寒,你再用寒,病怎么会好呢?过了几个月孩子患了淋巴癌。所以我们还是要懂医,腋下与脖子都是淋巴集聚地,一冰敷路径就会切断,寒气垃圾排不出去,久而久之生产线就坏了,在更新换代时更新的都是残次品,最后就会把垃圾堆到一起形成肿瘤。只有把生产线管理好了,肿瘤也就随之减小,肿瘤也是细胞,这些细胞不能用,它们就会自生自灭,(为延大贬法)把病菌围起来,把他们改掉然后把体质偏差的拉到中正上来,这就是中医治病的理念和手段,就是这么简单。这叫围点打援,就像解放军佯攻打援一样,然后打电报说我们围起来多少人。等待援军过来,让他们慌慌张张的,这时候我们在这埋伏好了,也吃饱喝足休息完了,然后一起把他们都干掉,以逸待劳。这样就会事半功倍,所以我们要懂战略和战术,不能只懂战术不懂战略,只有懂得战略才可以赢得最终的结局。再打个比方,就像鲧治水与大禹治水,鲧治水就是堵,每一次的水都被你堵住了,从战术上来说是胜利的,但最后全盘失败了,就像一个人一样,咽喉痛,后来胳膊疼用药后胳膊不痛了,心口又痛治好了心口,过一段时间,发现这个人头一栽死了。这就是你战术都胜了,要治哪里哪里都好了,但是结果人没了。所以我们真正的治法是疏,这才能达到我们长治久安,不要贪一时之功,我们要充分明白医的理,要理解自然之道。再说我们咽喉炎,西医叫扁桃体炎,扁桃体化脓还有疱疹性咽峡炎等等, 这些所谓的炎症包括我们所呼出的气是烫手的。这些现象是因为悬浮受寒,寒就收敛,悬浮关闭,我们人体和外界的气体交换的最大通道就是悬浮,悬浮关闭以后,人要维持体内的恒温,大量的热量集中于口鼻外出来调节,这时候就感觉到口鼻呼出的气烫手,不是里面的气太盛,是因为悬浮关闭,短时间内大量的热气从口鼻出呼出,引起口鼻局部粘膜起水泡,这不是你太热了,所以不需要用寒凉药,只需要用一些温暖的药将悬浮打开就是了,气就从悬浮走开了,这样就可以正常进行气的交换了。治法就是这样的,不是说病人说他上火了,你就开清热解毒的药,那要大夫有何意义呢。扁桃体就是人体的门户,就是门岗,它和敌人交战弄得头破血流,你看见了一刀就给切了,这扁桃体多冤啊!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个发病机理,把悬浮打开,气通道打开,气通畅了就好。因为受寒导致,你再吃寒凉的药,这就是腹背受敌啊!把内部的阳气削弱了,外部的寒气就会趁虚而入,不生内病才怪呢。


这一个小时的分享,就是让我们充分认识自然之道,认识了自然之道象我们以后出去去宣导,就不需要稿子了,你站在这里讲三个小时,就是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滔滔不绝的讲下去,这些的关键就是经典的内化。我们道中出来的老师都是很好的宣导讲师,以后出去就讲我们国学的承载之道,我们中医的自然之道,出去宣讲,顺便把中医带上,汇聚更多的人,有机会我们一起学中医。冯院长发心全民读经,我的发心全民学中医,这两相辅相成。(编者按:以上是宣讲正文,后面的答问环节见另文)
文字整理:范琳、薛春黎
编辑:(文宣部)王宏薇审核:道中书院教研室


相关图文

   1.青年名医臧云彩先生12月10日河南道中书院本部经典中医讲座公告

   2.今人读经,可为良相,可为良医,可为良师:中医和读经并肩作战,为复兴中华文化而奋斗!

   3.传承中医,必须恢复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必须从经典诵读开始 

   4.

臧云彩医师相关活动链接:

   1.臧云彩再次被评为“年度最受好评医生”!河南仅一人上榜。

   2.来吧!和优秀青年中医们面对面交流吧!“大医之路·医道传承:第三届臧云彩学生读书心得与临证经验交流会”即将开幕!

   3.臧云彩:中医西化问题日趋严重,中医人需要走中医自己的路!

   4.先解表还是先攻里?臧云彩老师结合经典和实践给出精彩答案!在新加坡第三讲内容分享。

   5.中原名医臧云彩应邀到新加坡讲学并将被聘为客座教授!他说: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足够的魅力让我们自信!

   6.当之无愧!臧云彩医生获“年度好评医生”大奖!他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7.河南中医臧云彩应邀在第十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上做主题报告。看看他都说了什么

   8.臧云彩的故事1:“我这30多年的哮喘能治好,真得感谢云彩!”

   9.背会《伤寒论》就来参会吧!第四届臧云彩学生读书与临证经验交流会即将开幕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书院·一年制经典中医传承班招生公告,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