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严绍璗:我的老师们——​北大在于斯、北大存于斯(一)

严绍璗 北大外文学堂 2022-08-10

严绍璗文集(五卷本)


严绍璗

1940年生于上海市。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荣誉教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 (1998一2014) 、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8一2014) 、国际比较文学协会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 (2000一2004)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2010—2018)、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古籍整理与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名誉会长。日本京都大学、佛教大学、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先后获得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多次)、亚洲太平洋出版协会(APPA)学术类图书金奖、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年获日本第二十三届“山片蟠桃奖”,2015年获首届 “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2016年获首届“国际中国文化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本文收入严绍璗《读书序录》)
 

1959年秋初的一个夜晚,未名湖上空升腾起了艳丽多彩的礼花,把湖面、水塔、石舫、古钟,还有全校欢乐的人群,照得通体鲜亮。正是从这一个辉煌的时刻起,我踏入了北京大学的校门。在我的记忆中,北京大学在此后的近50年中也只有这一次为庆祝共和国诞生10周年并欢迎我们59级的新生,才有如此灿烂的礼花。马寅初校长在东操场大会上欢迎我们,他用浓重的宁波、绍兴一带的普通话说:“各位,兄弟今天代表学校当局,欢迎诸位来北大念书,成为未来国家的栋梁……”这使我们兴奋无比,好几天都不能自已。

时光匆匆,当年我迈进北大的时刻,她的年龄比我现在的年龄还要年轻。倏忽之间,我在她的怀抱中经历了“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达于“知天命”,而越过了“耳顺之年”,终于快要进入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了。49年间无论是在春日明媚的阳光下,还是在冬日严寒的雪花中,每一年的每一天,只要我踏进北大的校门,总有一种肃穆又神圣的感觉。从那一年的夏末我从浦江之畔来到燕园,经半个世纪而这种感觉不仅未有丝毫的减退,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体味到它的庄严性。是的,北大给了我做一个中国人的精神,给了我报效生养我的民族、社会的本领,北大给了我面对整个世界的生命的力量!

年轻的一辈常常困惑,他们正在寻找的富含在北大这个神圣躯体内的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本领”和“力量”究竟是什么呢?它们究竟存在于哪里呢?近50年北大生存的经验告诉我,构成这种“生命之力”的,是许许多多北大生活的碎片,它们组合在一起,造就了我一生精神形态,对我的人生与学识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永远在记忆中,作为自己的生命之源!

(魏建功先生)

我在北大认识的第一位教授就是我的专业主任魏建功先生。1959年当我们这些新生到学校不到一周的时候,魏先生到32楼来看望大家。在102室那间住着12位同学的凌乱的房间里,魏先生和我们围坐一起。当时,魏先生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现在的院士),传闻中据说先生有12个头衔。在我们的心目中,魏先生是巍巍乎赫赫乎仰之如泰山般的权威。一见面,先生竟是这样地和蔼可亲,他方正慈祥的面容,亲切的笑容,平和的讲话,使大家顿时觉得眼前的权威竟如自己的父辈一般。后来我在学术界生活,终于明白了真正意义上的权威,实在是最没有架子而朴实无华的,那种说话拿腔拿调端着架子自以为是“权威”的,其实都是些空心萝卜,糟糠得很。魏先生在问过我们20余名同学的中学背景后,慢慢地介绍我们考入的北大这个刚刚建立的古典文献专业的来龙去脉。原来的“招生介绍”上说,“经高等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设立古典文献专业。这是我国首次建立的培养又红又专的中国古文献研究整理人才的专业学科”。可是魏先生讲的却与“介绍”上说的有点不同,他说当年蔡元培先生51岁到北大担任校长,主张“凡大学必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从1917年开始,北大的文理法三大学科筹办研究机构。1921年建立了“研究所国学门”。由沈兼士先生出任主任,先后聘请刘半农、黄侃、陈汉章、钱玄同、沈尹默、马裕藻、马衡、胡适、林语堂等为导师。魏先生说,“我就是他们的学生,今天各位就读的古典文献专业,其实就是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直接继续。”这一下大家觉得眼界突然开宽了,原来,我们并不是“全国第一次”,也不是“全国唯一的”,我们只是继承着北大的学术传统在前进。这个讲话,与后来魏先生在他的文字音韵训诂学课上授课时大凡讲一个观点必定要说清楚它的渊源,对我们的教育都是极为深刻的。例如,他在讲授“帝”与“天”上古同义的时候,就特别强调了他是从老师刘半农先生和学兄顾颉刚先生那里受到启示,他们两人的见解又微有不同,而自己是加以辩证和推进。我受魏先生教育20余年,他从不说自己的观点见解是“学界第一次”“世界首次”等的言辞。然而他的著作《古音系研究》却被学术界誉为“是架起了从传统研究到近代研究的桥梁”。我正是从魏先生的谈话与表述中明白了任何学术都是有渊源的,在学术面前必须要有敬畏的精神,必须要有足够的作为前提的知识量,不要盲目自称“第一次”。后来进入了研究领域,常常想起魏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所引发的思考,逐步养成了对任何学术问题的观察必须具有学科史的概念。

北大中文系的老教授,我的先生们当年都很有文化的国际眼光,与一般人意念中掉书袋的文人迥然不同。1960年大学二年级期间,我刚修完了强化班的英文,当时魏建功先生对我说:“你再去学日文吧。日本人搞了我们很多东西,将来,我们总要有人去翻动它们的。”他以中国学者的国际眼光,启示了我幼小的心灵。一位北大的一级教授、中科院学部委员,却亲自为一个本科生设计应该修学什么样的外语课,应该把学术的眼光投注在何处,竟是这样的亲切、平易和感人!这个设计的成果,就展现为我后来的道路。直到1971年我从“五七干校”回来,在未名湖边的花神庙,偶尔碰上了老系主任杨晦先生。他问了我许多事情,突然问我:“你那个日文没有丢吧,英文还能看书吗?这些将来都是有用的,最好再学点德文,外文到时才方知少呀!”这个时候,杨先生还顶着“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可是,他瘦小的躯体内,燃烧的是对民族复兴的信念,是对中国将来走向世界的信念,也是对中文系一个年轻教师未来命运所给予的希望。

在我们三年级的时候,魏建功先生出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他与我们还是特别亲切,他对我们说,“前几天,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召见了翦伯赞先生和我,对我们说中央决定你们两位担任北大的副校长,陆定一同志还特别谦虚地征求我们的意见。”这时我们才知道魏先生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并任教于此,1945年台湾光复回返祖国后,他出任了台湾“国语教育委员会”主任,致力于在台湾各级学校中消弭日语与闽南语方言教学,努力推行“国语”(普通话)。台湾同胞现在普遍使用“国语”与大陆无语言障碍地交流,最初就是得力于魏先生领导的“台湾国语运动”。1946年在组建“国立台湾大学”时魏先生又出任台大中国语言文学系第一任主任,并兼任台湾师范学院院长,为在台湾建设中华文化而竭尽全力。他本来完全可以在台湾发展自己,却在1948年年底托词到上海采购器物而秘密进入北京,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组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第一任系主任。一位教授肩负民族的责任、对光明的向往,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心扉。

(游国恩先生)

在我读书的时候,中国文学史的“先秦两汉”部分是由游国恩先生讲授的。游先生与魏先生一样,也是北大的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游先生一直讲,人要有中气,学问要有底气。学问和人是一样的,要有“气”才能活。这本来是中国古文论上的一个命题,可是游先生有自己的见解。他多次说:“我说的这个‘气’,讲的是底气,不是花里胡哨的气。没有500篇古文打底,你就不会有这个‘气’,人文学科不论你专业是什么,这个底气是重要的。500篇古文打下去,好比是造房子,就做了一个钢筋水泥的地基,再加上现代的知识,你才可以做学问。不然你就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你就是墙头草!”

当时,彭兰先生配合游先生为我们讲授中国文学史史料学。彭兰先生是闻一多先生嫡传子弟,她说闻先生能背诵整部《诗经》,游先生能背诵整部《左传》,于是就要求我们背出《诗经》150篇,背诵《左传》中相关的80多个年代。1963年冯友兰先生为我们讲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同样要求背诵《老子》的全篇……那时候,未名湖边,书声琅琅。我们的洪子诚教授写过一篇很漂亮的很有名的散文,发表在当时的《前线》上,记叙当年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在未名湖边的朝阳暮色中,苦苦读书,寻求把握我们民族的智慧!

游国恩先生这个“学问要有底气”之说,随着我的年龄的增大,和学问多少有点长进,愈益体验到这是学问的基础,而且也是人文学术中颠扑不破的真理。可惜,现在认可它的人并不很多了。这几年我们比较文学研究所的硕士入学考试题,都有一道经典文本默写题,前几年我出的题中有默写《论语》一段,这是脍炙人口的一段,并不难。全文是这样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既是经典,而更加是基本的知识和关于人品的修养的解读。

当年32个考生中,只有一个人默写成功。这就是没有底气啊!我确实为这些考生感到悲哀。我查了一下这个默写出来的同学来自何方,什么学校出身。一查,我又特别的高兴。她的名字叫严裴文,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北大呀,你到底是北大!


“严绍璗文集”各卷目录

国际中国学研究

养天地之正气 法古今之完人

会通学科熔“义理辞章”于一炉

我和国际中国学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日本学者论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问题

日本学者近年来对中国古史的研究

日本对《尚书》的研究情况

日本学者关于《诗经》的研究

日本学者关于中国文学史分期方面的一些见解

日本鲁迅研究名家名作述评(一)

日本鲁迅研究名家名作述评(二)

《赵氏孤儿》与18世纪欧洲戏剧文学

关于汉学的问答

甲骨文字与敦煌文献东传纪事

日本中国学中从经学研究向中国哲学研究演进的轨迹

中国当代新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向与“儒学革命”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国际文化意识

中国学术界对Sinology 研究应有的反思

日本中国学中“道学的史学”的没落与“东洋史学”兴起的考察

日本中国学中中国文学近代性研究的形成

中国国际中国学(汉学)研究三十年

我看汉学与“汉学主义”



比较文学研究

我走上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历程

“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学

双边文化与多边文化研究的原典实证的观念与方法论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创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中国学派的构想

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文学研究空间

确立关于表述“东亚文学”历史的更加真实的观念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学术

文学与比较文学同在共存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本细读”的体验

文化的本体论性质与马克思的文化论序说

日本短歌歌型形成序说

日本《竹取物语》的发生成研究

日本平安文坛上的中国文化

论五山汉文学

日本古代“小说”的产生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

关于比较文学博士养成的浅见








日本文化研究

日本的发现

中日禅僧的交往与日本宋学的渊源

徐福东渡的史实与传说

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命运

儒学在日本近代文化运动中的意义(战前篇)

日本现代化肇始期的文化冲突

日本当代“国家主义”思潮的思想基础

日本中国学中一个特殊课题—满学

战后60 年日本人的中国观

中国儒学在日本近代变异的考察

日本当代海洋文明观质疑

我对日本学研究的思考

汉字在东亚文明共同体中的价值

中日古代文化关系的政治框架与本质特征的研讨

东亚文明与琉球文明研究的若干问题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文化资材的劫夺

日本近代前期天皇的儒学修养

日本“中国研究”的学术机构

严绍璗教授荣获日本第23 届“山片蟠桃奖”文化研究国际奖



日本藏汉籍善本研究

汉籍的外传与文明的对话

在皇宫书陵部访“国宝”

在国会图书馆访“国宝”

在日本国家公文书馆访“国宝”

在东京国立博物馆访“国宝”

在东洋文库访“国宝”

在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访“国宝”

在金泽文库访“国宝”

在静嘉堂文库访“国宝”

在杏雨书屋访“国宝”

在天理图书馆访“国宝”

在尊经阁文库访“国宝”

在御茶之水图书馆访“国宝”

在真福寺访“国宝”

在石山寺访“国宝”

在东福寺访“国宝”

在日光轮王寺天海藏访“国宝”



读书序录

他序文

序孙立川、王顺洪编《日本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著索引1919—1989》

序王勇著《中日关系史考》

序尚会鹏著《中国人与日本人:社会集团、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

跋六角恒广著,王顺洪译《日本中国语教学书志》

序周阅著《川端康成是怎样读书写作的》

《多边文化研究》第一卷“卷头语”

序《中日文化交流史论集—户川芳郎先生古稀纪念》

序张哲俊著《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

序李岩著《中韩文学关系史论》

序刘元满著《汉字在日本的文化意义研究》

序张玉安、陈岗龙主编《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

《多边文化研究》第二卷“卷头语”

序钱婉约著《内藤湖南研究》

序刘萍著《津田左右吉研究》

序王琢著《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

序张哲俊著《东亚比较文学导论》

序张哲俊著《吉川幸次郎研究》

序张哲俊著《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研究》

序《东方研究2004—中日文学比较研究专辑》

序王青著《日本近世儒学家荻生徂徕研究》

序王益鸣著《空海学术体系的范畴研究》

序王青著《日本近世思想概论》

《多边文化研究》第三卷“卷头语”

序李强著《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

序王顺洪著《日本人汉语学习研究》

序周阅著《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

序隽雪艳著《文化的重写:日本古典中的白居易形象》

序牟学苑著《拉夫卡迪奥·赫恩文学的发生学研究》

序郭勇著《中岛敦文学的比较研究》

序潘钧著《日本汉字的确立及其历史演变》

序涂晓华著《上海沦陷时期〈女声〉杂志研究》

序张冰著《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研究》

序聂友军著《日本学研究的“异域之眼”》

序王广生著《宫崎市定史学方法论》

序张西艳著《〈山海经〉在日本的传播和研究》


自序文

《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前言

《中国文学在日本》前言

《日本中国学史》代序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文学卷》序论

“21 世纪比较文学系列教材”出版总序

“北京大学20 世纪国际中国学研究文库”总序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学术文库”出版总序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日本文化—严绍璗海外讲演录》自序

《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严绍璗海外访书志》自序

《日藏汉籍善本书录》自序

《日本中国学史稿》前言

《魏建功文选》前言


人物纪、访谈录

好人阴法鲁先生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创始所长乐黛云先生纪事

贾植芳先生的比较文学观

中西进教授的学问

我的老师们

我的生命的驿站

为人民读好书、写好书—严绍璗先生访谈


严绍璗文集(五卷本)

国际中国学研究

978-7-301-32465-3

108元

比较文学研究

978-7-301-32221-5

108元

日本文化研究

978-7-301-32531-5

108元

日本藏汉籍善本研究

978-7-301-32487-5

138元

读书序录

978-7-301-32215-4

108元


微信号 : pupwaiwen

北大外文学堂

点击“阅读原文”带走这本好书!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