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学人 | 刘万鸣:天真笔墨 人文精神 当代责任

2016-12-16 王颖卿 艺术学人




刘万鸣出身于河北静海的一个村落,家中并没有从事专业美术工作的却在高考中顺利考入专业考核严格的天津美术学院,成为当时全校仅有的来自农村的两名学生之一;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首先选择了比较稳定的教学工作,而后选择进入天津社会科学研究院,与众多学术前辈一起,深耕理论研究,成为当时青年美术学者中既研习绘画技艺又通读理论的兼善之人;当腹笥丰赡,他重回讲坛,教泽扬芬的同时,在创作上也累出佳绩,连年荣获国家级美术大奖;调入北京后,他担起当今中国画学术进取及教学进步的一份担子,以纯粹之心投入学术创作和教学工作。

“到了这个年龄,心态不一样了,会更关注当下的社会的责任感,想得更多的是回馈。” 1968年生人的刘万鸣,正值艺术创作精力凝聚的人生阶段,但多年深刻丰富的专业修习、文化积淀,让他的谈吐显出超越年龄的持重淡泊,不过他的笔底,始终保有从少年而来的天真意趣,他的心中也始终为艺术保留着一方纯净的圣土。

儿时问艺 蓦然蒙起

儿时的刘万鸣所处的生活环境就是母亲精心布置的,家就是一个美的天地。他的母亲对民间剪纸、蜡笔画、铅笔画、钢笔画都自学自通。“母亲剪的喜鹊、牡丹等花卉鸟兽的剪纸窗花极漂亮,我常常目不转睛地盯着看母亲剪纸。” 那时附近乡邻都会过来讨要母亲的剪纸贴到自家的窗门之上,而母亲不假思索的剪纸创作,常常让他看得目瞪口呆。“我家现在还挂着一些母亲创作的剪纸,她今年已经86岁,依然还能作画,这种纯粹的民间味道也是难得可贵的。”

艺术上影响渐渐大了之后,有一次电视台专程到家里采访。母亲拿出两把剪刀、一沓红纸,用铅笔在纸上直接描出龙凤、牡丹、菊花、十二属相等各种图案,然后先用大一些剪刀剪出大致轮廓,再用小剪刀细细雕琢。“她剪纸根本不用草稿构思,手里的动作不加思索,剪完打开一看,虚实关系、构图都很好。”

就这样,母亲的剪纸启蒙了年幼的儿子对美的认知,这种自然纯朴的对美的认知不同于专业的美术教育那样刻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觉自发的审美意趣的生发和呈现。

“我在乡间是个爱偷懒的孩子,对田间的劳作总是想办法躲过去,然后跑到乡间河边对着树石、鱼鸟画画。”儿时放学后或放假时,虽然也和同龄伙伴们一起背着箩筐去打草,但别人都去地里割草时,他却跑到田间的大槐树底下偷懒看连环画、小人书。

“那时虽然家里穷苦,但母亲也偶尔会偷偷给我几分钱,每次我都放到一起,等多了以后就去买一本小人书回来看。”

上世纪70年代,农村很少有电视,小人书是很主流的消遣方式,特别是对小孩子,当年很多书都被他收入囊中,用来描画临摹。

“我那时特别用心投入,按照小人书内页的大小,在母亲做的本上打格,然后临摹。”他画完画还要写上故事文字,最后在首页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再拿给其他玩伴观看,因临摹的极相似,他的临本常常被喜欢的伙伴们争相传阅。

初中后,他对画画越来越着迷,常花很多的时间画写生素描,但学习成绩却慢慢掉了下来,老师为此做了家访,父亲很生气,拿着菜刀追着他满处跑。“因为在父亲的人生观念中画画是等于不务正业的,而且父亲也不知道有美术院校这样的专业大学。在父亲的强烈反对下,我不得不把画画暂时搁下。”但对绘画的向往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内心中,不可抹灭。对于艺术的向往使他萌发了一个想法——悄悄的给天津美术学院写了一封信,信的抬头是:天津美术学院老师收。在信里他写了对天津美术学院的向往之情,也写出了自己对美术的那份挚爱。之后的一天,初中老师给他拿来两大捆牛皮纸包的书籍,里面有孙奇峰勾摩的《日本景年画谱》、方增先的《怎样画人物》,还有线描的《怎样画走兽》等书,一看居然是天津美院给他寄来的。“我简直太激动了,如获至宝!”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圆满的。

从此,有了这份激励,刘万鸣更加坚定了自己画画的决心,为此父子矛盾再度升级。幸而刘万鸣有个远亲在静海县文化馆工作,他听闻了外甥的情况,专门来到家里,告诉刘万鸣的父母,绘画并不是游手好闲的消遣方式,也是可以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读书的。从此父亲就很少干涉他画画的事情了。而他在绘画上所用的精力也越来越多,还经常到静海县文化馆学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精神奢侈。

纸墨生彩 群书相伴

刘万鸣的老家地处河北省大运河之畔,到静海县城,有差不多一百余里的距离。在那个年代,交通实在不便,刘万鸣要早早起床去火车站赶火车,但一走进静海县文化馆,能够坐下来静心的画画,路途上的辛苦也就全忘了。


《五代封侯》85×40cm 2015

“因为文化馆开设了色彩、静物、速写等美术专业基础训练课程,还有大量在家中看不到的专业书籍,如《美术》、《美术研究》、《连环画报》等等。老师们的专业也囊括了国画、油画、雕塑、书法、篆刻等各个门类,所以有一个完整的美术基础教学体系。”刘万鸣多年积累的审美意趣很快对专业学习有了影响,基础课很快学的深入透彻,与文化馆的老师们也慢慢熟稔起来,甚至在结课后能继续跟随老师学习更多绘画知识。“静海地区是春秋战国时的古城,曾在地下挖出大量战国陶器和青铜器,这些文物被运到文化馆,待天津历史博物馆的专家们来鉴定。”在文化馆学画的刘万鸣被馆长通知晚上可以留宿馆中,一是可以多些时间练习画画,二是可以看守这些出土文物。从此他每天晚上都有大量时间在文化馆看书、画画。也就是在这种契机下刘万鸣慢慢接触到了大量的中国传统绘画知识。

刘万鸣对美术的这份热爱和努力令文化馆的老师们异常欣喜,他们知道来自农村的他买不起作画用的纸张和颜料,为此对他额外照顾,把馆中画连环画、宣传画余下的纸墨及各种颜料都拿给他用。“所以我特别幸运,从学画的那天起,就没担心过材料问题。”他甚至觉得这像是一种天助之意,因为不用担心这些,画家可以尽情驰骋想象,手下也能尝试各种色彩、水墨与各种纸张的绘画效果,“这为我后来在国画上的笔墨处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文化馆广博的各类艺术书籍是他的另一重幸运。在这个天地里,他不只了解了大量专业知识,而且接触到音乐、历史、自然科学等其他诸多领域的知识,拓展了视野。

“静海县文化馆是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建筑,院里青砖铺地,有一棵大榕树,我在那儿的三年时间,经常画画到深夜,因为那里的学习氛围特别强烈。”高中毕业时,他顺利考入天津美术学院,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座四合院,但是这个四合院却成了现在刘万鸣在闲暇时精神的游玩之地。

广采博取 画理兼得

刘万鸣认为自己很幸运,这种幸运是适合于他的一种教学方法。“美院全院才100多名学生,学生和老师的比例几乎是对等的,这样就使得美院的教学质量很高。我们一个班不超过10人,老师有机会、有时间对每一个人的画作都亲自讲解、修改,就像中国传统中的师父带徒弟,几乎是一对一。”

而更幸运的是,他上大学时,美院的专业分类尚不细致,所以他的大学生涯,也就有机会涉猎国画、油画、雕塑等等各个美术分枝,为自己在创作时融会贯通,对其他专业知识的触类通旁积累些许经验。

在广博的专业研习中,他最喜工国画。“我大学四年没住过宿舍,住的是我老师的办公室。老师是花鸟画家,满屋子都是国画。”放学后老师回家了,他就在老师的画案上继续专业创作。《八十七神仙卷》、《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永乐宫壁画……他认真临摹着先贤的这些传世名作,体悟着中国画的“点”、“线”、“面”……老师也偶尔来给他悉心指导。“那时我们晚上有晚自习,老师指导,但没有加班费,一切都是义务的,严格程度和每节专业课一样。”


刘万鸣向媒体讲述作品创作过程

学校的图书馆是另一个让他如痴如醉的地方。他比在文化馆时更“贪婪”,如饥似渴地汲取,使自己在专业知识及文史等其他领域的学养急速提升。并且,这种认真专注读书的习惯,一直陪伴他至今。

大四的时候,专业技法已颇有所成的刘万鸣,为东西方艺术碰撞、中国画的未来等问题困扰,渐渐将学习和研究的重心倾向于理论。

“那时对外思潮刚刚打开,良莠不齐的西方观点和作品忽然大量涌了进来,这股西方浪潮对我们大学生冲击很大,很多青年人都感到迷茫。天津美术学院是一座注重传统的高校,深受水墨沿革、历史风骨浸润,但在西方美术思潮的冲击面前同样也难免迷惘。”而此时的刘万鸣选择自己投入理论研究中去寻找此中正道。

大学毕业后,他先是从教,又入在理论研究领域更具权威性的天津社会科学研究院。“这里被称为‘清水衙门’,没有什么经济效益,但学术研究正宗权威。”如今回想,在当时经商热潮正席卷整个社会,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不追求名利,只追求真知,实是令人刮目相看。

进入天津社科院后,作为院里最小的后辈,前辈老师们重点培养他的研究、写作能力。也是在这里,他撰写出很多美学理论文章、专著,眼界、思维及胸怀也随之变得更加宽广。“因为我创作、研究中国画,院里为我成立了中国画研究中心。我策划并执行了多场研讨会、展览活动,与全国很多从艺者进行了多次专业交流,在创作和理论领域都有不小的收获。”

1995年,求真好学的刘万鸣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继续进修研究生课业;随后他接受母校天津美术学院的邀请,回校任教,同时开启全面的个人创作,十几年间,斩获了十五六个国家级美术大奖,在画坛名望日隆。

画中有己 画中见心

就创作题材而言,刘万鸣的表现非常丰富:山水、花鸟、人物……他不局限于某几类素材,什么都能画,什么都能画好,什么都能画出自己的风骨格调。

“对我而言,最快乐的一段生活,就是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少年时。”即使现在,如果特别累,他还会以回想当年解乏。那些童年时养鸟、打鱼、养仓鼠的趣事,是他记忆中最多彩的时光。

“我说的仓鼠比现在被当成宠物的小鼠大好几倍,农村秋后时特别多。它们长得很肥,嘴巴不尖,尾巴也不是很细长,轮廓憨憨的很可爱。它们也是我喜爱在笔下描绘的对象。”在画家笔下,这种毛色泛黄的小动物安静柔弱,看起来非常憨厚,但憨厚中又有一种机智,有种仿佛在阳光下闪光的生动意象。

除了仓鼠,刘万鸣笔下生动的动物还包括在农村中最常见的猪、牛、羊、野鸭、灰雀……这些全部源自他少年时的童趣。“跟现在网络时代的孩子们不一样,我们当年最大的乐趣就是在田野里。很多小兽、昆虫、禽鸟都是我们观察和逗趣的对象。现在播出的自然观察类节目,用长焦镜头拍摄各种动物和昆虫,让孩子们看得很惊奇,但在我小时候,这些都是自己抓住手里的,我对动物、昆虫,都是零距离的观察。”


《碧空无际》  361×192.5cm 2014

灵动的动物会吸引他,静默的植物也会吸引他。“我最喜欢树,从小对树就有一种很深的感情。即使现在,无论去哪儿,无论国内国外,我都会去寻访它们,大树能让我激动,给我与其他风物不一样的感受。”

少年时或无意或有心的观察就像储蓄,它们存在了刘万鸣的记忆里,且不断酝酿发酵,一旦他要提取某一种,那记忆就像流淌一般,从他的笔下缓缓而出。他画的动物,带着精准的细节与原汁原味的童趣天真;他画的树,或苍硬或柔婉,但静中蕴动、气韵独具……他的笔下,不止有技法、造诣,更有一份从少年携来的真意与深情,在纸页间,他为所有描摹对象注入了生命。“画家必须目光如隼,才能有准确精细的表达,这些从小积蓄的能量,让我受用终身。”

在刘万鸣广泛的创作题材中,猿是极受欢迎的一种动物。“虽然我画得最好的是花鸟,但猿之所以这么受青睐,可能跟中国传统文化中,把它当做神兽有关。”说到这里,画家忍不住笑着说,他本属猴,对猿自有一份好感和亲近。“我喜欢画猿,也喜欢画其他一切。但无论画什么,我都是把心放在第一位,把灵魂和思想放在画面最中心。其实我画的每个猿,都是我自己。猿有喜怒哀乐,而我的创作状态,什么心态下画出的猿,那只猿就是我那一刻的心理表达。”

学术纯粹 责任担当

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这个集体后,刘万鸣全身心地创作、研究理论与教学,工作严谨而纯粹。“我们的宗旨就是把画画好,没有任何其他。”他把“中国”两字视为最重,把“全国学术一流”作为画院的追求目标,从自己做起,由己及人。在精英荟萃的团体,刘万鸣的想法脚踏实地:要想与这些同样是全国画坛中挑出来的优秀画家共同处世,只有以艺服人。多年来,刘万鸣参与并组织了中国画院多次大型展览,策划主办了多场文化交流、公益活动;为画院、研究生院的教学计划统筹;教学质量提升去寻找各种合作方式和发展平台。


《护犊图》 33×48cm  2016

“很幸运能身处中国画院这个集体中。在这个集体,我能始终保持谦和谦虚的态度,无论做人作画,因为这里聚集的是当代各领域的专家、大家。不夸张地说,这个集体的氛围能够净化灵魂,让心沉下来,这对创作至关重要,也非常锤炼人。”

无论时光荏苒,在画作里,在工作中,刘万鸣始终怀有对艺术的一份初心和真心。如今他依旧认为还需继续勤奋、更加踏实,唯此方能上进。他时刻记得自己肩负的责任感,同时依旧崇尚人心的真善,坦而言之如果没有这两点,美根本不复存在。面对未来,他更关注后辈、关注教育,希望尽力使传统不失、流派承续、体系延展。他乐于助人,无论对学生还是其他人,“默默做自己该做的事,心里定当更加平稳愉悦。”

人物简介

刘万鸣,1968年生于河北,198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9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评委,2012年获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画获奖及入选

1996年《观禅》获“中国佛教人物画大展”优秀奖

1999年《秋林澄怀》获“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大展”铜奖

2000年《秋月浩荡图》获“世纪·中国风情文化大展”优秀奖

2001年《秋日猿声》获“新时代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01年《猿声图》获“2001年中国画大展”优秀奖

2002年获“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展”铜奖

2003年《观秋畅神》获“第三届中国画家学术年展”优秀作品奖

2004年《静观自然》获“天津第五届青年美展”金奖

2005年 获中国国学研究会主办大展金奖

2005年《灵猿》获“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大展”佳作奖

2005年《猿声图》获“中国书画名家大展”铜奖

2013年作品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作品奖作品入选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其中曾获得过铜奖、优秀奖

1996年《秋塘图》“第十二届中国花鸟画大展”

2005年《天地浩然》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中青年艺术家精品展”

2007年《寒林图》入选“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

2008年《秋天》入选“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展”

出版著作

《中国画论》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国画论》河北美术出版社(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教材)

《刘万鸣画集》

《最具升值潜力的画家——刘万鸣》

《艺术典藏——刘万鸣作品》

《画道文心——刘万鸣·书画小品选》、《刘万鸣作品》、《水墨精神——刘万鸣作品集》以及其它专著二十余部

来源:《中华英才》杂志,2016.11.16 第22期,作者:王颖卿。


艺术,让人成为人

亲爱的朋友,您好,衷心感谢您的关注!

1.【艺术学人】旨在推送艺术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学科相关的理论、作品、艺术家和活动,以促进艺术学学科的普及和发展。

2.如果您是艺术家或者艺术爱好者,请把您的简介、艺术作品(绘画、文学作品、音乐、表演视频、设计作品)发送至小编邮箱:yishuxueren@163.com吧,我们将为您进行免费宣传、推介。
小编微信:yishuxueren,欢迎交流!


编辑:张心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