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小札|郑超教授:中美学生英语“跨洋互动”行动研究与语料分析

2017-04-22 上海语言学通讯 语言学通讯



“跨洋互动”活动始于2009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共同举办的跨洋交流项目,旨在运用网络平台通过“以写促学”的方式提高两校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该活动通过两校学生互评作文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或是通过评论中美电影文学作品来促进文化、思想和不同文化下英语使用方式的交流。近年来,“跨洋互动”的社会辐射效应不断扩大,一些国内院校(如:武汉理工大学、苏州科技大学)也效仿广外经验,在广外主持的“英语写作跨洋互动”总网站中建立了分网站。至今,“跨洋互动”总网站已积累超过100万字的互动语料,并基于对这些语料的分析发表了学术专著和论文。2016年,广外还举办了英语写作教育全球化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国内各高校的学者重新认识、重新审视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写作教育的目的、功能与途径。

郑超教授领衔的团队(合作作者:杜寅寅、伍志伟)撰写的《中美学生英语“跨洋互动”行动研究与语料分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小编就借此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该书内容概况与主要特色。

《中美学生英语“跨洋互动”行动研究与语料分析》一书是在跟踪中美两国学生网上互动与实地互访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对中美“跨洋互动”展开同步观察、过程分析、成效评价和学术反思进行的行动研究取得的成果。全书由八章内容构成。第一章概述了“跨洋互动”写作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理论背景、操作做法、教学效果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操作思路;第二章论述了“跨洋互动”行动研究的理念和方法以及互动语料的研究价值;第三章介绍了“跨洋互动”活动的前期教学准备,提出了“跨洋互动”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具体理论模式;第四章是对观察结果的总体分析;第五章与第六章为案例分析;第七章是对美方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写作师资培训中“跨国界互动”的描述和分析;第八章是对结果的讨论,就如何“突破教室文化,走进环球文化”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对“跨洋互动”教学模式进行了展望。

1

打破形式-意义的缠结

本专著坚持了形式-意义一元论的观点: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意义来自形式和功能的结合。这一意义观针对了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形式与意义缠结”的现实问题(cf. 郑超、常春娥,2014),即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传递意义和展示文采两个目的缠结在一起,出现古怪文字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缠结现象(tangled)较早被美国学者Anson & Schwegler(2011: 672)来解释一语写作的问题,不同之处是郑超教授团队研究的是二语写作,本书可谓此课题的开拓性著述。

小编在这里提出三个问题预热,相信读者阅读本书会有一定思考:


1 )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的形-意缠结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2 )这样的形-意缠结现象反映了课堂外语环境中的何种学习者特征?

3 )研究形-意缠结现象对外语写作教学有何启示?


本书通过网上互评作文与实地互访,首先让中方学生明白了什么表达可以被接受,什么表达不能被接受,增强了他们的语域、体裁意识以及读者意识。其次,“跨洋互动”真实语境下的相互碰撞,验证了学生曾经习得的语言知识,修正了他们的措辞表达。举个例子,功能语言学、元话语和语用学都有对模糊限制语(hedging)研究,但是传统研究都是基于成品的研究,以语料库研究为典型方法。本书的特色是兼顾了过程研究和结果研究,为中国大学生寻找英语母语读者展开适时互动。 这一活动截至2017年4月已经举办了 27 轮。 每轮活动延续一个多月,其主要形式是,双方各自推选一批学生作文(涉及叙事、论说、报刊特写、质性调研等不同文体)上传到专门开辟的网页上,对方学生阅读后以跟帖的形式发表评论,展开交流,接着,双方师生还针对网上互评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电子邮件、网络电话、互相传送座谈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英语互动。但凡参与“跨洋互动”的中方学生作文,发表到网页上之前都要邀请至少两名同班同学进行互评,再由作者本人认真修订,但不要求老师参与修订过程,这样能保证刊载在网页上的文章反映的是学生群体的自身水平。研究发现美方学生提建议时较多使用比较委婉、客气的“would”,而中方学生则较多使用比较直接的“will”“must”和“can”等情态动词。在表示程度方面,中美双方学生在使用“a little”和“a little bit”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中方学生在“a bit”这一短语使用上频率较少的情况十分显著。至于美方学生,通过与中国师生的互动与思想碰撞,获得了对世界英语多样性的切身体会,增强了对用英语这一世界语言写作复杂性的理解,认识了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因此,“跨洋互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全球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在低风险写作活动中多元互动

所谓高风险写作是说学习者在英语考试中的写作活动中规避使用没有把握的词汇-语法形式。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基本上是环绕全国统考的要求转,让缺乏自然写作体验的学生去熟悉八股式的框架格式和行文套路,到头来学生还是不善于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在平时自如表达内心思想。各种水平考试试卷上常见的写作题型,成了主导写作教学的楷模, 比如坊间不少教辅书是以《30天攻克某某写作》冠名,这样的速成法教学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跨洋互动”属于“低风险写作”,这样的写作没有精神负担,学生可以得心应手,信马由缰,最终还能改进“高风险”写作能力。这种写作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交际语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中美学生成为彼此的教育资源,可谓一种双赢、高效的学习模式。那么,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解决呢?多元互动不失为有效对策。拓宽了同伴互评的内涵。同伴互评是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读者意识、语言意识、合作学习意识。同伴互评通常限制在小圈子内,包括班级内部同伴之间以及班级之间的同伴互评,同为二语写作者之间的互评。“跨洋互动”则把同伴互评拓展到二语写作者与本族语者之间,评价对象不仅包括句与小段的写作,而且包含语篇与修辞上的鉴赏与沟通;评价主体不仅有语言上的,而且也包括文化上的。“跨洋互动”式的同伴互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感,使学生获得了语言多样性的认识,而且使双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网上互动,通过专题网站与英语国家大学师生互评英语作文;实地互访,邀请英语国家优秀大学生利用暑假来华交流和派遣中国大学生去英语国家大学插班修读学分。实施“跨洋互动”改革的中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师生为主,由郑超教授负责;美方以宾州州立大学英文系的师生为主,由游晓晔副教授负责。

3

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同步

正如书名强调的那样,这本专著体现了“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合于一线教师的研究方法,强调方法论而非学科理论。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英语教师可以从实际写作教学活动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跨洋写作”对教师发展有什么启示呢?比如教师写作评价研究,中外教师有何差异? 研究发现:参与实验的中国英语教师,在写作评估中表现出语域意识淡薄,而以英语为本族语的教师接触语篇层面的语言表述时,首先做的就是语域定位。中国的英语教师往往首先看重句法结构上的技能。他们如果静下心来,也可以逐渐看出局部的词汇得体性方面的问题,但很少会去关注语域得体性上的得失。这应否看作是当前我国课堂环境下第二语言习得终达境界(cf.郑超、冯捷,2011)。



 

编辑/ 王峰

推送/ 上海语言学通讯

阅读原文/ 链接当当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