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语教学的后方法时代

2018-02-22 崔永华 北大外文学堂

国内外有很多外语教学专家宣称,外语教学正处在“后方法时代”。国内对后方法语言教学理论的讨论大都以库玛(Kumaravadivelu)的10项宏观策略为代表。库玛2006年把Stern的三维框架(Three Dimensional Framework) 、Allwright的探索实践框架(Exploratory Practice Framework)和他自己的宏观策略框架(Macro Strategic Framework)都“视为体现后方法视角的代表,尽管Stern和Allwright并没有使用后方法这一术语。三者的共同点是都对‘方法’这一概念持否定的态度,并试图突破‘方法’的局限。”(TESOL Methods:Changing Tracks,Challenging Trends)


根据库玛的说法,笔者认为后方法语言教学理论还存在其他表现形式,至少应包括以下诸种:(1)Brown在《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中提出的“开明教学途径”(Enlightened Eclectic Approach)的12项原则,(2)Jack Richard在《英语教学三十年之回顾》中对8个问题的新认识,(3)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的5个C(交际、文化、贯通、比较、社区),(4)中国《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5个基本的教学理念和对教学目标内容的描述,(5)中国《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提出的汉语教师素质的5个模块,(6)中国《汉语国际教育通用课程大纲》对汉语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描述。以上9种表现形式的共同点可以概括为两条:(1)对“方法”否定的态度(库玛语);(2)所提出的原则是“比较公认的,己被广为接受的”(Brown语)。这些表现形式对后方法语言教学理论的具体理念、原则、标准表述各异。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理念:


(1)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和《汉语国际教育通用课程大纲》规定教学目标为“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库玛l0项宏观策略中包括“语言技能综合化”;《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认为语言学习内容包括语言系统、文化知识、交际策略、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策略、其他学科领域和技术;《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认为外语能力包括:个人综合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活动能力、不同领域的交际能力。


(2)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上述所有文献都特别强调这一点。l0项宏观原则中“最大化学习机会、最小化感知失配、提高学习者自主性、激活直观启发”,都体现着这种理念。


(3)语言是在使用中学会的。这也是各种文献的共识。《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中的一段话说得十分透彻:“语言教学的方法是为了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学习语言系统本身可能对有些学生有用,但这不会自动培养出在真实语境中理解语言和以得体方式作出有意义回应的能力。学习者有在广泛交际活动中使用目的语的机会,才能学得语言。积极地使用语言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


理解和实践后方法语言教学理论,需要认识它的两个本质特征。(1)“以人为本”。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需求、学习风格,强调学生参与;重视教师发展,定位教师为教学实践的主人和教学理论的创造者。(2)从分析走向综合。提倡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不再是只强调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培养;由于关注点重在学习者、教师、教学过程,因此在理论和方法上更多地寻求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支持;要求教师具有综合性知识和能力,《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是一个代表。


后方法语言教学理论是外语教学的一次思想解放,将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学界应当主动了解、理解,而不应轻易拒之门外。现在是学界更新一些不利于新形势和教师发展的理念和举措的时候了。

本文选自

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新动态——汉语国际传播文献选编

主编: 吴应辉

ISBN:9787301272138

定价:72元

推荐阅读:

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丛书(张西平 总主编)

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2015卷)(张西平)

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总论(张西平 管永前)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姚建彬)

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研究(宫玉选)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研究(张妮妮)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新动态(吴应辉)

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研究(叶飞)

华语与华文教育“走出去”研究(郭奇军  钱伟)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带走这本好书


pupwaiwen

北大外文学堂

如果您对文章感兴趣,请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我们会为您提供最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快和我们互动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