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中国 | 从两个小视频看中国农村精神文化活动的缺失

张心柯 艺术学人 2018-10-05


从两个小视频看中国农村精神文化活动的缺失

来源:原创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两个相似的小视频,都是一个年轻女性在唱歌:“你牛什么牛……(谐音:你扭什么扭……)”旁边有一个人在“伴舞”,这里的“伴舞”之所以要加引号,是因为这个“伴舞”不像其他唱歌节目的表演那样——以唱歌人作为节目主角,伴舞者只是次要配角,偶尔才会出一下镜头。相反,这里的“伴舞”者倒成了主角,围观的观众与其说是在听年轻女性唱歌,不如说是在看舞者“跳舞”。


这两个视频的相似之处是:

1,视频中的两位年轻女性都在唱同一首歌《你牛什么牛》(谐音:你扭什么扭)。

2,视频中的伴舞者看起来都不是“正常人”,一位好像是盲人老年男子,瘦小;另一视频中则是一位非常矮小的女性(中年?),头发、衣服都非常脏乱。所以总的来说,这两个视频中的伴舞者都属于农村中的残障、智障人士,都是弱势群体。

3,视频还特意让很多农村中的观看者出镜,有的在笑,有的在用手机拍视频。

 

下面,我们可以从唱歌者、伴舞者与观众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两个小视频,并进一步思考中国农村精神文化活动的现状。

 

从歌唱者的角度看1


首先,从唱歌者的角度来看。她们唱歌就唱歌吧,为什么还要让一位看起来不是很“正常”的人在旁边跳舞呢?一边是年轻的女性在唱着“你牛什么牛(谐音:你扭什么扭)……”,另一边是有一位不太“正常”的人在旁边使劲地扭动身体。实际上这也不是太难理解,试想如果只是这两位歌唱者在唱歌,就算唱得再好也不会引起别人持续的兴趣与关注,而且现在那么多明星、歌星有时候还无法满足观众的要求,更何况一位非常平凡的歌手?既然自己唱歌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那唱歌者就开始想办法了,这两个视频中唱歌者想到的办法就是找一位残障人士在旁边“伴舞”。歌词“你牛什么牛(谐音:你扭什么扭)”与残障、智障人的滑稽的身体扭动形成鲜明的对照。如此一来,就给观众一种滑稽的感觉。但是这种滑稽并不是光明、健康的滑稽,而是阴暗、丑陋的滑稽——它利用的是残障、智障等弱势群体的身心缺陷。

 

从伴舞者的角度看2


其次,从伴舞者角度来看。伴舞者为什么去唱歌的人旁边那么卖力地“扭”呢?有两种比较大的可能性是:一,伴舞者是自愿过去扭的;二,歌唱者给他们一些好处雇佣他们去跳舞的。第一个视频中的老年男子,看起来是盲人,因为他对周围的观众置之不理,“专心”地在那里扭动身体,仿佛这个世界只有他自己一样,他瘦小的身体内仿佛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要爆发出来,扭动得十分带劲、卖力,但同时他那无神的目光、瘦弱的身躯以及双脚不动只有上半身和手在扭动的舞姿又给人一种滑稽之感,而且满满渗透着悲凉。第二个视频中的女性,身材矮小,皮肤不知是黑还脏,头发看起来很久没有修理了,身上的衣服看起来也很脏了,与旁边唱歌女性的穿着打扮形成鲜明对比。这位跳舞的女性虽然四肢健全,但可以断定的是她身体是有残疾的,很有可能是发育不良,导致年龄这么大了但身材还像小孩。她面无表情,跳得也十分卖力,而且还换着花样地“扭”。同时,视频中有三个地方是需要指出:1,是她在跳舞的过程中有两次用撩起上衣去擦汗,露出了上半身,引起了观众的一阵笑声。2,是在最后结束的时候她摔倒了,她自己和观众都笑了。3,是旁边的男子给了她一瓶矿泉水,而且在她摔倒的时候还有人去扶她。根据上述分析,第一个视频中的老年男子很可能是自己过去跳的,而第二个视频中的中年女子则有可能是和唱歌者一起合作的。

 

从观看者的角度看3


第三,从观看者的角度看。不管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不太“正常”的人去唱歌者的旁边“扭”,在这里都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对观看者的思考。因为这些观看者是在拿残障、智障等弱势群体的身心缺陷取乐。或许有人会反驳:有很多残疾人去表演跳舞,比如某届春晚上的一个节目《千手观音》,还有很多残疾人去唱歌、甚至表演杂技。难道这和上述两个视频的表演有什么不同吗?——对了,还真是有不同,而且还是本质的不同。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批评人的身体的有朽性,而追求精神、灵魂的绝对自由与不朽。可见人们自古就知道身体是残缺的:不论是天生的残障,还是后天的衰老、死亡。不像柏拉图那样因为身体的残缺而讨厌身体,梅洛-庞蒂却在其知觉现象学中肯定了身体的这种本质性缺陷,认为人类的各种活动得以进行正源于身体的各种缺陷。而我们视频中的观众,却似乎比柏拉图坚强的多,又似乎比梅洛-庞蒂高傲的多,他们既不讨厌身体的缺陷,也不肯定身体的缺陷,而是在嘲笑身体的缺陷——嘲笑别人身体的缺陷。这也就是笔者为什么说这两个视频中的表演与其他残障人士的舞蹈、唱歌、杂技等表演的本质性不同——前者是在利用人的身体、心理的缺陷而取乐,后者却是通过克服身体、心理的残疾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思想:残障人士也是生命,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天生或后天造成的身体缺陷,可以做一般人能做甚至一般人做不了的事,这是一种积极的、平等的、奋发向上的正能量。而前者的本质却是嘲笑,是“正常”人用一种优越感的心态去俯视和嘲笑那些“不正常”的人。

 

从小视频看中国农村的精神文化活动现状4


第四,从这两个小视频看中国农村的精神文化活动现状。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中国,城市中的文艺生活是比较丰富的,各种图书馆、电影院、体育馆、大剧院比比皆是,但是在农村,人们的文艺生活相对来说是比较乏味的,除了看电视,就是上网了,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可谓付之阙如,所以农民的文艺活动基本上就是聚在一起唠嗑或者打麻将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人民需要文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既然人们是需要精神文化活动的,而一旦某些地区的文化资源难以满足,人们就很可能转向其他落后的文化糟粕——主要是那些“庸俗、低俗、媚俗”的文艺作品。在这里,这两个视频中的表演可以说是非常“庸俗和低俗”的。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百姓所需要而且应该拥有的呢?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给我们指出了方向:“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资源的建设与投入,在带领农民奔小康的路上,不仅能让农民吃饱饭,也能让农民享受到健康的、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


视频之外5


如果仅仅局限于视频之内,似乎就有点冤枉中国农村人的审美趣味了,实际上,这种通过欣赏残障、智障等弱势群体来获得乐子的例子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农村。试想,若这两个小视频中的场景出现在城市里,应该同样会引起城市人的围观。所以,这种现象的出现又不能仅仅归结为农村精神文化资源的缺乏。似乎,还应该有更深层、更普遍的原因。人性的弱点应是其中一个原因——通过观看弱势群体来满足一种优越感,这让笔者想到了鲁迅笔下的很多人物,包括祥林嫂,周围的人通过听她讲述自己的不幸——死了丈夫,被迫改嫁,然后又死了丈夫,儿子阿毛还被狼叼走了——而流下同情的泪滴,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满足的优越感;还有不能不提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就包涵着人性中的恃强凌弱,以及鲁迅笔下经常出现的看客——围观革命烈士被杀害的群众。“看”,真的是上帝赐给人类的非常宝贵的一种能力。通过看,人可以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时候也可以满足人自己的想入非非——意淫。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的看是不同的,想想为何赵本山的一些以模仿残障人士取乐的小品在国外却不受欢迎?仅仅是语言不同的原因吗?当然应该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原因应该是,在外国人看来这属于对残障人的歧视,严重的话应该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一个民族的进步,一个国家的强大,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应该体现在这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上,其中就包括人们的审美趣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能否受到真正的尊重,不仅仅是看这个民族、国家的人口和财富是多还是寡,更取决于这个民族、国家的审美趣味是进步,还是愚昧,是单调,还是丰富,是优雅,还是野蛮。

 

作者:张心柯,河北清河人。

 


附录视频

视频1: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13089tgjnn&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2: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1308zg62u5&width=500&height=375&auto=0



喜欢请分享给大家。关注文艺人生,收获人生文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