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宅正太郎: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三宅正太郎 艺术学人 2018-10-05


TO YOUR CITY


                                         八大山人 荷花水鸟图


在这里首先要澄清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民族性”。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具有“民族性”的艺术作品,就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及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基础之上,采用传统艺术形式而创作的作品。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意识都积淀在每个人的意识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它一方面使得艺术家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于采用民族传统形式来创作作品;另一方面使得人们在观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也习惯于接受那些具有传统审美因素的艺术作品。长此以往,在人们的心目中必然养成,只有在固有的民族传统形式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才是具有“民族性”的艺术。

 

但是,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民族性”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渐渐感到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本民族的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实际上,各国民族艺术的真正发展,都是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例如,中国唐代的艺术正是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特别是佛教艺术)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又如,日本九世纪之后和十九世纪以来艺术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正是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影响的结果。现代“日本画”这一被称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时代性的日本现代绘画,还是在吸收东西方艺术营养基础之上而发展起来的民族性艺术形式。由此看来,要想保持“民族性”,必须要在积极吸收外来艺术营养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地保持和发扬民族精神,使作品具有民族性。如果只是保守地一味强调固有的本土艺术,只能是没有时代性的民族艺术,最终会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淹没。

 

从另外的角度看,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其最终超越不了“民族性”,为什么?在此,我们有必要再次论述一下二十世纪后期的西方艺术的发展。自本世纪初起,随着世纪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的动乱,世界各国之间文化往来日益频繁,促进了艺术上的新突破。一方面,以德国包豪斯为首的艺术群体,提出了绘画、雕塑、建筑、工业设计相结合的口号,提倡艺术上的视觉主义和功能主义,从而造成了艺术上的功能主义、视觉主义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新的经济发展及早期视觉主义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艺术上的融合和艺术上的纯粹主义绘画的发展,从而使国际上曾一度出现了以抽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和以方盒子式的建筑为主的国际流行样式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达达主义反传统艺术的影响,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普艺术的发展,将以往高雅的绘画艺术转向“大众化”的艺术,使艺术观念一反常态。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抽象化的纯视觉艺术和“大众化”的波普艺术,遍及了整个欧美及日本,并有无限扩大化的趋势。因此,它成为超越民族性理论的现实基础。

 

进一步分析,人们还可以看到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从单一化的写实油画到多样化的绘画形式,包含着多种因素,其最主要的因素是艺术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是艺术家思维方法及社会审美意识转变的共同体现。这种思维方法的转变,积极的一面在于它使艺术家不仅从直觉的角度来认识世界,而且开始横向、纵向及宏观等多种角度来认识世界;使绘画艺术不仅只表现客观事物,而大大加强了人的主观精神表现。在艺术形式上,这部分艺术家将表现的形式还原为点、线、面,并以此为媒介构成画面的最佳效果。其中抽象绘画(特别是以几何形为基础的抽象绘画)就是以艺术家本人对事物的主观认识为主导因素而产生的绘画形式。由于抽象绘画表现的事物是具有共性的事物,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提炼,它如同哲学家在对客观事物普遍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抽象的概念一样具有象征意义,因而容易被众多艺术家所接受采纳。造成“超越民族、地区”之现象。

但是,当人们通过多次绘画实践,特别是经过时间的考验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艺术与经济不同。即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与其形式因素根深蒂固地扎根在每个艺术家的头脑中,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即便是在抽象绘画中,也会因作者各自民族意识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具体作品下面将进一步论述。通过这些作品,足以说明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并不一定能够真正的超越民族性,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的艺术,将会得到更多的赞赏和重视。

摘自:《东方与西方现代美术》三宅正太郎 


TO YOUR CITY


欢迎关注 文艺人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