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于无声处花烂漫

齐鲁少年 2023-12-31

齐鲁少年》第1632期1版报道

肥城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舞蹈排练室里,一个男孩趴下身子,闭着眼睛,双手贴地,投入地通过地板震动,感受着音乐的节奏。他是王鲁仪,肥城市特殊教育学校启聪班八年级学生。他患有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听力损失90分贝,是一名听障少年。命运没有将他与普通孩子一样带到平坦的起跑线前,甚至将他的人生跑道布满泥泞,但在无声的世界里,他用乐观、坚韧,拼搏出一条充满阳光之路,成长为一名新时代好少年。

克服困难走出无声世界
2013年9月,妈妈带着年仅4岁的小鲁仪来到肥城市特殊教育学校,进入学前康复班接受语言训练。听障孩子学习说话非常困难,唯一可借助的就是助听器,可这对小鲁仪来说,也成了一种奢望,因为他没有外耳廓,无法佩戴助听器。刚开始语言训练时,小鲁仪只是瞪着眼睛看着老师,发不出半点声音,妈妈急得直掉眼泪。小鲁仪看着妈妈,伸出小手给她擦掉泪水,搬着小板凳坐得离老师更近了些,一动不动地看着老师的嘴巴,似乎想看懂声音是怎么出来的。老师拿起他的小手放在嘴前和喉咙上,让他感受发声时的气息和声带的震动。就这样,小鲁仪靠着手的感知学习说话。在课上,他仔细地观察老师的口型、动作甚至表情,竭力去模仿;在家里,他对着镜子摸着自己的喉咙练习发音。一个字、一个词,成百上千次的重复。在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后,他终于学会了简单的发音,尽管气息有些微弱,发音有些含混,却足以让听者动容。当他拉着父母的手喊出“爸爸妈妈”时,命运的枷锁已经被他的勇敢所冲破。
升入启聪班后,王鲁仪变得更加活泼、自信。课堂上,他是听课最认真、读书最响亮的;下课后,他是劳动最积极、作业最工整的。在校园里,王鲁仪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图书室,畅游书海是他最大的快乐。从书本中他认识了海伦·凯勒、张海迪,榜样的力量让他在学习中有了更多的勇气,他也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学习标兵”“文明学生”“三好学生”。

勤学苦练习得多样本领

绘画一直是王鲁仪最喜欢的事情,无声的世界里,彩色和线条是他表达情感的方式,每一幅画都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和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进入学校,从平时的美术课,到学校的绘画社团,他都是学习最认真、练习最刻苦、作品最丰富的。老师上课教的绘画技巧,他总是很快掌握,课下就去办公室“缠”着老师学新内容。彩铅画、水粉画、湿拓画……他成了班里的绘画小达人,作品登上了《齐鲁少年》报、《中国青年报》。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鲁仪加入了学校的舞蹈社团。对于听障孩子,学习舞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听不到音乐,感受不到节奏和旋律,只能机械地模仿动作。初入舞蹈社团时,王鲁仪就因为动作僵硬多次落选文艺节目的选拔,坚强的他不但没放弃,反而下定决心要克服困难。平时训练时,他紧盯着老师的动作,一刻也不分心。为了熟悉节奏,他请教老师每个动作的节拍,用笔画在纸上仔细地揣摩。老师指定一个动作练5遍,他却要练上几十遍,有时连晚饭都忘记吃,直到生活老师把他“逮”进餐厅。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社团里动作最熟练、流畅的同学,参演的《中国范儿》《和你在一起》代表泰安市参加了山东省第十届残疾人文艺汇演。

心存感恩养成优秀品德
老师和父母常常告诉王鲁仪,正是党和政府的关心,才让他能像普通孩子一样上学读书。生活中,他也总能感受到社会爱心人士、老师、父母给他的满满关爱。他时刻想着用行动来回报这些关怀。在学校里,他关心同学,帮助生病的同学打水吃药,给年幼的同学穿衣叠被;在社区中,他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给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去公园做环保宣传。因为家庭困难,学校特地安排他妈妈在学校食堂工作。一有空,他就帮着妈妈择菜、洗菜,不仅给妈妈减轻负担,更是表达对学校的感谢。庆七一活动中,他拿起画笔描绘出在党的关心下他和同学们的幸福生活。当老师问他长大了想做什么时,他说:“我想读大学,想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美丽,还想去帮助更多的残疾孩子,让他们像我一样幸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鲁仪先后被评为“肥城市桃都美德少年”“泰安市美德少年”“泰安市优秀学生”“泰安市新时代好少年”,2019年被评为“山东省新时代好少年”,2020年获得第十四届“宋庆龄奖学金”。少年王鲁仪恰如盛世阳光下的一朵苔花,虽如米小,但依然绽放,于无声处花烂漫。


作者: 聂海林


编辑 | 李欣仪

责编 | 陈应心

审校 | 王晓珍

终审 | 刘   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