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6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每个奋斗在北京的胃,都被重庆小面慰藉过

2017-07-28 朱若淼 地道风物

出了重庆,它的分量就不止二两。



“12点多了,去吃饭吗?”

“吃!”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发生在地道风物的编辑室里,那天这支觅食小团伙的目标是办公室楼下的重庆小面馆。

 

“没座位了,还要排队,换一家吧。”白玛说着,指了指旁边大堂空落落的陕西饭馆。几个小时后,下午下班我进了这家重庆小面馆,点了一碗 13 块的凉面,完成了当天的执念。

 

唐老板 6 年前从老家重庆开县搬来北京做餐馆生意。去年 10 月,他们关掉了在工人体育馆附近开了 5 年的麻辣香锅店,搬到了这个位于东五环外,做起了重庆小面的生意。


风物君楼下的重庆面馆 


每到中午,附近写字楼里的上班族就会涌进附近的小餐馆,唐老板家的重庆小面是其中一家受欢迎的店。

 

“好多人都以为重庆小面就指一碗面,但现在重庆小面指的是一个大的统称,它有很多种,豌杂的、牛肉的……”不忙的时候,唐老板会给客人解释关于重庆小面的细节,但大多数时候她都忙得不可开交,点菜、收银、传菜、收碗,一般这种时候有客人说自己要吃重庆小面,她会给客人直接上一碗麻辣素小面。

 

不吃小面不自在

 

最早的重庆小面其实就是素面。食材本身算不上精致,但用料很丰富,葱姜蒜、花椒、芝麻、辣椒油等十多样调料。后来重庆小面多了荤料,牛肉、肥肠、鸡杂也被下到了面里。

 

因为重庆山多河多,加上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多雨,日照少,多雾潮湿。因此重庆饮食偏麻辣。重庆小面也以麻见长,因为花椒除湿。重庆本地作家莫怀戚曾把小面评为“重庆十八怪”中的一怪——不吃小面不自在。

 

在重庆,面一般都是早上吃。

 

跟火锅一样,重庆小面也源于码头。每天早上码头工人、山城里的棒棒军总是吃完小面再开工。莫怀戚曾写道“拿东西经饿,因味重,你要不停喝水,肚子总是胀鼓鼓的。”



今天,面馆在重庆早就开得满城都是,吃面的客人里什么人都有。店里煮面的灶台前往往会摆着十来碗已经放好调料的碗。客人进店喊着,“老板儿,二两豌杂。”接单后的老板会熟练地捞面,煮面,拌料,上菜。整个过程一般也就 5 分钟。店家煮面快,客人吃面也快,吃完了面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


面馆就像这座城市的细胞,有机得穿插在人流密集的地方,社区外,公司大楼边,车站外……

 

当重庆小面没有走出川渝以前,人们对于重庆小面的评价不是“正不正宗”,而是“好不好吃”。每个重庆人心里或许都有张地图,收藏着那么几家小面馆。不只在重庆,在川东平原上的一些城市,早上起来也好吃面。

 

市场热了,重庆小面也遍地都是了

 

2014 年年初《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后,重庆小面在全国“火”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952bcjpv&width=500&height=375&auto=0
 

那一年11 月,孟非在南京建邺万达广场开了第一家自己的连锁面馆“孟非的小面”。三年时间里它已经在北上广等 25 座城市开了分店。

 

当然,像唐老板这样的非连锁私人面馆在全国也开得到处都是。

 

“反正也是随行就市,有时候你得跟着市场走。”她这么说。之前他们在工体的店,最开始主要做万州烤鱼和麻辣香锅。因为那两年这两样菜市场行情不错。差不多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前后,他们才开始做重庆小面。


一碗重庆小面需要搭配十来种调料 

 

比起前两者,重庆小面的成本和难度要低些。

 

原来做麻辣香锅时,店里要花钱雇两三个专门的厨师。但做小面就简单多了,从制作到经营,他们一家几口人就能解决。做面的手艺是唐老板老公跟他姑父学的。虽然现在店里也雇人,但最主要的调料、煮面的活儿还是老公做,请来的人就打打下手。


一年里他们只有到了春节才会休息一周。“我们家的分量有点大,一般一碗面就接近四两了。这里不像老家,早上来吃早餐的人很少,他们都把面当正餐吃。面太少,他们吃不饱……而且都是附近上班的人,每天三四十一顿饭肯定也受不了,所以我们加了好几个十几块价格的菜。”唐老板这么说着。每个工作日的中午是他们最忙的时候。

 

唐老板的店每天从上午 10 点开到晚上 9 点半,只有中午的时候忙得不可开交,最近空下来的时间她就坐在收银台看《我的前半生》。


重庆的胖妹面庄,黑板上写着当天的菜品


而另一家在簋街附近的重庆小面馆就热闹多了。

 

在大众点评上搜北京的重庆小面,按评价排序,胖妹面庄是排名最靠前的一家面馆。它是重庆发家的胖妹面庄,2013 年在北京开的一家分店。每天它只在两个时间段开业,上午从 11 点开到 2 点,下午从 5 点开到晚上 9 点。其余的时间给店员准备食材、打扫卫生以及休息。一到饭点,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人很快就会把店里塞得满满当当。

 

它去了别的地方,也成为了那个城市的一部分


在胖妹面庄对面的石雀胡同里还有一家重庆面馆,麻豆。它的老板是四川达州人。同样的时间段,这里却并没太多顾客。


当小面出了川渝,便承载着乡愁。

 

2012 年刚大学毕业的叶达(化名)来北京找哥哥,见他跟嫂子在北京开的面馆生意还挺好,于是就留在了下来。

 

来北京第一年,他们在国贸开店,主要卖面和抄手。但是做白领的生意有个缺点是,国贸那地方一到周末就空了。于是经亲戚介绍,他们一家从东边搬到了西边,在人民大学对面的“女人街”里租了个门面开面馆——亲爱的面,一开就是 4 年。

 

新店开张后亲爱的面门口摆放的招牌


他们都不是重庆人,叶达和他哥哥来自湖北,嫂子是四川宜宾人。不过他们店也做重庆小面。煮面调料的手艺最开始是哥哥跟表哥学的。“嫂子的表哥以前是开火锅店的,他什么都会做。”叶达说着。

 

不少老顾客会大老远赶来吃叶达家的面。“重庆有几个老乡,在西单那边,他们经常过来吃面,每次只吃小面,每次必加麻加辣,不点别的面。”

 

那家店面积并不大,狭长型的店铺,在两边放着长条桌,最多的时候也就够坐下不到 20 人。为了能多坐点人,他们租下门面后往外扩建了几平方米,这样能多摆下两张桌子,多坐 4 个人。刚开始那一年还能在街道边添桌子安排顾客坐下,就跟在重庆开的面馆一样。但 2013 年之后城管再不让这么干了。


不过生意倒一直不错,“那个时候,经常下午两点半以后才能休息,到下午四点又该忙了。因为在附近逛街、看电影的人会找来这里吃面。”



 

他们跟客人的关系挺好,一般来过两三次之后就叶达就跟他们熟悉了。对于这些熟客,叶达喜欢用“朋友”称呼他们。这些朋友在面馆生意上也帮了不少忙。面馆在大众点评上的账号是一个老顾客帮他们注册的;菜单上小菜,比如醪糟、香干之类的是客人建议添上的;就连店里装饰门面的墙纸,也是一个在五道口卖装饰品的熟客建议买的。

 

在北京,这样卖重庆小面的面馆不少。他们的老板有四川人,有重庆人,从老家的熟人那里学来做面的手艺,然后再出来开店。因为味道不错、价格便宜,就像重庆那些老字号一样。

 

每个从四川、重庆出来的人或许心里也有那么张地图,标记下这座城市“可吃”的面馆。

 

开了关,关了再开——它在异乡野蛮生长


今年 4 月,亲爱的面找不到了。

 

从年初起,北京开始大规模的整治胡同、街道里的“开墙打洞”现象。不少小商铺都受到了影响。因为违建,叶达家的面馆也被迫关了门。两个月后,他们又把生意重新做起来了,新店开在了人民大学里的留学生第一食堂里。

 

帮他们在食堂开店牵线搭桥的是食堂隔壁咖啡店的老板,他也是叶达的老熟客。

新店开张后,生意交给了叶达打理。哥哥开始四处找地方重新开店。

 

“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尽管重新开张一个月后,一些老顾客也会找来吃面,但生意远比不上从前。7 月的人大正值暑假,学校外的人大多也不会专门跑到学校里的巷子里吃面。到下午 6 点,食堂里仍旧没几个客人。


 在重庆把摊子摆在门店外的店有很多,亲爱的面刚来北京时,也曾像这样在街道边摆过摊。


除此以外,新店也比以前难找了。符合规定的房子越来越难找,他们也搞不清楚哪些门面不是违规的。

 

今年年初,北京在全市对住宅的“开墙打洞”现象进行治理,还做了个三年规划。今年一年北京市计划整治的“开墙打洞”商铺约 1.6 万家。

 

城市管理者这么做当然不只针对重庆小面馆,只是这样的面馆却往往容易成为被取缔的目标。因为它本就是门街头生意,赚着邻里四舍饭点钱。

 

不过,如果手艺不错,这些店也不会因为“开墙打洞”就此死掉。他们会像叶达或者唐老板那样,再换个地方重新开店。


喜欢这个味道的人仍然能想办法找到它。每当下班时分,总有些人会习以为常的走进那些店。


文/朱若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导航

甘肃可可西里鼓浪屿京族三岛

消暑美食酸梅汤麻辣小龙虾天津煎饼果子

书画修复老北京鬃人药香发簪

大暑小暑夏至芒种小满立夏谷雨



-END-



投稿邮箱| didaofengwu2015@qq.com 

我们每天都会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