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什么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基本都是骗局

2018-04-17 行业研究投资报告

导 读


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官方微博发布公告,4月9日,善林金融法定代表人周某某因涉嫌违法犯罪,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已依法立案侦查,由此正式确认了爆雷的消息。


公开数据显示,善林金融关联平台交易规模较大的为善林财富、亿宝贷、善林宝,3家平台累计成交额为125亿元,善林金融的待还余额为20多亿。其线下财富管理规模甚至可能在100亿以上。


从前两年的泛亚、e租宝到中晋,再到今天的善林金融,不断有线下财富管理公司暴雷而且金额巨大,波及广大投资人,线下财富管理公司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的问题?




文章来源:风吹江南;作者:江南愤青


标准意义的财富管理公司其实是指那些帮助客户进行资产配置提供建议的公司,他们依赖自身更广的信息,更专业的知识,帮助你更好的管理你的资产,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他们更多是建议而已,取决于你自己是否相信他们。这里很多人可能问那什么是资产管理公司呢,其实区分两个很简单,你不管钱,只提供建议,不做决策,那就是财富管理公司,而如果也替你管钱,然后去做决策,这样的公司实质就是资产管理公司了。

  

确切说,财富管理公司是资产管理公司的上游行业,他让客户配置资金到资产管理公司里去,你可以理解财富管理公司是渠道方,而资产管理公司是生产方。

  

从全球业态来看,我很不幸的可以告诉你,绝大部分资产管理公司都是亏钱的,只有少部分是赚钱的,这个是正常的情况,世界上金融行业很大程度本质都是零和博弈,你赚钱一般都是赚取了亏钱部分的人的钱,哪里怎么可能人人赚钱呢,次贷危机里,高盛赚钱很大部分是来自雷曼亏钱的部分,而一样的道理,世界最赚钱的资产管理公司也就那么几家,他们在全世界寻找猎物,咬死他们,赚取他们的利润。

  

在一个全球GDP增长不足6的市场里,要赚取20%以上乃至更高的利润,一定意味着很多人亏钱了。所以别觉得资产管理公司很牛逼,他们大部分都未能给你带来实质的盈利。

  

那他们靠什么赚钱呢?

  

其实他们的盈利模式很牛逼,旱涝保收,每年收取1-2%的管理费,然后盈利了他们赚取盈利部分的20%,亏钱了跟他们没关系,我一直觉得这种盈利模式其实是很不公平的,一定会使得资产管理机构的管理人会去做风险很激进的事情,赚钱了他们可以分很多,亏钱了,他们没有责任。

  

次贷危机里很多对冲基金、资产管理机构最后都被认为有明显的道德瑕疵就是明知道风险很高,但是却还是去进行配置,也是来自于这种分配方案。

  

前面说了标准意义上的财富管理公司帮助客户有效配置资产的专业顾问公司,但是现实情况是中国过去的财富往往是不需要配置的,这个问题我讲过很多次,核心原因是什么呢,是刚性兑付的存在以及根子里的中国人对任何人的不信任导致的,比较有意思的是,这种不信任又很容易被高利给冲垮,变得盲目信任,特别会走极端。

  

出现的情况是越是专业人士越没人听,越是忽悠傻逼,越是一堆人顶礼膜拜,雪球上这个情况就很典型,一帮傻逼在哪里装神弄鬼,一堆小傻逼在下面顶礼膜拜,真是特搞笑的一个场所,这种场所什么时候完蛋也很正常的事情。

  

在一个市场到处都不违约的情况下,其实你会发现财富是不需要配置的,反正你买什么都一样。

  

我们11年投资一个财富管理公司,让他们力求专业的去帮助客户筛选标的,进行有效的资产筛选和甄别,请了很多专业人士,花了很多成本,最后反倒不如请几个美女销售。随便卖,你会越发现你成本越高,越专业,但是市场越是不买账的,许多人压根不会听你这个建议。

  

他们看问题都很简单,只看你是谁,产品是谁发的,看了以后就会跟你说,没事,政府在,就不会不还。于是你就发现,个体的定价能力毫无意义,市场变成跟买白菜是一样的,这个八毛,那个七毛,哪个划算买 哪个。

  

最终的结果就是,无论卖那个,到最后都是看不出来对不对,没有标准答案的市场。看错的人跟看对的人,其实都是不知道的。所以大家都会做最简单的选择,而只有市场违约不断出现时候,你才知道那些人是牛逼的,那些人不牛逼的,你才会不断相信那些牛逼的人,而不是傻逼的人。

  

最近爆出来几个债券违约,发现很多很明显的应该披露的信息都没有披露,譬如收入、负债、违约情况都没有披露,就这么简单的一些信息,承销商都看不出来也不披露,就让他发债了,这些人他妈的可都是年薪几百万的投行人士啊,居然你发现跟傻逼也没什么区别。换头猪上去也一样能干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市场反正不违约,反正出了问题有人兜底,所有做事情的人,反正只要形式做到了就行,没人花心思真去看,反正看到最后无非就是看你是谁,很简单的市场就是如此。

  

这个时候,导致的结果,就是你哪怕只有一百万块钱,你也会全部买一个产品,哪个利息高,买哪个,根本不需要配置啊。

  

所以过去的市场情况下,哪里有什么财富管理公司,都是理财产品销售公司,他们的本质就是兜售不同的产品给你,然后赚取佣金。

  

我在四年前文章里说过,一旦收取了佣金,那么必然使得财富管理公司一定不独立啊,他每天怎么可能想着给你配置好产品,肯定是什么佣金高,推荐你买什么啊。谁都不傻啊。反正在你身上赚不到钱,必然的结果就是反向从资产管理公司上赚取佣金。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客观,不独立,当然,这个也是因为没有办法,不这样他们就活不下去。所以看上去很好听的财富管理公司本质都是理财产品销售公司,跟卖白菜的真没啥区别。

  

财富管理公司变成产品销售公司之后,很多逻辑都会变得很清晰,这里两个基本悖论就出现了。

  

第一个悖论是,真正好产品是不会给你销售的,能给你销售的一般都是你自己都不敢买的垃圾产品,尤其是小财富管理公司,你根本抢不到好产品,差的产品,你又不敢卖,为什么啊,卖了以后亏钱了,客户都找你算账啊。就赚取一点点佣金费用,但是却要冒着被客户骂,甚至还有一些人生风险的情况下,所以导致大多数财富管理公司都选择了不卖别人的产品,干脆自己生产产品去了。本来是赚取渠道费的,这下好,改成赚取利差了。一下子就把财富管理公司变成了资产管理公司来了。

  

其实目前市面上基本上的所谓的财富管理公司,都已经变成了所谓的资产管理公司了。

  

这个逻辑是很自然实现的,前面说的风险是一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虽然资产管理公司是绝大部分都不赚钱,但是实际上资产管理公司却是看上去最丰厚的利润所在,前提是你能赚钱的话,都是赚大钱,而任何一个人其实是都不会承认自己是不能干的,都觉得自己能赚钱,尤其是骗到钱之后都觉得自己能赚很多钱,所以,一方面是风险不对称逼迫你去资产管理,另外一方面其实还是无可抵挡高利润的诱惑,有意无意的转型到资产管理公司上去。毕竟渠道费很少,而资产管理利差看上去很大。

  

但是这里我前面说了,绝大部分资产管理的人其实注定了结局已定是死的,不用去怀疑这个结论,用杠杆很容易赚钱,但是绝大多数杠杆都死了,必然的结果,许多人,我只要看上一眼,听他们谈一次金融的理解我就可以给很多人判死刑,时间问题。就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所谓杠杆其实就是借入了很多刚性的资金,必须要兑付的钱,而如果亏了你不用承担风险,那么就不是杠杆了。

  

我以前做资产管理,也曾经做到了2012年全国五十强,那个时候我管理了也差不多近八十亿左右的规模,我经常问自己一句话,我能不能给自己赚到钱,如果我自己的钱都无法赚钱,我凭什么给我的客户赚钱呢,后来想明白这点,我依然在2012年底压缩规模,因为我明显的感觉到市场是没有机会赚钱的,尤其是大资金。资产管理的根本其实还是赚钱,如果无法赚钱,你拿多少资金来,到最后亏了,要么就是让客户接受损失,要么就是你自己拿钱来赔,两个都不好。

  

所以要让资产管理公司不死的唯一办法其实是保证资金的不刚性,客户要能承受风险,接受损失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要把产品贩卖给合格投资人的原因,要给具备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人,充分的风险提示,不做兜底承诺,才能确保你能活下来。如果违背了其中任何一个,就必然走入到高风险区域,你就意味着你要自己扛所有的风险,这个风险其实是谁也扛不住的。

  

其实,诺亚、好买其实都卖过很多亏损的产品,也没什么事情,是因为他们遵循了这点,充分的风险提示之后,就不容易出大的问题。所以,我一直说如何评价一家致力于流量段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好还是不好,很简单看他们是如何获客的。

  

如果是保本保收益拉来的客户,再多也没有价值,本质上都是一帮屌丝客户,再有钱,不愿意承担风险,都是屌丝。而如果愿意承担风险的客户,在少都是有价值的。

  

说个比喻很简单,你有车有房能骗来女孩子,那不是本事,但是你没车没房还能骗到女孩子,那就是真本事。这个也是为什么我说,过去三年绝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毫无价值就是因为他们骗流量的方式太LOW。不担保,不兜底能骗钱,才是牛逼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诺亚、好买,显然是有一批高净值客户,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那么这里难点来了,不承担风险的商业模式,凭什么大家给你钱让你玩呢?你要证明你足够优秀,能给大家赚钱,这样的人其实毕竟是少数的,绝大部分的商业机构根本做不到这点,所以他们都会走入到保本保息的方式来吸收资金,进行运作,这个前提一定建立在他们认为自己拿到钱后就能赚更多的钱的基础上的。

  

但是现实往往会很残酷,很多人发现拿到钱之后,没办法赚钱,那怎么办呢?就两个办法,等着爆,或者继续骗钱,然后不断的周传下去。保本保息本身其实还是不够的,你还要证明你有保本保息的能力,怎么证明呢?

  

问题就到了下一步,如何卖产品?

  

几个办法,第一个就是让自己搞得好像很牛逼的样子,我前面说过这个是一个看脸的社会,看脸的社会,就是让自己变得好像很牛逼的样子就可以了,所以基本上这种公司,装修就非常豪华,中晋财富,在外滩弄了那么大一个摊子,写了什么国太控股什么的,还有中晋多少啥来着的,像我这种见过世面的人都被唬住了,以为是啥大型控股公司,出事以后才知道原来是财富管理公司,就别替没见过世面的一些老百姓,不明就里一定以为是大公司,特别牛逼。

  

还有就是老板一般都是豪车,喝酒都是几十万起步,来展现给你看巨有钱,让你放心,另外就是到处投放形象广告,让你无所不在的看到他们,让你们觉得特别有钱,反正怎么装逼怎么来,目的就一个,证明自己特别有钱,让你们把钱交给他们好放心。

  

除此之外的第二个办法就是高返佣,我曾经说过天下没有卖不出去理财产品,只有给不了的佣金,佣金足够,垃圾都给你卖出去,我看到很多财富管理公司的职员年纪轻轻,开宝马、宾利,正常的财富管理公司,基本上都属于卖个一百万出去,返点有个1-2个点,就已经很好了,但是很多理财公司,卖个一百万出去,返佣差不多有个二三十万,我靠,那是什么概念啊。不可想象啊。还有就是给客户利息特别高,投资一百万年化利息说有20%起步,而且随时进出。

  

基本上符合这几个特征都可以理解为骗子公司了,为什么是骗子公司,等会给大家解释,到是先想想为什么大家都会信,源源不断有人上当受骗,一方面可能真的无知,不爱学习,但是我个人感觉归根到底都是贪婪导致的。

  

侥幸心理,其实都知道有风险,但是就赌自己投资期限内不会发生问题,孤注一掷的投资,注定死无全尸,其实我从来不觉得这些人可怜,最多是两个字,活该。

  

天下哪里有那么好的事情啊,赚20%利息,却不用承担风险,你以为你是谁啊?!这些人注定了就是希望不劳而获的贪婪而已。有什么好值得可怜的,这个互联网的世界,要了解一个事物其实还是很容易的,稍微用心点,就可以察觉,你自己不爱学习,不提升自己,难道还要别人来帮你辨别风险?那压根就是扯淡,别人凭什么帮你呢?政府有凭什么来解救你呢?赚钱了,不说别人好,亏了,埋怨别人,指望别人救你,本质也是不要脸而已。

  

事实上未来我国进入所谓的新常态,就是违约会不断暴露的社会,到处都是陷阱,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在未来这个充满陷阱的世界,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帮助你了,只能学会学习,如果你不会,那我给你最好的建议就是谁都别信,就放着现金得了。到处都是忽悠,谁都不可信。

  

下一步,我们来讲讲为什么我刚才说那些公司都是骗子公司。

  

其实从金融逻辑上来看,金融是非常简单的事物,他无非就是分为两头,一头是拿钱进来,一头是给钱出去。所有进来的钱,都是为了给钱出去,然后赚了钱,在还掉进来的钱。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看一个公司是不是骗子公司的核心就是衡量下,进来的钱的成本是否高于他能出去赚的钱。很多人说没办法衡量到底一个人能赚多少钱,这个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下市场平均水平就行了。或者参考下世界上最能赚钱的几个基金就可以了。

  

巴菲特基金大概年化二十几,最赚钱的VC行业的平均行业回报率大概也就是差不多15-40%之间。这些都是世界最牛逼的赚钱基金了,他们代表了世界上最牛逼的一群人了,个别人有一年赚几十倍的,但是一定记得两点,第一是个案。第二是小钱。

  

个案意味着几乎无法普遍化。

  

小钱能赚几百倍都不稀奇,但是大钱赚几百倍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是两个绝对的概念,资金规模超过几千万的要赚几倍、几十倍,从一个相对长期来看是不现实的。很多人都看到了某某投资谁谁赚钱了多少倍,你其实应该问问他所管理的基金平均赚了多少钱,投中一个案子的背后一定是投亏了很多案子。

  

不要只看好的不看不好的。另外,一个最简单的衡量办法就是参考市场标准,你跟市场平均价格差不多还能理解,但是高太多几乎就不能理解了。那么市场平均吸收资金的成本大概在多少呢?浙江最疯狂的时候,大概差不多民间高利贷拆借是三分左右,但是吸收资金的成本不会超过1.5分,撑死了,也就是最多18%。这个可以做为平均数,现在这个数字基本上降到了10-12%左右。

  

我们怎么看一个财富管理公司的成本,其实这里也是我想说的重要的一点,凡是保本保息的线下财富管理公司一定会死的主要逻辑基础。

  

我们就拿吴英来举例,一旦你以年息20%借入资金的时候,你必须每年收获超过20%以上的收益才能保本,或许20%对某些商业奇才是可行的,但是项目和资金的匹配度是没有那么好的,中间会存在很多的时间沉没成本,这段时间里,你项目没有找到,但是你的利息却要不断的支出,所以实际的成本必然要到20%以上,取决于实际投入项目的情况,那么借入资金方的财务压力是极大的,在这种压力之下,你还必须留有足够的流动性,来确保不断的有人来赎回,所以你看上去你借入了一个亿一年,但是你可能实际能用的资金只有五千万的六个月,所以实际成本是多少呢?按照年化计算大概实际成本要高达80%,纵使你是天纵奇才,我想也做不到这个收益率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吴英这类一旦走上了固定收益的主动管理,是必死无疑的,界定为集资诈骗其实也是合理的,因为,她应该明确知道自己还不了这个钱还去借钱。所以对于那些信誓旦旦说能保证给你每年盈利20%以上的人,基本可以打入骗子一类。

  

其实,我自己是将固定利息超过15% 以上的主动管理型,基本都定义为骗子了。他唯一还你钱的办法,就去别的地方骗钱来还你,最终的结果是越借越多,差不多借个三四年就到了他这辈子都还不了的地步,千万别小看复利啊。

  

浙江很多高利贷最开始都只是借一两百万开始,差不多到了三四年就变成千把万,你哪怕是神仙都还不出来这个钱。

  

我前几天写了一个朋友圈,说辨别财富管理公司是否是骗子很容易,其实只要看他的成本,最容易看出成本的就是几块,第一就是给投资人的利息,第二是员工的返佣,第三是装修门店的成本,第四是广告成本,第五是老板个人挥霍。基本上都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这几块越是豪华的公司,其实基本上就越是骗子的可能性,因为每个都是成本,都要折成利息成本的。给投资人利息12%,佣金基本上要加2个点至少,然后门面运营费用至少加一个点,在加上所谓各种广告,像中晋这种外滩广告,e租宝央视广告,至少可以加个三四个点。最保守估计就是20%了。这么高的利息进来的钱,能去哪里?

  

现实的情况是一般一个财富管理公司需要扩展门店,到处投放广告的时候,或者提高佣金的时候,都意味着他最危险的时候到了,因为他现金流出现问题了,迫切需要新资金进入改善流动性的时候了,越是这样的财富管理公司其实越要小心。

  

最后,我在跟大家扯扯线下财富管理公司的一些特征。

  

第一,线下财富管理公司相对而言都不透明,很多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在某些区域做的很大,但是在网络上却很难查到相关资料,他们都是立足区域,然后利用人际关系来进行营销的。

  

这种模式其实社会关注度前期都不高,然后一旦出事情就都挺大的,今天大概南京又一家财富管理公司爆了,都属于不爆前都不知道,隐蔽性强,是个很大的问题,而在线的P2P公司,成立第一天起就可以被围观,e租宝其实刚开始没多久就被围观,质疑声不断,各种消息基本上都有,有信息可以供选择和没有信息供选择一定是两回事,你自己看了各方面的声音,还是决定冒险,那是你的事情,但是你无从信息筛选,总归风险更高一些。

  

另外,从骗子的角度来看,小范围的骗人是容易的,但是大范围的骗人是很难的。尤其在线的情况下,人多的情况下,你要把所有人给隐瞒足,实际是很难的,目前提供各类信息筛选的平台很多,学习型社区一堆的情况下,在线的公司更容易被筛选,至少给了充分选择的可能性。

  

另外,我这里强调一些所谓线下熟人关系的理论,事实上世界上最值得信任恰恰反倒是陌生人,而不是熟人,最容易坑你的往往是熟人。线下人际关系营销,其实是符合旁氏骗局里面一个所谓熟人理论的。因为,人总是倾向于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人家,尤其是在熟人面前,更是虚荣心更强,从而也容易让别人做成错误的判断。大家去想想,为什么同学会上抢着买单的人一堆,因为都想告诉别人,老子他妈的就是混的挺好的,哪怕买完单,一个月不吃肉,都会感觉很爽,这叫打肿脸充胖子。

  

其实还是很多的,越是熟人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而别人看到有人充大爷,都会觉得人这个人过的不错,其实他妈的压根就是个麻袋而已,就像很多财富管理公司老板开豪车,其实他所有花销的钱,不都是你给的么,他自己压根就没钱,无非就是用你的钱在享受而已,但是你不这么觉得,你觉得他有钱,豪车都很多。

  

为什么很多人企业员工都会借钱给自己公司?为什么很多企业家都是要上杂志封面,开豪车名马?道理都是一样的,展现给人家看的都是你愿意展现给人家的,并非真实的自己,在熟人面前,这种情况更加普遍。

  

另外,信用在传递过程中是会失真的。这个其实在庞氏骗局里面是非常普遍的应用,也很有意思。举例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现很多骗子,其实如果按照正常的智商,你是压根不会信任他们的,但是由于你信任你的朋友,从而你也会因为你朋友信任这个人,你也就会变得相信他们,这种在行骗心理学里面,其实也挺多应用,我们往往会因为对某一个人的信任,而转嫁到对朋友信任的人自然产生信任感,为什么会有背书这个说法出现,本身就是一种信任的转移过程。

  

很多公司请很多教授来站台,不就是因为觉得这个教授值得大家信任,大家相信了教授,然后就会觉得教授相信的东西,总是真的,这个就是典型的信任过程。人性也是懒,回到最后虽然自己本身可能不信任,但是想想那么有名的教授都信任了,总差不到哪里去,然后就一种基于信任关系基础上的信任转移也就出现了。

  

这里其实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在中国人身上非常的普遍,就是我们会发现,人在介绍自己朋友的时候,都喜欢把朋友抬高,一方面是给朋友面子,另外一方面是展示自己的牛逼,能认识这么牛逼的朋友,这种情况其实是双赢的格局,花花轿子人抬人就是这个道理,明明是个科长,会说是个处长,明明是个千万富翁,会说是亿万富翁,明明可能家里只有一辆车,会跟你说哪里有车,哪里有房,其实也就是随口说说的而已。

  

这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但是现实是不会给人太多的时间去了解真实的情况,所以建立在朋友的基础上的信用扩张的情况就会非常的普遍,因为你对你朋友很相信,自然也就会觉得朋友给你说的东西的信任度会增加,最终使得在实际的情况下,信用的虚假扩张就会产生,在借贷、传销、算命等一些领域,这种情况都是存在的。

  

有时候为了跟朋友介绍一样产品怎么好,都会以身试法的说,我用了什么什么产品,多久就好了,其实效果并没有那么好,但是为了说一个东西好,人都会说假话,算命、风水都有这种情况,其实算的并不是很准,很多人纯粹就是为了凸显信任这种东西,然后就说,我怎么怎么算的准了,或者会说自己身边人怎么怎么准,现实其实并未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多时候为了验证某个事情真的发生过,都喜欢把自己代入。

  

这种代入,并没有恶意,但是却强化了一种信任的概念。另外,在谣言的传播上,也带有这个特征,为了验证某个谣言的真实存在,都会说自己朋友在边上,亲眼所见等等,都是一样的概念。

  

所以熟人之间的营销效果很好,但是其实结果很糟,人带人很容易都会失真,财富管理行业其实出现的杀熟模式往往都是如此产生的,这次中晋财富很多人投钱在里面,是因为有亲戚在里面上班,都特别相信有自己人,其实却不知道恰恰是自己人把你给杀了的结果,所以线下存在这种所谓熟人的信用,导致往往是大金额的投资,从而造成的损失极为庞大。所以我们会发现线下的商业模式导致的金额远远大于线上,这里很多都说E租宝,其实E租宝还是依赖线下推的,只是最后一步交易是在线完成的。

  

另外一个特殊的原因还是一位内线下交易,你的交易成本还是比较高的,导致你往往会在信任的平台里面一次性投资大金额,而不是类似线上可以有很多工具,可以在多个不同的平台里面分散投资。所以最终结果线下理财案件呈现的结果就是人数多的同时金额也特别巨大。




推荐阅读


◆【研究报告】雄安新区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喜茶”—茶饮行业研究报告

◆最全股权激励方案报告(珍藏版)

◆PPP项目操作手册(完整版)


行业研究投资报告ID:touzireport专业IPO、新三板、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投融资等金融咨询服务                



咨询电话:138 2746 3969(同微信)

咨询邮箱:shuoxiang_zx@sina.com

网址:www.shuoxiangzixun.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