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宗智:青年学者,怎样正确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广西师大出版社 雅理读书 2023-09-10

“做学术”到底难不难?应该从哪里入手?面对前人众多的学术理论著作,应该如何阅读?


对未来的大部分青年学者来说,这是一个较为困惑的问题。关于社科领域的宏观思考,“超级教授”黄宗智特将自己多年来所提倡的“实践社会科学”研究进路既全面又具体的介绍和总结汇集成书,为学子和青椒编写了一本《实践社会科学研究指南》。



黄宗智教授在每年下半年都会开设面向全国高校相关学科在读生招生的“社会、经济与法律:历史与理论”研修班,学员经过层层遴选后汇集于中国人民大学接受数周的培训。他们课上讲了什么?学员有什么收获?这本书对更多无法参加研修班的学子来说,是绝佳的课外读本。


随着“内卷化”的出圈,各行业都开始被描述为“各种卷”。然而“内卷化”真的是这样用的吗?专业“内卷化”和世俗“内卷化”的含义又是否等同呢?不妨来看看首位介绍 “Involution”进入中国的黄宗智教授怎么说。他眼中的吉尔茨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其他流派诸如布尔迪厄、恰亚诺夫、韦伯等人的理论又该怎样学习?


社会科学作为最接近人类社会和生产活动的学科,其研究范式一直层出不穷。在理论当先、主义先行的治学风气下,黄宗智教授提出了“实践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张扎根中国实际、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来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


这本书就是对其方法的大纲式的介绍,可以给社科学子和科研任务繁重的“青椒”们以学术启示。


 青年学者 

 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文| 黄宗智


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读书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贵的参考书。我这里关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是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与概念的思维习惯,我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作者的中心论点和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时照顾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根据。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更有进者,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这样的读书习惯也是自己做学术研究,写学术专著的一种锻炼。能够清楚掌握好的专著的设计和结构,才有可能自己撰写优秀的学术著作。


其次,理论学习。前人有众多的理论著作,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资源。我自己提倡的途径是要掌握主要不同流派的理论,作为入门途径。阅读时要求与之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而对话、决定取舍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对组织、解释自己掌握的经验材料有用没用。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寻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问题,较高的一个境界是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点上,或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上,提出问题,试图超越现存视野。另一用途是通过与现存理论的对话来澄清、推进自己的分析概念。这样,理论更多的是工具或对手,而不是答案。


第三,写读书报告。学术著作都应带有一个中心论点,而阅读这样的著作,首先是要掌握其中心论点,用自己的话(一段,甚或是一句话)表达出来。然后,用三四段总结其主要的次级论点,同时总结其经验证据。总结的时候,关键在于不要摘抄,要用自己的话,因为那样才会消化,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一个可行的阅读次序是先看首尾,掌握其中心论点之后才逐章阅读,每章看完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甚或更进一步: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至于比较纯理论性的著作,我们要问:它对了解中国的实际或你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什么用?这样的看书写笔记方法乃是一种思维上的锻炼,也是养成自己的思考、写作习惯的办法。关键在养成看后就写系统笔记的习惯,不可依赖自己的记忆,因为几个月(最多一两年)之后肯定会变得模糊不清。笔记最好既不要太简短也不要太详细,应在一两千字的范围之内。这样长年积累,随时可供将来的研究和教学之用。


第四,研究写作。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设计论文首先应要求自己能在经验层面做出前人所未做的贡献,因为作为一个青年学者,思想上多未完全成熟,若能老老实实做经验研究,最起码可以在那个层面上做出新的贡献。但这不是说要只作经验信息的简单堆积,因为那样无从区别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优秀的学术贡献需要带有明确的问题,经验证据的目的是用来解决重要的问题,而问题的建立要靠经验与理论的连同使用,不可只靠单一方面。最理想的状况是通过新鲜的经验证据来提炼新鲜的概念,用以解决重要的理论问题。而所谓理论问题既可以是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也可以是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点。另外,最好是自己特别关心的题目或问题,因为那样才会有驱动力,使自己做出长时期的持续投入。


这里应该说明,寻找自己最想做而又是最能做的题目常常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我当年便因导师的影响而选择了思想史的题目,并试图为导师挑战当时占美国首席位置的Joseph R.Levenson。后来才发现,自己无论在感情上还是能力上,都更倾向于关注普通人民,而又比较喜欢解答有关人们实际生活的问题,更合适做经济史、社会史和法律史。但清楚认识这一点的时候已经近乎不惑之年了。


基于以上的经验,我自己一贯避免指定学生做某个题目,因为我认为这几乎等于是在替他们找对象。做学问是个长时期的磨练,找到自己真正愿意一生与之做伴的主题是十分必要的,但国内由导师包办的做法仍然比较普遍,亟需改革。


 关于本书 

《实践社会科学研究指南》

黄宗智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书简介:本书以黄宗智在每年下半年开设面向全国高校相关学科在读生招生的“社会、经济与法律:历史与理论”研修班的理念与课程内容为基础,是一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社会科学研究指南书,旨在为青年学生和高校青年教师提供一种研究进路上的借鉴,即黄宗智倡导的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包含19篇学员感悟,横跨8个专业;9名学者的研究经验总结与反思;黄宗智与周黎安2位教授的思想碰撞火花。


由于每年黄宗智教授研修班的名额有限,很多有志于学术研究的青年学子无法亲身研习相关课程,因此这本书对广大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青年学生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黄宗智,1940年生,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1966年始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历史系,1991年晋升“超级教授”(Professor,Above Scale),2004年荣休。先后担任中国研究中心创办主任(1986—1995 年),Modern China (1975年至今)创刊编辑,《中国乡村研究》(2003年至今)与国际版Rural China (2010年至今)创刊编辑。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英文版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英文版获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超越左右:从实践历史探寻中国农村发展出路》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