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敬一丹|长江源日记

敬一丹 敬一丹 2022-09-23

清早出发,开始了长江源之行。大巴驶过静悄悄的格尔木,这座城市让人想到这些词:规整、干净,更让我想到:开始。多少难忘的旅程,从这里开始,多少和高原相关的梦也从这里开始。

我们三十多人的背包上写着同样的主题词:同饮一江水,共护长江源——川渝主播环保公益行。这次,大家既是同行(háng),又是同行(xíng)。

出城七八公里,看到这个驿站,让我眼前一亮。



这个驿站是“绿色江河”的项目,杨欣老师谈得简短,但能感觉到付出很多。


(左一:杨欣老师)

       成立于1995年的“绿色江河”是一个正规的中国民间环保社团,它的全称是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25年来,“绿色江河”坚守着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奋斗目标,组织科学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国内外环保团体和环保志愿者践行了一系列江河上游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活动,为全社会环保意识与环境道德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中午,杨欣老师推荐我们去吃面条。他没有说面多好吃,而是说可以蹲在外面看着雪山吃面条,这对我们来说更有吸引力。这家店方位在哪儿呢?我拍下了它在青藏公路109国道的具体位置。




又上路,到昆仑山驿、三江源驿。志愿者们在忙啥?收垃圾、分类、传播环保知识、介绍环保主题的文创产品……

志愿者的笑容单纯而明朗,我很想知道他们从哪来?为什么来?内心有怎样的愿望?虽然来不及深谈,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可爱。

我问志愿者:“进驿站的游人、路人,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答:“厕所在哪儿?”

我继续问:“他们问的最奇葩的问题是什么?”

答:“你们在这儿不怕晒黑吗 ?”

一位姑娘爽朗地笑着说:“你看我这样害怕晒黑吗?”原来她的专业是跆拳道!怪不得这么爽这么帅!



在这里又遇到一个文静的女孩儿,她已经是第3次来“绿色江河”做志愿者了。


她是在高校工作,而这里对她产生了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来到长江源。她说,当她看到在长江源的那些动物们她会感动流泪。听她这样说,于是我懂了她为什么来。

在索南达杰纪念碑面前,摆放着一条又一条的哈达。我望着索南达杰的遗像,想到他传奇的一生,不知他唤起了多少人的警醒和良知!在我献上的哈达里,表达着我内心深处的敬意。



海拔越来越高,我们风雨兼程,高原反应渐渐强烈了。道路上很泥泞,天气阴冷。今天本来是处暑,在长江中下游,这节气是夏去秋来的好天气,然而在这里我穿上了羽绒服。


原来我以为青藏公路没有那么多车,而眼前一辆又一辆大型货车在109国道上穿梭。临近唐古拉山镇,堵车了。天黑下来,月亮渐渐明亮起来也可以看见星星了,终于车挪动了一点,又堵了,长长的车队里久久地堵着,天也越发冷了。终于我们到达了唐古拉山镇。



早晨起来,轻微的高原反应。还好在唐古拉山镇的宾馆里,为旅客们准备了氧气供应,让远道而来的人们得到舒缓。

如果任由我的想象,我想象的长江源的形象就是“第一滴水”。80年代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话说长江》节目的第一个镜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冰川融化的一滴水,这使我对长江源有了无尽的想象……

一滴水的镜头是当年中央电视台青年编辑赵化勇编辑的。他当年作为《话说长江》编辑的时候,并没有到达长江源。这一次他参加“同饮一江水·共护长江源”的活动,也是来圆自己的梦。后来在赵化勇担任央视台长期间,中央电视台对长江源进行过多次多层面的报道。

(《话说长江》片头)

《话说长江》节目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还因为这个节目的两位主持人在我面前展现了从未有过的主持创作空间。可以这样说长江?可以这样与观众交流?这对于我的专业的影响深刻而持久。

(陈铎、虹云出镜主持片段)

早上迫不及待地走向沱沱河,我站在沱沱河边很疑惑:这不是长江源头吗?怎么水竟有点像黄河一样浑浊泛着砖红色?后来得知是因最近雨水多形成的。

同行们从长江重要支流和干流带来水样,当一个个水样摆在长江龙形雕塑下面的时候让人心里一热。我们举行了一个仪式,让来自长江不同江段的水样在这里汇入了长江源头。我拿着川渝主播带来的沱江德阳段的水样,浇到长江龙雕塑底座的土壤里,感受到诗意。




中午的草原充满生机,高原小草虽然低矮但也绿色盎然。一会儿跑过几只羊,一会儿跑过一只鼠,还有野驴、牦牛,鹰也时不时在草场上面盘旋。最初我们看到藏羚羊跑过的时候都惊喜尖叫,后来竟变得有些习以为常。


看到长江源的动物,就更能理解“绿色江河”在长江源建立野生动物观测站的意义。观测站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工作的方式很有意思,我第一次在屏幕上实时观察到小鸟活动的情景,看到鸟蛋在窝里的模样。



下午捡垃圾活动开始了。在杨欣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分散在公路两边,在1公里的范围内捡拾垃圾。这些垃圾集中起来分类分析,提供给相关部门参考。“绿色江河”的志愿者们经常做这样的工作,捡拾活动结束以后志愿者们做了统计:

2020年8/23

109国道垃圾调查3158~3159

塑料瓶总共:592

玻璃瓶总共:27

铁罐总共:293

燃气罐:13

各类塑料包装:673件

计件合计:1633件

纸制品:4kg

其他垃圾:37kg

橡胶:16kg

计重合计:57公斤


蓝天白云下,一边捡垃圾一边不解,那些扔垃圾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在青藏公路上垃圾格外刺眼,收集起来也格外困难。捡垃圾是一些人,扔垃圾是另一些人。什么时候人们不再这样扔垃圾呢?我问赵台,他说四五十年。杨欣说5年吧。我说一代人。到底什么时候能够改变这种捡不胜捡的状态呢?恐怕取决于刚性的他律。



小镇里拥挤着大车、小车、饭馆、宾馆。穿行其间,琢磨着要是捡净这里的垃圾得多少人?而扔垃圾的又有多少人?


夜里,同行们纷纷在制作节目,发出环保之声。身在长江源,更迫切地想为绿色助力了。



在青藏公路沿线,常遇到自驾游的人们。人们心底早有这样的心愿,经济上又有了相应的条件,道路也比过去好了很多,所以很多人都来长江源圆梦。人们的镜头记录了也分享了那么多的美好。



然而在另一面,我们的镜头所不愿意记录的一面又是很难忽略的。





带着美好记忆走了,这不堪留在长江源。石碑上留下的名字的人,将来怎么和儿孙解释呢?小孙,你们烟台人同意你这样做吗?

看了这些,心情就不好了。很容易失望、悲观、气愤,极度不舒适!

看到志愿者,心情就好了。很容易开心、乐观,有活力有希望,极度舒适!

我和志愿者聊天时,总想问他们从哪里来。他们的专业背景和职业背景那么多样,我先后遇到三位学习传媒专业的志愿者,共同的倾向使他们走向“绿色江河”。在他们工作的岗位上体现着他们的志愿精神和环保意识。我总觉得有环保意识的人有志愿精神的人是给人希望的人,是有丰富精神追求的人,是利他的人。在长江源的这些年轻人像一个一个的小亮点给人带来希望。


志愿者是青藏线和长江源最美丽的守护者。从1997年到现在,每个月都会有二十位左右的志愿者参与到“青藏绿色驿站”和“长江源驿站”的公益项目中。驻守的一个月时间里,他们既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包括捡垃圾、环保宣传、环保调查等在内的一系列工作,也在探索着与大自然和平相处的方式,见证和记录着彼此的人生故事。志愿者们和其他社会力量一起,守护着青藏公路这条“通天之路”,也为长江源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注入了自己的力量。

告别志愿者时,我想,他们来长江源做志愿服务是完成了一个特殊的历练过程,一颗种子由此生根发芽,会在他们的一生中绽放特殊的生命活力。他们以这种方式向长江源致意,多让人尊敬!


活动很短暂,行动在继续,川渝两地的主播发出倡议:

同饮一江水,共护长江源,我们在长江源头,向全国主播发起倡议:

无论你是电视主播、电台主播还是网络主播,无论你在直播间、外景地,还是旅途中,为环保身体力行,为环保持续发声,做环境保护的倡导者、践行者、传播者。

昆仑山下,我们在应和着:美丽中国,有你有我。



编辑:王宇


往期精选

● 敬一丹|沈力老师给同行留下了什么?

● 敬一丹|我和沈力老师的初识与告别

● 敬一丹丨这个母亲节,我用书和天堂的母亲对话

● 敬一丹|处暑: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 敬一丹|上了高考卷的“主持词”在“大赛”中的模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