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医院蓝皮书: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2017~2018)

2018-04-19 行业研究投资报告

2018年医院蓝皮书发布:北京协和医院位居2017顶级医院100强首位


中国顶级医院涵盖全国最佳综合医院,包括中医医院,但不包含部队医院和专科医院。中国大陆顶级医院评价指标有医疗技术、学术影响力、资源配置和医院运行共4个一级指标。2017届中国顶级医院前10强医院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成都6个城市,其中北京和上海各占3家,优势较为明显。而在区域分布上,华东地区有4家医院上榜,位居首位;华北地区有3家医院上榜,均分布在北京;华南、华中、西南地区均有1家医院上榜;西北及东北地区没有医院进入前10强。


2017顶级医院前十的排名寄得分如下:


(1)北京协和医院948.24,(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931.10,(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921.72,(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913.23(5)北京大学第一医院904.96,(6)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95.28,(7)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889.79,(8)北京大学人民医院882.20,(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873.11(10)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69.78。 


三个虹吸现象造成医疗资源配置失衡


蓝皮书基于现有医疗卫生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状况,以及对各级医疗资源的数据积累和项目咨询经历,提出了“三个虹吸现象造成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的观点,认为大城市的大型医院虹吸基层医疗资源的现象是制约全国性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虹吸现象一,是指大型医院虹吸优质医疗资源,包括医疗设备,信息化系统,科研项目、经费,人才教育资源,学术交流机会等。虹吸现象二,是指医疗卫生人才的虹吸,包括医生、护士、药师、技师等医疗卫生的高端人才。虹吸现象三,是指资源和人才虹吸带来的病人虹吸现象。蓝皮书认为只有打破三个虹吸的现状,才能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蓝皮书经过多年数据积累和统计分析,认为打破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医院资源的不均衡,需要动用多方力量,包括各级政府、各级各类医院、各种类型社会资本,通过技术协作、医疗联合体、托管、差异化的收费和医保报销标准等方式让各级医院,尤其是县级医院这一覆盖人群最广的医疗服务提供主体均衡发展进而壮大起来。


在完善的分级诊疗标准和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技术下沉是关键


鉴于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的各种不均衡,蓝皮书根据多年医院分层排名经验、医管数据累积和对医改的观察,提出打破三个虹吸现象的“分级诊疗五要素”:技术下沉是关键,政府指引是方向,利益共享是动力,IT技术是工具,社会参与是增量。随着社会发展、收入提高以及交通的日益便利,患者到大城市大医院寻求优质医疗资源的意愿和需求日益提升。通过医疗费用控制、医疗区域划分和医疗机构定位等传统方式直接调整患者就医去向的方法逐步失灵,甚至弊端日益凸显。三个虹吸现象更具体地表现在大型医院以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和医生面对无限的基层医疗需求上。一方面,大城市的大型医院人满为患,而且超负荷运行的问题不断加剧;另一方面,基层医院患者外流,病人数量不断减少,直接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医疗费用提升、患者实际负担增加以及医保资金支付等问题。


蓝皮书认为,在完善的分级诊疗标准和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技术下沉是关键。当优质的医疗技术通过医院信息互联互通(Hospital Information Connectivity, HIC)实现“人不下沉,技术下沉”时,病人才能就近得到优质医疗服务,基层医院才能留住患者,达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技术下沉需要通过改变现有医疗机构分级制度、打破医疗资源不均衡状态以及改变医疗保险报销制度等方式去实现,比如医保或商保报销定价不应按照据医院的等级,而应按照DRGS进行按疾病种类付费,或者根据医疗机构的技术规范和安全标准进行付费。蓝皮书还指出,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建立医院间的互联互通平台、形成信息共享是技术下沉的突破口。蓝皮书期望通过远程信息交互与远程会诊实现分级诊疗,最终达到“人不下沉,技术下沉”的效果。分级诊疗过程面临优势医疗卫生资源的各种不均衡困境,路难行,但是势在必行。


2017届医院综合竞争力指数和均衡指数显示,目前中国医院发展仍存在多种不均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各类型医院发展不平衡。优势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型综合性医院,只有3家地级医院、8家中医医院进入全国顶级医院100强,目前没有非公立医院进入全国顶级医院100强,中医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在西部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贡献度较高。


第二,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层级,各类型百强医院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西部地区医院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在各省地级城市医院综合竞争力指数前30强中,江苏和广东两省地级城市占比超过50%,可见区域不均衡性明显。


第三,省内区域发展不均衡。这主要表现在省内资源过度集中在省会城市,其他层级不均衡性突出。发展相对均衡的是江苏、浙江和山东,其他多数省份发展明显不均衡。某些GDP总量排名靠后的省份,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例如,宁夏所有优势医疗资源全部集中在省会。另外,新疆、陕西、内蒙古等省份的县级医院竞争力普遍较弱。


第四,地级城市医院、县级医院均衡指数整体偏低,对所在省份综合竞争力指数贡献度偏低。蓝皮书认为县级医院贡献度偏低给现阶段全国范围内分级诊疗带来一定的困难。除江苏、浙江和山东省的地级城市医院、县级医院对全省综合竞争力指数贡献度较大外,其他省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五,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各省份医院综合竞争力排名与各省份GDP显现强相关趋势。在省会城市医院综合竞争力排名中,西部省会城市普遍排名靠后。在某些经济欠发达的省会城市,医院综合竞争力主要靠中医医院带动,如兰州和太原。


地/县级“超级医院”出现:床位规模超过港澳台新最佳医院


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公立医院的单体规模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这一特征在地/县300强医院中亦显现出来。根据2016年数据,地/县300强医院中床位数大于2500张的医院有48家,超过3000张的医院甚至达到26家。地/县300强医院的床位规模为1,与代表华人地区最高医院发展水平的“首届华人地区最佳医院100强”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于2017年9月发布“首届华人地区最佳医院100强”,包括中国大陆医院57家、中国台湾医院19家、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医院14家、新加坡医院10家。相比,中国大陆地区最佳医院的床位规模为1.47,中国台湾地区为0.92,中国香港为0.76,中国澳门为0.47,新加坡仅为0.46。这意味着,地/县300强医院的床位规模仅低于中国大陆最佳医院,高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地区和新加坡的最佳医院,越来越多的地/县医院床位规模超过国外顶级医院,成为超级医院。


地县医院专科技术能力高,医生普遍超负荷工作


从住院量和手术量来看地县专科的服务能力,年住院量最高为普通外科,为8238人次,其次为儿科,为7775人次,产科为6594人次,肿瘤内科为5569人次,骨科为5406人次,心血管内科为5147人次,这6个专科年住院量都超过5000人次。蓝皮书指出,专科服务能力与专科规模呈现高度相关关系,即专科床位和员工越多,住院量越大。究竟是患者需求促进了这些专科规模的扩大,还是规模扩大促使专科接收更多的患者,这有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年住院手术量较高的科室分别为普通外科(4953例)、骨科(4372例)、产科(4052例)、妇科(3396例),这4个专科年住院手术量都超过3000例,而其他专科年住院手术量都在2000例以下,专科间差距较明显。从住院手术率(年住院手术量/住院量)来看诊疗技术的含金量,外科住院手术率平均值为64%,内科住院手术率平均值为19%。其中,住院手术率最高的科室是妇科,达到89%,骨科为81%,泌尿外科为73%,产科为61%,肝胆外科为61%,普通外科为60%。外科和妇产科是手术比例最高的传统科室,随着近年来介入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地级城市医院、县级医院内科普遍采用介入技术,例如,心血管内科和消化内科的住院手术率已经达到35%和34%。


再来看住院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手术种类,二者体现了专科技术的难度。总体来看,内科住院重点疾病占比平均值为42%,外科为20%,内科明显更高;而外科住院三、四级手术占比平均值高达57%,内科仅为27%。


内科住院重点疾病占比普遍更高,其中,内分泌科的住院重点疾病占比最高,达到61%,消化内科最低,仅为22%;外科中神经外科的住院重点疾病占比也非常高,达到52%。外科的住院三、四级手术占比则普遍更高,其中,胸外科最高,为66%,肝胆外科为65%,妇科和泌尿外科也较高,均为56%。值得注意的是,内科的心血管内科的三、四级手术占比也比较高,达到53%。


总体来说,与地/县300强医院的医师人均年出院量和医师人均年住院手术量相比,地县专科30强的医师工作强度和负荷均非常大:地/县300强医院的医师人均年出院量和住院手术量分别为109人次和40例,而地县专科30强的医师人均年出院量和住院手术量则达到164人次和65例。其中,产科医师人均年出院量最高,达到270人次,其次是儿科和肿瘤内科,分别为209人和206人,这是专科中医生工作强度最大的三个科室。总体来说,内科医师人均年出院量普遍高于外科。从人均年住院手术量来看,产科医师人均年住院手术量达到166例,为最高,其次是妇科,为143例,随后是泌尿外科,为122例,普通外科为114例,骨科为110例。产科医师无论是年出院量还是年住院手术量都排在第一位,工作负荷非常大。


2017年HIC百强医院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带和京广铁路经济带


2017年医院信息互联互通100强(简称HIC百强)分布于21个不同省份、49个城市。将医院信息互联互通100强按国内七大区划分,华东区100强数量最多,共计47家,占47%,与第2名华南(15家)、第3名华北(14家)拉开比较大的优势距离。华东、华南和华北三区合计占76%(2016年占比73%),说明在医院的互联互通方面区域分布仍严重不均衡,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并有集聚扩大的趋势。对比2016年数据,变化比较明显的是西北、西南和东北。西北由3家增加到5家,东北由7家减少到5家,减少最多的是西南由7家减少到只有3家。


从整体来看,2017年HIC百强医院以三甲医院为主,达到87家,在东部沿海经济带和京广铁路经济带2个经济带集中分布。在各省份的分布上,与当地的经济规模、人口聚集增长速度、科技教育水平、医疗资源历史积累及交通便利度有较强的正相关性。2017年HIC百强以顶级医院和地级城市医院为主,中医医院仅有5家,且排名普遍靠后,西医医院信息互联互通的能力远远优于中医医院。


中医院100强公布:华东区优势明显


在中医医院100强中,中医医院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华东、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分别有中西医结合医院入选,西北和东北没有中西医结合医院入选,民族医院没有入选中医医院100强。


中医医院100强中的前8强分别为广东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推荐阅读


◆【研究报告】雄安新区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喜茶”—茶饮行业研究报告

◆最全股权激励方案报告(珍藏版)

◆PPP项目操作手册(完整版)


行业研究投资报告ID:touzireport专业IPO、新三板、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投融资等金融咨询服务                



咨询电话:138 2746 3969(同微信)

咨询邮箱:shuoxiang_zx@sina.com

网址:www.shuoxiangzixun.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