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夏中国史讲座第6场 |仇鹿鸣:“胡化说”的射程:石刻所见中唐河北社会

大夏中国史讲座第6场 

仇鹿鸣:“胡化说”的射程:石刻所见中唐河北社会


2018年10月28日上午9:20到10:00,复旦大学历史系仇鹿鸣副教授作题为“‘胡化说’的射程:石刻所见中唐河北社会”的学术报告。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牟发松教授主持,故宫博物院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王素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爽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荣强教授、皇学馆大学文学部准教授堀内淳一先生、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范兆飞教授出席此次讲座,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刘啸老师以及众多学生参加此次活动。

仇鹿鸣先生在报告开始时开门见山地指出“胡化”与“汉化”是一对在中古史研究中被普遍使用的概念。既往关于胡化问题的讨论,通常借助对传世文献及石刻资料的爬梳,借助姓氏、婚姻等信息判定族属的方式不免带有推论色彩,而且在方法上基于血统主义,无法反映本人的认同及前后变化。另一方面围绕着“原子化”的胡人个体或家族展开的研究,对于理解整个社会的风貌帮助有限。他在陈寅恪“胡化说”的基础上指出是否维持部落形式是判定胡化程度的重要标尺,认为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之下原隶属于东北、西北各藩镇之下的蕃部部落形式被解散,且在安史之乱前与乱后胡族分布地域的扩展与部落形式的离散实互为因果,伴随着唐王朝前后期政治结构的巨变,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


随后,仇先生指出安史之乱之前与之后,河北北部与南部种族构成呈现地域上的不同,并且通过大量的史料文献和石刻材料,聚焦于河朔藩镇军事传统的变化,认为在河朔三镇内部也存在种族构成及文化风貌的变易,其中包括藩镇节度使的文质化趋势、河北地区对唐代唐代政治传统与文化的认同倾向。


讲座结束后,历史系牟发松教授认为仇鹿鸣先生的报告是在陈寅恪先生“胡化说”观点之上借助新材料做了进一步的申说,通过考察藩镇内部的种族构成与形式、河北地域的南北差异性、河北藩镇前后期军事传统与文化认同变化反映中晚唐的河北社会。此外也提到李碧妍的《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一书中将唐代中后期的藩镇比拟为封建时代诸侯国的说法。



编辑:历史学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