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是怎么变成热搜的?「室温超导」“爆火”后的冷思考

光子盒研究院 光子盒 2023-11-30

光子盒研究院




一场围绕超导材料的闹剧

在一个月内落幕

科学迷思从何而来?


8 月初,室温超导的“狼”又来了。这一次是伴着互联网的喧哗来的。

要知道,这距离上一次“狼”来了还没过多久——

今年3月7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助理教授Ranga Dias团队在美国物理学会一年一度的3月会议(APS March Meeting)上,他们制备了一种镥-氢-氮化合物,在接近1万个标准大气压(温度为 0℃、纬度45度海平面上的气压称为1个大气压)的条件下实现了室温超导。次日,《自然》(Nature)杂志网站刊登了 Dias 团队的论文。

然而,在仅仅一周之后的3月15日,南京大学闻海虎团队就通过论文预印本网站arXiv宣布:自己的实验基本否定了Dias的结果;随后,闻海虎团队的论文也于5月11日在《自然》杂志网站发表。

早年,Dias曾两次宣布成功制备室温超导材料,又都遭证伪。鉴于此,这件事在今年5月作为一个不大不小的学术乌龙,并没有引发格外“出圈”的关注。
从2017至今,Dias团队先后三次在《自然》/《科学》期刊上宣称发现室温超导,但均出现同行证伪、杂志撤稿等现象。

关注者们磨拳擦掌

讨论这一革命性成果

对科技产业

商业格局

国际关系的影响


——跃跃欲试迎接历史新纪元


不过,室温超导材料相关风波,尚未结束。

7月22日,韩国量子能源研究所团队在arXiv上发表结果,称早年间发现的材料LK-99具有惊人的优越特性:这种材料在温度400K(126.85℃)、常压之下展现出超导性质;更不同寻常的是,以现代化学的标准来看,其制备方法十分简单。
LK-99详细的合成步骤。(a) 具有混合功率的密封真空晶体管布局。(b)、(c)、(d)分别为兰氏石、Cu3P、Pb10−xCux(PO4)O(0.9<x<1.1)的热处理条件 (e)反应前所有成分预混合粉末,呈白色至浅灰色。(f)反应后密封样品图片,(g)样品从炉中取出过程,(h)密封石英管样品形状,(i)各过程中样品形状。

与Dias事件相比,LK-99事件多了些许粗犷气质,容易让人联想起烧丹炼汞的道士。韩国量子能源研究所并非罗切斯特大学那样声名显赫的学院,而是一家仅有2名员工的科技公司,办公场所位于首尔的一栋4层小楼。材料LK-99的命名与其化学组分无关:L和K分别取自发现者李石培和金智勋的名字首字母,99则代表发现年份1999年。

8月4日,韩联社称,虽然“量子能源研究所在其主页上称多家公司、研究所和大学作为合作伙伴,然而据透露,他们从未合作过。”

“迄今为止唯一与这家公司有合作的机构是韩国能源工程研究院,今年5月24日双方才签署了研究协议。”

不论这家公司背景如何,其实验团队至少比Dias团队的态度要诚恳得多。Dias并没有公布材料组分的比例,让如何制备、如何测试这种材料都显得扑朔迷离;相比之下,量子能源研究所团队开诚布公地展示了制备方法,还摆出等待全世界检验的自信姿态。更何况,这么优越的特性、这么简单的制备方法,简直是人人都能自己试一试。

一天之内,关于LK-99的消息便在全球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国互联网用户纷纷打起了复现LK-99的科技之战。

简体中文互联网出现了“直播做科研”。8月1日,B 站Up主 @关山口男子技师,上传了一则视频记录一小片LK-99材料样品的磁悬浮。视频注释显示: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博士后武浩、博士生杨丽,在常海欣教授的指导下,成功首次验证合成了可以磁悬浮的 LK-99 晶体。该晶体悬浮的角度比 Sukbae Lee(李石培)等人获得的样品磁悬浮角度更大,有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接触超导磁悬浮。


截至8月14日,这则视频已经播放超过1000万次,累计弹幕超过8万条。视频中“见证历史”的弹幕如烟花暴雨。“超导悬浮”“能带理论”等原本艰涩的术语,一夜之间就成了人人都能议论两句的话题。在评论区,关注者们摩拳擦掌地准备迎接历史,跃跃欲试地谈论这一革命性成果对于科技行业、产业格局乃至国际关系的影响。

美国互联网也相应出现了“推特科研”。8月1日,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 LBNL)的研究人员Sinéad Griffin在arXiv上宣布:针对LK-99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能够支持它是一种室温常压超导材料。仅仅一小时内Griffin的结果就在推特上疯传,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推文的重点很快就变成了“国家实验室支持LK-99是室温常压超导材料”。
Sinéad Griffin使用美国能源部的计算能力进行模拟,已经为铜掺杂铅磷灰石的超导性找到了理论基础:费米能级的孤立平带是超导晶体的标志。通过计算机模型,这篇文章从理论上描述了若现实世界中存在常温超导,其材料应具有什么性质。而如今吸引全球关注的 LK-99 具有这种特殊性质。

金融界的反应也相当及时。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统计,A股室温超导概念板块的15只概念股,在7月25日至8月2日大多股价飙升。这种行情迫使多家公司发布针对交易异常的公告,澄清业务范围与超导材料并无关联。在美国,“国家实验室支持 LK-99”的消息也立刻让一家名为“美国超导(AMSC)”的公司股价在8月1日暴涨,盘中最高涨幅竟达到 72%。讽刺的是,美国超导的主营业务并非超导材料,仅仅是名称沾边,就被推上了股价过山车。

一夜之间

全民“凝聚态物理”


“一夜之间全民都懂得凝聚态物理了!”一位物理专业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如此戏谑道。

然而,少有人提及物理学界的反应。事实上,就连引起刷屏的研究团队本身,都出现了内讧。命名LK-99材料的两位研究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论文是团队内其他成员未经同意擅自发布的,他们已经要求撤回论文。这导致了8月2日前暴涨的相关股票快速下跌;其中,无辜躺枪的美国超导股价于8月2日跳水30%。

“超导”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指某些材料在温度降低至某一临界值(称为临界温度)之下时,其电阻会突然下降至零。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目前所知的一切材料均有电阻,只是电阻的大小有区别。电阻在某一温度下骤降至零的特性,很难用经典物理理论来解释。这是一种量子现象,而描述这种量子现象会产生怎样的宏观后果,是凝聚态物理的重要研究内容。在超导体的诸多奇特性质中,有一种特别值得注意:如果将超导体置于外部磁场中,那么磁场是不能进入超导体内部的。这种完全抗磁现象被命名为迈斯纳效应(Meissner Effect),以纪念其发现者。作为结果,一块超导材料可以悬浮在磁场中;反过来,它也可以使得磁铁悬浮起来。

当然,正如所有材料都不可能一点不导电一样,所有材料实际上都或多或少具有一点抗磁性。但任何固体物理教科书都会强调:超导体的完全抗磁现象与通常的抗磁性是有本质区别的。实际上,自迈斯纳效应被发现以来,为判断某材料是否为超导体,物理学家都会采用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作为判据。

毫无疑问,零电阻和完全抗磁都是极其诱人的特性。不用想得更深,只要想到“超导材料可以让电力输运的损耗降至零”那么它的技术前景都已经非常可观了。

目前,中国在超导技术应用的重要进展。来源:光子盒研究院
不幸的是,已知的超导材料,不仅制备方式复杂,而且都需要相当低的温度才能实现超导。例如,最早被发现的超导现象,是温度被降至4.15K(-269℃)的汞电阻会骤降至零。物理学家所称的“高温超导”,其“高温”都是相对于液氮的温度(77K,或 -196.15℃),它们实际上对环境的要求都很苛刻,制备也都很复杂。如果能找到室温条件下的超导材料,无疑将为下一场工业革命指明方向。
各类超导体发现的年代和临界温度,插图为典型的材料结构。来自:《中国科学》

然而,LK-99真的能承载得起这种预期吗?

首先,LK-99过于简单的制备方式的确令人怀疑。打个比方,要想自酿果酒,用常见的厨房器具就能不太费事地做到。但要想把低度果酒变成白兰地,不靠专门的蒸馏设备是不可能的。当然,工业材料不是酒,但在物理和化学发展高度精细化的今天,实在很难设想,过去需要通过复杂的制备流程才能获得的特性,竟然能够如同道士炼丹一样轻易获得。

“美国国家实验室支持 LK-99 是室温超导材料”也是一种过度夸大的说法 —— 这仅仅是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一名研究人员,利用已知的物理理论进行了一些模拟计算而已。进行模拟计算、将结果发布在论文预印本网站上,都属于当今自然科学研究的常规做法。物理学界的专业人士对于这一模拟计算的评价普遍不高:密度泛函理论能否处理这个情形,令人生疑;虽然勉强能解释宣称发现的现象,但却不能预测任何新的现象。甚至有专业人士认为,这种忙着为热点实验打事后补丁的“模拟计算”,属于机会主义操作。

后续针对LK-99的一系列测试,也无法提供有力的证据。点击量极高的“磁悬浮验证视频”,最多仅能说明LK-99是一种抗磁性材料。然而,“抗磁性”与“完全抗磁性”有本质区别。实际上,如果外加磁场足够强,就算是一只青蛙都能悬浮起来。总不能说青蛙是超导体吧!这种“验证视频”,是对既有物理学知识的过度简化,可能误导不了解专业知识的观众。
后续的实验结果也一步步证伪韩国量子能源研究所团队对 LK-99 的猜想。就连最核心的“超导”证据——电阻在某一温度附近骤降,也被证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国家凝聚态物理实验室同样于8月8日通过arXiv宣布:LK-99材料的电阻骤降性质,实乃其中掺杂的硫化亚铜杂质的一级相变所引起。
8月8日,中国科学院团队发文表示,没有观察到低于转变温度的零电阻率。“我们认为,LK-99中所谓的超导行为很可能是由于Cu2S在385K左右发生一阶结构相变,从高温下的β相转变为低温下的γ相,从而导致电阻率降低。”
8月14日,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的另一个研究小组报告合成了纯净的LK-99单晶体。结果产生了一种透明的紫色晶体——纯LK-99,即Pb8.8Cu1.2P6O25。从杂质中分离出来的LK-99不是超导体,而是绝缘体,其电阻高达数百万欧姆,高得无法进行标准电导率测试。它显示出轻微的铁磁性和二磁性,但还不足以实现部分悬浮。



韩国科学家可能没有发现“黄金”,而是发现了一种新形式的黄铁矿因此,完全排除了LK-99超导存在的可能性。

相比今年3月的Dias事件,LK-99虽然通过“直播科研”火出了圈,乃至引发超导概念股的股价大起大落,却迅速被学术界同行精密地检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虽然许多物理学者对最初的“人人都懂凝聚态”感到无奈,这个结果还是能让他们欣慰一些。

LK-99事件不只事关学术界内部的争论,而已经算是公共舆论事件。科技行业关注者和投资者对于LK-99感到兴奋,是非常正常的反应。从更宏观的层面而言,当下人们迫切希望听见一点好消息,而LK-99恰好在此时登场,自然就承担了厚望,这也无可厚非。

所有这些并不意味着实用的室温超导体的可能性毫无价值——这样的东西将为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带来巨大的福音,也许以我们尚无法完全理解的方式。但回想起来,围绕LK-99的热情很可能更多地说明了我们对简单答案的集体渴望和一厢情愿的倾向,而不是材料本身的潜力。

但事件的另一些侧面,也值得反思:为什么会出现“人人都懂凝聚态”的现象?为什么还没有经过严格检验的结论,能先入为主地占据围观者的思维?这仅仅是对于动荡时局的集体情绪反应吗?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凝聚态理论家Andrei Bernevig甚至表示,不同的结果和相关的炒作令人沮丧。“早期的很多事情都很仓促,各方的声明都没有经过检查;在我看来,社交媒体、迷因等完全不利于这一领域的进步……我希望我们再也不会像这样进行科学研究了。”

另一方面,科研新动向引来大量讨论以及政商精英押注,过去也曾发生、且造成严重后果。《恶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所讲述的故事便是一例。从斯坦福大学肄业的Elizabeth Anne Holmes创办了血液检测公司希拉诺斯(Theranos)。她宣称自己发明了一种仪器,仅凭一滴血就能检测数种疾病的风险。尽管这项技术从未得到过同行验证,希拉诺斯却仍然在几年间成长为生物科技行业的独角兽公司:2015年,估值达90亿美元。

当然,希拉诺斯并没有真的研发出过人的技术,因此在建立在谎言之上的“高新科技公司”的最终溃败,可以说是必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希拉诺斯风头最盛之时,它得到过不少美国政商名流的支持:前国务Henry Kissinger、前国务卿George Pratt Shultz、前国防部长James Mattis 等。这里最富戏剧性的当属Shultz:在与Holmes会面仅仅两小时后,Shultz就加入了公司董事会;甚至在大厦将倾之时,Shultz也不愿意将不利的内部消息透露给媒体。
Elizabeth Anne Holmes和George Pratt Shultz

2022年11月18日,Theranos前CEO希拉诺斯因四项欺诈罪被联邦法院判处11年零3个月有期徒刑,并赔偿给10名投资人1.21亿美元。

类似的事情正重现。从《恶血》说回这次的LK-99事件,在中国,已有基金经理因为刷屏的科技新闻而开始考虑布局投资:8月6日,数位基金经理在接受《中国基金报》采访时表示:如果这个研究体系得到认可,那么即便LK-99未能挺过严谨的测试,室温超导领域投资也仍有可为。在美国,投资者Jason Calacanis在8月4日邀请了初创公司的工程师Andrew McCalip、一家基金合伙人Delian Asparouhov谈论对LK-99的看法。两位嘉宾都不是物理学从业者,但却对LK-99的可能前景侃侃而谈,甚至还抽象出了一个科技创新与投资的模型。他们认为,即便LK-99并非超导材料,它的抗磁性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从实验室制造到工业化生产,每个环节都是诱人的投资机会。

2015年,漫画师Tom Dunne绘制的一幅漫画,讨论公众认知与科学突破之间的关系。


LK-99的繁荣与萧条周期是科学在行动中的经典展示。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将这一“乌龙事件”的矛头直指韩国科学家、早期支持者、媒体等众多关联者呢?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凝聚态物理学家Michael Fuhrer认为,“科学不是法庭,我们不太可能得到原始LK-99样本不含任何超导体的‘证据’,相反,失败的复制尝试只是表明结果更有可能用另一种方式解释……我认为这是一个有能力的科学家的真实例子,他们相信自己是对的,但却以一种相当微妙和令人惊讶的方式被愚弄了。”

但在 LK-99 社交媒体推动的起起落落的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中,可能值得我们认真审视最初推动所有这些兴奋的因素。事实上,“LK-99 事件”为我们带来了室温超导的新希望;也没有理由认为室温超导是不可能的。而室温超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有可能彻底改变科学技术的多个方面。当下,寻找在室温下稳定且可大规模生产的超导材料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的室温超导体需要极高的压力,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如何在常压或较低压力下实现室温超导也是主要的技术挑战


我们仍然不知道,如果许多实验室继续研究与LK-99类似的材料,超导研究领域是否会从过去几周开辟的新途径中受益。在这一领域,理论和实验经常相互挑战,我们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期望经常受到观察结果的质疑。虽然公众的兴趣无疑会暂时消退,但一个大胆的承诺依然存在:超导的黄金时代可能就在地平线上,而科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找到让我们到达那里的方法。

不可否认的是,室温超导的发展注定将曲折复杂,我们挑战未知、开拓创新的征程也将永不停步;纵使前路崎岖,所至即为坦途。


研究人员似乎已经解开了 LK-99 之谜。科学探测工作发现了这种材料不是超导体的证据,并澄清了它的实际特性。
这一结论打破了人们对 LK-99 —— 一种铜、铅、磷和氧的化合物(标志着发现了第一种在室温和环境压力下工作的超导体)的希望。相反,研究表明,材料中的杂质:特别是硫化铜,是导致电阻率急剧下降和部分悬浮在磁铁上的原因,这看起来与超导体表现出的特性相似


对此,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凝聚态实验学家 Inna Vishik 说:“我认为事情在这一点上已经有了定论。”
LK-99 的传奇始于 7 月下旬,当时首尔一家新成立公司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的 Sukbae Lee 和 Ji-Hoon Kim 领导的团队发表了预印本,声称 LK-99 在常压和温度至少高达 127 ºC(400 开尔文)的条件下是一种超导体。在此之前,所有被证实的超导体都只能在极端温度和压力下发挥作用。
这一非同寻常的说法迅速吸引了对科学感兴趣的公众和研究人员的注意,其中一些人试图复制 LK-99。最初的尝试没有发现室温超导的迹象,但也不是决定性的。现在,经过数十次的复制努力,许多专家自信地表示,证据显示 LK-99 并非室温超导体。

1)积累证据
韩国研究小组根据 LK-99 的两个特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磁铁上悬浮和电阻率骤降。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小组找到了这些现象的世俗解释。
8月8日,中国科学院团队发文表示,没有观察到低于转变温度的零电阻率。“我们认为,LK-99 中所谓的超导行为很可能是由于 Cu2S 在 385 K 左右发生一阶结构相变,从高温下的β相转变为低温下的γ相,从而导致电阻率降低。”
链接:https://arxiv.org/abs/2308.04353
另一项由美国和欧洲研究人员进行的研究结合了实验和理论证据,证明了 LK-99 的结构如何使超导不可行。其他实验人员合成并研究了 LK-99 的纯样品,消除了对这种材料结构的怀疑:证实它不是超导体,而是绝缘体
8月9日,美国和欧洲研究人员发文表示,材料更有可能是一种磁体,而不是一种常温常压超导体。
8月11日,研究人员发文表示,排除了晶体中存在超导电性的可能。
当时,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物理学家Michael Fuhrer评价道:“现在,或许只有韩国研究小组分享他们的样品,才能进一步证实这一点。”
也许最能证明 LK-99 超导性的证据是韩国团队拍摄的一段视频,视频显示一个硬币形状的银色材料样本在磁铁上晃动。韩国小组说,样品之所以悬浮是因为迈斯纳效应--超导性的标志之一,在这种效应中,材料会释放磁场。随后,社交媒体上流传着多段未经证实的 LK-99 悬浮视频,但最初试图复制这一发现的研究人员都没有观察到任何悬浮现象。
2)只悬浮“一半”?
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的前凝聚态物质研究员Derrick van Gennep发现了一些问题,他现在从事金融工作,但对 LK-99 很感兴趣。在视频中,样品的同一条边缘似乎粘在磁铁上,看起来平衡得很微妙。相比之下,悬浮在磁铁上的超导体可以旋转,甚至可以倒持。
Van Gennep认为 LK-99 的特性更可能是铁磁性的结果。于是,他用压缩石墨屑制成了一个颗粒,上面粘有铁屑。Van Gennep制作的视频显示,他的圆盘(由非超导铁磁材料制成)模仿了 LK-99 的行为。

视频地址:https://twitter.com/VanGennepD/status/1688052003216261120
8 月 7 日,北京大学的研究小组报告说,他们的 LK-99 样品出现这种“半悬浮”现象是因为铁磁性。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凝聚态物理学家李源说:“这就像锉铁实验一样。小球会受到一个提升力,但这个力不足以让它悬浮,只足以让它在一端保持平衡。”
李和他的同事测量了样品的电阻率,没有发现超导现象。但他们无法解释韩国团队看到的电阻率急剧下降的原因
3)不纯的样品
韩国作者在他们的预印本中指出,在一个特定的温度下,LK-99 的电阻率下降了十倍,从大约 0.02 欧姆-厘米下降到 0.002 欧姆-厘米;当时的温度是104.8ºC
合成 LK-99 的反应使用了一个不平衡的配方:每生成 1 份掺铜的磷酸铅晶体(纯 LK-99),就会产生 17 份铜和 5 份硫。这些残留物会产生大量杂质,尤其是硫化铜,韩国研究小组在其样本中就发现了硫化铜。
硫化铜专家Jain记得 104ºC 是 Cu2S 发生相变的温度。低于这一温度,暴露在空气中的 Cu2S 的电阻率会急剧下降——这一信号与 LK-99 声称的超导相变几乎相同。
8月9日,Prashant K. Jain发文表示“已知硫化铜(I)在 104 摄氏度时会发生相变,从有序的低温相转变为高温超离子相。由于这种相变,硫化铜(I)在电阻率和热容量方面表现出急剧的转变,预计这与 LK-99 的温度诱导转变相吻合。这意味着必须在不含任何 Cu2S 的情况下合成 LK-99,才能明确验证 LK-99 的超导特性。”
在8 月 8 日的文章中,中科院团队报告了 LK-99 中 Cu2S 杂质的影响。当时,中科院物理学家雒建林说:“不同含量的 Cu2S 可以用不同的工艺合成。研究人员测试了两个样品:第一个样品在真空中加热,Cu2S含量为5%;第二个样品在空气中加热,Cu2S含量为70%。”
第一个样品的电阻率在冷却过程中相对平稳地增加,与其他复制尝试中的样品相似。但第二个样品的电阻率在接近112 ºC(385K)时急剧下降,与韩国团队的观察结果非常吻合。
两个样品(S1和S2)电阻率的温度依赖性。
要对 LK-99 的特性做出定论是很困难的,因为这种材料很微妙,样品中含有不同的杂质。因此,足够接近原样的样品足以检验 LK-99 在环境条件下是否是一种超导体
4)“晶莹剔透”的LK-99
有了对电阻率下降和半翘曲的有力解释,许多人确信 LK-99 不是室温超导体。但谜团依然存在,即这种材料的实际特性是什么?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预测 LK-99 结构的初步理论尝试暗示了一种有趣的电子特征,即“平带(flat band)”。在这些区域中,电子移动缓慢,并可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行为会导致超导。但这些计算是基于对 LK-99 结构未经验证的假设。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材料,美欧研究小组对其样品进行了精确的 X 射线成像,以计算 LK-99 的结构。最重要的是,成像使他们能够进行严格的计算,从而澄清了平带的情况:它不利于超导;相反,LK-99 中的平带来自于强局域化电子,它们无法以超导体所需的方式“跃迁(hop)”。
8 月 14 日,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的另一个研究小组报告合成了纯净的 LK-99 单晶体。与以往依赖坩埚的合成尝试不同,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称为浮动区晶体生长(floating zone crystal growth)的技术,从而避免了在反应中引入硫,消除了 Cu2S 杂质。
结果产生了一种透明的紫色晶体——纯 LK-99,即 Pb8.8Cu1.2P6O25从杂质中分离出来的 LK-99 不是超导体,而是绝缘体,其电阻高达数百万欧姆,高得无法进行标准电导率测试。它显示出轻微的铁磁性和二磁性,但还不足以实现部分悬浮。
——“因此,我们排除了超导存在的可能性。”
研究小组认为,在 LK-99 中看到的超导迹象可归因于 Cu2S 杂质,而它们的晶体中不存在这种杂质。

a) 在 7 T 温度下,在场强冷却 (FC) 和零场强冷却 (ZFC) 模式下测量的第 2 批结合低温和加热器选项的晶体的磁化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b) 在 2、300 和 800 K 温度下测量的同一晶体的磁化率随场强变化的关系。
尽管一些评论家将 LK-99 传奇视为科学可重复性的典范,但其他人则表示,它涉及一个引人注目的谜题的异常迅速的解决。“通常这些东西会以非常缓慢的速度消亡,这只是谣言,没有人能够复制它,”澳大利亚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的物理学家Michael Fuhrer表示说。

1986 年,当氧化铜超导体被发现时,研究人员立即开始探索其特性。但近四十年后,人们对这种材料的超导机制仍然存在争议;此次,解释 LK-99 的努力来得很快。“侦探工作涵盖了原始观察的所有部分——我认为这真的太棒了,而且这种情况相对罕见。”

参考链接:
[1]https://mp.weixin.qq.com/s/FqiYgRo48ODMdqsBmZ1p4Q
[2]https://mp.weixin.qq.com/s/bqiiBxegyH_5_1uVg7ot8g
[3]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the-superconductor-sensation-has-fizzled-and-thats-fine1/
[4]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3/sep/02/room-temperature-superconductor-south-korea-lk-99-nuclear-fusion-maglev
[5]https://physicsworld.com/a/room-temperature-superconductor-lk-99-fails-replication-tests/
[6]https://www.nytimes.com/2023/08/03/science/lk-99-superconductor-ambient.html
[7]https://www.nytimes.com/2023/08/12/opinion/lk-99-room-temperature-superconductor.html


相关阅读:
华科大、东南大学「室温超导」论文出炉!
中国团队复现!室温超导真的来了?
全球首个室温、常压超导!预订诺奖?
又双叒反转?美国院士复现室温超导!
发文Nature!南大闻海虎团队推翻美室温超导

#光子盒视频号开通啦!你要的,这里全都有#

每周一到周五,我们都将与光子盒的新老朋友相聚在微信视频号,不见不散!


|qu|cryovac>
你可能会错过:|qu|cryovac>
|qu|cryovac>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