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志田的2017书单

罗志田 静嘉读书 2019-05-04


罗志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近著有《道大无外:校园与社会》等


《胡适许怡荪通信集》,梁勤峰、杨永平、梁正坤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这是一本非常难得的书。近代对同时代人影响最大的或是曾国藩、梁启超和胡适,其中只有胡适的青年时段资料最丰富,因为他有较为详细的日记。不过已出版的早年日记是改编过的,改编的执行人就是这本书的另一主人许怡荪,被胡适看作“益我最厚,爱我最深,期望我最笃”的人生朋友,不幸在1920年因病早逝。

两人都生在不忧温饱之家,但家境也不宽裕,生活中常可见借钱、筹钱之事。他们的来往书信,让我们看到两位带有天下士身影而又立志作国家栋梁的青年读书人,完全看不到张之洞所谓因“资敏家寒”而“急于谋生”的心态。本书对了解青年胡适提供了难得的珍贵资料,若辅以胡适与梅光迪和韦莲司的通信,他的留学时代可以看得更丰富。

蒙文通先生曾强调读书要了解书的形成和书后的人。本书的难得,也因书的整理者在拍卖中以高价购得原本,又整理出来让人人能看能用。这样的善心善意,实为藏家楷模,甚望其他人也能仿效。

葛兆光:《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有关“中国”/“周边”概念的再澄清》,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7年

这是作者相关题目的第三本书(前两本是《宅兹中国》和《何为中国》)。记得兆光兄当年患眼疾时我到医院看他,曾开玩笑说以后可多往哲学方面延伸,因史学重材料,而哲学重思考。本书的材料相当丰厚,有的页面甚至正文仅一行而余均为注释,但书背后的关怀和思考或更重要,影响也必远大。兆光兄近年一直提倡“从周边看中国”,三本书都带有回应所谓“中国性”(Chineseness)的意味,相当能“与国际接轨”。他也特别随顺世缘,使用“我者”和“他者”一类流行词语(若是我或会把语带生疏又相对物化的“者”改为“人”)。

本书一个重要特点,是凸显胡适所说的历史眼光,把“中国”和“周边”的概念真正置入历史过程中考察。因为现代国家观念特别重视边界,而中国古人则更多是举四方以定中央,边界的盈缩可以千里计,却并不影响“中国”概念的“完整”和“中国性”的确立。书中一个要点,就是既承认历代的变化及族群、文化的多元,仍肯定作为一个族群认同的文化象征、文化习俗相对同一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共同体的“中国”,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保持了相当明显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联经出版公司,2017年

这是一本在微信中已经广泛传播的书,相信很多读者都已在不同程度上耳闻目睹了。汎森兄的视野一向广阔,研究重点在近世五六百年,惟本书所收的文字多在一般意义的近代范围里。不少文章都曾以演讲方式呈现,好几次我就在现场——《未来》一篇我是对话人,《人的消失》我是对谈人,《地方的近代史》是在我们与《近代史研究》共办的会议上报告,而会议主题是他提议的。

书中相当一部分文章与所谓“主义时代”相关。“主义”当然首先是为国家、为政治找出路,但涉及的不只是一个个政治运动,同时也是思想史上的重要现象,关系到每一个体的生命存在感受、心灵困惑和生命意义的追求。全书想要展现的,是思想在历史发展中实际的样态。从这视角看,不仅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时生活也是思想的一种方式。作者关注的是广义的思想活动,包括“思想的生活性”和“生活的思想性”,是“思想如微血管般遍布整个社会”的现象,涵盖了一切与“思”相关的事物。可以说,本书是对传统思想史视野的一种扩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