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苑博士论坛 | 第一期:文化自觉与艺术

艺研院博士 艺术学人 2018-10-05




深秋红叶醉,艺苑有君来。


2016年10月28日,晴好的天气让身在北京的人有点受宠若惊。趁着这良辰美景,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级艺术学系博士研究生自发组织了第一期“中国艺术研究院艺苑博士论坛”,该论坛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不同研究方向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升学术修养和水平。


第一期“艺苑博士论坛”的主题是“文化自觉与艺术”,主讲人为张健旺,学术主持为高斯琪,参加此次论坛的还有:薄清江,陈漫之,张心柯,彭文雅,庄丹华,胡轶群,陆文东等。主讲人张健旺发言完毕后,不同研究方向的同学结合各自角度对“文化自觉与艺术”的主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论坛结束后,大家普遍认为,参加这种交流探讨的学习方式很受启发,对“文化自觉与艺术”这一主题有了更丰富更深刻的认识。以下为主讲人及参加人员的主要观点:




张健旺

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级艺术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和学术思想史,师从刘梦溪先生。



费孝通是中国人类学家。晚年思考的问题都是大问题:培养能适合21世纪世界中生活的人,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美好社会,跨文化研究,文化自觉,美美与共,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人文价值,工业文明,文化生态,中国文化与新世界的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的传统与创造等等。


作为人类学者,费孝通先生具有广阔的视野,他总是把中国文化放在人类的整体文化系统中考虑,没有民族偏见。他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能理解能欣赏能尊重,同样他也能理解能欣赏能尊重异文化。所以费孝通先生的思想很少有偏见。我国人类学家比较少,质量好的更加少。所以费孝通先生就更加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仰。那些没有阅读过费孝通先生文字的人,一定要珍惜阅读先生文字的机会。这不是个人爱好不爱好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为人为学的问题。我们要具有从人类整体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用人类学视野研究中国文化。也就是说具有跨文化研究视野与研究能力。费孝通先生是中国具有思想家水平的人类学家。他晚年思考的问题,就是我们要继续思考的问题。我特别赞同先生的看法,我们有文化自觉的魄力。一个文化自觉的大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学者要有魄力抓住这个机会,创造大同世界的新文化秩序。


他的“文化自觉”论具有世界思想高度的理念,可以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所以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我们就需要这样高瞻远瞩的思想家,世界也需要这样大气磅礴的思想引领。“文化自觉”不是“文化回归”,也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坚守传统”。“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和其它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文化系统。这是费孝通先生对世界知识分子的期许,我国知识分子也应该具有这样的魄力,在文化自觉时代,自觉担当建立世界共享的新文化秩序的智者或圣者。我们不要妄自菲薄,我们不要崇洋媚外,我们对不同文化要积极欣赏,也要积极尊重,还要积极理解,积极研究,积极学习,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拥有一个与不同文化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


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费孝通先生对自己所提出的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各美其美”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美人之美”就是要求不同文化的人相互欣赏,也就是异量之美。“美美与共”就是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不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使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和发展。也就是“和而不同”世界文化的一体。


我特别赞同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思想。我们要把这种思想转化为中国学者的生活风格,也就是要绽放在学者的生活气象上。我们在世界文化对话交流与沟通中就具有这样优美的生活风格。所以我的朋友,你如果是个中国读书人,就读读费孝通先生的书吧,自觉担当中国学者的历史责任,高瞻远瞩的读书和做人。我之热血如火如烟,我之心情如海如潮。 



张心柯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级艺术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与艺术思想史,师从李心峰先生。



张心柯认为,从本质上讲,文化自觉的问题可以归结为“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首先,文化自觉的前提是开放,如果一个文化保持自我封闭的状态,就无所谓与他文化的关系了,封闭的文化状态往往会因为失去与他文化的交流没有生气而逐渐走向衰弱。

其次,文化自觉的基础是认识自我与他者及二者关系。自觉可以理解为自我意识的觉醒,就是说要认识自我,认识中国文化的特征、精华与糟粕。文化自觉决不是仅仅认识中国文化就足够了,同时还要认识他者即他文化的特征、精华与糟粕,也就是说认识“古今中外”之文化的特征、精华与糟粕。文化自觉不是自卑(自我<他者),不是自大(自我>他者),也不是盲目追求绝对的平等(自我=他者),而是理性地看待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

第三,文化自觉的途径是“古今中外、择优劣汰”,对于古今中外的文化,其精华要汲取,其糟粕要丢弃,这样知己知彼才能共同发展。

第四,文化自觉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共同发展”,也就是说既要保持中国文化的个性,又要与外国文化进行交流对话,文化自觉不是文化霸权,而是在保持中国文化独立性的同时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繁荣发展。

最后,从艺术理论的角度看文化自觉,那么可以谈谈艺术自觉的问题,艺术自觉其实也是一个以艺术为“自我”而以社会外界(包括政治、宗教、生活等)为“他者”的关系问题,艺术自觉就是艺术要寻求艺术的自足独立性,但艺术同时也要与外界进行交流对话,从外界吸收营养促进艺术自我发展,这也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心峰研究员所认为的艺术的“自律”与“他律”之间关系的问题。张心柯认为,如果将这里的他者认为是生活,那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艺术属于生活,艺术没有自我,艺术为人类主要提供的是物质价值;第二阶段为艺术远离生活,艺术为了寻求自足独立性开始与生活分道扬镳,但一旦走向极端就失去了从生活中吸收自身发展的养料,艺术为人类主要提供的是精神与审美价值;第三阶段为艺术回归生活,经历了第二阶段,艺术已经具有了自足独立性,为了艺术自身的发展,艺术又与生活融合,这与第一阶段有了本质的差别,这一阶段的艺术是自觉的、自信的,她融于生活,却没有失去自我,这一阶段的艺术为人类提供物质价值与精神审美价值。



庄丹华

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地方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师从苑利先生。



费孝通先生在八十岁生日时说过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可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简而言之,便是弄明白自己的文化,弄明白别人的文化,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沟通和对话,方能“天下大同”。以此观之,地域文化在发展流变的过程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下面以宁波地方文化为例作一简单阐析,以探索中西方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探寻其演变的痕迹。

一、宁波的文化背景

根据考古发掘,宁波地区源于河姆渡文化,并受到过周边马家浜文化等的影响。该地域明清以来深受阳明心学和浙东学派思想文化的影响,崇尚“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对当地民众影响深远。而且,宁波位于东海之滨,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的特征,中外交流频繁,文化包容性强。尤其在民国时期,较早地施行中西合璧的教育,有资产的家庭也乐于送孩子出国留学,同时在多个领域较早地向现代化转型。

二、宁波的商帮文化

因地少人多,加上水运、海运发达,造成当地商业繁荣,并在明清以降逐渐形成宁波商帮,该商帮最大的特色在于在继承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精髓的同时,较早地接受了西方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民国时期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商帮,尤其在上海、武汉、天津等地发展繁盛,新中国成立后,在香港等地大显身手,其中涌现不少颇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人,如包玉刚、邵逸夫、王宽诚等。

三、宁波的戏曲文化

甬剧是以宁波方言说唱的戏曲,它源于农村,反映当地民众的生活内容和民俗风情,起初形式简单,但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戏班子到上海发展后,在海派文化熏陶下,受到国内其它戏曲样式和电影、话剧及其它西方文艺的影响,成长为样式完备的综合艺术,完成从曲艺到戏曲的蜕变。

四、宁波的宗教文化

在宁波,佛教、道教和天主教并行不悖,共同发展,尤其是佛教、天主教信徒众多,遍及城乡,也有人从信佛转向信仰天主教,并无矛盾。在乡村,尤其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庄,村民在兴建西式别墅的同时,又纷纷集资建立祠堂,与文化礼堂同时矗立着。传统宗教信仰、宗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糅合共处,其中有不少值得探讨和深思的东西。



薄清江

风景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级艺术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和学术思想史,师从刘梦溪先生。著有《中国民间造像史纲》。



薄清江认为,费孝通先生是有社会担当和人文情怀的大学者和人类学家。他毕其一生社会实践和学术创获提出了“文化自觉”和“美美与共”四句教。这个概念给出来了,但如何认识、理解、普及、践行、实现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和“天下大同”,先生没说就走了。这个责任和任务,历史地赋予给现当代乃至后代的学人志士。那么,有两点需要弄清楚:

首先,我们要清楚所处的是什么时代?对现时代通常的说法有“信息化”“全球化”“工业化”“知识爆炸”的时代等等,提示我们这已不是戴震、王阳明所处的时代。东学西学、单学国学一科,已经不够用了,也没此必要了。应该吸收和借鉴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制度、文化和艺术等等为我所用;

其次,“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现时代的学术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不知道现时代的学术是什么?可以看一看老辈学者的学术贡献是什么。“五四”时期,胡适提出“全盘西化”。鲁迅给学生开书单都是西方的书,有言“要尽量少、甚至不看中国的书。”并通过小说《孔乙己》:翻开中国的书,只有两个字“吃人”。鲁迅一生最大的学术贡献就是揭露民族劣根性。他们那一代学人的家国情怀,忧患意识是我辈难以体会的。他们是恨铁不成钢的,是极为明智的——知道中国自己的文化封闭的太久了,积累的太沉重了。矫枉过正,“全盘西化”强调过点头儿,按惯性一回弹,岂不正好?!他们是一味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吗?鲁迅说:“解剖自己一点都不比别人更留情面”鲁迅晚年做了两件事:一是整理“宣和签谱”;二是收集汉画拓片。“日本图案,西方人看了都交口称赞‘不多了啊,不得了’殊不知固出于我国的汉画呢。”鲁迅说“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并身体力行用汉画因素设计的北大《国学季刊》书籍装帧,今天看来,也仍是经典。

在旧中国那样一个积贫积弱的旧时代,一代有志(仁人)之士尚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意识,何况我们今天呢?“全球化”语境下今天实际是到了一个各文化大国重新梳理自己的文化传统的时候了。这可能是现时代最大的“学术”。而今天对践行“文化自觉”和“美美与共”四句教。要身体力行的,那么作为文化艺术最高学府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博士们更应该承担起这份历史责任与民族担当。



陈漫之

画家、诗人。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级艺术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诗学、画论与美术史,师从范曾先生。



陈漫之从书画的角度,提出中国绘画在近一百年中的语境变迁,艺术家如何对待传统,对待西方艺术,作出个人思想的判断,真正的美应该是超越历史,超越派别,能够感召人,发掘人性深层的真与善。



高斯琦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级艺术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师从田青先生。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讲师,新锐陶艺家。



高斯琦认为,自觉,从字面意义上解释,为自我的觉知,self-conscious,文化自觉,应该是对本土文化保持觉知的状态,比如我是中国人,中国人的文化是什么,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本人从事工艺美术,保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工艺美术创作与教学引导很重要,学生可以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应该是有文化觉知的创新,而不是在浅显的形式上做文章。



陆文东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级艺术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师从苑利先生。任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陆文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以广西及其他各地建设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为例,探讨文化自觉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是否能够实现及实现的途径,应该充分认识文化自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重要性,提高文化自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键一环。



另外,胡轶群(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级艺术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管理学,师从高福安先生)和彭文雅(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级艺术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师从孙玉明先生)等都从各自专业角度谈论了对文化自觉与艺术的认识。因事未能参加论坛的李健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级艺术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师从余秋雨先生)为小伙伴们成功举办第一期论坛表示了祝贺。


本期论坛为第一期,秋冬交集,寒风育新知,愿下期论坛更加精彩,有更多更深入的探讨。本论坛以学术交流为目的,不分院系,也期待更多其他专业的同学加入我们!



·艺苑论坛 精彩留念·











编辑、摄影:张心柯


感谢您的阅读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