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珠:有我在,香云纱就不会成为文物被遗忘

话说佛山
2024-08-31

君莫笑

穿上香云纱走路时会发出“沙沙”的声音,因此又被称作“响云纱”。香云纱独产于广东佛山及周边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染色技艺,以及凉爽宜人、轻薄柔软等特点享誉海内外。

时至今日,在广东顺德仍有一家完整保留古老手工工艺加工香云纱的晒莨厂。

梁 珠

14岁与香云纱结缘至今,年逾八旬的香云纱染整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梁珠仍在晒茛场内外奔波。他为传承、延续和重振香云纱倾注了毕生心血。从最初的晒莨厂到如今的广东香云纱文化产业园,这位老人的梦想就是希望优雅美丽的香云纱能够重放异彩。


酷暑天穿香云纱凉爽舒适


香云纱,俗称茛绸、云纱。据《广东省纺织工业志》等典籍记载,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南海西樵一带的村民就已经使用薯莨、河泥等对绸料进行染整,制作出了外黑内棕、略带闪光效果的绸料。

穿着久远已经脱色的莨纱服饰


香云纱所用的原料是珠三角地区独有的薯莨,因此珠三角的香云纱制作技艺也是最为全面的,其中以佛山的香云纱最为出名。

沈廷芳在《乾隆广州府志》中记载道,“佛山丝绸之精,金陵苏杭皆不及也。”

沈廷芳,清学者、藏书家,乾隆年间授翰林院庶吉士


香云纱采用薯莨的汁液和当地富含铁离子的河泥作为原料进行染色,不使用任何化学染剂,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环保产品。

年代久远的莨绸服饰


香云纱具有挺爽柔润、防水性强、易洗易干、不沾皮肤、轻薄而不易折皱、柔软而富有身骨等特点,特别适合在湿热的夏季穿着。即使在40摄氏度的暑天,穿上香云纱制作的服装,仍感十分凉爽、舒适。


香云纱曾远销欧美、印度等地,被海外誉为“黑色闪光珍珠”。


天没亮就开始刮薯莨过河泥


梁珠读书晚,10岁时开始在村里的私塾里读书。由于家贫,14岁便失学了。1949年,梁珠进入顺德伦教联合晒茛厂做学徒,开始了他的香云纱制作生涯。


在晒场,梁珠拜比他大8岁的陈权为师。陈权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已有七八年的晒茛经验,是晒茛的好手。陈权把香云纱生产的每一个流程、工序、技术要领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他。师傅对他要求也非常严格,每个动作都不能马虎。因为晒茛讲究一个“勤”字,手脚要快,脑子要动,每个细节和秘诀都需要自己揣摩,才能得心应手。


梁珠的学徒生涯从最苦最累的活干起。比如用刀刮茛皮、在烈日下晒茛、为绸缎过乌等。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天凌晨四点,工人们就都起床要过河泥了,睡得正香的他怎么叫也起不来,师傅没办法只好拿枝条抽他的屁股。


凌晨,正在过河泥的工匠们


始过河泥时,蘸上泥的拖把太沉了,望着厚厚一叠坯绸,梁珠觉得很难捱。别的工人都干得热火朝天,他还在和睡意作斗争。那时候还没有电,不像现在有电动的粉碎机代劳。刮磨薯茛用的是一块木板,密密麻麻的粗长铁钉透过木板,钉尖朝上,工人用手拿着薯茛在板钉上反复刮擦。这个工种既耗体力又危险,没有不受伤的工人。





他还记得有一天早上,师傅吩咐他刮磨薯茛。由于长期睡眠不足,梁珠刮磨薯茛时打了个盹,一不留神刮到了手掌鲜血直流。如今,当年铁钉留下的伤痕仍然依稀可见。梁珠说:“手上的伤口很深,又没有钱包扎,只能忍着痛继续工作,还不敢让家人看见,怕他们担心。”

做了五年的学徒,梁珠掌握了香云纱生产的各项工序和技术。他还熟练掌握了调控染色茛液的浓度,不会因为染色时浓度不对而造成脱色或染不进色。梁珠说,这个尤其需要耐心、细心,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香云纱的白坯纱经晒莨后就是莨纱


登上法国国际服装节的T台

“就好像风打浪,波涛起伏,有高有低。”梁珠用这句话来总结香云纱的发展和他的人生经历。

改革开放后,梁珠迎来了人生的转机。村集体要重新创办新民晒茛厂,请梁珠当厂长。“以前那些手艺人都被请了回来,我又看到了希望。”此后的10年,香港和江浙等地的客户纷纷慕名到梁珠的厂里进料,年生产量最多时达到40多万米。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品种繁多、价格低廉的新型纺织产品大量涌现,色泽单一的香云纱失去了竞争力,加工量越来越少。到了1996年,梁珠的厂一年只加工了不到1万米, 100多名工人最后只剩下4个人,香云纱的工艺面临失传的危机。在最困难的时刻,梁珠不甘心看着企业“死”掉,和两个同伴将工厂买了下来。



梁珠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套“三洗九煮十八晒”的工序,帮助晒莨厂熬过最艰难的时期,逐步获得市场认可。有一位爱好丝绸的日本商人找上门来,请梁珠代为加工4万米的茛绸。



晒制好的莨纱面料上有小提花

无独有偶,深圳一家制衣厂的设计师在仓库里发现积压的香云纱面料,敏锐地感觉到这种传统面料所蕴含的附加价值,于是从梁珠的厂里进料设计香云纱服饰,并且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使香云纱一举登上法国国际服装节的T台。


因为香云纱的工序复杂,纯人力加工生产成本高,所制成的服装一直走高端路线。如今,厂里收到的大批订单多来自海外,可以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设计师屈汀南把香云纱运用在高端服装的设计上


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梁珠所在的企业也将视野扩展到了保护、研发、生产、展示、观光游览等领域,打造香云纱产业园区。“只有打造足够响亮的香云纱品牌,才可能让真正的香云纱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三洗九煮十八晒制成香云纱

香云纱的染整技艺即晒茛,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茛汁对丝绸织物染色的工艺。晒茛工艺流程十分繁复,完全靠手工制作。须经过坯绸准备、浸薯茛水、晒茛、封茛水、煮炼、过河泥、水洗、拉布、摊雾、卷绸、整装入库等14道主要工序。包括浸、洒、封、煮、过河泥、水洗等在内的“三洗九煮十八晒”,要历时15天左右才能完成染色过程。

整个染色过程都是纯手工完成


香云纱的染制讲究很多。晒茛受阳光影响极大,7月到8月上旬由于日照强烈,气温过高,所晒纱绸会变硬发脆,不宜开工;11月后因北方干燥的季候风南下,也不宜晒茛。因此,一年内只能在4至10月制作香云纱。




洒、封、煮过程中薯茛水的浓度,完全靠工人的经验来掌握调整。纯手工晒出来的香云纱,每一匹都不一样,这也是香云纱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清晨5时,天还没有亮,晒莨厂的工人们已经在忙着过河泥。他们把一匹匹染上薯莨汁的坯绸摊开铺在河泥渠边,把挖来的河泥均匀抹到布料上。涂泥不能涂成弧形,也不能留下拖把或刮板印,工人在来回拖动中非常消耗体力。



晒莨厂的工人凌晨就要起来劳作


“晒莨最忌讳地上有粗砂,丝绸在拉动的过程中很容易被磨破。在晒茛之前,工人会把粗砂和其他尖锐的东西都清理干净。”梁珠说,香云纱的生产经常是从凌晨三四点就开始了。新鲜的薯茛汁液通过粉碎机、沉渣池、过滤池、过水槽流入浸染池,工人用双手不停地翻动坯绸,甚至用脚踩,让坯绸充分地吸收薯茛汁。汁液在翻动时不断发出“咕噜噜”的声响。

工人开始晒茛


当太阳渐渐升高,工人开始晒茛。如果见到晒场的草上有露珠,他们要拖着粗布大拖把来回走动把露水吸干净,以免影响坯绸的干燥。洒茛水、封茛水、晒茛,如此周而复始。

工人在洒茛水


过河泥,又叫“过乌”,是香云纱最后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也是最为神奇的一道工序。经过三十多次晒茛,已经变成褐红色的坯绸,经过浸染才蜕变成一面黑色一面褐色的香云纱。


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过乌”


梁珠讲过一个趣闻,一些丝绸公司曾经想“复制”香云纱的制作技术,甚至把染制中所需的河泥带回去,始终没有制成香云纱。有些研究机构尝试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香云纱生产,但生产出来的布料总是没有一面深色一面浅色的独特效果。


对话梁珠传统文化也需改良和创新

1

《FDC》:能总结一下晒茛的心得吗?

梁珠:做了这么多年,我自认还是有一些创新和成就,比如为了避免缩幅,多用水纡织造的白坯纱。除此之外,通过改进晒茛流程,解决了因原料条份细,组织结构细密,表面光洁,汁液不易充分渗透和黏附造成的“脱茛”现象。

《FDC》:在振兴香云纱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难题?


梁珠:坦率地讲,尽管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生产经营并没有太大帮助,反而被其他地方的人抢注品牌。我们就像种豆米的农民,收豆米的商人赚到大钱了,而农民只赚点辛苦钱。不过,从保护香云纱的角度看,共同关注也是件好事。


  相关链接


佛山非遗“咏春&香云纱”被深圳搬上国家大剧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晒莨”的视觉文化阐析

南海顺德香云纱之争案一审判决

南海顺德“香云纱”之争

南海非遗香云纱

不尽香纱来眼底,世知此处有桑田。

香云纱制作全过程,难怪它珍贵如黄金

春日梁园 非遗潮领

在岭南天地睇时装“苏”——翩翩香云纱 浓浓岭南风

来看看央视纪录片《香云纱》!

顺德丝绸纺织业的前世今生

作为纺织业的一哥,广东佛山溢达纺织明确拒绝在外国客户要求声明未采购新疆棉签字

红棉厂首任支部书记周溪舞说红棉丝织厂

六十年代初邓小平来到红棉丝织厂……
曾经的“红棉”,这里一定有你姨妈姑姐叔伯老表在——丹心洁!

讲咗曾经“红棉”,再说曾经“为民”——公记隆丝织厂的浮浮沉沉沉沉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话说佛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