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神庙、大教堂、珈蓝、寺与汉语“村”

程碧波 国计学 2021-05-01

帕特农神庙应是苯教神庙  

  万神庙(Pantheon)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万神庙是供奉众神的寺庙。以罗马的“万神庙”最为著名。据说此庙始建于公元前27年,后遭毁,约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时期重建。由水泥浇铸成圆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顶,直径43米。公元609年被改作圣马利亚圆厅教堂。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是古代建筑中最为宏大,保存近乎完美的,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之一。然而毫无疑问,“Pantheon”也是“班神庙”。

  不仅如此,波斯祆教,《通典》卷193引作“拔”字。《太平寰宇记》卷186引“富”字下衍“贵”字,“国小,有神祠名祆”作“有小祠,祠名跋”。而“拔”或“跋”均为“班”之发音。所以波斯祆教也与苯教或佛教具有渊源关系。

二 教堂与珈蓝

  伽蓝来自于梵语的"samghārama",也音译作"僧伽蓝摩""僧伽蓝"。"僧伽"(samgha)指僧众;"阿蓝摩"(ārama)义为"园",原意是指僧众共住的园林,即寺院。“珈蓝”的发音来自这个单词的“ghāram”部分。唐朝《玄应音义》曰:“僧伽蓝,旧译云村,此应讹也。正言僧伽罗磨,此云众园也”。但本文认为,根据《玄应音义》,“ghārama”按照旧时的翻译称为“众村”才是正确的。按传教士发音,“r”发音[q],因此“rama”就发音[qama],也即汉语“村”。《玄应音义》重新翻译成“园”才是错的。因此"samghārama"实际为汉语“僧众村”,也即寺庙。因此,“Roma(又写为Rama)”,原本应为汉语发音“村”,而不是汉语发音“罗马”。“众村”的另一梵语拼音为“ks!etra”,然后又出现将“t”和“ra”分开拼读的情况,由此转音为梵语“刹多罗”。

  教堂的西文拼音为cathedral,church。“cathedral”的发音正是“刹多罗”,“c”按传教士发音[j],“cathedral”又称“珈蓝”。当然,若“c”按传教士音为[z],“r”按传教士音为[q],则“cathedral”“church”亦正是汉语发音“众村”。“church”也可为汉语发音“珈蓝村”。因此西文教堂正是苯教或佛教的珈蓝寺庙。而“Garan”也正是“守卫、监护人”的意思,正是“护法珈蓝”之意。据说“Garan”一词源自德语、法语、威尔士语。很显然,如果说这些渊源是正确的,那只说明一点:这些语言都来自汉语。

  “意大利”和意大利的“罗马”这几个地名,在西方古代地图上,是耶元1400年前后才开始标注,其历史不会太长。由于“罗马”的宗教特性,因此其仍然来自于“僧众居住的村”的含义,也即珈蓝。

  现在来看看西方教堂与珈蓝寺庙的外形联系:

图1 吴哥窟

  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西方教堂正是吴哥窟佛寺的风格。这种风格又被西方称为哥特式风格。“哥特”的西文拼音为“Goth”,这正是“吴哥窟”的拼音发音“Angkor Wat”。这应是传教士来东南亚后从吴哥窟抄袭的佛寺建筑风格。

  在《耶经》中,亚伯拉罕受god(即约旦)之命西迁到迦南(Canaan,耶元1432年左右的地图又写为Caran),此迦南即珈蓝,也即有大片寺庙之地。“C”又发音“S”,所以“Caran”又被发音为“Salem”,也即“撒冷”,再演化为“斯林”“斯兰”的发音。“刹多罗”也可直接转为“撒冷”,均为同一系。

  《元史.郭侃传》:“又西行三千里,至天房……下其城一百八十五。又西行四十里,至密昔儿”。“密昔儿”即西奈半岛。因此天房即耶路撒冷一带。 耶元1259年刘郁记宪宗使臣常德西去波斯觐见旭烈兀,将西亚北非一带见闻写为《西使记》,于中统四年(耶元1263年)成书。《西使记》载:“丁巳岁,取布达国,……布达之西,马行二十日,有天房,内有天使,神国之祖葬所也。师名班巴尔,其房中悬絙,以手扪之,心诚可及,不诚者竟不得扪,经文甚多,皆班巴尔所作。辖大城数十,其民富实。西有密实勒国......国西即海,海西有富浪国。”《西使记》所说“西有密实勒国”,即西奈半岛。此亦证明天房即耶路撒冷一带。需要注意的是,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称为“撒冷”的地方很多,并不止耶路撒冷一出,且均是宗教建筑所在地。而中国寺庙的“寺”,也正是“撒冷”的音,借用汉字“寺”字而来,例如唐大秦寺。所以“耶路撒冷”实为“耶路刹”或“耶路寺”。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共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